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网络】网络层协议:IP

news2025/1/20 10:55:10

        本篇博客整理了 TCP/IP 分层模型中网络层的 IP 协议,旨在让读者更加深入理解网络协议栈的设计和网络编程。

目录

一、网络层

二、IP 报头

1)报头与有效载荷的分离

2)有效载荷的上交

3)源 IP 与目的 IP

4)生存时间

三、分片与组装

1)MTU 与分片、组装

2)分片的具体过程 

3)组装的具体过程

4)分片的丢包情况

补)相关面试题

四、 IP 地址与网段划分

1)IP 地址的构成

2)IP 地址的分配和具体作用

 3)网段划分

4)IP 地址的数量限制

5)特殊的 IP 地址

 6)私网 IP 和公网 IP

五、路由

1)数据路由

2)路由表查询的具体过程


一、网络层

        数据的传输离不开网络协议栈,而网络协议栈是分层的。

        在 TCP/IP 分层模型中主要包含了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

        进行网络通信时,通信双方发送的数据并不是直接从一方的应用层,直接发送到了另一方的应用层,而是需要应用层将数据继续向下交付。

        待发送的通信数据,会先从主机的应用层拷贝至传输层,再继续向下贯穿,在网络层和链路层经过数据封装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对方主机;而对端主机在收到数据后,也同样需要在链路层和网络层进行数据解包,并上交给传输层,再继续上交至对端的应用层。

        其中,网络层主要负责的问题是,将数据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即数据的路由。网络层有能力将数据送到对方主机,虽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将数据成功送达,但因传输层的 TCP 协议的可靠性策略的存在,网络层最终一定能将数据可靠地发达。

【ps】一端主机的传输层,从应用层中的某个进程那里拿到数据后,该数据会贯穿网络协议栈进行封装和解包,最终到达对方传输层,对端的传输层也会将数据上交给对端应用层中的某个进程,因此,传输层负责的是,数据从一个进程到另一个进程的过程。

        通信数据经历的网络传输,一般是跨局域网的,多个网络之间由路由器这个硬件设备连接起来,也就是说,  通信数据在网络中一定会经过多个路由器。

        既然如此,如何选择从源到目的的传输路径就十分重要了,而这就是数据路由的过程。 

        数据路由的目的是,在确定目标主机后,寻找最短的到达路径。

        确定目标主机是非常重要的,这直接决定了数据路由时的路径选择,也是数据能跨网络送达的根本。只有数据经过了较为正确的路径选择,才可能慢慢趋近于目标网络或目标主机。

        确定目标主机后,数据就可以在网络中进行路由了。数据自身无法进行路径选择,是不认路的,但好在网络中的一台台路由器可以进行路径选择,是认路的,于是数据在路由过程中,就可以不断地去找网络中的一台台路由器问路。

        路由器会将自己做好的路径选择都记录到路由表中,只要查询路由表,就可以找到去特定点的最短路径。而数据在路由时,也会通过路由器来不断进行路径选择,以逐步靠近目标网络或目标主机。


【Tips】数据路由的有关概念

  • 主机:是配有IP地址、但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不过,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几乎不存在不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了)。
  • 路由器:是既配有IP地址、又能进行路由控制的设备(其实,现在主流的路由器也不仅仅有路由的功能,甚至还具备某些应用层的功能)。
  • 节点:是主机和路由器的统称。

二、IP 报头

【Tips】IP 协议格式

  • 4 位版本号(version):指定 IP 协议的版本(IPv4 / IPv6),对于 IPv4 来说,就是4。
  • 4 位首部长度(header length):表示 IP 报头的长度,以 4 字节为单位。
  • 8 位服务类型(Type Of Service):3 位优先权字段(已弃用)、4 位 TOS 字段、 1 位保留字段(必须置为 0)。其中,4 位 TOS 分别表示:最小延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最小成本;这四者相互冲突,只能选择一个,比如对于 ssh/telnet 这样的应用程序,最小延时比较重要,而对于 ftp 这样的程序,最大吞吐量比较重要。
  • 16 位总长度(total length):IP 报文(IP 报头+有效载荷)的总长度,用于将各个 IP 报文进行分离。
  • 16 位标识(id):唯一的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数据在 IP 层进行了分片,那么每一个分片对应的 id 都是相同的。
  • 3 位标志字段:第一位保留,表示暂时没有规定该字段的意义。第二位表示禁止分片,表示如果报文长度超过 MTU,IP 模块就会丢弃该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报文没有进行分片,则该字段设置为 0,如果报文进行了分片,则除了最后一个分片报文设置为 0 以外,其余分片报文均设置为 1。
  • 13 位片偏移(framegament offset):分片相对于原始数据开始处的偏移,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数据中的偏移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 8 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 8 位生存时间(TTL,Time To Live):数据报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一般是 64,每经过一个路由,TTL 就自减 1,一直减到 0 还没到达,就丢弃了,这个字段主要是用来防止出现路由循环。
  • 8 位协议:表示上层协议的类型。
  • 16 位首部检验和:使用 CRC 进行校验,来鉴别数据报的首部是否损坏,但不检验数据部分。
  • 32 位源IP地址和 32 位目的 IP 地址:表示发送端和接收端所对应的IP地址。
  • 选项字段:不定长,最多 40 字节。

