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内核驱动基础】从零开始手搓一个从上层应用到底层驱动的IO口控制代码
文章目录
- 【Linux内核驱动基础】从零开始手搓一个从上层应用到底层驱动的IO口控制代码
- 一、驱动基础认知
- 1.为什么要学会写驱动
- 2.文件名与设备号
- 3.open函数从上层打通到底层硬件的详细过程
- 二、基于内核驱动框架编写驱动代码
- 1.编写上层应用代码
- 2.修改内核驱动框架代码
- 3.部分代码解读
- 3.1 static的作用
- 3.2 结构体成员变量赋值方式(最终加载到内核驱动链表)
- 3.3 寻找file_operations结构体里的驱动模板函数
- 3.4 手动生成设备
- 三、驱动代码编译和测试(内核源码的版本一定要和树莓派内核版本对应,这样交叉编译后的文件才能在树莓派成功运行)
- 1.驱动框架的模块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
- 1.1 Makefile内添加生成.o命令
- 1.2 模块编译生成.ko文件
- 1.3 把.ko文件发送至树莓派
- 2.交叉编译上层应用代码并发送至树莓派
- 3.树莓派装载驱动并运行
- 3.1 树莓派加载内核驱动(insmod)
- 3.2 运行上层应用代码(发现无权限访问到设备pin4)
- 3.3 增加访问权限,再次运行(内核版本一定要对应上)
- ①解决方法1:加超级用户权限
- ②解决方法2:增加“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的权限”(建议)
- ③我的报错(可执行文件的权限问题)
- 3.4 检查是否执行成功:demsg指令查看内核打印信息
- 3.5 Linux权限拓展
- 四、驱动阶段性总结
- 1.内核驱动基本框架
- 2.内核驱动交叉编译(内核版本要对应)
- 3.驱动测试步骤
- 4.验证步骤
- 五、三种地址介绍
- 1.总线地址
- 2.物理地址
- 3.虚拟地址
- 3.1 虚拟概念
- 3.2 虚拟地址的作用:
- 4.简单了解地址框图与内核的页表映射
- 六、实战:编写底层IO口驱动代码,输出高 / 低电平
- 1.树莓派博通BCM2835芯片手册导读
- 1.1 General Purpose I/O (GPIO)板块
- ①学会捕捉关键信息
- ②学会翻译,注重描述或解释
- 1.2 查看配置引脚功能的寄存器
- 1.3 查看引脚输出0/1的寄存器
- 1.4 查看清除引脚0/1状态的寄存器
- 1.5 关键内容总结
- 2.配置3个主要的寄存器地址(ioremap函数把volatile的物理地址映射成虚拟地址)
- 2.1 在原来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寄存器的定义
- 2.2 配置寄存器的地址
- 3.配置驱动代码的函数功能
- 3.1 在函数pin4_open中配置pin4为输出引脚
- 运用与(&) / 或(|)运算进行位操作
- 3.2 在函数pin4_write中配置pin4输出 0 / 1
- 根据值来操作IO口
- 4.解除虚拟地址映射
- 5.完整驱动代码和应用代码
- 5.1 内核驱动框架代码pin4driver2.c
- 5.2 上层应用程序代码pin4test2.c
- 6.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进行测试
- 6.1 树莓派上卸载之前的pin4驱动,删除上层应用文件和.ko文件
- 6.2 驱动框架代码和上层应用程序在Ubuntu中进行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
- 6.3 装载驱动
- 6.4 运行上层应用程序文件
- 7.扩展知识
- 7.1 简单了解: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
- 7.2 md5sum检查两个文件是否完全一样
- 7.3 如何清空vi文件下所有的内容
一、驱动基础认知
1.为什么要学会写驱动
- 树莓派开发简单是因为有厂家提供的wiringPi库,实现超声波,实现继电器操作,做灯的点亮…都非常简单
- 但未来做开发时,不一定都是用树莓派,则没有wiringPi库可以用
- 但只要能运行Linux,linux的标准C库一定有
- 学会根据标准C库编写驱动,只要能拿到linux内核源码,拿到芯片手册,电路图…就能做开发
- 用树莓派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是体验其强大便捷的wiringPi库,更要通过树莓派学会linux内核开发,驱动编写等,做一个属于自己的库
2.文件名与设备号
linux一切皆为文件,其设备管理同样是和文件系统紧密结合;各种设备都以文件的形式存放在/dev目录下,称为设备文件。
应用程序可以打开、关闭和读写这些设备文件,完成对设备的操作,就像操作普通的数据文件一样。
在目录/dev
下,运行ls
命令能看到鼠标,键盘,屏幕,串口等设备文件,硬件要有相对应的驱动
那么操作文件函数,如open怎样区分这些设备呢?——依靠文件名与设备号
在/dev
下ls -l
可以看到
设备号又分为:
-
主设备号用于区别
不同种类
的设备(如华为,小米,苹果); -
次设备号区别
同一种类的多个不同类型设备
(如苹果13,14)
内核中存在一个驱动链表,管理所有设备的驱动,驱动插入到链表的位置(顺序)由设备号检索
驱动开发无非以下两件事:
- 添加驱动:编写完驱动程序,加载到内核
添加驱动做的几件事:
①设置设备名;②设置设备号;③编写设备驱动函数
-
调用驱动:用户空间open后,调用驱动程序
(驱动程序就是操作寄存器来驱动IO口,单片机51,32就是这种操作)
3.open函数从上层打通到底层硬件的详细过程
-
用户空间调用open(比如open(“/dev/pin4”,O_RDWR)),系统产生一个软中断(中断号是0x80),进入内核空间调用sys_call,这个sys_call在内核里面是汇编的
-
sys_calll真正调用的是sys_open(属于VFS层虚拟文件系统,因为下层的文件系统不一样,为了实现上层应用统一化),根据你的设备名比如:pin4,去到内核的驱动链表,根据其主设备号与次设备号找到相关驱动函数。
-
