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TCP 和 UDP
- UDP
- TCP
- TCP 三次握手
- 半连接队列(SYN队列)
- 全连接队列(Accept队列)
- TCP四次挥手
- 为什么四次挥手
- 为什么需要TIME_WAIT状态
- TIME_WAIT的危害
- 为什么是2MSL
- 重传机制
- 滑动窗口
- 流量控制
- 拥塞控制
- IP
- IP地址分类
- A、B、C类地址
- D、E类地址
- 分类的优缺点
- CIDR无分类地址
- 子网掩码
- 为什么要分离网络号和主机号
- 如何进行子网划分
- 路由控制
- IP分片与重组
- IPV6
- 亮点
- 地址
- 结构
- 与IPV4的区别
- ARP与RARP协议
- 1. ARP协议
- 2. RARP协议
- 3. DHCP动态获取IP地址
- DHCP中继代理
-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 缺点
- 优化方案
- ICMP
- 功能
- 类别
-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 工作机制
- 常规查询与响应
- 离开组播组
TCP 和 UDP
UDP
目标端口和源端口:告诉UDP应该发送至哪个进程
包长度:UDP首部的长度跟数据的长度之和
校验和:提供可靠的UDP首部而设计
TCP
窗口大小:还有多少空间能接收数据
标志字段:
ACK:用于指示确认应答号值是否有效,置1表示包含一个对已成功接收报文段的确认;
RST:用于重置一个已经混乱的连接,或拒绝一个无效的数据段或者连接请求;
SYN:用于连接建立过程,请求建立一个连接;
FIN:用于断开连接,表示发送方没有数据要传输了
校验和:CRC算法检测报文段是否出错
TCP 三次握手
⚠️upload failed, check dev console
![[image-20240817204352841.png]]
第一次握手: 携带客户端初始序列号的SYN报文
第二次握手: 携带服务端初始序列号的SYN+ACK报文,表示收到
第三次握手:携带服务器的ACK报文
为什么需要三次握手?
三次握手才能保证双方具有接收和发送的能力
总结:
- 三次握手才可以阻止重复历史连接的初始化(主因)
- 三次握手才可以同步双方的初始序列号
- 三次握手才可以避免资源浪费
半连接队列(SYN队列)
用于存放已经发送了 SYN(同步)包,但还未完成三次握手的连接:服务器第一次收到客 户端的 SYN 之后,就会处于 SYN_RCVD 状态,此时双方还没有完全建立其连接,服务器会把此种状态下请求连接 放在一个队列里,我们把这种队列称之为半连接队列。
全连接队列(Accept队列)
用于存放已经完成三次握手,处于完全建立连接状态的连接。
TCP四次挥手
在挥手之前,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处于 ESTABLISHED 状态
- 第一次挥手:假设客户端打算关闭连接,发送一个TCP首部FIN被置1的 FIN 报文给服务端, 此时客户端处于 FIN_WAIT1 状态
-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以后,向客户端发送ACK应答报文,且把客户端的序列号值+1作为ACK报文的序列号 值,表明已经收到客户端的报文了,此时服务端处于 CLOSE_WAIT 状态
- 第三次挥手:等待服务端处理完数据后,向客户端发送FIN报文。此时服务端处于 LAST_ACK 的状态
-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接收到FIN报文后回一个ACK应答报文,之后客户端处于 TIME_WAIT 状态
- 服务器收到ACK报文后,进入 CLOSE 状态,服务器完成连接关闭。
- 客户端在经过 2MSL 一段时间后,自动进入 CLOSE 状态,客户端也完成连接的关闭。
为什么四次挥手
客户端发送FIN报文表示不发送数据,但还可以接收数据
关闭连接时,服务端可能还要数据处理和发送,就可以先回一个ACK,等到不再发送数据,再发送FIN表示他同意关闭连接
所以:服务端通常需要等待完成数据的发送和处理,ACK和FIN一般都会分开发
为什么需要TIME_WAIT状态
主动发起关闭连接的一方需要TIME_WAIT状态
原因:
- 防止历史连接中的数据,被后面相同的四元组的链接错误的接收。
网络可能出现拥塞或者延迟,导致滞留的数据包被传递给新连接,导致数据干扰 - 保证最后的ACK能让被动关闭方接收,从而帮助正常关闭
TIME_WAIT的危害
- 内存资源占用
- 对端口资源的占用,
为什么是2MSL
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 报文最大生存时间
2MSL 的时间是从客户端接收到 FIN 后发送 ACK 开始计时的。如果在 TIME-WAIT 时间内,因为客户端的 ACK 没有传输到服务端,客户端又接收到了服务端重发的 FIN 报文,那么 2MSL 时间将重新计时。