1)报头与有效载荷的分离

        IP 是通过这种“定长报头 + 自描述字段”的方式分离报头与有效载荷的。

         IP 报头由基本报头和选项字段组成,要分离报头与有效载荷,就要先从头读取完报文中的基本报头和选项字段。IP 报文的前 20 个字节是 IP 的基本报头,其中包含 4 位的首部长度,指明了 IP 报头的具体长度。从下层获取到一个报文后,IP 可以根据这 4 位的首部长度来报头与有效载荷。

  1. IP 从下层获取到一个报文后,首先读取报文的前 20 个字节,并从中提取出 4 位的首部长度,此时获得 IP 报头的大小 size(最大为 60 字节,最小为 20 字节)。
  2. 如果 size 大于 20 字节,则继续从报文中读取 size − 20 字节的数据,即 IP 报头中的选项字段(最大为 40 字节,最小为 0 字节)。
  3. 读取完 IP 的基本报头和选项字段后,剩下的就是有效载荷了。

2)有效载荷的上交

        基于 IP 协议的传输层协议不止一种,因此 IP 从下层获取到一个报文并将其解包后,需要知道应将分离后的有效载荷上交给哪一个协议,这会通过 IP 报头中的 8 位协议字段来完成。

          IP 报头中的 8 位协议字段,表示的是上层协议的类型,根据该字段就可以判定出应上交的协议。

        该字段是发送端的 IP 层从传输层获取到数据后所填充的,假设一份数据是由上层 TCP 交给 IP 的,那么其报文中的 8 位协议字段填充的就是 TCP 协议的编号。

3)源 IP 与目的 IP

        IP报头中的 32 位源 IP 地址和 32 位目的 IP 地址,分别表示的是报文的发送端 IP 地址、接收端 IP 地址。

        数据在网络传输中会经过一个个的路由器,来进行路由转发,以慢慢趋近于目标主机。路由器在帮助数据进行路由转发时,会提取出该数据 IP 报头中的目的 IP 地址,作为路由转发的重要依据。

         当接收端收到了发送端发来的数据后,也可能要给发送端发送数据,因此,发送端在发送数据时不仅需要指明该数据的目的 IP 地址,也需要指明该数据的源 IP 地址,以便接收端后续作出应答或发送其他重要的数据。

        特别地,在进行网络编程时,想要一端能发送数据给另一端,必须要指明对端的 IP 地址和端口号,也就是发送数据的目的 IP 地址和目的端口号。这个需指明的目的 IP 地址,其实就是传给网络层的 IP 协议,用于数据在网络中进行路由转发的,而这个需指明的端口号,是给传输层的 TCP协议或 UDP 协议,用于指明该数据应交给应用层的哪一个进程。而由于传输层和网络层都是在操作系统内核中实现的,因此在实际发送数据时,就无须指明发送数据的源 IP 地址和源端口号,数据在贯穿网络协议栈经历封装时,会被操作系统填充对应的源 IP 地址和源端口号。

4)生存时间

        报文在网络传输时,可能会由某些原因而送达目标主机,如果报文在路由时出现了环路路由的情况,或目标主机已经异常离线了,那么这个报文就成了一个废弃的游离报文。

        为了避免网络中出现大量的游离报文,IP报头中特别封装了一个字段,叫做 8 位生存时间,以表示报文到达目的地的最大报文跳数。每当报文经过一次路由,其生存时间就会自减 1,当生存时间减为 0 时,该报文就会被自动丢弃,然后在网络中消散。

三、分片与组装

        IP 能够将数据跨网络地从一台主机送到另一台主机,网络传输期间,数据需要经过一个个的路由器并进行路由转发,最终才能到达目标主机。

        IP 进行数据跨网络传送的前提是,需要先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和自己相连的下一个节点,而这实际是由网络层下数据链路层负责的。两个节点直接相连,也就意味着这两个节点在同一个局域网中,因此要探讨两个相邻节点的数据传送,实际探讨的就是局域网通信的问题。
 

1)MTU 与分片、组装

        MAC 帧是数据链路层中最典型的协议,它能将 IP 传下来的数据封装成数据帧,然后发送到网络中。

        但 MAC 帧携带的有效载荷,其最大长度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IP 交给 MAC 帧的报文不能超过某个值,而这个值就是最大传输单元 MTU(Maximum Transmission Unit),一般为 1500 字节。

        如果 IP 向下传输的报文超过了 1500 字节,那么就会在 IP 层经历分片,再交给下层的 MAC 帧进行发送;如果数据在发送时,在发送端的 IP 层进行了分片,那么送达对端后,数据也需要在对端的 IP 层进行组装,再向上交付给传输层。

        不过,在网络通信中,数据的分片并不是经常要做的,不分片其实才是常态。分片本身会带来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可能会增加丢包的概率等。此外, 在分片的数据中,每一个分片在 IP 层都会被添加上对应的 IP 报头,而传输层添加的报头只会出现在第一个分片中,因此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包可能没有传输层的报头。

