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 概述
一、计算机网络在信息时代中的作用
计算机网络的两个重要功能:
1 .连通性
指互联网上的用户之间是相互连通的。
2 .共享(资源共享)
资源共享可以是信息共享、软件共享,也可以是硬件共享。此外,计算机网络还有分 布式处理、提高可靠性、负载均衡等重要功能。
二、互联网概述
1 网络的网络
(1)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计算机网络(简称网络)由若干结点和连接这些结点的链路组成。
(2)相关概念
①互联网(网络的网络):网络和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起来而构成的更大范围的网络;
②因特网(Internet):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
③万维网(WWW):环球信息网,是互联网所能提供的服务其中之一,是靠着互联 网运行的一项服务;
④主机:与网络相连的计算机。
2 因特网发展的三个阶段
(1)从单个网络 ARPANET 向互联网发展;
(2)建成三级结构(主干网、地区网、校园或企业网)的互联网;
(3)逐渐形成多层次 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结构的互联网。
3 因特网的标准化工作
所有的因特网标准都是以 RFC 的形式在互联网上发表。制订互联网的正式标准要经过 以下三个阶段:
(1)互联网草案——有效期 6 个月,还不算是 RFC 文档;
(2)建议标准——从这个阶段开始成为 RFC 文档;
(3)互联网标准——达到正式标准并分配编号。
三、互联网的组成
1 互联网的组成
如图 1-1 所示,将互联网分为如下两个部分:
(1)边缘部分:用户直接用来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的部分(主机);
(2)核心部分:为边缘部分提供服务的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
图 1-1 因特网的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
2 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
主机又称端系统,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是指“主机 A 中的某进程和主机 B 中的某进程 进行通信” ,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1)客户/服务器(C/S)方式
如图 1-2 所示,客户(Client)和服务器(Server)是通信中所涉及的两个应用进程,
客户(如A)是服务请求方,根据服务器程序地址发起请求,服务器(如B)是服务 提供方,处理客户发来的请求。
图 1-2 客户服务器工作方式
(2)对等连接(P2P)方式
如图 1-3 所示,通信双方是平等的,不区分哪一个是服务请求方,哪一个是服务提供方,进行的是对等通信。
图 1-3 对等连接工作方式
3 三种数据交换方式
如图 1-4 所示,交换是按照某种方式动态分配传输线路的资源,数据交换主要分为三 种交换方式: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是建立连接(占用通信资源)→通话(一直占用通信资源)→释放连接(归 还通信资源)的过程;像一个管道一样,使得整个报文的比特流连续地从源点到终点。
(2)报文交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整个报文先传送到相邻结点,存储下来后再查找转发表,转发 到下一个结点的交换方式,是分组交换的前身。
(3)分组交换
采用存储转发技术,将一个报文划分成几个分组后再进行传输,即对单个分组即可进
行存储与转发。
图 1-4 三种交换的比较,P1~P4 表示 4 个分组
四、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发展(略)
五、计算机网络的类别
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简单来讲,计算机网络是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 自治的计算机的集 合。
2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可分为:
①广域网WAN;
②城域网MAN;
③局域网LAN;
④个人区域网 PAN。
(2)按网络的使用者可分为:
①公用网;
②专用网。
(3)按拓扑结构可分为:
①星形网络;
②总线形网络;
③环形网络;
④网状形网络。
(4)用来把用户接入到互联网的网络可分为:
①本地接入网;
②居民接入网。
六、计算机网络的性能
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1)速率(又称数据率或比特率)
连接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单位是 bit/s(比特每秒)。
(2)带宽
计算机网络中,带宽表示单位时间内网络中的某信道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 ,显然 单位和速率单位相同。
(3)吞吐量
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或信道、接口)的实际数据量。
(4)时延
数据(一个报文或分组,甚至比特)从网络(或链路)的一端传送到另一端所需的时 间。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发送时延(传输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发送数据帧所需要的时间(从发送数据帧的 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的时间);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 (bit)/发送速率(bit/s)。