调用驱动函数里面的open,这个open就是对寄存器的操作,从而设置IO口引脚电平。这件事类似C51单片机的下面指令,特别容易,就两句话搞定:
sbit pin4 = P1^4; pin4=1;
二、基于内核驱动框架编写驱动代码
目的是用简单的例子展示从用户空间到内核空间的整套流程
1.编写上层应用代码
在上层访问一个设备跟访问普通的文件没什么区别,下面试写一个简单的open和write去操作设备"pin4"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fd;
fd = open("/dev/pin4",O_RDWR);
if(fd < 0){
printf("open failed\n");
perror("reson");
}else{
printf("open success\n");
}
fd = write(fd,'1',1);//写一个字符'1',写一个字节
return 0;
}
根据上面提到过的驱动认知,有个大致的概念,以open为例子:
上层open
→sys_call
→sys_open
→内核驱动链表
节点→执行节点里的open
当然,没有装载驱动的话,这个程序执行一定会报错。
只有在内核装载了驱动并且在/dev
下生成了“pin4”这样一个设备才能运行。
接下来介绍最简单的字符设备驱动框架。
2.修改内核驱动框架代码
所谓框架,就是在往驱动链表里面加驱动的时候要符合的内核规则,它是定死的东西,基本的语句必须要有,少一个都不行。
虽然有这么多的代码,但核心运行的就两个printk。
#include <linux/fs.h> //file_operations声明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init module_exit声明
#include <linux/init.h> //__init __exit 宏定义声明
#include <linux/device.h> //class devise声明
#include <linux/uaccess.h> //copy_from_user 的头文件
#include <linux/types.h> //设备号 dev_t 类型声明
#include <asm/io.h> //ioremap iounmap的头文件
static struct class *pin4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pin4_class_dev; //pin4设备变量的定义
static dev_t devno; //设备号
static int major =231; //主设备号
static int minor =0; //次设备号
static char *module_name="pin4"; //模块名 上层的名字
//pin4_open函数
static int pin4_open(struct inode *inode,struct file *file)
{
printk("pin4_open\n"); //内核的打印函数,和printf类似
return 0;
}
//pin4_write函数 因为上层需要open和write这两个函数
// 如果上层需要调用read等其他函数,可用vscode去内核源码搜索,照着格式修改即可使用 在file_operations结构体里面,搜索 struct file_operations
static ssize_t pin4_write(struct file *file1,const char __user *buf,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printk("pin4_write\n");
return 0;
}
// static 限定这个结构体的作用仅仅在当前这个源文件
// 结构体名字 pin4_fops 可修改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内核定义好的结构体 内核源码里有
//就是驱动的结构体 要加载到内核驱动链表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上层有读 底层就要有open的支持
.write = pin4_write, //上层有写 底层就要有write的支持
};
int __init pin4_drv_init(void) //1.驱动的真正入口
{
int ret;
devno = MKDEV(major,minor);//2.创建设备号
//********************注册驱动 加载到内核驱动链表***********
//主设备号231 模块名pin4 上面的结构体
ret = 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pin4_fops); //3.注册驱动 告诉内核,把这个驱动加入到内核驱动的链表中
// 创建一种设备,并创建设备类型,如华为,然后mate30
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myfirstdemo"); //由代码在/dev下自动生成设备 也可以手动生成设备
pin4_class_dev =device_create(pin4_class,NULL,devno,NULL,module_name); //创建设备文件
return 0;
}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
{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devno); //删除设备 /dev底下的 上面也是创建了设备和类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删除类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就是删除链表节点的驱动
}
module_init(pin4_drv_init); //入口:内核加载驱动的时候,这个宏(module_init它不是个函数)会被调用,而真正的驱动入口是它里面调用的函数
module_exit(pin4_drv_exit);
MODULE_LICENSE("GPL v2");
3.部分代码解读
3.1 static的作用