【ps】数据的分片和组装都由 IP 层完成

        数据的分片和组装都是在 IP 层完成的,上层的传输层和下层的链路层其实并不关心。

        假设传输层的协议为 TCP 。TCP 将待发送的数据交给 IP 后,并不关心该数据是否会在 IP 层进行分片,换句话说,TCP 并不关心数据具体的发送过程;而当 TCP 从 IP 获取到数据后,也不关心该数据是否在 IP 层经过了组装。
        假设链路层的协议为 MAC 帧。 MAC 帧只负责,将数据从一个节点传送到和自己相连的下一个节点。当 IP 将待发送的数据交给 MAC 帧后,MAC 帧并不知道该数据是 IP 经过分片后的某个分片数据、还是一个没有经过分片的数据,它只知道自己一次最多只能发送 MTU 大小的数据,如果 IP 交给自己的数据大于 MTU 字节 ,那自己就无法进行发送。而当 MAC 帧从网络中获取到数据后,也不关心这个数据是否需要进行组装,只需要将该数据的MAC帧报头去掉后,直接上交给上层 IP 。

        总得来说,数据的总量和可发送量并不由 IP 层决定的,总量是由 TCP 层决定的,可发送量是由 MAC 层决定的,IP 夹在 TCP 和 MAC 之间,当 TCP 的数据总量超过 MAC 的可发送量,就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进行数据分片。而 TCP 层和 MAC 层完全不关心 IP 层进行了分片,这就实现了高度解耦。


【ps】不仅源端主机可能会对数据进行分片,网络中的路由器也可能对数据进行分片。这是因为,不同局域网中的 MTU 是不一样的,如果传输路径上,某个网络的 MTU 比源端网络的小,那么该网络中的路由器就可能对 IP 数据报再次进行分片。

2)分片的具体过程 

        假设,IP 层要发送 4500 字节的数据。由于该数据超过了 MAC 帧规定的 MTU,即 1500 字节,因此 IP 需要先将该数据进行分片,然后再将一个个的分片交给 MAC 帧进行发送。4500 字节的数据,至少需要分为四个分片报文进行发送。

        另假设,IP 层添加的 IP 报头不携带选项字段,其长度为 20 字节,且 IP 层将数据分片以下四个分片报文:

        在对数据进行分片时,需要记录分片的信息,以便分片报文到达对端的 IP 层后被组装起来。

        IP报头中的 16 位标识、3 位标志和 13 位片偏移,就记录了数据分片的有关信息。

  • 16 位标识:唯一标识主机发送的报文,如果数据在 IP 层进行了分片,那么每一个分片报文的 16 位标识是相同的。
  • 3 位标志:第一位保留,表示暂时没有规定该字段的意义。第二位表示禁止分片,表示如果报文长度超过 MTU,IP 模块就会丢弃该报文。第三位表示“更多分片”,如果报文没有进行分片,则该字段设置为 0,如果报文进行了分片,则除了最后一个分片报文设置为 0 以外,其余分片报文均设置为 1 。
  • 13 位片偏移:分片相对于原始数据开始处的偏移,表示当前分片在原数据中的偏移位置,实际偏移的字节数是这个值 × 8 得到的。因此除了最后一个报文之外,其他报文的长度必须是 8 的整数倍,否则报文就不连续了。

        由于四个分片报文是在同一台主机的 IP 层被分片的,因此它们的16位标识应是一样的。假设四个分片报文的 16 位标识都是 123,则这四个报文对应的 16 位标识、3 位标志中的“更多分片”和13 位片偏移分别如下: 

3)组装的具体过程

        MAC 帧会将从网络中获取的数据上交给 IP 层。但这些数据可能来自世界各地,可能是经过分片后发送的,也可能是没有经过分片直接发送的,因此,IP 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区分收到的各个数据。

        通过 IP 报头中,记录了发送端的 IP 地址的 32 位源 IP 地址,可以区分数据来自哪一台主句。
        而通过 IP 报头中的 16 位标识,可以判断哪些报文是没有经过分片的独立报文,哪些报文是经过分片后的分片报文。具体来说,未分片数据的 16 位标识都是不同的,而由同一个数据分片得到的各个分片报文,其所对应的 16 位标识都是相同的。
        由此,通过 IP 报头中的 32 位源 IP 地址和 16 位标识,就可以将经过分片的数据各自聚合在一起进行组装。

        由同一个数据分片得到的各个分片报文,有以下相通的特点:

  • 第一个分片报文中,13 位片偏移的值一定为 0。
  • 最后一个分片报文中,“更多分片”标志位一定为 0。
  • 对于每一个分片报文来说,( 当前报文的 13 位片偏移 + 当前报文的数据字节数 ) ÷ 8  = 下一个分片报文的 13 位片偏移。

        根据分片报文的这三个相通的特点,就能够将分片报文合理的组装起来——先找到分片报文中 13 位片偏移为 0 的分片报文,提取出其 IP 报头中的 16 位总长度字段,并通过计算得出下一个分片报文的 13 位片偏移,然后重复此方式,依次将各个分片报文按顺序拼接起来,直到拼接到一个“更多分片”标志位为 0 的分片报文为止。

4)分片的丢包情况

        分片后的报文在网络传输时,也可能出现丢包问题,不过,接收端有能力判断是否收到了全部的分片报文。

        现假设某组分片报文对应的 16 位标识值为 x,分片报文丢包的情况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 若第一个分片报文丢包了,则在接收端收到的分片报文中,就找不到对应16位标识为 x、13 位片偏移为 0 的分片报文。
  • 若最后一个分片报文丢包了,则在接收端收到的分片报文中,就找不到对应16为标识为 x、“更多分片”标志位为 0 的分片报文。
  • 若其它分片报文丢包了,则接收端在进行组装时,就会找不到那些 13 位片偏移为特定值的分片报文。

