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十一二年前,智能手机刚大力普及的时候,以小米、魅族为首的新势力品牌,快速打破三星、苹果及HTC们的高价门槛,将旗舰产品的价格快速压到了两千价位。
一时间,手机市场快速完成了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快速过渡,而那时候,大家都是整合上游最领先的技术、元器件,但终端的售价,只卖两千多。
但是不知从何时起,如今一些品牌的旗舰产品,依然是整合上游最领先的技术、元器件,但终端的售价,则来到了五六千,甚至七八千,售价过万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
当然,更让小柴不理解的是,相比于十年前,大部分国内手机品牌,在渠道布局、品牌认知及规模化效应等方面,都成长了不少。
尤其在如今智能手机市场格局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品牌的渠道、营销及生产成本,都有了大幅的降低,但为何,在同样在整合当下上游供应链资源的背景下,手机竟然越卖越贵了?
而对于用户来说,买手机的成本则越来越高了!当然,更重要的是,智能手机涨价,就像温水煮青蛙,根本停不下来。
比如,最近各界传出风声,智能手机行业,正在掀起新的一轮涨价潮,可以预计,接下来,各品牌的新品价格,都将站上一个新的台阶。
上周,一加发布Ace 3 Pro新品,备受关注的一点是,相比Ace 2 Pro,Ace 3 Pro竟然涨价了,从原来的两千价位,正式突破3000,价格也从2999元,涨到了3199元起,最高更是达到了4399元。
起售价一把涨200-400元,这涨价幅度也决不能说小,更关键的是,一款定位中端市场的手机,如今价格竟然来到了三千多,甚至是四千多。
定位中端次旗舰,价格最高卖到4399,小柴以为自己穿越了!如果没记错,四五年前,高端旗舰不是这个价么。时间再往前推,智能手机二梯队阵营里,2599也曾当过高端旗舰。
这不得不让小柴感慨,手机行业涨价的这温水,青蛙都煮熟了,一直都没感觉到过烫。
关于涨价,一加给出的解释是Ace 3 Pro对比上一代产品是全方位的提升,比如芯片升级、屏幕升级,还有电池升级,加上一定的研发费用投入。
那么问题就来了,同系列的产品,每年更新的意义就在更新相关配件、技术的进步,以来换取性能提升,如果性能没有提升,那更新个der不是?
关于涨价质疑,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进一步补充称:在芯片和内存不断涨价的情况下,接下来很多产品和厂商都会选择涨价,这是行业普遍的现状。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加之前,5月底发布的荣耀200系列,也出现了涨价的情况,具体来说是标准版较前代涨了200元,而Pro版则较前代涨价了100元。
荣耀、一加之外,OPPO Reno 12系列在相同的内存配置下,也比前代价格提高了200元。
那这也不难看出,智能手机的这一波涨价潮是势不可挡了,而一旦有人开了头,试探了市场反应后,后续,更多的厂商会持续的跟进,涨价一两百,或许也只是开胃菜。
而绿厂真是有「魄力」,旗下两款产品率先带头,掀起涨价潮。
那么涨价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根据厂商的说法,这一波智能手机产品的涨价,核心原因来自于上游供应链的涨价,终端厂商不得不跟进。
事实也的确如此,这两年以来,在AI大模型快速应用层落地,叠加行业周期影响,整个手机供应链产品都出现涨价趋势。
其中屏幕模组、处理器(系统级芯片)、内存等价格上涨最为显著。比如,最近,据国外媒体报道称,三星计划于第三季度将动态随机存储器(DRAM)和NAND闪存的价格上调15%至20%。
三星同时提醒下游合作伙伴,提醒他们即将到来的价格变动。
另据TrendForce数据,2024年第二季DRAM合约价涨幅上修至13~18%;NAND Flash约15~20%。
此外,此前有外媒报道,美国芯片巨头高通旗下旗舰SOC骁龙8Gen3价格将从160美元涨至200美元。另有消息称,骁龙8Gen4的价格或将上涨500元。
除了供需关系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原材料成本上升也是直接导致此轮供应链涨价的因素之一。比如铜作为消费电子上游供应链应用最多的原材料之一,今年以来,铜的价格持续走高至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
那么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品牌厂商来说,要么涨价,要么减配,但不管是涨价,还是减配,厂商都一样被动。
一方面,虽然说今年以来,手机市场出货量终于结束了下滑,重回增长,但销售压力依然很大,比如苹果,今年以来多次降价,尤其618的大幅降价。
也因为大幅降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统计数据,表示苹果公司今年 5 月国内 iPhone 出货量增长 40%,延续了 4 月的反弹势头。
面对增量有限的市场,苹果的强势反弹,意味着分走了国产品牌更多的蛋糕。
而苹果今年的多次降价,国产品牌似乎跟不动,一来,赚走智能手机市场大量利润的苹果,有足够的空间降价;二来,面对上游涨价,国产品牌再降价的路似乎被堵死了。
另一方面,面对手机性能过剩以及用户换机欲望不高,以及需要走量保证出货规模的现实需求,可以说,如今第二梯队品牌可以说进退两难。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似乎硬着头皮继续涨价,成为这些品牌,心照不宣的合谋,只有大家都有了这个共识,才能寻找更多的利润空间,以至于在下半场能有更多的主动权。
事实上,我们看看国产手机品牌们的成长史,虽然竞争残酷,但他们似乎是有一起「涨价」这一共识的,或许,原材料、上游涨价只是一个说辞罢了。
比如前几年,面对消费电子市场的持续疲软,上游产能过剩,但手机厂商们新品售价屡创新高一直在继续。甚至,去年,关于手机为何越卖越贵还屡次登上热搜。
不少消费者发现,如果把时间线拉长,同品牌、同一系列产品售价在不知不觉中,翻了好几倍。
最直观的是这些品牌主打的旗舰产品,每次更新换代都会涨一点,从最初的1999,涨到了如今的五六千。
去年,市场调研机构GfK 中国发布报告称,去年三季度,中国均价已达3480元,而2019年则为2685元,也就是四年涨了30%,800元。
再把时间线拉长,即2013年这一数据则为1762元,也就是说,国内手机市场,十年均价翻倍。
正如前文所说,都是在整合上游的东西,为何十年时间,终端销售的价格却翻了好几倍,而关键的是,相比十年前,如今品牌们在渠道、营销等方面的成本明显低了很多。
而也就是这样温水煮青蛙式的涨价,几年间,就全变了!而此次品牌们纷纷排队着涨价,似乎有了更充足的理由和说辞:你看,上游人家涨价了啊!
但是上游降价,他们还会降下来吗?怕是想多了……
那么作为消费者来说,如果智能手机售价再这么涨下去,你准备几年换一次手机呢?
事实上,除了手机涨价之外,这几年我们发现消费市场的一个巨大变化。
即那些买不起的东西,比如房子、车子、茅台,都在降价,而那些可以买得起的东西,却在一直涨价,比如二十几块钱吃碗面成了常态,去趟水果店,没拿几样,就过百了,再比如现在的手机,悄无声息,从十年前的两千,涨到了五六千……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了呢?
柴狗夫斯基©️
作者|小柴贰号
编辑|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