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软件测试过程中,功能测试是最基础、最核心,也是最主要的,那么功能测试中常用的测试方法你了解吗?
第一、什么是功能测试
功能测试(Functional Testing),又称黑盒测试(Black-box Testing),其主要目的是验证软件的各项功能是否按照需求规格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执行,即检查软件产品各个功能模块是否都能正常工作。
测试者可以不关注软件内部结构,只依据软件的需求规格说明书来设计测试用例,验证功能的正确性,包括输入数据、预期结果、界面操作、业务流程等方面的验证。
第二、什么是测试方法
测试方法指的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用于验证和确认软件产品质量的一系列技术和策略。
不同的测试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测试阶段和目的,用来发现潜在的问题、缺陷和错误,以及验证软件系统是否满足预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安全性需求以及其他非功能性需求。
第三、常用的测试方法
1、场景法(Scenario-based Testing)
2、等价类划分法(Equivalence Partitioning)
3、边界值分析法(BVA 全称Boundary Value Analysis)
4、因果图法(CEGT 全称Case-Effect Graphing Technique)
5、错误猜测法(Error Guessing Technique)
这些就是功能测试中常用的一些测试方法,虽然知道了这些方法,我们又是如何在测试中运用它们的呢?
第四、测试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如果想要熟练地运用这些测试方法,我们就要先掌握每个测试方法具体的含义,这样才能更好的使用。
1、场景法(Scenario-based Testing):
它是在黑盒测试框架内进行的一种测试策略,它着重于模拟真实用户的操作场景,用来测试系统的业务流程以及功能点。比较适合于用户交互和业务逻辑的应用程序。
在场景法中,我们要识别出软件的主要使用场景,也就是用户实际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境况。每种情况的场景都包含了一系列的操作步骤,步骤要按照用户使用的实际操作来进行有序的排列,从业务的开始进行操作一直到出现期望结果的完整的过程。
场景法不只是关注单一的功能的测试,它是关注整个业务流程的相互作用。
2、等价类划分法(Equivalence Partitioning)
它主要用于黑盒测试方法中用于设计测试用例的。它主要的思路是将输入数据的空间划分成几个有意义的,还有不相交的几类或是等价类,其中等价类指代表了一组在某种含义下具有相同行为的具有代表的数据。
等价类划分要具有一下的原则:
(1)任何程序的输入条件,都会将取值的范围划分成几个等价类,一个等价类中所有输入的数据对于验证程序所出现的错误都是一样等效的。
(2)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只需要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数据来作为测试用例就可以,这样就能够保证等价类中其他相同或是等效的数据也能覆盖到。
(3)通常来说,等价类要包括:有效的等价类(符合输入规则的)和无效的等价类(违反输入规则的),这样才可以确保软件既能正确处理到预期的输入,又能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处理。
例如:有一个理财软件购买基金的金额最低为500元,最高可以购买1000元,要求只可以整数输入购买。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500-1000之间作为参数,那么我们就可以将输入数据划分为三个等价类,有效的(500-1000之间的整数)、无效的小于(小于500的整数)、无效的大于(大于1000的整数)。我们只需要从这三个等价类中分别选择一个数值来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就可以了,不需要每个数值都进行测试,这样既减少了时间的浪费,也大大提高测试的效率。
3、边界值分析法(BVA 全称Boundary Value Analysis)
它是在软件质量保证过程中主要用于设计测试用例。它主要是用来测试许多软件错误往往发生在输入变量的边界条件的问题。因为这些地方是编程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它常作为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就是在会分好的等价类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主要定位于边界的条件。
它的基本原理:
·不仅仅要测试有效范围,还要测试刚要超出这个范围的边界值。
· 分许出每个输入的变量或输出的变量的边界值情况,来进行用例的设计。
边界的取值:
v 升值/降值(上限/下限):指的是有效范围的边界的自身。
如果一个有效范围是(1-50)(只考虑整数),则边界值为1和50。
v 分界值(离点):略高于或者略低于边界的数值。
取前面的范围值为例(只考虑整数),需要测试的值为49和51。
v 内值(内点):我们有时候选取有效范围内的一个或者几个具有代表性来进行测试,这样来确保边界附近内部的正常值也可以得到验证。
4、因果图法(CEGT 全称Case-Effect Graphing Technique)
它是通过对需求规格说明书中输入的条件和输出的结果之间的 原因--结果 关系进行图形化,来进行分析以及测试用例的设计。
这种建立因果图的方法,明确了输入变量以及逻辑关系,以此来测试程序的逻辑结构,确保软件在左右可能的输入条件下产生出的正确输出。
因果图具体的步骤:
(1)分析需求:详细阅读并理解软件中的需求,确定所有输入条件(原因)和预期结果(效应)。
(2) 原因和效应进行标识:对每个输入条件和输出结果进行标示,使其在图形中更加注意。
(3) 建立因果关系:根据软件需求描绘输入条件和输出结果间的逻辑关系。合理使用逻辑运算符:与(AND)、或(OR)、非(NOT)等。
(4) 绘制因果图:使用图形工具将逻辑关系进行可视化,通常使用箭头连接原因节点指向效应节点,节点之间用运算符连接进行表示。
(5) 创建决策表:将因果图转换为决策表,决策表要清晰的罗列出所有可能的输入组合情况以及对应的所有预期输出。
因果图的优点:可以直观的呈现出复杂的逻辑关系,有效的减少冗余的测试用例,并可以发现需求中的不完整性和矛盾之处,测试工程师可以更好的把握软件的逻辑结构,确保测试能充分的验证系统的功能完整性。
5、错误猜测法(Error Guessing)
它是一种非正式的,主观性较强的软件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它基于测试人员的经验值以及对软件的深入了解,来推测系统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并针对这些推测来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这种方法的核心要求是测试人员要凭借过去测试类似软件系统时遇到的种种问题,比如常见的问题、编程错误习惯问题以及其它可能导致的问题等,根据这些种种问题来预先判断哪些部分的代码或功能更容易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优点包括:
(1) 可以快速定位和测试可能存在风险的功能点。
(2) 能够利用测试人员的实战经验和专业知识,针对特定系统可能隐藏的问题设计测试用例。
(3) 对于新版本或维护阶段的产品,尤其时间和资源有限时,错误猜测法能够帮助找到高风险区域的缺陷。
这种方法是根据测试人员的经验来判断的,所以也是有一些缺点的:
(1) 主观性强,依赖测试人员的检验和能力,不同的测试人员可能会设计出差异很大用例。
(2) 难以保证测试覆盖的全面性,因为这种做法难以系统化的覆盖到所有测试条件。
(3) 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的规划,可能导致一些隐蔽性较强的问题没有发现以至于遗漏,测试不到。
在实际测试过程中,错误猜测法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例如等价类划分法、边界值分析法,因果图法等,将这方法合理运用,提高测试的有效性和效率。尤其是在极其复杂或者关键性的测试中,有经验的测试人员合理运用错误猜测法往往能发现一些不易察觉的缺陷。
感谢每一个认真阅读我文章的人,礼尚往来总是要有的,虽然不是什么很值钱的东西,如果你用得到的话可以直接拿走:
这些资料,对于【软件测试】的朋友来说应该是最全面最完整的备战仓库,这个仓库也陪伴上万个测试工程师们走过最艰难的路程,希望也能帮助到你!有需要的小伙伴可以点击下方小卡片领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