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网络层概述
- 1.转发和路由选择
- 2.网络服务模型
- 网际协议
- 1.IPv4
- (1) IPv4数据报格式
- (2)IPv4数据报分片
- (3)IPv4编址
- 2.IPv6
- (1) IPv6数据报格式
- (2)IPv4迁移到IPv6
网络层概述
1.转发和路由选择
网络层的作用单从表面来看比较简单:将分组从一台主机发送到另一台主机上。为此需要用到网络层的两种重要功能:
- 转发。当分组到达路由器的某条输入链路时,该路由器必须将分组移动到适合的输出链路。
- 路由选择。当分组从发送放流向接收方时,网络层必须决定这些分组所采用的的路由或路径。计算这些路径的算法被称为路由选择算法。
每台路由器中都具有一个关键元素————转发表。路由器检索到达分组首部的一个或多个字段,然后用这些字段在路由表中进行索引,通过此方法来转发分组。
2.网络服务模型
定义了分组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之间的端到端运输特性。这些特性可能包括:
- 确保交互
- 具有时延上界的确保交付
- 有序分组交付
- 确保最小带宽
- 安全性
因特网的网络层提供了单一的服务,称为尽力而为服务。使用尽力而为的服务,传送的分组既不能保证以它们的顺序被接收,也不能保证它们最终交付。既不能保证端到端时延,也不能保证最小带宽。
网际协议
1.IPv4
(1) IPv4数据报格式
- 版本。4比特。规定了数据报的IP协议版本。
- 首部长度。4比特。用来确定IP数据报中荷载实际开始的地方。
- 服务类型(TOS)。8比特。使不同类型的IP数据报能够相互区分开来。
- 数据报长度。16比特。存储IP数据报的总字节长度。因为该字段为16比特,因此一个IP数据报的理论最大长度为65535字节。
- 标识、标志、片偏移。与IP分片相关。
- 寿命。用来确保数据报不会永远在网络中循环。
- 协议。指示了IP数据报的数据部分应该交给哪个特定的传输层协议。
- 首部校验和。用于帮助路由器检测收到的IP数据报中的比特错误。
- 源和目的地址。当某源生成一个数据报时,它在源IP字段中插入它的IP地址,在目的IP地址字段中插入其最终的目的地址。
- 选项。允许IP首部被扩展。
- 数据。
(2)IPv4数据报分片
一个链路层帧能承载的最大数据量叫做最大传送单元(MTU)。为了解决IP分组过大的问题,可以将IP数据报中的数据分片成多个较小的IP数据报,然后用链路层帧封账这些较小的数据报,而这些较小的数据报就是所谓的片。片在其到达目的地运输层以前需要重新组装。当一台目的主机从相同源收到一系列数据报时,它需要确定这些数据报中的某些是否是一些原来较大的数据报的片。如果是,则它必须进一步确认是何时收到了最后一片,并且如何将这些接收到的片拼接到一起形成初始的数据报。
(3)IPv4编址
每个IP地址的长度为32比特,因此总共有2^32个可能的IP地址。这些地址通常按照点分十进制的方式表示。例如192.168.0.1。通常,我们将几台通过路由器连接起来的一个局域网络称为一个子网。而子网掩码就是子网的IP地址划分方式。
因特网的地址分配策略被称为无类别域间路由选择。在CIDR被采用之前,IP地址的网络部分被限制为8、16或24位,这是一种分类编址的方案,而被分成不同为的IP地址通常也被称为A、B和C类网络。
2.IPv6
(1) IPv6数据报格式
- 扩大的地址容量。IPv6将地址长度从32位提升到了128位。这能确保IP地址不会被用尽。除了单播地址和多播地址外,IPv6还引入了任播地址,这种地址可以将数据报交付给一组主机中的任意一个。
- 简化高效的40字节首部。
- 流标签。用于给特殊流的分组加上标签。比如音频和视频。
- 版本。用于标识版本号
- 流量类型。与IPv4的服务类型相似。
- 有效荷载长度。IPv6数据报中跟在定长的40字节数据报首部后面的字节数量。
- 下一个首部。标识数据报中的内容需要交付给哪个协议。
- 跳限制。限制数据报的路由跳数。
- 源地址和目的地址。
- 数据。IPv6数据报的有效荷载部分。
- 分片/重新组装。IPv6数据报不允许在中间路由器上进行分片和重新组装。这种操作只能在源/目的主机上进行。
- 首部校验和。因为传输层和链路层都有进行相应的实现。因此被去除了。
- 选项。
(2)IPv4迁移到IPv6
现在已进行广泛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建隧道的方式来进行IPv4向IPv6的迁移。假定两个IPv6节点要使用IPv6数据报进行交互,但它们是经由IPv4路由器互联的。我们将两台IPv6主机之间的IPv4路由器集合称为一个隧道。借助与隧道,在隧道发送端的IPv6节点可以将整个IPv6报文放到一个IPv4数据报的数据字段中。然后借由IPv4数据报进行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