- 等待MSL两倍:发送方数据包被接收处理后又向对方发送响应,一来一回需要两倍
- 确保四次挥手主动关闭方最后的ACK能到达对端
重传机制
实现可靠传输的方式:序列号和确认应答
- 超时重传:计时器范围内没有收到对方的确认ACK,就会重发,每次重传时间都设为先前的两倍
- 快速重传:以数据驱动重传;当收到三个相同的ACK报文。会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问题:重传多少报文段
- SACK 选择性确认:解决重传哪些报文;需要在TCP头部加SACK,将已收到的数据信息发送给发送方
- D-SACK:主要使用另外SACK告诉发送方哪些数据被重复接收
使用D-SACK的好处:
(1)可以让【发送方】知道,是发出去的包丢了,还是接收方回应的ACK包丢了;
(2)可以知道是不是【发送方】的数据包被网络演示了;
(3)可以知道网络中是不是把【发送方】的数据包给复制了。
滑动窗口
解决问题:TCP每发送一次数据都需要应答;数据往返时间越长,网络吞吐量越低
特点:即使在往返时间较长的情况下,也不会降低网络通信的效率
窗口大小:无需等待确认应答可以继续发送数据的最大值;由接收方窗口大小决定
实现:操作系统开辟的一个缓存空间,按期收到确认应答,则清楚缓存区
累计确认:ACK700表示700之前的所有数据都被接收,ACK600确认应答报文丢失
滑动窗口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读取速度非常快的话,接收窗口会很快空缺,新的大小则是通过TCP报文的Windows字段告诉,这个传输过程存在时延
流量控制
基本原理:使用滑动窗口机制,通过调整窗口大小告诉发送方其当前处理数据的能力
拥塞控制
- 慢启动(Slow Start):TCP 连接初始阶段,发送方的拥塞窗口(Congestion Window, cwnd)从一个较小的值开始,逐步增大,以免过早引发网络拥塞。每次接收到一个确认(ACK),cwnd 值就会增大,这个增长是指数级的。
- 拥塞避免(Congestion Avoidance):当 cwnd 增加到一个阈值(ssthresh)时,慢启动结束,进入拥塞避免阶段。此时,cwnd 的增长从指数变为线性增长,逐步提高发送速率以检测网络是否接近拥塞。
- 快速重传(Fast Retransmit):当发送方收到连续三个重复的 ACK 时,它假设有一个数据包丢失,于是立即重传丢失的数据包,而不必等待重传计时器超时。
- 快速恢复(Fast Recovery):在快速重传之后,TCP 不像慢启动那样将 cwnd 重置为 1,而是将其减半,然后继续线性增长。这种机制可以更快地恢复传输速率。
IP
位于TCP/IP参考模型的第三层,网络层
网络层作用:实现主机与主机之间的通信,也就是点对点通信
网络层IP与数据链路层MAC的关系:MAC实现直连的两个设备间的通信;IP负责在没有直连的两个网络之间进行通信传输
在网络数据包传输过程中,IP地址并不会发生改变,但是源和目标MAC会一直变化
IP地址分类
A、B、C类地址
主机号全0指定某个网络
主机号为1,指定某个网络下的所有主机,用于广播
广播地址:用于在同一个链路相互连接的主机之间发送数据包,分为本地广播和直接广播
本地广播:在本网络内广播,广播地址的IP包会被路由器屏蔽
直接广播:在不同网络之间的广播
D、E类地址
特点:没有主机号,所以不可用于主机IP,
D类:常被用于多播;用于将包发送给特定组内的所有主机;因为广播无法穿透路由,若想给其他网段发送同样的包,则可以使用可以穿透路由的多播;前四位表示多播地址
E类:预留的分类,暂时未使用
分类的优缺点
优点:可以根据IP地址的前四位来判断IP地址属于哪个类别
缺点:同一网络下没有地址层次;A、B、C类不能很好的与现实网络匹配
缺点解决:CIDR无分类地址
CIDR无分类地址
定义:不再分类地址,32bit的IP地址被划分为两部分,前面是网络号,后面是主机号
子网掩码
另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的形式,掩码就是掩盖掉主机号,剩余的就是网络号
将子网掩码和IP地址按位计算AND,就可得到网络号
为什么要分离网络号和主机号
答:因为两台计算机要通讯,首先要判断是否处于同一个广播域(网络地址),网络地址相同,则可以把数据包直接发送到目标主机
如何进行子网划分
子网掩码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划分子网,将主机地址分为两块,子网网络地址和子网主机地址
路由控制
IP的网络地址用于进行路由控制,路由控制表中记录着网络地址与下一步应该发送至路由器的地址;主机和路由器上都有各自的路由器控制表
发送IP包时,如果存在多种相同网络地址的记录,选择相同位数最多的网络地址,也就是最长匹配
环回地址:127.0.0.1
IP分片与重组
每种数据链路的最大传输单位MTU是不相同的,当IP数据包大于MTU时,IP数据包就会被分片;
经过分片之后的IP数据被重组的时候,只能由目标主机进行,路由器是不会进行重组
在分片传输的过程中,一个分片丢失就会造成整个IP数据报作废,TCP引入MSS,在TCP层进行分片
