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P三次握手四次挥手
既然要了解这些,首先我们要清楚一个概念,半连接队列和全连接队列:
在TCP三次握手中,Linux内核会维护两个队列来管理连接请求。
这两个队列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并发连接请求,确保服务端能够有效管理新的请求。
半连接队列(SYN Queue):
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SYN请求时,此时双方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连接,它会把半连接状态的连接放在半连接队列。
全连接队列(Accept Queue):
当服务端收到客户端的ACK响应时,意味着三次握手成功完成,服务端会将该连接从半连接队列移动到全连接队列。如果没有收到客户端的ACK响应,会进行重传,重传的时间是指数级增长的。如果重传次数超过系统规定的最大次数,则会将这个连接从半连接队列里删除。
然后是SYN:
SYN 同步序列编号(Synchronize Sequence Numbers) 是 TCP/IP 建立连接时使用的握手信号。
建立连接三次握手:
TCP三次握手的过程:
- 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带有SYN(SEQ=x)标志的数据包,然后客户端进入SYN_SEND状态,等待服务器确认。
在此过程中,客户端确认不了什么,服务端能够确认:自己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正常。
- 服务端发送带有SYN+ACK(SEQ=y,ACK=x+1)标志的数据包到客户端,然后服务端进入SYN_RECV状态。
在此过程中,客户端确认: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端确认:自己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正常。
- 客户端发送带有ACK(y+1)标志的数据包到服务端,然后客户端和服务端都进入ESTABLISHED状态,完成三次握手。
在此过程中,客户端确认: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端确认: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
为什么要三次?
三次握手的目的就是建立可靠的连接,归根结底就是双方确认自己与对方发送接收数据是否正常。
第一次握手:客户端确认不了什么;服务端确认了自己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正常。因为服务端收到了客户端的信息。
第二次握手:客户端确认了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端还是只确认了自己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正常。客户端是接收到了服务端的反馈信息,也就能确认双方的接收发送状态,而服务端还没有收到来自客户端的信息,所以也就只能确认自己能接收,对方能发送。
第三次握手:客户端确认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服务端确认自己发送接收正常,对方发送接收正常。因为服务端接到了来自客户端的反馈信息,说明了自己发送的信息到了客户端,客户端也接收处理了。
不能是两次或者四次吗?
三次握手才能确保双方具备接收和发送的能力。两次握手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没有第三次握手,那么服务端就无法确认客户端是否接收到了自己的回复,所以服务端每收到一个SYN,就要去主动向客户端建立一个连接。假设一次握手用1个单位资源,那么一次三次握手的连接要用3单位资源。如果使用两次握手的连接的话,服务端和客户端要建立可靠连接,就得都向对方进行两次握手连接,要消耗4单位资源。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而四次握手的话可以被优化成3次握手,因为3次握手就已经确保了双方具备接收和发送能力了。
断开连接四次挥手
挥手过程:
- 第一次挥手:客户端发送一个FIN(SEQ=x)标志的数据包到服务端,用来关闭客户端到服务端的数据传送。然后客户端进入FIN-WAIT-1状态。
- 第二次挥手:服务端收到FIN(SEQ=x)后,发送一个ACK(ACK=x+1)标志的数据包到客户端。然后服务端进入CLOSE-WAIT状态,客户端进入FIN-WAIT-2状态。
- 第三次挥手:服务端发送一个FIN(SEQ=y+1)标识的数据包到客户端,请求关闭连接,然后服务端进入LAST-ACK状态。
- 第四次挥手:客户端发送ACK(ACK=y+1)标志的数据包到服务端,然后客户端进入TIME_WAIT状态,服务端在收到ACK(ACK=y+1)后,进入CLOSE状态。如果此时客户端等待2MSL后仍没有收到回复,则证明服务端已经正常关闭,随后客户端也关闭连接。
只要四次挥手没有结束,客户端和服务端就可以继续传输数据
为什么要四次挥手?
TCP是全双工通信,可以双向传输数据。任何一方都可以在数据传送结束后发出连接释放的通知,待对方确认后进入半关闭状态。当另一方也没有数据再发送的时候,则发出连续释放通知,对方确认后就完全关闭了TCP连接。
就如A和B打电话
第一次挥手:A:我说完了。(A放下电话,等B回复)
第二次挥手:B:我知道了。我还有话要说。你先别挂。(A放下电话,等B说)
第三次挥手:B:叽里呱啦。我也说完了。(B放下电话,等A回复)
第四次挥手:A:我知道了。(A回复了,B听到后就关电话,A等一小会儿,没听到B的声音,A也关掉电话)。
为什么不把服务端发送的ACK和FIN结合起来,变成三次挥手?
因为服务端也要发送数据,可能服务端收到客户端断开请求的时候,服务端的数据还没发送完。要是合并起来了,那就会导致服务端传数据传一半就断开了。
HTTP的Keep-Alive和TCP的Keepalive
HTTP多个TCP连接怎么实现?
多个TCP连接是靠服务器对Connect: keep-alive
的Header
进行了支持。简而言之,就是完成了这个HTTP请求之后,不断开HTTP请求使用的TCP连接。
这样做的好处是连接可以被重新使用,之后发送HTTP请求的时候不需要重新建立TCP了解,以及如果维持连接,那么SSL的开销也可以避免。
HTTP的Keep-Alive是由应用层(用户态)实现的,称为HTTP长连接。
HTTP请求的建立过程是:建立TCP连接->请求资源->响应资源->释放连接。
每次这样建立连接都只能请求一次资源。而HTTP的Keep-Alive实现了使用同一个TCP连接来发送和接收多个HTTP请求/应答,避免了建立连接和释放连接的开销。
TCP的Keepalive是由TCP层(内核态)实现的,称为TCP保活机制。
就是给一个TCP设置一个定时任务用于倒计时,超时后触发任务,即发送一个探测报文给对端,用来判断对端是否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