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马原25版肖1000题选择题知识点(乱序)-CSDN博客
- 毛泽东明确提出的,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的任务,不是“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 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开展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矛盾的学说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理论等。
-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是我们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党和人民力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必然结论。
- 毛泽东系统解决了如何把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革命军队建设成为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亲密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解决了如何开展人民革命战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巩固国防等一系列重大方针问题。
- 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奠基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伟大国际主义者。
- 关于中心问题有几个提法同学们要注意区分;
- ①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
- ②在中国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领导权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 ③毛泽东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中还提到“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
- 主张在反封建的同时,也要反对资产阶级,这就混淆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也就是主张“毕其功于一役”。
- “二次革命论”是割裂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主张在民主革命之后,建立资本主义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实际上是没有分清新、旧民主主义的区别,放弃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右倾错误。
-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既看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又指出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主张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 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土地问题(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无产阶级领导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核心问题。
-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三项内容之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
-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是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的内容;
- 土地改革的主要和直接任务,就是满足贫雇农群众的要求。
- 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根本在于处理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是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根本原则,是保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也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 毛泽东赠给的“三样法宝”是指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了这二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是中国革命道路的内容;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作风三大作风。
-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诸多矛盾交织在一起,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这此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
- 党内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之间的矛盾成为党内思想上的主要矛盾
- 毛泽东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的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甲)率领被领导者(同盟者)向着共同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乙)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没有这两个条件或两个条件缺一,就不能实现领导。
-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包括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由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一切权力,这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最直接、最全面地体现这一核心内容和准则。
- 在诸多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 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的一头是无产阶级,另一头是地主大资产阶级,“两头小”即占少数;“中间”是指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占多数。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先后经过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等几个时期。符合题意“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是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包括;官兵一致的原则,就是在军队内部建立自觉纪律,实行同甘共苦的生活,官兵待遇平等;军民一致的原则,就是军队要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宣传、组织和武装民众;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的原则,就是要削弱敌人、壮大自己。
- 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 “主体”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
-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道路:①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②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③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④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⑤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 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对这个方针的提法为“积极引导、稳步前进”)②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③党的八大坚持党中央提出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民族资产阶级仍然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这种两面性是指既有剥削工人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三个步骤。其中,第一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和第二步(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的企业利润分配都是“四马分肥”。第三步(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在分配上实行定股定息。
-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形态。
- 1951年前后,党内大体形成了先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搞工业化建设,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识。(归纳:先搞工业化建设,再一举过渡)。
-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归纳:建设和改造同时并举,逐步过渡)
- 国家资本主义是与社会主义直接相联系的、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不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其性质取决于所在国家的性质。
-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本方针,就是“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是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极为重要的方针
-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相适应的一面是基本方面,相矛盾的一面是非基本方面。
- 毛泽东提出,在政治思想领域,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在物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对科学文化领域里的矛盾,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对于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的矛盾,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明确提出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
-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 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的主题形成;党的十三大,邓小平理论的轮廓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 全面协调可持续中的“全面”是指发展要有全面性、整体性,不仅经济要发展,而且各个方面都要发展。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资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 党中央明确提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则:
-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需要,同样世界贸易组织也需要中国,没有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是不完整的,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 ②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社会生产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发展中国家的条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③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权利和义务一定要平衡,中国不会接受过高的、超出中国承受能力的要价。
-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革命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手段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可以和不同的社会制度结合,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中提出的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