内核源码里面运用了大量的static,因为内核源码众多,一万五千多个C文件,很容易造成代码命名的冲突。
内核代码数量庞大,为了防止与其他的文件有变量命名冲突,static限定变量的作用域仅仅只在这个文件。
3.2 结构体成员变量赋值方式(最终加载到内核驱动链表)
这是内核代码中常见的,对结构体操作的方式,单独给指定结构体元素赋值,其他不管。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write = pin4_write,
};
但是,在keil的编译工具环境中不允许这样写,linux可以
3.3 寻找file_operations结构体里的驱动模板函数
可用vscode在内核源码里进行遍寻
跳转后,就可以看到整个file_operations结构体的定义,里面有对应的驱动函数声明格式
(我们常用的就是open,read以及write函数)
file_operations
,可以发现很多的函数指针,这些函数名跟系统上层文件的操作差不多。如果上层想要实现read,就复制过来,按照格式改一改来实现下层就能使用。
上层对应底层,上层想要用read,底层就要有read的支持。
3.4 手动生成设备
框架中有自动生成设备的代码,那么手动生成设备是怎么样的呢?(一般不这样干,麻烦,仅作为演示)
-
进入
/dev
目录,查看mknod帮助命令可知道创建规则:sudo mknod 设备名称 设备类型 主设备号 次设备号
-
使用如下命令创建名称为arsen,主设备号为6,次设备号为27的字符设备
-
sudo mknod arsen c 6 27
- 在这里,参数
c
表示创建一个字符设备节点。字符设备节点用于与字符设备进行通信,例如键盘、鼠标等。相对应的,还有块设备节点(参数为b
),用于与块设备进行通信,例如硬盘、USB设备等。
- 在这里,参数
三、驱动代码编译和测试(内核源码的版本一定要和树莓派内核版本对应,这样交叉编译后的文件才能在树莓派成功运行)
1.驱动框架的模块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
-
在ubuntu中,进入字符设备驱动目录
linux-rpi-4.19.y/drivers/char
(IO口属于字符设备驱动) -
进入源码目录下的原因是,写驱动必须要链接到源码(源码定义好了结构体等等),必须要有源码
-
拷贝上文分析过的驱动框架代码,创建名为
pin4driver.c
的文件
1.1 Makefile内添加生成.o命令
要进行配置,使得工程编译时可以编译到这个文件
当然不一定要放在/char下
但注意:放在哪个文件夹下,就修改那个文件夹的
Makefile
即可
vi Makefile
模仿这些文件的编译方式,以编译成模块的形式(还有一个方式为编译进内核)编译pin4drive.c
在Makefile里面添加( -m就是模块的形式):
obj-m += pin4driver.o
1.2 模块编译生成.ko文件
之前编译内核的时候用的是这个命令: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KERNEL=kernel7 make -j4 zImage modules dtbs
#命令解释
ARCH=arm(指定当前要编译的是arm架构)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指定编译器是树莓派交叉编译工具链)
KERNEL=kernel7 (指明kernel类型,树莓派1设置为kernel,树莓派2,3设置为kernel7,树莓派4设置为kernel7l)
make -j4:指定用多少电脑资源进行编译(j4是四核的意思,这个要每个人根据
自己的电脑的配置以及虚拟机的设置的核数来决定,我之前虚拟机设置的是4核)
zImage:生成内核镜像
modules:要生成驱动模块
dtbs:生成配置文件
现在只需进行模块编译,不需要生成zImage
,dtbs
文件,回到源码目录/linux-rpi-4.19.y
再执行下面指令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KERNEL=kernel7 make modules
注:如果说编译中途提示出错,照着错误提示去修改.c文件即可,和上层编译类似。
编译完成,进入/char目录发现已经生成的一些文件如下(则成功):
1.3 把.ko文件发送至树莓派
使用远程拷贝命令或者共享文件夹先拷贝到本地再上传给树莓派
(共享文件夹不能用,报错显示没有该文件夹时,可先禁用再重新启用即可)
scp drivers/char/pin4driver.ko pi@192.168.102.74:/home/pi
2.交叉编译上层应用代码并发送至树莓派
拷贝上文分析的上层代码到ubuntu中,此处我命名为pin4test.c
使用交叉编译工具进行编译
arm-linux-gnueabihf-gcc pin4test.c -o pin4test
发送至树莓派
scp pin4test pi@192.168.102.74:/home/pi
3.树莓派装载驱动并运行
3.1 树莓派加载内核驱动(insmod)
sudo insmod pin4driver.ko
查看是否加载添加成功
ls /dev/pin4 -l
看到设备添加成功,主设备号231,次设备号0,和内核里面的驱动代码对应上
也可以用lsmod
查看内核挂载的驱动;如果需要卸载驱动,就sudo rmmod pin4drive
3.2 运行上层应用代码(发现无权限访问到设备pin4)
试着运行上层应用代码
./pin4test
发现没有访问权限
3.3 增加访问权限,再次运行(内核版本一定要对应上)
①解决方法1:加超级用户权限
sudo ./pin4test
②解决方法2:增加“所有用户都可以访问的权限”(建议)
sudo chmod 666 /dev/pin4
③我的报错(可执行文件的权限问题)
操作后一直还是运行不了,结果发现是pin4test文件的访问权限问题,只开了读写,没有执行
之前甚至还一度以为是内核版本,环境变量,或者哪个步骤出错了
解决办法:chmod 711 pin4test
执行完后,会发现它变绿了,说明可以执行了
3.4 检查是否执行成功:demsg指令查看内核打印信息
用dmesg命令显示内核缓冲区信息,并通过管道筛选与pin4相关信息
dmesg | grep pin4
可以看到这些打印信息,说明内核的printk已经被成功调用,我们已经成功完成了上层对内核的调用 !
