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等级保护(简称“等保”)是我国为了保护信息安全而推出的一项制度,旨在通过对信息系统分等级实施安全保护,确保信息安全。它涵盖了信息和存储、传输、处理这些信息的信息系统,以及使用的信息安全产品。等级保护的核心是对不同重要性的信息系统实施不同级别的安全保护措施,并对信息安全事件进行相应级别的响应和处置。
系统等级划分
等级保护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从
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2007年的《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管理办法》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的实施,等级保护制度逐步完善。特别是2019年以后,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等级保护2.0版本应运而生,以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信息安全挑战。
等级保护2.0的背景是为了满足新技术挑战,有效防范和管理各种信息技术风险,提升国家层面的安全水平。它强化了可信计算,优化了通用要求,并将扩展要求拆分成了针对不同技术的多个部分,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工业控制系统等。
等级保护的一般流程包括系统定级、系统备案、建设整改、系统测评和监督检查。系统定级是根据信息系统的重要性和受到破坏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来确定安全保护等级。系统备案需要向公安机关提交相关材料。建设整改是根据安全要求对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建设和整改。系统测评是由测评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状况进行检测评估。监督检查是对系统初测时出现的安全问题进行整改后的复测。
备案证明
测评机构名录
等级保护的控制项解读涵盖了安全物理环境、安全通信网络、安全区域边界、安全计算环境、安全管理中心、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人员、安全建设管理和安全运维管理等多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措施,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在安全产品方面,不同层面需要部署不同的安全产品,如电磁屏蔽柜、入侵防御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网络准入系统、统一监控平台、防病毒软件、堡垒机、防火墙、审计平台、VPN、网页防篡改系统、数据异地备份存储设备、数据加密软件等,以满足不同安全层面的需求。
等级保护的实施对于提升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以及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安全形势的变化,等级保护制度也在不断地更新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