【ps】接收端能够通过 13 位片偏移,辨别未分片报文和最后一个分片报文

       虽然未分片报文的“更多分片”标志位为 0,最后一个分片报文的“更多分片”标志位也为0,但接收端能够通过 13 位片偏移,识别出它是最后一个分片报文——未分片报文的 13 位片偏移为 0,而最后一个分片报文 的13位片偏移不为 0。 


【补】可以分片,但不建议

        虽然传输层并不关心 IP 层如何分片,但并不是说分片对传输层就没有影响了,具体与传输层中保证传输可靠性的 TCP 协议有关。

        如果一个数据在网络传输时,没有经过分片,那么只要接收端收到了这一个报文,就可以认为该数据被可靠地收到了。而如果一个数据进行了分片,那么只有接收端收到了全部的分片报文,并将其成功组装,才可以认为该数据被可靠地收到了。

        然而众多的分片报文中,难免会有一个报文出现丢包,此时接收端无法将报文成功组装起来,进而导致接收端会将收到的分片报文全部丢弃,使得发送端的 TCP 因收不到对端的应答而要求超时重传,且需要将数据整体进行重传。
        假设在网络传输时,丢包的概率是万分之一,那么将数据拆分为一百份进行发送,就会使丢包的概率上升到百分之一,进而增加传输层重传数据的概率。
        因此,为了保证数据传输的效率,并不建议数据在发送时进行分片。


【补】TCP 少量多次地发送,可降低数据分片的概率

        数据分片的根本原因其实在于,传输层一次性向下交付的数据太多了,导致 IP 无法直接将数据向下交给 MAC 帧。如果传输层控制好一次性向下交付的数据量,那么 IP 自然也就不需要对数据进行分片。

        传输层中的 TCP 协议,之所以被称为传输控制协议,是因为它可以控制一次向下交付数据不超过某一阈值,即 MSS(Maximum Segment Size,最大报文段长度)。
        通信双方在建立 TCP 连接时,除了需要协商自身窗口大小等概念之外,还会协商在后续通信时,每一个报文段所能承载的最大报文段长度 MSS。
        MAC 帧的有效载荷最大为 MTU,TCP 的有效载荷最大为MSS,由于 TCP 和 IP 在一般情况下的报头长度都是 20 字节,因此一般情况下 MSS = MTU - 40,也就是说,MSS 的值一般为 1460 字节。

         TCP 一般会将发送的数据控制在 1460 字节以内,以降低数据分片的可能性,也只能说是“降低”。这是因为,不同局域网的链路层,MTU 可能不同,如果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进入到了一个 MTU 较小的网络,那么该数据仍可能被该网络中的路由器进行分片。

补)相关面试题

Q:对端IP层收到数据报后怎么知道这是一个被分片了的数据报?

        数据链路层不关心 IP 层是否分片了,它只管发,所以对端的 IP 层收到数据报后,需要知道这是一个被分片了的报文。

        如果更多分片标志位(第三个标志位)是 1,则说明该数据报被分片了;如果更多分片是 0,但 13 位片偏移值大于 0,也说明该数据报被分片了。


Q:对于同一个报文的所有分片,对端是如何识别出来的?

        由于16位标识符的存在,对端收到的数据报中,标识符相同的数据报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数据报。


Q:怎么判断哪一个数据报是第一个分片,哪一个是最后一个分片?

        更多分片标志位是 1,片偏移量是0,说明这是第一个分片;更多分片标志位是0,片偏移量大于0,说明这是最后一个分片。


Q:怎么分辨哪个分片在前,哪个分片在后?

将所有分片的片偏移量按照升序排序,就可以知道哪个分片在前,哪个分片在后。


Q:怎么判断分片有没有收全或丢失?

        当前分片的起始位置+自身数据长度,如果等于下一个分片中的片偏移量,说明这两个分片是挨着的,如次反复判断,便能判断出是否收全了,只要有一次判断结果不相等,那么就说明有数据片丢了。


Q:怎么保证对端组装起来的报文是正确的?

        IP协议有16位首部校验和,校验通过会分发给上层TCP协议。

        TCP协议也有校验和,可以判断出数据是否是正确的。

四、 IP 地址与网段划分

1)IP 地址的构成

        IP地址由网络号和主机号两部分构成:

  • 网络号:用于区分网络。保证相互连接的两个网段具有不同的标识。
  • 主机号:用于区分主机。同一网段内,主机之间具有相同的网络号,但必须有不同的主机号。

        例如以下一台路由器连接了两个网段。对于网络标识来讲,同一网段内主机的网络标识是相同的,不同网段内主机的网络标识是不同的;对于主机标识来讲,同一网段内主机的主机标识是不同的,不同网段内主机的主机标识是可以相同的。

        网络号相同的主机放到一起就组成了一个子网,网络号不同的主机之间就组成了多个不同的子网。

        如果在子网中新增一台主机,则这台主机的主机号在子网中是唯一的,而网络号和这个子网的网络号一致。

2)IP 地址的分配和具体作用

        当子网中每新增一台主机时,都需要为其分配一个 IP 地址,而当子网中每有一台主机断开网络时,又需要将它的 IP 地址回收,便于分配给新增的主机使用。这使得手动管理 IP 地址非常麻烦,而事实上对于 IP 地址的分配和回收一般不会手动进行,而是采用 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技术。