3.5 Linux权限拓展
Linux/Unix 的档案调用权限分为三级 : 档案拥有者(user)、群组(group)、其他(other)。利用 chmod 可以藉以控制档案如何被他人所调用
r 表示可读取,w 表示可写入,x 表示可执行
r=4,w=2,x=1
若要rwx属性则4+2+1=7;
若要rw-属性则4+2=6;
若要r-x属性则4+1=7。
-rw------- (600) – 只有属主有读写权限。
-rw-r–r-- (644) – 只有属主有读写权限;而属组用户和其他用户只有读权限。
-rwx------ (700) – 只有属主有读、写、执行权限。
-rwxr-xr-x (755) – 属主有读、写、执行权限;而属组用户和其他用户只有读、执行权限。
-rwx–x–x (711) – 属主有读、写、执行权限;而属组用户和其他用户只有执行权限。
-rw-rw-rw- (666) – 所有用户都有文件读、写权限。这种做法不可取。
-rwxrwxrwx (777) – 所有用户都有读、写、执行权限。更不可取的做法。
EG:
chmod 744
仅允许用户(所有者)执行所有操作,而组和其他用户只允许读。
四、驱动阶段性总结
1.内核驱动基本框架
驱动代码编写:参考pin4driver.c
2.内核驱动交叉编译(内核版本要对应)
- 把驱动代码拷贝至 driver/char
- 修改Makefile ,告诉编译器,要编译该驱动文件,驱动代码文件放在哪个目录下就修改哪个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
-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KERNEL=kernel7 make modules
3.驱动测试步骤
内核驱动装载:
sodu insmod xxx.ko
内核驱动卸载:
sodu rmmod xxx 不需要写ko
查看内核模块:
lsmod
4.验证步骤
- 装载驱动
- 驱动装载后生成设备,比如:/dev/pin4,
- 通过
sudo chmod 666 /dev/pin4
添加访问权限 - 运行测试程
./pin4text
调用驱动 - 内核的 printk 是内核层的 printf ,通过
dmesg | grep pin4
查看并通过管道筛选与pin4相关信息
五、三种地址介绍
写驱动是为了操作IO口,实现自己的wiringpi库(驱动库),跟硬件打交道
首先,要理解3个地址的概念
-
专业参考博文:
物理地址、虚拟地址、总线地址
物理地址和总线地址区别
1.总线地址
通俗来说:cpu能够访问的内存范围(运行内存)
举个例子:
- 现象:电脑装了32位(bit)的系统,明明内存条有8G,却只能识别3.8G左右
- 这是因为32位仅能表示/访问232=4,294,967,296bit = 4,194,304Kb = 4096Mb = 4G左右
- 只有装了64位的,才能够识别到8G(32位、64位是计算机CPU一次处理数据能力的大小)
树莓派装载32位操作系统,寻址自然是4G
-
树莓派查看内存,大概是925M
-
cat /proc/meminfo
2.物理地址
硬件实际地址或绝对地址
在存储器里以字节为单位存储信息,为正确地存放或取得信息,每一个字节单元给以一个唯一的存储器地址,称为物理地址(Physical Address),又叫实际地址或绝对地址。
3.虚拟地址
3.1 虚拟概念
逻辑地址(基于算法的地址,软件层面的地址,是假地址)便称为虚拟地址
3.2 虚拟地址的作用:
以树莓派为例,总线可以访问4G,物理地址只有1G,但需要运行的程序大于1G,如果把程序全部都加载到内存是不可取的,以下是虚拟地址的作用
- 物理地址数据的运行真正是拿虚拟地址来操作的,虚拟地址可以大于1G
- 总线地址(CPU能访问的地址范围)能看到4个G,就可以把1个G的物理地址映射成4个G的虚拟地址
- 当物理地址不能满足程序运行空间需求时,如果没有虚拟地址,程序就不能正常运行;如单片机51和STM32,如果程序过大,是禁止你烧写的,而在Linux系统环境下是可以的
树莓派3b/3b+的cpu型号查看:
- 树莓派3b/3b+的cpu型号是BCM2835,它是
ARM-cotexA53
架构
cat /proc/cpuinfo
unix设计与实现(主要是内核设计文档)
4.简单了解地址框图与内核的页表映射
- BCM2835是树莓派3B CPU的型号,是ARM-cotexA53架构
- cpu Bus是地址总线,00000000~FFFFFFFF是CPU寻址的范围(4G)
- DMA是高速拷贝单元,CPU可以发动DMA直接让DMA进行数据拷贝,直接内存访问单元。
- 物理地址(PA)1G、虚拟地址(VA)4G
若程序大于物理地址1G,那还能跑吗?
