谈及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相关的概念,总是会提到异构数据源、异构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他们所涉及到的方面略有不同,今天来详细说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一、异构数据源
异构数据源是指不同类型、不同结构、不同格式的数据源。
在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时,要从异构数据源中提取和整合数据,为之后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做好基础准备。
企业数据源的异构性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格式不同:不同的数据源可能使用不同的数据格式,如关系型数据库、文本文件、XML文件等。
2. 结构不同:即使使用相同的数据格式,不同的数据源也可能具有不同的数据结构,如表结构、字段名称和类型等。
3. 语义不同:即使使用相同的数据格式和结构,不同的数据源也可能具有不同的语义,如日期格式、货币单位等。
4. 访问接口不同:不同的数据源可能使用不同的访问接口和协议,如ODBC、JDBC、SOAP等。
5. 存储位置不同:企业中可能存在多个分布式数据库或存储系统,这些系统可能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或网络环境中。
6. 数据安全性:企业中可能存在多个安全级别和权限控制机制,这些机制可能会影响对数据源的访问和操作。
二、异构数据库
异构数据库指的是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例如关系型数据库和非关系型数据库等,这些不同的数据库之间的数据结构、查询语言、存储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同样在集成数据和分析应用时,需要将这些异构数据库中的数据整合起来,便于后面对数据更深入的分析和挖掘。
异构数据库系统的异构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模型不同: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数据模型不同,如关系型数据库采用表格模型,而非关系型数据库采用文档、键值对等模型。
2. 存储方式不同: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采用的数据存储方式也不同,如关系型数据库采用结构化存储方式,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则采用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存储方式。
3. 访问接口不同:不同类型的数据库系统提供的数据访问接口也不同,如关系型数据库使用SQL语言进行数据操作,而非关系型数据库则使用各自特定的API进行数据操作。
4. 处理能力差异:由于各种类型的数据库系统针对不同场景和应用需求进行了优化,因此它们在数据处理能力上也存在差异。例如,在大规模并发读写场景下,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比关系型数据库更具优势。
三、分布式数据库
分布式数据库是指将一个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拆分成多个子系统,并将这些子系统部署在多台计算机上,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协作工作。每个子系统都能够独立地处理一部分数据,并且能够用网络连接与其他子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特点:
1. 数据冗余:如果在需要的节点复制数据,则可以提高局部的应用性。当出现某节点发生故障,可以操作其它节点上的复制数据,因此这可以增加系统的有效性。
2. 分布式透明性: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数据存储在网络中的多个节点或服务器上,通过隐藏数据分布和复制在多个节点之间的复杂性,为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透明度,并提高可扩展性和可用性。
3. 分层式自主权: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有一个以全局数据库管理员为基础的分层控制结构,每个局部数据库管理员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
4. 容错性和一致性:分布式数据库被设计为容错的,即使一个或多个节点失败,它们也可以继续运行。同时,在分布式数据库中保持所有节点的一致性对于确保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四、异构数据源、异构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区别
这是三个概念在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虽然这三个概念都与多个数据库或数据源相关,但它们所涉及到的方面略有不同:
1. 异构数据库重点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之间存在差异。
2. 异构数据源重点强调的是不同类型、结构和格式的数据源之间存在差异。
3. 分布式数据库重点强调的是将一个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拆分成多个子系统,并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协作工作。
在进行数据集成和数据分析时,对于数据质量要求比较高,这里就建议对数据进行清洗和处理,这里推荐一个ETL工具FineDataLink,它能够帮助提高数据质量,帮助后续数据分析和数据可视化。
了解更多干货请关注>>>数据集成知识分享集锦
技术文档参考>>>帮助文档
免费试用、获取更多信息,点击了解更多>>>体验FDL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