        DHCP 是一个基于 UDP 的应用层协议,通常被应用在大型的局域网环境中,其主要作用就是集中地址管理、分配 IP 地址,不仅能使网络环境中的主机动态地获得 IP 地址、Gateway 地址、DNS 服务器地址等信息,还能提升地址的使用率。

        此外,一般的路由器也都带有 DHCP 功能,因此路由器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 DHCP 服务器。例如连接 WiFi 时,,路由器需要验证账号和密码,验证通过后,路由器就会动态分配一个IP地址,通过这个 IP 地址就可以进行各种上网活动。

【Tips】IP 地址的分配和回收一般依赖于应用层的 DHCP 协议。

        IP 地址作为信标,在数据跨网络传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其实,IP 协议将数据跨网络地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并不是直接将数据送达目标主机的,而是先将数据送达目标主机所在的网络,再送达目标主机的。

        也就是说,数据在路由时的第一目的,并不是找到目标主机,而是找到目标网络所在的网络,然后再在目标网络中找到目标主机。

        数据在路由时之所以不一开始就以找目标主机为目的,是因为这样效率太低了。找目标主机的过程本质是排除的过程,如果一开始就以找目标主机为目的,那么在查找的过程中,一次只能排除一个主机,而如果一开始先以找目标网络为目的,那么就能一次排除大量和目标主机不在同一网段的主机,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检索的效率。

【Tips】数据在路由时,会先找目标网络,再找目标主机。

        而为了提高数据路由的效率,前人对网络进行了网段划分。

 3)网段划分

        过去曾经提出一种划分网络号和主机号的方案,将所有 IP 地址按取值范围给分为五类。

  • A 类:0.0.0.0 到 127.255.255.255。
  • B 类:128.0.0.0 到 191.255.255.255。
  • C 类:192.0.0.0 到 223.255.255.255。
  • D 类:224.0.0.0 到 239.255.255.255。
  • E 类:240.0.0.0 到 247.255.255.255。

        依此方案,要判断一个 IP 地址属于哪一类,只需要遍历 IP 地址的前 5 个比特位,其中第几个比特位最先出现 0 值,那么这个 IP 地址就对应地属于哪一类地址。

        但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这种划分方案很快就显现了局限性。

        由于 A 类地址的网络号只占 7个比特位,因此 A 类地址可申请的网络只有  2 ^ 7 个,这使得大多数组织,例如一些学校、公司、实验室等,只好选择申请 B 类地址。而 B 类地址的主机号占 16 个比特位,于是理论上一个 B 类网络中允许有 65536 台主机。但在实际网络架设中,一般一个局域网中不会存在这么多主机,如果存在,也就意味着,大量的 IP 地址会被浪费掉。

        为了避免大量 IP 地址被浪费,后来又提出了新的划分方案,被称为 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域间路由)。

         CIDR 并没有完全抛弃原先的方案,而是基于原有的五类网络的,继续进行子网划分,这也就意味着,需要借用主机号中的若干位来充当网络号,而为了区分 IP 地址中的网络号和主机号,又引入了子网掩码(subnet mask)的概念。
        子网掩码是一个 32 位的正整数,通常用一串 “0” 来结尾。每一个子网都有自己的子网掩码,将 IP 地址与当前网络的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就能够得到当前网络的网络号。

        随着一个网络被更细粒度地划分成一个个更小的子网,子网中 IP 地址对应的主机号也越来越短,使得子网中可用 IP 地址的个数也就越来越少,由此就避免了大量 IP 地址被浪费的情况。

        假设在某一子网中,将IP地址的前 24 位作为网络号,则该网络对应的子网掩码的前 24 位就为都 1,剩下的 8 位都为 0,将其用点分十进制表示就是 255.255.255.0。该子网中有一台主机,其 IP 地址是 192.168.128.10,将这个IP地址与该网络的子网掩码进行“按位与”操作后,就得到了 192.168.128.0,即这个子网的网络号。
        在用子网掩码与子网中主机的 IP 地址进行“按位与”操作时,本质就是保留了主机 IP 地址中前24 位的原貌,将剩下的 8 位的值清 0 了而已,换句话说,是将主机号清 0 了,于是“按位与”的结果就是该网络的网络号。

【Tips】CIDR 下, IP 地址与 ^ 子网掩码 = 网络号

        另外,子网划分是能进行多次的,划分出来的子网还可以继续进行子网划分。因此,一个数据在路由时,随着数据不断路由进入更小的子网,其网络号的位数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更准确地说,其网络号的位数是不断在增加的。这也就意味着,IP 地址中的主机号,其位数在不断减少。于是,当数据路由到达目标主机所在的网络时,就可以在该网络中找到对应的目标主机,并顺利将数据交给该主机。

4)IP 地址的数量限制

        由于 IP 地址(以 IPv4 为例)是一个 4 字节、32 位的正整数,因此共有 2 ^ 32 个 IP 地址,也就是将近 43 亿个IP地址。

        TCP/IP 协议规定,每个主机都需要有一个 IP 地址。

         但现在不仅电脑需要 IP 地址,还有其他设备也需要 IP 地址。例如也可以上网的智能手机,现在全世界人口已经有 70 多亿了,就算只有一半人拥有智能手机,算下来也有 30 多亿了,而它们都需要一个唯一的 IP 地址。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智能手表、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等设备,它们如果要入网,就也需要 IP 地址。另外,一个主机可能还需要多个 IP 地址,更别谈还有很多组网的路由设备,也需要IP地址。
        所以,43 亿个 IP 地址其实早就不够用了,因此才提出了 CIDR。

