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将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掌握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包括总线、存储器、输入输出系统以及CPU的内部结构和功能。将对计算机体系结构有较好的理解,并具备一定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第1章 绪论
- 计算机的分类
-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 计算机的硬件
- 计算机的软件
- 计算机系统的层次结构
主要内容
- 计算机的分类
-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 冯·诺伊曼体系结构
计算机的分类
- 电子模拟计算机与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区别
- 数字计算机的分类:专用计算机与通用计算机
- 电子模拟计算机。模拟计算机的特点是数值由连续量来表示,运算过程也是连续的。
- 电子数字计算机,它是在算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用数字来表示数量的大小。数字计算机的主要特点是按位运算,并且不连续地跳动计算。
- 数字计算机分类
数字计算机根据计算机的效率、速度、价格、运行的经济性和适应性来划分,可以划分为两类:
- 专用计算机:专用机是最有效、最经济和最快速的计算机,但是它的适应性很差。
- 通用计算机:通用计算机适应性很大,但是牺牲了效率、速度和经济性。 - 通用计算机分类
通用计算机根据体积、简易性、功率损耗、性能指标、数据存储容量、指令系统规模和机器价格等可以分为:
超级计算机
大型机
服务器
工作站
微型机
单片机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 从算盘到现代电子计算机的演变
- 各代计算机的特点与发展
- 计算工具扩展并延伸了人脑的功能
手动计算工具:算盘
机械式计算工具:手摇台式计算机
1642年,法数学家Pascal 始创
1673年,德数学家Leibnitz 改进
1812年,英数学家Babbage 差分机
机电式计算工具:1944年IBM公司MARK I(电动、齿轮、继电器构成)
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 半导体存储器的发展
20世纪50~60年代,所有计算机存储器都是由微
小的铁磁体环做成
197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生产出了第一个较大容
量半导体存储器
从1970年起,半导体存储器经历了11代:单个芯
片1KB、4KB、16KB、64KB、256KB、1MB、4MB、16MB、
64MB、256MB、GB。
其中1K=210,1M=220,1G=230 - 微处理器的发展
1971年Intel公司开发出Intel 4004。这是第一个将CPU的所
有元件都放入同一块芯片内的产品,于是,微处理器诞生了。
1972年出现的Intel 8008是第一个8位微处理器,比4004复杂
一倍。(4004和8008是为特殊用途而设计)
1974年出现了Intel 8080。第一个通用微处理器,为通用微
机而设计的中央处理器。
20世纪70年代末才出现强大的通用16位微处理器,如8086。
1981年,贝尔实验室和HP公司开发出了32位单片微处理器。
1985年Intel推出了32位微处理器Intel 80386。到现在的64
位处理器和多核处理器 - 微处理器内部晶体管数量每18个月翻一番
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
-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运算器、存储器、输入单元、输出单元、控制器
-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冯·诺依曼计算机的基本特征
- 计算机由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和控制器组成,并以运算器为中心连接在一起。
- 存储器由一组一维排列、线性编址的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的位数是相等且固定的,存储单元按地址访问。
- “程序”是由一条一条的指令有序排列而成,而指令由操作码和地址码两部分组成。
- 指令和数据均采用二进制数表示,并以二进制数形式进行运算。
- 程序(指令)与数据是同等地不加区分地存储在同一个存储器中 。
- 设置“程序计数器PC”来指示下一条将要执行的指令的地址。每执行完一条指令,程序计数器就自动加1,指向下一条指令的存储单元。
- 改进:
抽象起来,“冯诺依曼计算机结构”就是“以一个部件为中心,实现五个部件互联的星型结构”。
(1)这样实现的“五个部件互联”是最简单的、连接链路是最少的。
(2)由于外围的四个部件只能与中心部件进行数据通信,而且有些数据通路还是单向的。进而冯诺依曼计算机所需要的数据传送功能也是最少的、最简单的。
- “冯诺依曼计算机”可概括为:用最简单、最易于实现的思想(二进制及其运算规则)来表示数据并实现运算,用最简单的互连结构来组成一台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