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我是 【战神刘玉栋】,有10多年的研发经验,致力于前后端技术栈的知识沉淀和传播。 💗
🌻 CSDN入驻不久,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后续会继续提升文章质量,绝不滥竽充数,欢迎多多交流。👍
文章目录
- 写在前面的话
- 基础介绍
- 代码实现
- Spring 使用装饰者模式
- 动态代理VS装饰者模式
- 装饰者模式的简化
- 总结陈词
写在前面的话
上一篇文章《程序猿之设计模式实战 · 策略模式》介绍的了策略模式的实际运用,这篇紧随其后,补充上装饰者模式。
装饰者模式也是相当实用的,适合很多场景,且听慢慢道来。
基础介绍
基础概念:
装饰者模式是一种结构型设计模式,它允许在不改变对象自身的情况下,动态地给对象添加新的功能。通过将功能封装在装饰类中,装饰者模式提供了一种灵活的方式来扩展对象的行为。
装饰模式以对客户透明的方式动态地给一个对象附加上更多的责任。换言之,客户端并不会觉得对象在装饰前和装饰后有什么不同。装饰模式可以在不使用创造更多子类的情况下,将对象的功能加以扩展。
类图:
组成部分:
装饰者模式通常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
1、组件接口(Component):定义一个接口,声明具体组件和装饰者都需要实现的方法。
2、具体组件(ConcreteComponent):定义一个将要接收附加责任的类,实现组件接口,表示被装饰的对象。
3、装饰者(Decorator):也是实现组件接口的类,持有一个组件对象的引用,并在其方法中调用该组件的方法。装饰者可以在调用前后添加额外的功能。
4、具体装饰者(ConcreteDecorator):继承自装饰者类,具体实现添加的功能。
常用场景:
装饰者模式适用于以下场景:
1、需要动态添加功能:当你希望在运行时为对象添加功能,而不影响其他对象时。
2、避免子类爆炸:当功能组合的数量较多时,使用装饰者模式可以避免创建大量的子类。
3、增强类的功能:当你希望在不修改现有类的情况下,增强类的功能。
代码实现
示例:以文本输出,添加粗体、斜体的职责为例。
Step1、定义组件接口
public interface Text {
String getContent();
}
Step2、定义具体组件
public class BaseText implements Text {
private final String content;
public BaseText(String content) {
this.content = conten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 {
return content;
}
}
Step3、定义装饰者
public abstract class TextDecorator implements Text {
protected Text text;
public TextDecorator(Text text) {
this.text = text;
}
}
Step4、定义具体装饰者
public class BoldTextDecorator extends TextDecorator {
public BoldTextDecorator(Text text) {
super(text);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 {
return "<b>" + text.getContent() + "</b>";
}
}
public class ItalicTextDecorator extends TextDecorator {
public ItalicTextDecorator(Text text1) {
super(text1);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Content() {
return "<i>" + text.getContent() + "</i>";
}
}
Step5、客户端测试
public class Decorator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Text plainText = new BaseText("Hello, 战神!");
// 添加粗体装饰
Text boldTextDecorator = new BoldTextDecorator(plainText);
System.out.println(boldTextDecorator.getContent());
// 输出内容:
// <b>Hello, 战神!</b>
// 添加斜体装饰
