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TCP的状态转换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基于字节流的传输层协议。在 TCP 连接的生命周期中,连接的状态会随着不同阶段的通信而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被称为状态转换。
在TCP进行三次握手,或者四次挥手的过程中,通信的服务器和客户端内部会发送状态上的变化,发生的状态变化在程序中是看不到的,这个状态的变化也不需要程序猿去维护,但是在某些情况下进行程序的调试会去查看相关的状态信息,先来看三次握手过程中的状态转换。
2.三次握手的状态转换
在第一次握手之前,服务器端必须先启动,并且已经开始了监听
- 服务器端先调用了 listen() 函数, 开始监听
- 服务器启动监听前后的状态变化: 没有状态 ---> LISTEN
当服务器监听启动之后,由客户端发起的三次握手过程中状态转换如下:
第一次握手
-
客户端:
- 操作: 调用
connect()
函数发送 SYN 包(同步包)。 - 状态变化:
CLOSED
->SYN_SENT
- 操作: 调用
-
服务器:
- 操作: 监听状态下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
- 状态变化:
LISTEN
->SYN_RCVD
第二次握手
-
服务器:
- 操作: 向客户端发送 SYN-ACK 包(同步确认包),确认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并请求建立连接。
- 状态变化:
SYN_RCVD
(保持不变)
-
客户端:
- 操作: 收到服务器的 SYN-ACK 包,确认连接请求。
- 状态变化:
SYN_SENT
->ESTABLISHED
第三次握手
-
客户端:
- 操作: 向服务器发送 ACK 包(确认包),确认服务器的 SYN-ACK 包。
- 状态变化:
ESTABLISHED
(保持不变)
-
服务器: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确认建立连接。
- 状态变化:
SYN_RCVD
->ESTABLISHED
三次握手完成之后,客户端和服务器都变成了同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叫:ESTABLISHED,表示双向连接已经建立, 可以通信了。在通过过程中,正常的通信状态就是 ESTABLISHED。
根据上面图片和描述,可以更直观地看到 TCP 三次握手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的状态转换。通过三次握手,客户端和服务器从初始状态逐步进入 ESTABLISHED
状态,完成连接建立。
-
客户端:
CLOSED
->SYN_SENT
->ESTABLISHED
-
服务器:
LISTEN
->SYN_RCVD
->ESTABLISHED
3.四次挥手的状态转换
关于四次挥手对于客户端和服务器哪段先断开连接没有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即可。下面根据上图中的实例描述一下四次挥手过程中TCP的状态转换(上图中主动断开连接的一方是客户端):
第一次挥手
-
客户端:
- 操作: 调用
close()
函数,将 TCP 协议中的 FIN 设置为 1,请求与服务器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ESTABLISHED
->FIN_WAIT_1
- 操作: 调用
-
服务器: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FIN 包,表示客户端请求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ESTABLISHED
->CLOSE_WAIT
第二次挥手
-
服务器:
- 操作: 回复 ACK 包,同意断开连接的请求。
- 状态变化:
CLOSE_WAIT
(保持不变)
-
客户端:
- 操作: 收到服务器的 ACK 包,确认服务器已同意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FIN_WAIT_1
->FIN_WAIT_2
第三次挥手
-
服务器:
- 操作: 调用
close()
函数,发送 FIN 包给客户端,请求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CLOSE_WAIT
->LAST_ACK
- 操作: 调用
-
客户端:
- 操作: 收到服务器的 FIN 包,确认断开连接请求。
- 状态变化:
FIN_WAIT_2
->TIME_WAIT
第四次挥手
-
客户端:
- 操作: 回复 ACK 包给服务器,确认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TIME_WAIT
->CLOSED
-
服务器: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确认客户端已同意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LAST_ACK
->CLOSED
根据上面图片和描述,可以更直观地看到 TCP 四次挥手过程中客户端和服务器的状态转换。通过四次挥手,客户端和服务器从 ESTABLISHED
状态逐步进入 CLOSED
状态,完成连接断开。
-
客户端:
ESTABLISHED
->FIN_WAIT_1
->FIN_WAIT_2
->TIME_WAIT