IPV6
亮点
- 可分配地址变多
- 可自动配置,即使没有DHCP服务器也可以实现自动分配IP地址
- 包头包首部长度采用固定的值40字节,去掉包头校验和,简化了首部结构,减轻了路由器负荷
- 有应对伪造的IP地址的网络安全功能以及防止线路窃听的功能
地址
IPV6地址长度128位,每16位为一组
结构
通过IP地址的前几位标识IP地址的种类,只要分为以下3种类型:
单播地址:用于一对一的通信;
组播地址:用于一对多的通信;
任播地址:用于通信最近的节点,最近的节点是由路由协议决定;
与IPV4的区别
- 取消了首部校验和字段:在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都会校验
- 取消分片/重新组装相关字段:不允许在中间路由器进行分片与重组,大大提高了路由器转发的速度
- 取消选项字段:使IPV6首部成为固定长度的40字节
ARP与RARP协议
1. ARP协议
ARP(地址解析协议)用于通过已知的IP地址获取对应的MAC地址。主机会通过广播发送ARP请求,包含目标IP地址。同一链路上的设备接收到请求后,如果目标IP地址与自己的IP一致,则返回包含自己MAC地址的ARP响应包。操作系统通常会缓存获取的MAC地址,但缓存有一定期限。
2. RARP协议
RARP(逆地址解析协议)用于通过已知的MAC地址获取IP地址。常用于嵌入式设备接入网络时,通过RARP服务器获取IP地址。
3. DHCP动态获取IP地址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通过四个步骤自动获取IP地址:
- DHCP发现(DHCP Discover): 客户端通过广播发送一个DHCP发现消息,向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请求IP地址。
- DHCP提供(DHCP Offer): 网络中的DHCP服务器收到发现消息后,向客户端发送一个DHCP提供消息,其中包含一个可用的IP地址以及相关的配置信息(如子网掩码、网关地址、DNS服务器等)。
- DHCP请求(DHCP Request): 客户端收到提供消息后,向DHCP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消息,表明愿意接受所提供的IP地址和配置信息。
- DHCP确认(DHCP Acknowledgment): DHCP服务器收到请求消息后,向客户端发送确认消息,并正式分配IP地址给客户端,客户端即可使用该IP地址进行网络通信。
DHCP交互中使用的都是UDP广播通信
DHCP中继代理
定义:对于不同网段的IP地址分配可以由一个DHCP服务器进行统一管理
DHCP 客户端会向 DHCP 中继代理发送 DHCP 请求包,而 DHCP 中继代理在收到这个广播包以后,再以单播的形式发给 DHCP 服务器。
NAT(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 网络地址转换)
定义:同个公司、家庭、教室内的主机对外部通信时,把私有IP地址转换成公有IP地址
作用:缓解了IPV4地址耗尽的问题
普通的 NAT 转换没什么意义。 由于绝大多数的网络应用都是使用传输层协议 TCP 或 UDP 来传输数据 的。 因此,可以把IP 地址 + 端口号一起进行转换。 这样,就用一个全球 IP地址就可以了,这种转换技术就叫网络地址与端口转换 NAPT。
缺点
NAT/NAPT依赖于自己的转换表,因此:
- 外部无法主动与NAT内部服务器建立连接,因为NAPT转换表没有转换记录
- 转换表的生成与转换操作都会产生性能开销
- 通信过程中,如果NAT路由器重启,所有TCP连接都将被重置
优化方案
改用IPV6:IPV6可用范围比较大
NAT穿透技术:让网络应用程序主动发现自己位于NAT设备之后,并且主动获取NAT设备的公有IP,并为自己建立端口映射条目
ICMP互联网控制报文协议:
ICMP
功能
确认 IP 包是否成功送达目标地址、报告发送过程中 IP 包被废弃的原因和改善网络设置等。 在 IP 通信中如果某个 IP 包因为某种原因未能达到目标地址,那么这个具体的原因将由 ICMP 负责通知。
ICMP的消息会使用IP进行发送
类别
- 查询报文类型:用于诊断的查询信息
- 差错报文类型:通知出错原因的错误类型
IGMP因特网组管理协议
组播地址说明只有一组的主机能收到数据包,不在一组的主机不能收到数据包,IGMP用于管理是否在一组
IGMP 报文向路由器申请加入和退出组播组,默认情况下路由器是不会转发组播包到连接中的主机,除非主机通过 IGMP 加入到组播组,主机申请加入到组播组时,路由器就会记录 IGMP 路由器表,路由器后续就会转发组播包到对应的主机了。
IGMP 报文采用 IP 封装,IP 头部的协议号为 2,而且 TTL 字段值通常为 1,因为 IGMP 是工作在主机与连接的路由器之间。
工作机制
常规查询与响应
离开组播组
- 网播中仍有该组播组
- 网段中没有该组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