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MMC概述
eMMC(Embedded MultiMediaCard)是一种嵌入式多媒体卡,是一种基于NAND Flash的闪存卡标准,由JEDEC(电子设备工程联合委员会)订立和发布。eMMC集成了NAND Flash、闪存控制器和eMMC协议接口,以BGA(球栅阵列)形式封装,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容量大、性能稳定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类电子设备中。
二、Linux内核对eMMC的支持
Linux内核为eMMC存储设备提供了全面的支持,通过内建的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实现对eMMC设备的高效管理和访问。在Linux 3.14及以后的版本中,对eMMC的支持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提供了更加完善的驱动程序、文件系统支持和命令队列管理。
1. 驱动程序结构
Linux内核中的eMMC驱动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card层、core层和host层,分别位于drivers/mmc/
目录下。
- card层:将eMMC/SD实现为块设备,向文件系统层、用户空间提供文件操作的接口。主要文件包括
block.c
和queue.c
,提供操作队列块设备的驱动程序。 - core层:核心代码层,封装了MMC/SD命令,实现了不同协议和规范(MMC/SD)的兼容,为host层驱动提供接口函数,同时也调用主机控制器层的接口完成存储卡的识别、设置、读写等操作。
- host层:主机控制器驱动(通讯接口),对接硬件,需要根据自己的芯片修改。Linux内核使用
struct mmc_host
来描述一个eMMC主机控制器,该结构体包含了硬件相关的一系列参数、宏和方法。
2. 关键结构体
- struct mmc_host:描述一个eMMC主机控制器,包含了硬件相关的参数、操作接口等。
- struct mmc_card:表示连接到
mmc_host
的mmc设备。 - struct mmc_host_ops:定义了
mmc_host
的操作接口,包括与mmc card通信的接口(如发送和接收命令)、卡检测等。 - struct mmc_request:封装了一次传输请求,包括读写MMC卡的命令、数据以及请求完成后的回调函数。
- struct mmc_ios:描述mmc总线的配置,如时钟、总线、电源等。
3. 初始化与工作流程
eMMC的初始化和工作流程大致如下:
- 分配并初始化mmc_host:通过
mmc_alloc_host
分配一个struct mmc_host
类型的变量,并根据MMC host控制器的硬件特性填充其各个字段。 - 注册mmc_host:使用
mmc_add_host
将初始化好的mmc_host
注册到MMC core中。 - 执行读写操作:通过
mmc_host_ops
中的request
函数发送读写命令和数据,具体实现会使用DMA(直接存储器访问)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
三、eMMC的优势与应用
eMMC相较于传统的NAND Flash存储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显著优势:
- 简化系统存储设计:统一的协议接口使得eMMC产品更容易兼容不同的开发环境,降低了开发复杂度。
- 高性能:内置了缓存、磨损均衡等功能,提高了读写速度和稳定性。
- 低功耗:集成的闪存控制器和优化的电源管理策略,使得eMMC在功耗方面表现优异。
四、总结
Linux内核对eMMC的全面支持,为嵌入式系统提供了强大的存储解决方案。通过内建的驱动程序、优化的文件系统和高效的命令队列管理,Linux系统能够充分发挥eMMC的性能优势,为用户提供流畅和高效的使用体验。随着Linux系统在嵌入式领域的广泛应用,对eMMC的支持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推动嵌入式系统存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