->CLOSED
-
服务器:
ESTABLISHED
->CLOSE_WAIT
->LAST_ACK
->CLOSED
4.TCP状态转换图
在下图中同样是描述TCP通信过程中的客户端和服务器端的状态转,图片中主要关注两条主线:红色实线(客户端状态)和绿色虚线(服务器端状态)。黑色实线表示的是一些特殊情况下的状态切换,在此不做分析。因为三次握手是由客户端发起的,据此分析红色的实线表示的客户端的状态,绿色虚线表示的是服务器端的状态。
客户端状态转换
-
第一次握手:
- 操作: 发送 SYN 包。
- 状态变化:
CLOSED
->SYN_SENT
-
第二次握手:
- 操作: 收到服务器回复的 SYN-ACK 包。
- 状态变化:
SYN_SENT
->ESTABLISHED
-
主动断开连接,第一次挥手:
- 操作: 发送 FIN 包,请求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ESTABLISHED
->FIN_WAIT_1
-
第二次挥手:
- 操作: 收到服务器的 ACK 包,确认服务器同意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FIN_WAIT_1
->FIN_WAIT_2
-
第三次挥手:
- 操作: 收到服务器的 FIN 包,确认断开连接请求。
- 状态变化:
FIN_WAIT_2
->TIME_WAIT
-
第四次挥手:
- 操作: 回复 ACK 包给服务器,确认断开连接。等待 2 倍报文时长后,连接关闭。
- 状态变化:
TIME_WAIT
->CLOSED
服务器端状态转换
-
启动监听:
- 操作: 服务器启动监听,等待客户端连接。
- 状态变化:
CLOSED
->LISTEN
-
第一次握手: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SYN 包。
- 状态变化:
LISTEN
->SYN_RCVD
-
第三次握手: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确认连接建立。
- 状态变化:
SYN_RCVD
->ESTABLISHED
-
收到断开连接请求,第一次挥手: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FIN 包,请求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ESTABLISHED
->CLOSE_WAIT
-
第三次挥手:
- 操作: 发送 FIN 包,请求与客户端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CLOSE_WAIT
->LAST_ACK
-
第四次挥手:
- 操作: 收到客户端的 ACK 包,确认断开连接。
- 状态变化:
LAST_ACK
->CLOSED
TIME_WAIT 状态的作用
在 TCP 通信中,主动断开连接的一方在收到被动断开连接一方发送的 FIN 包和最终的 ACK 包(即第三次挥手完成)后,必须处于 TIME_WAIT
状态并持续 2 倍 MSL(Maximum Segment Lifetime)时间。这么做的目的是:
-
确保 ACK 包能被正确接收:
- 如果最终的 ACK 包丢失,服务器会重传 FIN 包,客户端在
TIME_WAIT
状态期间可以重新发送 ACK 包。
- 如果最终的 ACK 包丢失,服务器会重传 FIN 包,客户端在
-
防止旧连接影响新连接:
TIME_WAIT
状态确保旧连接在消失前,有足够的时间让延迟的报文在网络中完全消失,避免旧连接的数据影响新连接。
5.Linux查看网络状态相关命令
$ netstat 参数
$ netstat -apn | grep 关键字
参数:
-a (all)显示所有选项
-p 显示建立相关链接的程序名
-n 拒绝显示别名,能显示数字的全部转化成数字。
-l 仅列出有在 Listen (监听) 的服务状态
-t (tcp)仅显示tcp相关选项
-u (udp)仅显示udp相关选项
6.半关闭
TCP连接只有一方发送了FIN,另一方没有发出FIN包,仍然可以在一个方向上正常发送数据,这中状态可以称之为半关闭或者半连接。当四次挥手完成两次的时候,就相当于实现了半关闭,在程序中只需要在某一端直接调用 close() 函数即可。套接字通信默认是双工的,也就是双向通信,如果进行了半关闭就变成了单工,数据只能单向流动了。比如下面的这个例子:
服务器端:
调用了close() 函数,因此不能发数据,只能接收数据
关闭了服务器端的写操作,现在只能进行读操作 –> 变成了读端
客户端:
没有调用close(),客户端和服务器的连接还保持着
客户端可以给服务器发送数据,也可以接收服务器发送的数据 (但是,服务器已经丧失了发送数据的能力),因此客户端也只能发送数据,接收不到数据 –> 变成了写端
半关闭的工作机制
TCP 提供了一种半关闭机制,通过调用 shutdown()
函数来实现。shutdown()
函数允许应用程序分别关闭一个 TCP 连接的读或写操作,而不是完全关闭连接。
#include <sys/socket.h>
int shutdown(int sockfd, int how);
sockfd:套接字描述符。
how:
SHUT_RD:关闭读取功能。
SHUT_WR:关闭写入功能。
SHUT_RDWR:同时关闭读取和写入功能。
半关闭的示例
以下是一个示例,展示了客户端如何实现半关闭,通知服务器它已经完成了数据发送,但仍然可以接收来自服务器的数据。
//服务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define PORT 8080
#define BUFFER_SIZE 1024
int main() {
int server_fd, new_socket;