        CIDR 对已经划分好的五类网络继续进行子网划分,其目的既是为了减少 IP 地址的浪费,也是解决 IP 地址不够用的问题。虽然这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 IP 地址不够用的问题,但 IP 地址的绝对上限并没有增加。

【补】解决 IP 地址不足的其他方案

  • 动态分配 IP 地址:只给接入网络的设备分配 IP 地址。由此,同一个 MAC 地址的设备,每次接入互联网中,得到的IP地址不一定是相同的,这就避免了 IP 地址强绑定于某一台设备。
  • NAT 技术:让不同局域网中同时存在两个相同的IP地址。NAT 技术不仅能解决 IP 地址不足的问题,而且还能够有效地避免来自网络外部的攻击,隐藏并保护网络内部的计算机。
  • IPv6:IPv6 用 16 字节 128 位来表示一个 IP 地址,能够大大缓解 IP 地址不足的问题。不过,IPv6 并不是 IPv4 的简单升级版,它们其实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协议,彼此并不兼容,而目前 IPv6 尚未普及。

5)特殊的 IP 地址

        其实,并非所有的 IP 地址都能够作为主机的 IP 地址,有些 IP 地址本身是具有特殊用途的。

  •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 0,就成为了网络号,代表这个局域网。
  • 将 IP 地址中的主机地址全部设为 1,就成为了广播地址,用于给同一个链路中相互连接的所有主机发送数据包。 
  • 特别的,127.* 的 IP 地址用于本机环回(loop back)测试,通常是 127.0.0.1。

        主机号为全 0 代表的是当前局域网的网络号,主机号为全 1 代表的是广播地址,这两个 IP 地址都不能作为主机的 IP 地址。也就是说,在某个局域网中,最多能存在的主机个数其实是 2 ^ 主机号位数 - 2

【补】本机环回

        本机环回时,数据不会被入网卡,也就不会发送到网络中。

        本机环回的目的是,将数据自顶向下贯穿协议栈,经历一轮数据封装的过程,然后再自底向上贯穿协议栈,进行一轮数据的解包和分用,以测试本地的网络功能是否正常。

        当数据到达 IP 层需要继续向下交付时,如果是环回程序,那么 IP 输出函数会将该数据放入到 IP 输入队列当中,然后再由IP输入函数读取上去。而 IP 输入函数读取的本应该是链路层交付上来的数据,因此,该数据后续就会被当作从网络中读取的一样看待,各层协议都会对该数据依次进行解包和分用。
        如果不是环回程序的话,就会判断该数据的目的 IP 地址是否为广播或多播地址,或者是否与本主机的 IP 地址相同。是,则也会将该数据放入到 IP 输入队列中,等待 IP 输入函数将其读走。只有程序不是环回程序,且也不是广播或多播、或发给本主机的数据,才会用ARP 获取该数据目的主机的以太网地址,并进行数据发送的操作。

 6)私网 IP 和公网 IP

        如果一个组织内部组建局域网,IP 地址只用于局域网内的通信,而不直接连入广域网中,则称这个 IP 地址是私有的。

【Tips】私有 IP 和公网 IP

       RFC 1918 规定了用于组建局域网的私有 IP 地址,对于以下在地址首部的点分十进制表示:

  • 10.*,前 8 位是网络号,共 16,777,216 个地址。
  • 172.16.* 到 172.31.*,前 12 位是网络号,共 1,048,576 个地址。
  • 192.168.*,前 16 位是网络号,共 65,536 个地址。

        在以上这些范围中的,都称为私网 IP,其余的则称为公网 IP,或全局 IP。

【补】NAT 技术将数据送达服务器

        在连接两个或多个网络的路由器上,有两种网络接口:

  • LAN 口(Local Area Network):表示连接本地网络的端口,主要与家庭网络中的交换机、集线器或 PC 相连。
  • WAN 口(Wide Area Network):表示连接广域网的端口(一般指互联网)。

        其中,LAN 口的 IP 地址叫做 LAN 口 IP,或子网 IP,而 WAN 口的 IP 地址叫做 WAN 口IP,或外网 IP。

        自用的电脑、家用路由器、运营商路由器、广域网以及我们要访问的服务器之间具有如下关系:

  • 不同的路由器的子网 IP ,其实都是一样的(通常是 192.168.1.1),子网内的主机的 IP 地址不能重复,但子网之间的 IP 地址可以重复。
  • 每一个家用路由器,也是运营商路由器的子网中的一个节点,这样的运营商路由器可能会有很多级,最外层的运营商路由器的 WAN 口 IP 就是一个公网 IP 了。
  • 如果希望自己实现的服务器程序,能够在公网上被访问到,就需要把程序部署在一台具有外网 IP 的服务器上。

         私网 IP 不能出现在公网中。这是因为,不同的局域网中主机的 IP 地址可能是相同的,私网 IP 在广域网中无法唯一标识一台主机,也就不能让私网 IP 出现在公网上;且 IP 地址天然不足,也就不能让主机直接使用公网 IP,而得让主机使用可重复的私网 IP,在不同的局域网中使用相同的 IP 地址,以缓解 IP 地址的不足;运营商要收取网费,数据包必须要经过运营商的路由器才能发送到公网,而不能直接发送到公网。