答案是可以的(不过仅限Linux),它有个MMU的单元,把物理地址映射成虚拟地址,我们操作的代码基本上都是在虚拟地址,它有一个映射页表(如下)
将物理地址映射为虚拟地址有一个算法(页表),它决定了将物理地址映射到虚拟地址的哪个位置,页表是通过MMU(分页内存管理单元)来管理的,就是设计完页表后,通过MMU来执行将物理地址映射为虚拟地址
-
物理地址的1M通过扩充映射成为4M的虚拟地址,这中间有个设计的算法叫页表
-
这个表决定了这个4M被映射到虚拟内存的哪一个段,通过MMU进行管理
如果想要更多地了解Linux对内存的管理,推荐书《unix设计与实现》,类似内核设计文档,讲的是内核设计的思路,讲代码讲的不多
六、实战:编写底层IO口驱动代码,输出高 / 低电平
之前驱动框架的代码仅仅用来检测、走一遍整个驱动的架构;那么在这一个小节,将着手于从硬件底层实现pin4引脚输出高 / 低电平
驱动开发两大利器:
- 芯片手册
- 电路图(电路图主要用来寻找寄存器,树莓派的电路图很难找到,但芯片手册清楚地给出了各个寄存器)
1.树莓派博通BCM2835芯片手册导读
1.1 General Purpose I/O (GPIO)板块
查看芯片手册的目的性很强:做哪一块的开发,就只看那一块,现在要开发的是GPIO,熟悉控制IO口的寄存器
最为重要
如果看完这部分的文档,你对于以下几个问题(后面有解析)有清晰的答案,说明你真正读懂了这一部分的开发
- 操作逻辑:
- 简言之,就是怎么进行配置相关的寄存器,这些配置步骤和思想其实都很类似
- 需要重点掌握的寄存器有哪些?
- 输入 / 输出控制寄存器
- 输出 0 / 1控制寄存器
- 清除状态寄存器
①学会捕捉关键信息
在新的平台也要学会捕捉类似的关键信息:选择输入还是输出,0/1,怎么清除,上升沿下降沿等。(配置过32 / 51寄存器的应该对这些很熟悉)
从下图中可以大概了解到所有的IO口被分成了0~5组
有意思的是,下图最第一列的地址Address是树莓派总线地址,一般芯片手册给的都是真正的物理地址。
第二列是寄存器的名字,第三列寄存器功能描述。
②学会翻译,注重描述或解释
描述部分也很重要,大多涉及使用方法
例如,下面就是对GPFSELn的描述:
必要时,可以借助AI或者其他翻译工具进行翻译,以作参考
-
AI翻译内容:
选择寄存器用于定义通用输入/输出引脚(GPIO)的操作。每个54个GPIO引脚都至少有两个可选功能,如第16.2节所定义。FSEL{n}字段确定第n个GPIO引脚的功能。所有未使用的可选功能线均连接到地线,并在选择时输出“0”。所有引脚将重置为正常的GPIO输入操作。
1.2 查看配置引脚功能的寄存器
功能选择引脚一共有6组(0组~5组)
- pin0-pin9——0组
- pin10-pin19——1组
- pin20-pin29——2组
- pin30-pin39——3组
- pin40-pin49——4组
- pin50-pin53——5组
找到pin4对应的功能选择0组,并查看相关的配置示例(这0~9的IO口属于分组0)
- 由示例可知,要想让pin4为输出模式,就得把该组寄存器的14-12位置为001
IO编号要看好,可以使用wiringpi库的命令查看,也可以去看官方手册
gpio readall
树莓派引脚手册传送门
1.3 查看引脚输出0/1的寄存器
GPIO引脚输出设置寄存器 /GPIO Pin Output Set Registers (GPSETn) :
来自AI翻译
- 输出设置寄存器用于设置GPIO引脚。SET{n}字段定义要设置的相应GPIO引脚,将“0”写入该字段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如果GPIO引脚被用作输入(默认情况下),则忽略SET{n}字段中的值。但是,如果之后将引脚定义为输出,则该位将根据最后一次设置/清除操作进行设置。将设置和清除功能分开可以避免读取-修改-写入操作的需求
1.4 查看清除引脚0/1状态的寄存器
GPIO引脚输出清除寄存器 / GPIO Pin Output Clear Registers (GPCLRn):
来自AI翻译
- 输出清除寄存器用于清除GPIO引脚。CLR{n}字段定义要清除的相应GPIO引脚,将“0”写入该字段不会产生任何效果。如果GPIO引脚被用作输入(默认情况下),则忽略CLR{n}字段中的值。但是,如果之后将引脚定义为输出,则该位将根据最后一次设置/清除操作进行设置。将设置和清除功能分开可以避免读取-修改-写入操作的需求
1.5 关键内容总结
通过文档阅读,可以整理出如下的关键信息,有3个最基本的要清楚:
- ①选择IO是 输入 / 输出控制寄存器:
GPFSEL
- ②输出0 / 1寄存器:
GPSET
- ③清除寄存器:
GPCLR
操作逻辑:
- 以
GPFSEL0
寄存器举例,引脚pin4对应的分组就是第0组(51单片机引脚也是分成第0组、第1组、第2组、第3组) - 只要在这个分组下,把14-12位设置为001,就能配置pin4引脚为输出
总之,还是要自己多多翻阅,这里仅为简单的导读
2.配置3个主要的寄存器地址(ioremap函数把volatile的物理地址映射成虚拟地址)
2.1 在原来框架的基础上,添加寄存器的定义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FSEL0 = NULL;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SET0 = NULL;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CLR0 = NULL;
要想写出上面的代码,要掌握以下几点:
- ①弄清楚寄存器的分组
- 其中寄存器的
0
表示的是分组,目标操作的IO是pin4,由文档可知,属于寄存器分组0
- 其中寄存器的
- ②
volatile
的作用是作为指令关键字,确保本条指令不会因编译器的优化而省略,且要求每次直接读值(笔试)- 防止编译器优化(你给的这个地址编译器可能认为不好,可能会省略,也可能会进行更改)这些寄存器变量;
- 要求每次直接从寄存器里读值:由于随着程序的执行,可能会改变寄存器当中的数据,而读取的都是内存里面的备份数据,数据的时效性没有那么强,读的可能是一个老数据(在内核中对IO口进行操作都要有volatile)
2.2 配置寄存器的地址
在添加好寄存器代码的基础上,在驱动的初始化pin4_drv_init
函数体中添加寄存器地址配置,并将物理地址通过ioremap
函数映射成虚拟地址
GPFSEL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00,4);
GPSET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1C,4);
GPCLR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28,4);
要想写出上面的代码,要掌握以下几点:
-
①分别找到几个IO寄存器的物理地址(非常易错),弄清楚GPIO的物理地址(真实地址)
-
并不是用下图这个地址来对应
GPIO功能选择寄存器0
的地址,否则编译后运行会有段错误 -
IO口的起始地址是0x3f000000(从网上找的,树莓派手册第一列是总线地址),加上GPIO的偏移量
0x2000000
,所以GPIO的实际物理地址应该是从0x3f200000
开始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Linux系统的MMU内存虚拟化管理,映射到虚拟地址上,编程都是操作虚拟地址。
-
-
②根据偏移值,弄清楚寄存器的物理地址(真实地址)
-
可以看到寄存器
GPSET0
相对于GPIO物理地址的偏移值为1C -
同样的方法,寄存器
GPCLR0
的偏移值为28,即0x3f200028;寄存器GPFSEL0
的偏移值为0,即0x3f200000
-
-
③物理地址转换为虚拟地址:
ioremap
函数因为代码操作的是虚拟地址,代码中直接用物理地址肯定不行,需要进行转换,将IO口寄存器映射成普通内存单元进行访问。
使用函数
ioremap
:函数原型:
void *ioremap(unsigned long phys_addr, unsigned long size)
phys_addr:要映射的起始的IO物理地址;
size:要映射的空间的大小;
3.配置驱动代码的函数功能
3.1 在函数pin4_open中配置pin4为输出引脚
可以看到只要32位寄存器GPFSEL0
的14-12位配置为001,其它位不管,即可配置pin4为输出引脚
当然直接暴力赋值(0000…001…0000)是不可取的,会把其他的IO口给影响;最好的结果是只改变了14-12位
-
运用与(&) / 或(|)运算进行位操作
-
*GPFSEL0 &= ~(0x6 << 12); *GPFSEL0 |= (0x1 << 12);
-
与运算给指定位(14、13)赋值0,其他不变
为了方便描述,这里把需要“与”上的数称为 “辅助数”。(寄存器中的数是假设的)
但为了方便(1越少,用计算器换算就越简单)得到这个第13、14位为0的数,选择对辅助数“取两次反“。
第一次取反为: 00000…110…00000
用计算器在二进制BIN中输入110(方便就在这,你要是直接在计算器中输入目标辅助数进行换算,数有多少个1都很吃力!!)