②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播一定的距离需要花费的时间;传播时延=信道长度
(m )/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
③处理时延:主机或路由器在收到分组时用于处理所花费的时间,例如差错检验或查 找路由表等。
④排队时延:分组在进入路由器输入队列中排队等待的时间,往往取决于网络当时的 通信量。
综上可知: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5)时延带宽积
时延带宽积=传播时延×带宽。
(6)往返时间 RTT
往返时间RTT 表示从发送方发送数据开始,到发送方收到来自接收方的确认(接收方 收到数据后便立即发送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7)利用率
①信道利用率:信道被有效利用(有数据通过)的百分比;
②网络利用率:全网络的信道利用率的加权平均值。
【注意】信道或网络的利用率过高会产生非常大的时延。
2 计算机网络的非性能特征
(1)费用
(2)质量
(3)标准化
(4)可靠性
(5)可扩展性和可升级性
(6)易于管理和维护
七、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1 实体、协议、服务、服务访问点
如图 1-5 表示计算机网络中相邻两层之间的关系。
图 1-5 相邻两层之间的关系
(1)实体
任何可以发送或接收信息的硬件或软件进程。
(2)网络协议(简称协议)
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的集合,它的三个要素为:
①语法: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②语义:需要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响应;
③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3)服务
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对等实体间的通信使得本层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本层协议 的实现需要下一层提供的服务。
(4)服务访问点
同一系统中相邻两层的实体进行交互的地方即服务访问点 SAP。
【注意】协议与服务的区别:
①协议的实现保证了能够向上一层提供服务;下面的协议对上面的服务用户是透明的; ②协议是“水平的” ,即协议是控制两个对等实体进行通信的规则;服务是“垂直的”,
即服务是由下层通过层间接口向上层提供的。上层使用所提供的服务必须与下层交换 一些命令,这些命令在 OSI 中称为服务原语。
2ISO/OSI 参考模型和 TCP/IP 参考模型
计算机网络的各层及协议的集合就是网络的体系结构,通常包括两种常见模型:
(1)ISO 提出的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SI/RM(简称 OSI 参考模型);
(2)TCP/IP 参考模型。
【注意】OSI 与 TCP/IP 参考模型的对比(重点): 相似之处:
①二者均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且分层的功能也大体相似;
②二者均基于独立的协议栈的概念;
③二者均能实现异构网络的互联。 不同之处:
①OSI 精确定义了服务、协议、接口的概念,而 TCP/IP 在这三个概念上没有明确区分;
②OSI 未偏向某种特定的协议,通用性良好,而 TCP/IP 则是对已有协议的描述;
③OSI 在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服务,而 TCP/IP 却认为可靠性是端到端的问 题,选择在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服务。
3 具有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
如图 1-6 所示为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图,本书后面章节将按照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进行讲解。
图 1-6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图
(1)应用层
应用层是体系结构中的最高层,直接为用户的应用进程提供服务。
(2)运输层
负责向两个主机中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服务。主要两种协议:
①传输控制协议 TCP: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是 报文段;
②用户数据报协议 UDP:一种无连接的、尽最大努力传输的服务,其数据传输的单位 是用户数据报。
(3)网络层
负责为分组交换网上的不同主机提供通信服务。
(4)数据链路层
将网络层交下来的 IP 数据报组装成帧(Frame)进行传输,还能进行差错控制、流量 控制和传输管理。
(5)物理层
在物理媒体上为数据端设备透明地传送比特流,传输数据的单位是比特。
如图 1-7 所示说明了应用进程的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中所经历的变化。
图 1-7 数据在各层之间的传递过程
【注意】需要记住 OSI 参考模型另外两层的作用:
①会话层: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立、管理及终止进程的会话;
②表示层:处理两个通信系统间交换信息的方式,此外还具有数据压缩、加密和解密 等功能。
4TCP/IP 的体系结构
事实上,TCP/IP 的层次结构已经成为应用广泛的国际标准,它分为应用层、运输层、 网际层和网络接口层共四层,如图 1-8 所示为该结构的应用举例,需要注意的是,用路由器转发分组时,使用的最高层为网际层,并没有应用到上面两层。
图 1-8 TCP/IP 四层协议的应用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