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一、IP地址与端口
二、网络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框架
2.网络字节序
前言
提示:这里可以添加本文要记录的大概内容:
计算机网络涉及非常广泛,这篇文章主要对计算机网络有个认识
提示:以下是本篇文章正文内容,下面案例可供参考
一、IP地址与端口
IP地址:
设备的标识符,在网络中是主机的唯一标识,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IP地址分为IPv4和IPv6
IPv4:uint32_t类型的数据,代表一个无符号32位整形数据,可以存储0~2^32-1个整数
IPv6:unit8_t ip[16]表示一个IPv6地址,并且不向前兼容。
IPv6是为了防止IPv4使用完而创建出的,但是为了防止使用完创建了DHCP与NAT技术
DHCP:动态地址分配技术--谁上网给谁分配IP地址
NAT: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组建私网,私网中的大量主机可以使用同一个IP地址
分类:目的IP地址和源端IP地址
目的IP地址:接收者的地址
源端IP地址:发送者的地址
为了能够进行网络通信,网络中的每条数据中都包含了源端IP地址与目的IP地址,描述数据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端口:PORT--在一台主机上 用于发送和接收数据。
作用:
由于一台主机可以运行多个网络服务,它的作用用于区分不同的网络请求。
客户端与服务器中的某个服务建立连接,需要指定服务器的IP地址和端口号
端口号帮助网络层将数据包正确地传递给目标主机是的相应进程
本质:uint16_t--无符号16位整数范围 0~65535。一个网卡能发起网络通信的范围
端口分类:源端端口和对端端口
源端端口:发送端端口信息
对端端口:接收端端口信息
二、网络协议
1.网络体系结构框架
OSI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是一个理论框架。现在主流的是TCP/IP模型
OSI分为七个层次: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示层,应用层
TCP/IP模型--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模型
应用层: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数据沟通。如:FTP、SSH、HTTP。
传输层:负责端与端之间的数据传输。如:TCP、UDP。
网络层:负责IP地址的管理与路由选择。如:IP协议、ICMP。
链路层:负责相邻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如:ETH、交换机。
TCP/IP模型一般为四层,也可以为五层,第五层是物理层。
物理层:负责物理广电信号的传输。
数据封装:初始数据进行网络传输,从应用层开始,到物理层,层层进行封装,通过光电信
号发送到指定主机中。
数据分用:主机接收到的光电信号从物理层开始到应用层层层解封,得到原始数据。
2.网络字节序
字节序:
CPU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存取的顺序
存储:在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一般使用二进制。如 int a = 0x01020304
分类
大端字节序:低地址存高位。 0x01 0x02 0x03 0x04
小端字节序:低地址存低位。 0x04 0x03 0x02 0x01
主机字节序取决于CPU的架构:x86-小端 MIPS-大端
在网络通信中,如果两个主机之间的字节序,一个是大端,一个是小端,会导致数据错误。为了处理不同字节序之间的转换问题,制定了网络字节序标准--大端字节序
发送方无需关注对方字节序,发送的数据,先转化成网络字节序发送出去,接收方也无需理会对方的字节序,接收数据,总是以网络字节序转换为自己对应的主机字节序进行处理
影响
对于单元存储大于一个字节的数据类型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