0110,向左移12位,低位自动补0,则1 1正好对上14、13位。
再取反(~),得到一开始想要的让寄存器的数14、13位与上0的辅助数。
-
或运算给指定位(12)赋值1
-
3.2 在函数pin4_write中配置pin4输出 0 / 1
获取上层write函数的值:copy_from_user
函数
copy_from_user 完成用户空间数据到 内核空间的拷贝:
unsigned long copy_from_user(void *to, const void user *from, unsigned long n)
copy_to_user 完成内核空间到用户空间的拷贝:
unsigned long copy_to_user(void *to, const void __user *from, unsigned long n)
-
unsigned long copy_from_user(void * to, const void __user * from, unsigned long n) copy_from_user(buf, user_buf, buf_size)
此函数将from指针指向的用户空间地址开始的连续n个字节的数据,产送到to指针指向的内核空间地址,简言之,是用于将用户空间的数据传送到内核空间
如果数据拷贝成功,则返回零;否则,返回没有拷贝成功的数据字节数。
-
第一个参数 to 是内核空间的数据目标地址指针,第二个参数 from 是用户空间的数据源地址指针,第三个参数 n 是数据长度
根据值来操作IO口
说明(这也是操作逻辑的一部分啦):
①这个GPSET0
,0指的是分组,不是设置成低电平
②左移4位,是因为GPSET0
寄存器的第4位对应pin4,只要把第4位设置为1,表示这个寄存器就对pin4发挥作用,设置成高电平,如果是0则 no effct(手册内容)
int userCmd;
copy_from_user(&userCmd,buf,count);
if(userCmd == 1){
printk("set 1\n");
}
else if(userCmd == 0){
printk("set 0");
}
else{
printk("undo\n");
}
4.解除虚拟地址映射
退出程序卸载驱动的时候,先解除映射:iounmap
函数
-
void iounmap(void* addr)//取消ioremap所映射的IO地址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可以发现和init刚好是相反的执行顺序。
{
iounmap(GPFSEL0);
iounmap(GPSET0);
iounmap(GPCLR0);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devno);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
5.完整驱动代码和应用代码
5.1 内核驱动框架代码pin4driver2.c
#include <linux/fs.h> //file_operations声明
#include <linux/module.h> //module_init module_exit声明
#include <linux/init.h> //__init __exit 宏定义声明
#include <linux/device.h> //class devise声明
#include <linux/uaccess.h> //copy_from_user 的头文件
#include <linux/types.h> //设备号 dev_t 类型声明
#include <asm/io.h> //ioremap iounmap的头文件
static struct class *pin4_class;
static struct device *pin4_class_dev;
static dev_t devno; //设备号
static int major =231; //主设备号
static int minor =0; //次设备号
static char *module_name="pin4"; //模块名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FSEL0 = NULL;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SET0 = NULL;
volatile unsigned int* GPCLR0 = NULL;
//pin4_open函数
static int pin4_open(struct inode *inode,struct file *file)
{
printk("pin4_open\n"); //内核的打印函数,和printf类似
//open的时候配置pin4为输出引脚
*GPFSEL0 &= ~(0x6 << 12);
*GPFSEL0 |= (0x1 << 12);
return 0;
}
//pin4_write函数
static ssize_t pin4_write(struct file *file,const char __user *buf,size_t count, loff_t *ppos)
{
int userCmd;//上层写的是整型数1,底层就要对应起来用int.如果是字符则用char
printk("pin4_write\n");
//获取上层write的值
copy_from_user(&userCmd,buf,count);//用户空间向内核空间传输数据
//根据值来执行操作
if(userCmd == 1){
printk("set 1\n");
*GPSET0 |= 0x1 << 4;
}else if(userCmd == 0){
printk("set 0\n");
*GPCLR0 |= 0x1 << 4;
}else{
printk("cmd error\n");
}
return 0;
}
//read函数
static ssize_t pin4_read(struct file *file, char __user *buf, size_t size, loff_t *offset)
{
printk("pin4_read\n"); //内核的打印函数
//可以用copy_to_user()函数读取引脚
return 0;
}
