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结束,这两天分数将会陆续出来,无论结果好坏,我都希望你明白一些道理。这些道理在学校老师不会教你,但是非常重要。
一、中国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为王朝服务的。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善于唐朝,一直延续到清末。
它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官员选拔主要依靠门第和举荐,导致权力世袭和贵族垄断,限制了社会流动和优秀人才的选拔。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需要更公平有效的选官制度,以适应复杂的治理需求。
科举制度应运而生,为寒门子弟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促进了阶级流动,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治理人才。
但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弊端:考试内容主要局限在儒家经典和八股文,缺乏对实用科学和技术的考察,限制了创新和思维。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中出现了舞弊、贿赂等现象。1905 年,清朝政府在现代化改革的背景下,废除了科举制度,转而学习西方的现代教育和考试制度。
二、普鲁士教育
普鲁士教育源于 18 世纪的普鲁士王国,是一种以实用主义、效率至上为核心的教育模式。
它的主要特点是强调纪律、标准化和系统化,旨在为社会尤其是工业生产培养合格人才。
换句话说,普鲁士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工业社会的需求,将学生打造成能够高效执行任务的“工具人”。
普鲁士教育的特点包括:
- 教师培训:教师接受统一的培训,教学方法标准化,确保教学质量的一致性。
- 统一教材:普鲁士教育使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所有学校的课程内容相同,确保学生在知识和技能上没有差异。
- 严格的校规校纪:学生在校期间需遵守严格的纪律和规范,习惯于听从教师和管理者的指挥。
- 军事化管理:部分学校甚至采用类似军事训练的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服从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 重复性训练: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重复性强,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标准化的知识和技能,适应工厂的流水线作业。
- 缺乏创新教育:教育体系侧重于传授固定的知识和技能,缺乏对学生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普鲁士教育能够让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同时标准化的教育体系也有助于大规模的培养人才,但这种教育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强调效率和服从,忽视培养人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发展。
因此,高考之后,我希望你能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兴趣爱好为起点,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三、向上链接、向下兼容
首先,我要声明的是,高考不是人生的全部。如果你考得好,恭喜你拿到了进入中产阶级的门票;如果你这次没有发挥好,也不要气馁,人生有很多赛道,保持读书学习的习惯,你的人生依然会很精彩。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高考与你能赚多少钱、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并没有直接关系。
大多数人进入什么行业、赚什么样的钱,其实都源于父母对你进行的无形教育和认知塑造。
高考通过教育资源,将中产的资格门票开放给底层,上层对此并不感兴趣,他们有很多其他途径。
有人可以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保送名校,有人可以通过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学术成果保送……还有各地的外国语教育系统、北上广深和任何一所省会城市的名校,几乎 50%的学生根本不需要走高考这条路。而这些名校中最差的一批,上一所 985 大学,已经是学校垫底的了。
中产没有一个稳定的投资标的或锚来锚定他们的积累,这是中产与上层最大的区别。
中产追逐的东西往往是无奈的选择,并不是像生产资料核心资产一样能够稳定产生收益和增值的锚。中产的每一代都需要重新开始。
在我们这里,留给中产的东西不多,而且往往稍纵即逝。中产能够拥有的资产,一是房产,曾经是最保值增值最快的资产,但随着房产调控,很多人不仅没有成为房产的受益者,反而可能半辈子的财富固化在钢筋水泥中。
上层的最大特点是掌握核心算法,中产的一切都不能通过血缘继承。而上层与中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拥有一套可以继承的算法,可以将体系一直运行下去。
上层为了稳定下层的情绪,也会定期不定期地将中产的名额分配给下层。而教育和高考,作为中产再生产最重要的工具,自然是分配的重要手段。
中产能够拥有的资产,往往会引起底层的嫉妒,成为社会的众矢之的,成为下层怒火的发泄目标。中产能够拥抱且不被社会仇恨的唯一标的只有学历。
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高学历拥有财富才不会被社会仇富。但是,学历往往并不能真正改变命运,帮助中产完成阶层晋升,相反,学历的贬值速度很快。
写到这里能说的不多了,如果你出身平凡,想要跃迁,能做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成为底层的代言人——替大众代言,要么是想办法链接上层,通过为上层服务拿到社会核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