        不同局域网中的主机要进行通信,必须跨公网。这是因为,一个主机要将数据发送给另一台主机,前提是得先知道另一台主机的 IP 地址,但即便知道了,也有可能两台主机的 IP 地址是一样的,且都是私网 IP 地址,如果一台主机发送数据时,将目的 IP 地址填成和自己相同的IP地址,系统就会认为这个数据就是要发给自己的,就不会向外进行发送了。也就是说,数据要从一个局域网到另一个局域网,不可能不经过公网。

        于是,子网内的主机在和外网进行通信时,路由器会不断将数据包的 IP 报头中的源IP地址,替换成路由器的 WAN 口 IP,如此逐级替换,最终数据包中的源IP 地址会变成一个公网 IP,这种技术就称为 NAT(Network Address Translation,网络地址转换)。

        但实际上也存在一些技术,能够使数据包在发送过程中不进行公网 IP 的替换,而将数据正确地送到目标主机。这种技术叫做内网穿透,或 NAT 穿透。

 

五、路由

1)数据路由

        数据在网络传输中,会经历路由,也就是路径选择,从而到达目的主机。

        数据路由的过程,其实就是一跳一跳(Hop by Hop)“问路”的过程。所谓“一跳”,就是数据链路层中的一个区间,具体在以太网中指,从源 MAC 地址到目的 MAC 地址之间的帧传输区间。

        数据在网络传输中,会遇到很多路由器,这些路由器会帮助数据进行路由转发。每收到一个数据包,路由器都会查询路由表,找到该数据的目的 IP 地址,并告知该数据下一跳应该往哪跳。

【Tips】路由器查询路由表的可能结果

  • 得知该数据下一跳应该跳到哪一个子网。
  • 没有发现匹配的子网,此时路由器会将该数据转发给默认路由。
  • 得知该数据的目标网络就是当前所在的网络,此时路由器就会将该数据转给当前网络中对应的主机。

 

2)路由表查询的具体过程

        每个路由器内部会维护一张路由表。

        指令 route 可以查看云服务器上对应的路由表。

        其中表项的含义为:

  • Destination:代表的是目的网络地址。
  • Gateway:代表的是下一跳地址。
  • Genmask:代表的是子网掩码。
  • Flags:U 标志表示此条目有效(可以禁用某些条目),G 标志表示此条目的下一跳地址是某个路由器的地址。没有 G 标志的条目,表示目的网络地址是与本机接口直接相连的网络,不必经路由器转发。
  • Iface:代表的是发送接口。

        当 IP 数据包到达路由器时,路由器就会用其中的目的IP地址,依次与路由表中的子网掩码 Genmask 进行“按位与”操作,然后将结果与子网掩码所对应的目的网络地址 Destination 进行比对,如果匹配,则说明该数据包下一跳就应该跳去这个子网,然后就会将该数据包,通过对应的发送接口 Iface 发出;如果没有找到匹配的目的网络地址,路由器就会将这个数据包发送到默认路由,也就是目标网络地址一项下的 default,可以看到,默认路由对应的 Flags 是 UG,实际就是将该数据转给了另一台路由器,让该数据在另一台路由器继续进行路由。

        数据包根据自己持有的目的 IP 地址中的网络号,不断经过路由器的路由后,最终会到达目标主机所在的目标网络,然后再根据目的 IP 地址中的主机号进行路由,最终会到达目标主机。

【补】路由表生成算法

        路由可分为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

  • 静态路由:是指由网络管理员手工配置路由信息。
  • 动态路由:是指路由器能够通过算法自动建立自己的路由表,且能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其中,相关生成算法有:距离向量算法、LS 算法、Dijkstra 算法等。

本文来自互联网用户投稿,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oloradmin.cn/o/1978764.html

如若内容造成侵权/违法违规/事实不符,请联系多彩编程网进行投诉反馈,一经查实,立即删除!

相关文章

大模型学习笔记 - 大纲

LLM 大纲 LLM 大纲 1. LLM 模型架构 LLM 技术细节 - 注意力机制LLM 技术细节 - 位置编码 2. LLM 预训练3. LLM 指令微调 LLM 高效微调技术 4. LLM 人类对齐 LLM InstructGPTLLM PPO算法LLM DPO 算法 5. LLM 解码与部署6. LLM 模型LLaMA 系列7. LLM RAG 1. LLM 模型架构 大模…

奥特曼格斗进化0-3汉化版丨奈克瑟斯手机版,PC+安卓合集

今天小孩吵着要玩奈克瑟斯手机游戏,都是平时看那些游戏主播打这些游戏。 看着家里几千张奥特曼卡,脑壳就疼,索性还是闲鱼买了,因为我也没找到很全的。挨个找了个遍就不浪费时间了 百度网盘哈,也懒得转迅雷&#xff0c…

PXE——安装,配置,测试(rhel7环境下)

什么是PXE PXE(Preboot eXecution Environment,预启动执行环境)允许计算机在开机时从网络而非本地硬盘或其他存储设备启动。这种技术主要用于网络启动和自动化安装系统,尤其在需要为大量计算机同时安装操作系统的情况下非常有用。…

jupyter notebook安装

1.安装 pip install notebook 2.显示配置文件: jupyter notebook --generate-config 3.修改代码路径: 编辑配置文件C:\Users\a\.jupyterjupyter_notebook_config.py 4.运行 jupyter notebook 会自动弹出http://localhost:8888/tree