static struct file_operations pin4_fops = {
.owner = THIS_MODULE,
.open = pin4_open,
.write = pin4_write,
};
int __init pin4_drv_init(void) //驱动的真正入口
{
int ret;
printk("insmod driver pin4 success\n");
devno = MKDEV(major,minor); //创建设备号
ret = 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pin4_fops); //注册驱动 告诉内核,把这个驱动加入到内核驱动的链表中
pin4_class=class_create(THIS_MODULE,"myfirstdemo"); //由代码在/dev下自动生成设备
pin4_class_dev =device_create(pin4_class,NULL,devno,NULL,module_name); //创建设备文件
GPFSEL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00,4);
GPSET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1C,4);
GPCLR0 = (volatile unsigned int *)ioremap(0x3f200028,4);
return 0;
}
void __exit pin4_drv_exit(void)//可以发现和init刚好是相反的执行顺序。
{
iounmap(GPFSEL0);
iounmap(GPSET0);
iounmap(GPCLR0);
device_destroy(pin4_class,devno);
class_destroy(pin4_class);
unregister_chrdev(major, module_name); //卸载驱动
}
module_init(pin4_drv_init); //入口:内核加载驱动的时候,这个宏会被调用,而真正的驱动入口是它调用的函数
module_exit(pin4_drv_exit);
MODULE_LICENSE("GPL v2");
5.2 上层应用程序代码pin4test2.c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ys/stat.h>
#include <fcntl.h>
#include <stdio.h>
int main()
{
int fd;
int cmd;
fd = open("/dev/pin4",O_RDWR);
if(fd < 0){
printf("open failed\n");
perror("reson");
}else{
printf("open success\n");
}
printf("请输入0 / 1\n 0:设置pin4为低电平\n 1:设置pin4为高电平\n");
scanf("%d",&cmd);
if(cmd == 0){
printf("pin4设置成低电平\n");
}else if(cmd == 1){
printf("pin4设置成高电平\n");
}
fd = write(fd,&cmd,1);//写一个字符'1',写一个字节
return 0;
}
6.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进行测试
6.1 树莓派上卸载之前的pin4驱动,删除上层应用文件和.ko文件
sudo rmmod pin4driver
用lsmod
查看是否卸载成功
6.2 驱动框架代码和上层应用程序在Ubuntu中进行交叉编译并发送至树莓派
将完整驱动框架代码拷贝到/SYSTEM/linux-rpi-4.19.y/drivers/char
目录下(继续修改一下该char目录下写好的Makefile编译规则),并在内核源码/SYSTEM/linux-rpi-4.19.y
目录检查一下工具链版本
vi Makefile
arm-linux-gnueabihf-gcc -v
在内核源码/SYSTEM/linux-rpi-4.19.y
目录进行模块编译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gnueabihf- KERNEL=kernel7 make modules
框架代码交叉编译后:
- 红色框表示编译生成了需要的模块
- 而蓝色框的警告可以不用理会(copy_form_user前两个参数传入的是空类型的指针,在框架代码中没有进行强制转换)
交叉编译应用程序代码
拷贝至树莓派(可以给一下文件执行权限chmod 711 pin4test2)
6.3 装载驱动
安装
#安装
sudo insmod pin4driver2.ko
#查看
lsmod
查看内核后台消息,是否安装成功
dmesg
给设备权限,并查看pin4权限
sudo chmod 666 /dev/pin4
ls -l /dev/pin4
6.4 运行上层应用程序文件
运行前,可以用命令检查看当前pin4(BCM4)的引脚设置状态和电平状态,运行后观察它的变化
gpio readall
./pin4test2
同时可查看内核消息
dmesg
如何驱动失败,要学会调试
当然,很多情况下不是直接就能够成功运行的,学会调试很重要。
出问题先看上层(因为上层简单,好修改),后看底层。
Mode我们配置的是输出模式,如果是IN,或者ALT2等,说明底层的模式配置出了问题,大多是寄存器的移位没搞明白。
多看看内核的打印信息,write打印信息,变量的值等等。
7.扩展知识
7.1 简单了解:DMA(direct memory access)(直接存储器访问)
大数据的快速拷贝单元
- 使用
cp
指令拷贝大文件会很大程度占用CPU资源,DMA是专门用来做协助数据拷贝的微控制器,CPU可以发动DMA使其进行数据的拷贝
7.2 md5sum检查两个文件是否完全一样
多用于检测原来的“同名”文件是否已经被新的替代,也可以用作检查拷贝过程中是否损坏
md5sum file.c
唯一标识,相同则两个文件为同一文件
7.3 如何清空vi文件下所有的内容
在命令模式(不输入模式)下
- 首先执行 gg 这里是跳至文件首行
- 再执行:dG 这样就清空了整个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