Text italicTextDecorator = new ItalicTextDecorator(boldTextDecorator);
System.out.println(italicTextDecorator.getContent());
// 输出内容:
// <i><b>Hello, 战神!</b></i>
}
}
点评一下:
从代码看,还是挺清晰的,各司其职。
可以理解为不影响原有功能,动态进行功能的增强就是装饰者模式。
特别适合解决例如购物、点餐、SKU等组合的情况,即容易出现“类爆炸”的场合。
Spring 使用装饰者模式
在 Spring 框架中,装饰者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AOP(面向切面编程):
Spring AOP 使用代理模式来实现切面功能,实际上可以看作是对目标对象的装饰。通过在目标对象周围添加切面逻辑(如事务管理、日志记录等),而不改变目标对象的代码。
2、Spring MVC 的 HandlerInterceptor:
在 Spring MVC 中,HandlerInterceptor 可以被视为一种装饰者模式的实现。它允许在请求处理的不同阶段(如请求前、请求后)添加额外的处理逻辑,而不需要修改控制器本身的代码。
3、BeanPostProcessor:
Spring 的 BeanPostProcessor 接口允许在 Spring 容器创建和初始化 bean 之后,添加额外的功能或修改 bean 的属性。这种机制也可以看作是对 bean 的装饰。
总结:装饰者模式是一种灵活的设计模式,允许在运行时动态地为对象添加功能。在 Spring 框架中,装饰者模式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 AOP、拦截器和 bean 处理等多个方面,使得功能的扩展变得更加灵活和可维护。
动态代理VS装饰者模式
相似之处:
细心的伙伴可能观察到,日常接触的动态代理,是否装饰者模式虽然有相似之处。
1、从增强功能
上看,两者都可以在不修改原有类的情况下,为对象添加额外的功能或行为。
2、从代码结构
上看:都涉及到对原有对象的封装,通常通过组合或代理的方式来实现。
但其实两者还是存在区别:
1、实现方式:
装饰者模式:通常通过创建一个装饰者类来包装原有对象,装饰者类实现与原有对象相同的接口,并在其方法中调用原有对象的方法,同时添加新的行为。
动态代理:使用反射机制在运行时创建一个代理对象,该代理对象可以在方法调用时添加额外的逻辑。动态代理不需要创建具体的装饰类,而是通过代理类来增强功能。
2、使用场景:
装饰者模式:适用于需要在多个地方以不同方式增强对象的场景,通常是为了增加对象的功能。
动态代理:适用于需要在运行时决定增强逻辑的场景,比如 AOP(面向切面编程)中的横切关注点。
3、灵活性:
装饰者模式:需要在编译时确定装饰的组合,通常是静态的。
动态代理:可以在运行时动态决定增强的逻辑,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总结一下:
动态代理可以被视为一种特殊的装饰者模式实现,但它更侧重于运行时的动态性和灵活性,而装饰者模式则更关注于通过组合来增强对象的功能。因此,虽然它们有相似的目的,但在实现和使用上有明显的区别。
装饰者模式的简化
实际开发中,往往场景不会都是这么复杂(没这么多元素),此时可以考虑简化。
Tips:实战要灵活,学会变通,而不要一味追求标准、套用标准。
如果只有一个待装饰的类ConcreteComponent,那么可以考虑去掉抽象的 Component 类(接口),把Decorator作为一个ConcreteComponent子类。
如果只有一个ConcreteDecorator类,那么就没有必要建立一个单独的Decorator类,而可以把Decorator和ConcreteDecorator的责任合并成一个类。
是不是很简洁,不过怎么越看越像JDK动态代理?
万变不如其宗,根源应该靠面向接口编程以及持有被代理/装饰的对象吧。
总结陈词
还是那句话,不用过多的纠结在用的是哪个设计模式,实现的是什么标准。
遇到实际问题能使用合适的方式解决,同时代码经得起推敲和扩展,才是最主要的。
回到装饰者模式,常用于解决“类爆炸”的问题,动态附加功能,同时基本满足面向对象开发原则的全部原则。
不过,装饰模式也有相应的缺点,由于使用装饰模式,可以比使用继承关系需要较少数目的类。使用较少的类,当然使设计比较易于进行。但是,在另一方面,使用装饰模式会产生比使用继承关系更多的对象。更多的对象会使得查错变得困难,特别是这些对象看上去都很相像。
当然,装饰者还是很强的,遇到适合的场景果断用上,缺点可以忽略不计。
还是那句话,你可以不用,但不能不会。
💗 后续会逐步分享企业实际开发中的实战经验,有需要交流的可以联系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