Elastic:IK分词器分词、停用词热更新如何配置-基于数据库

上一期,我们说明了基于API形式的热更新,但是API形式的热更新存在词库的管理不方便,要直接操作磁盘文件,检索页很麻烦;文件的读写没有专门的优化,性能不好;多一次接口调用和网络传输等缺点&#…

软件测试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功能测试】---前端知识(一)

​ ​ 您好,我是程序员小羊! 前言 为了更好的学习软件测试的相关技能,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包括: 1、计算机基础 2、前端知识 3、后端知识 4、软件测试理论 后期分四篇文章进行编写,这是第二篇 …

MongoDB未授权访问漏洞

开启MongoDB服务时不添加任何参数时,默认是没有权限验证的,登录的用户可以通过默认端口无需密码对数据库任意操作(增、删、改、查高危动作)而且可以远程访问数据库。 漏洞原因 造成未授权访问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启动 Mongodb 的时候未设置 --auth 也很少…

Node.js的下一代浏览器和移动自动化测试框架-WebdriverIO

在现代软件开发中,自动化测试已成为保障软件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在众多测试框架中,WebdriverIO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简洁的语法,成为Node.js生态中备受瞩目的浏览器和移动自动化测试框架。那么,WebdriverIO究竟有哪些独特之处&#x…

Substance Painter材质制作原理

21 材质制作原理_哔哩哔哩_bilibili 颜色,纹理,高光 木头的制作 玻璃的制作 玻璃要给一定的金属度

指标一致化处理

什么是数据指标 数据指标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统计指标,它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的一个汇总结果,是将业务单元精分和量化后的度量值,使得业务目标可描述、可度量、可拆解。 数据指标有哪些类型 极大型:期望取值越大越好; 极小…

战略项目与可以帮助战略的项目

在公司内,如果没有机会做战略项目,那么就尽可能让自己的项目产生一些可以被战略项目使用的成果,最好是可以被多个战略项目使用的成果。 或者,将自己的项目和战略项目融合。 比如,一家生产面包的企业,你是负…

用PyTorch 从零开始构建 BitNet 1.58bit

我们手动实现BitNet的编写,并进行的一系列小实验证实,看看1.58bit 模型是否与全精度的大型语言模型相媲美! 什么是量化以及为什么需要它? 量化是用更少的比特数表示浮点数的过程。当两个数字使用不同的比特数进行量化时&#xf…

一篇教会你PXE高效批量网络装机及kickstart无人值守安装

目录 搭建PXE的前提 搭建PEX的过程 如何构建PXE服务器 搭建本地yum源 搭建apache 创建软链接将本地yum源到apache页面下 搭建dhcp服务 dhcp配置文件如下 使用system-config-kickstart生成ks.cfg文件 ,.cfg配置文件如下 搭建TFTP服务 搭建完成后测试 搭建…

跟李沐学AI:NiN网络中的网络

NiN块 一个卷积层后跟着两个全连接层(实际为核窗口大小为1x1的卷积层)。卷积层步幅为1,无填充,输出形状与卷积层输出形状相同,起到全连接层的作用。 NiN架构 无全连接层,交替使用NiN块和步幅为2的最大池化…

【C++标准模版库】list的介绍及使用

list 一.list的介绍二.list的使用1.list 构造函数2.list 空间大小3.list 增删查改4.list 迭代器的使用1.正向迭代器2.反向迭代器 5.list 其他成员函数 三.vector与list关于sort性能的比较 一.list的介绍 C中的list标准模板库(STL)是C标准库中的一个重要组…

Linux文件管理和IO重定向知识总结

目录 一,文件管理 Linux的目录结构是一个树状结构: 文件的分类: 操作文件的常用命令: 文件元数据和节点和inode表结构: 特点: 创建文件: 查看文件inode号: cp和inode&#x…

揭秘Matplotlib等高线图:让数据‘高山流水‘间,笑点与深度并存!

1. 引言 在这个数据如山的时代,你是不是也曾在茫茫数海中迷失方向,渴望找到那片隐藏的“数据绿洲”?别怕,今天咱们就来聊聊Matplotlib这位绘图界的魔术师,特别是它那令人叹为观止的等高线图技能。想象一下&#xff0c…

领域模型(Domain Model)

前言 软件的核心是其为用户解决领域相关的问题的能力。所有其他特性,不管有多么重要,都要服务于这个基本目的。当领域很复杂时,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要求高水平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开发人员必须钻研领域以获取业务知识。他们必须…

拉刀基础知识——拉刀的种类

如前面所说:近期要围绕拉削和拉刀这个话题,分享一些相关的内容,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为此还专门买了本旧书——《拉刀设计》入门学习。废话不多说,直接开始。 拉刀最早由冲头演变而来,用于加工方孔&#xf…

【Web】TFCCTF 2024 部分题解

目录 GREETINGS SURFING SAFE_CONTENT FLASK DESTROYER GREETINGS 打express的SSTI GitHub - TheWation/NodeJsSSTI: Express app with Pug templates demonstrating SSTI vulnerability and secure implementation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payload: /result?us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