struct sockaddr_in address;
int opt = 1;
int addrlen = sizeof(address);
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
// 创建套接字
if ((server_fd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perror("socket failed");
exit(EXIT_FAILURE);
}
// 设置端口复用
if (setsockopt(server_fd, SOL_SOCKET, SO_REUSEADDR | SO_REUSEPORT, &opt, sizeof(opt))) {
perror("setsockopt");
close(server_fd);
exit(EXIT_FAILURE);
}
address.sin_family = AF_INET;
address.sin_addr.s_addr = INADDR_ANY;
address.sin_port = htons(PORT);
// 绑定套接字
if (bind(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address, sizeof(address)) < 0) {
perror("bind failed");
close(server_fd);
exit(EXIT_FAILURE);
}
// 监听套接字
if (listen(server_fd, 3) < 0) {
perror("listen");
close(server_fd);
exit(EXIT_FAILURE);
}
// 接受连接
if ((new_socket = accept(server_fd, (struct sockaddr *)&address, (socklen_t *)&addrlen)) < 0) {
perror("accept");
close(server_fd);
exit(EXIT_FAILURE);
}
// 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数据
read(new_socket, buffer, BUFFER_SIZE);
printf("Server received: %s\n", buffer);
// 发送数据给客户端
const char *response = "Hello from server";
send(new_socket, response, strlen(response), 0);
// 继续接收来自客户端的数据
memset(buffer, 0, BUFFER_SIZE);
read(new_socket, buffer, BUFFER_SIZE);
printf("Server received: %s\n", buffer);
close(new_socket);
close(server_fd);
return 0;
}
//客户端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string.h>
#include <unistd.h>
#include <arpa/inet.h>
#define PORT 8080
#define BUFFER_SIZE 1024
int main() {
int sock = 0;
struct sockaddr_in serv_addr;
char buffer[BUFFER_SIZE] = {0};
// 创建套接字
if ((sock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0)) < 0) {
printf("\n Socket creation error \n");
return -1;
}
serv_addr.sin_family = AF_INET;
serv_addr.sin_port = htons(PORT);
// 将地址转换为二进制形式
if (inet_pton(AF_INET, "127.0.0.1", &serv_addr.sin_addr) <= 0) {
printf("\nInvalid address/ Address not supported \n");
return -1;
}
// 连接服务器
if (connect(sock, (struct sockaddr *)&serv_addr, sizeof(serv_addr)) < 0) {
printf("\nConnection Failed \n");
return -1;
}
// 发送数据给服务器
const char *message = "Hello from client";
send(sock, message, strlen(message), 0);
// 半关闭,关闭写入功能,但仍保持读取功能
shutdown(sock, SHUT_WR);
// 接收来自服务器的响应
read(sock, buffer, BUFFER_SIZE);
printf("Client received: %s\n", buffer);
// 尝试再发送数据(会失败,因为写入功能已关闭)
const char *another_message = "This will not be sent";
ssize_t bytes_sent = send(sock, another_message, strlen(another_message), 0);
if (bytes_sent == -1) {
perror("send after shutdown");
}
close(sock);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