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初,外管局发布了《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指引(2023年版)》,该报送指引主要针对的是外管局的国际收支统计(即BOP)模块的报送。
附件 1
通过银行进行国际收支统计申报业务指引
(
2023
年版)
目 录
一、关于间接申报的原则
...............................................................................................................................3
(一)关于间接申报的范围和要求
.......................................................................................................3
(二)关于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认定
...................................................................................................6
(三)关于涉外收付凭证的要求
...........................................................................................................8
(四)关于涉外收付款币种和金额的确定
...........................................................................................9
(五)关于涉外收付款中收付款类型的确定
.....................................................................................11
二、专项业务申报
......................................................................................................................................... 12
(一)关于通过境内交易所进行涉外交易业务的申报
.................................................................... 12
(二)关于集中收付业务的申报
.........................................................................................................14
(三)关于
QFII
、
RQFII
、
QDII
、
RQDII
、
QFLP
、
QDLP
等业务的申报
.................................... 16
(四)关于沪港通、深港通业务的申报
.............................................................................................19
(五)关于债券通业务的申报
.............................................................................................................20
(六)关于境外机构投资者投资中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业务的申报(债券通、
QFII
和
RQFII
除外)
................................................................................................................................................................. 21
(七)关于熊猫债业务的申报
.............................................................................................................21
(八)关于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业务的申报
.....................................................................................22
(九)关于跨境理财通业务的申报
.....................................................................................................24
(十)关于存托凭证跨境业务的申报
.................................................................................................25
(十一)关于非居民股东减持
A
股股份业务的申报
........................................................................27
(十二)关于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申报
.............................................................................................27
(十三)关于内保外贷履约业务的申报
.............................................................................................28
(十四)关于优惠贷款、买方信贷业务的申报
.................................................................................29
(十五)关于转让信用证和代开信用证业务的申报
........................................................................ 30
(十六)关于境外承包工程业务的申报
.............................................................................................30
(十七)关于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的申报
........................................................ 34
(十八)关于兑换特许机构业务的申报
.............................................................................................35
(十九)关于银行卡跨境清算业务和网络支付跨境清算业务的申报
............................................ 35
三、其他业务申报
......................................................................................................................................... 36
(一)货物贸易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36
(二)维护和维修服务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1
(三)留学及教育相关旅行涉外收付款的区分
.................................................................................41
(四)旅行和运输项下客运涉外收付款的区分
.................................................................................41
(五)建筑物租金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2
(六)认证、注册、公证、执照等费用的申报
.................................................................................42
(七)在华国际组织、国际组织驻华机构、非国际组织在华代表处或办事处相关涉外收付款的
申报
......................................................................................................................................................... 44
(八)保险业务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4
(九)税收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5
(十)保证金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6
(十一)代垫款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47
(十二)担保履约(不含内保外贷履约)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 47
(十三)境内员工参与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 48
(十四)境内居民与境内银行间涉及间接申报的交易
.................................................................... 51
(十五)汇出汇款海外银行扣费相关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 51
四、其他申报要求
......................................................................................................................................... 52
(一)关于居民与非居民联名账户性质的认定
.................................................................................52
(二)关于原始币种不足
0.5
货币单位涉外收付款的申报
............................................................. 52
(三)关于境内银行卡清算机构相关业务的申报
.............................................................................53
(四)关于退款的申报
.........................................................................................................................53
(五)关于《组织机构基本情况表》的填报
.....................................................................................54
(六)关于一年以上历史数据的修改或删除方法
.............................................................................55
附
1 .................................................................................................................................................................. 56
特定品种期货涉外交易的申报
.............................................................................................................56
附
2 .................................................................................................................................................................. 61
国际贸易融资间接申报实例
.................................................................................................................61
附
3 .................................................................................................................................................................. 67
国内贸易融资间接申报实例
.................................................................................................................67
|
一、关于间接申报的范围和要求
间接申报的范围包括境内居民和境内非居民通过境内银行(含离岸业务部)从境外收到的款项和对境外支付的款项,以及境内居民通过境内银行与境内非居民之间发生的收付款。其中,除经常项目管理和资本项目管理有明确要求外,境内居民个人和机构通过境内银行与境内非居民个人之间发生的人民币收付款暂不申报。
涉外收付款具体包括:
(一)以信用证、托收、保函、汇款(电汇、信汇、票汇)等结算方式办理的涉外收付款。
(二)通过境内银行向境外发出支付指令的涉外收付款,及 从境外向境内银行发出支付指令的涉外收付款。
(三)涉外收付款包括外汇和人民币。
涉外收付款不包括由于汇路原因引起的跨境收支以及外币现钞存取。
此外,除银行自身非货币黄金进出口涉外收付款外,境内银行自身发生其他交易的涉外收付款无需进行间接申报;因汇路原因引起的跨境收支以及外币现钞存取无需进行间接申报。
需要说明的是,境内银行自身发生交易的涉外收付款的判断方法是:境内银行应为涉外经济交易的一方(适用于经常账户交易)或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一方(适用于金融账户交易),其交易对方或资产/负债对方为非居民。如果境内银行仅作为涉外收付款人,而非涉外经济交易或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的一方,该涉外收付款不构成境内银行自身发生交易的涉外收付款。
二、关于居民和非居民身份的认定
1.机构身份认定
机构按照注册地国家或地区确定居民和非居民身份。其中:在华国际组织(外交部网站查询)、国际组织驻华机构和外国驻华使领馆不属于中国居民,而其他境外法人驻华机构属于中国居民。为上述机构建立《组织机构基本情况表》时,应按以下要求填报:
- 总部在华国际组织和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的常驻国家(地区)代码及名称应填写为“IOS(国际组织)”,经济类型应填写为“400(境外机构)”。
- 外国驻华使领馆的常驻国家(地区)代码及名称应按实际派遣国填写,经济类型应填写为“400(境外机构)”;我国驻外使领馆的常驻国家(地区)代码及名称应填写为“CHN(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类型应填写为“900(其他)”。
- 其他境外法人驻华机构属于中国居民,常驻国家(地区)和经济类型的填报同境内机构。
2.个人身份认定
个人按照个人有效身份证件确定居民和非居民身份。
- 境外有效证件:境外永久居留证、外国护照、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等有效证件;
- 境内有效证件:中国居民身份证、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或其他中国有效证件;
- 对于同时持有所属国籍(地区)身份证件和永久居留证件的个人,优先按照永久居留证件认定居民身份;
- 中国护照的认定:需同时配合其他有效证件进行认定,即同时持有中国护照和境外永久居留证的个人认定为非中国居民,不持有境外永久居留证的个人认定为中国居民。
三、关于涉外收付凭证的要求
涉外收付凭证包括《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和《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为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在客户选择纸质申报方式时,不再要求境内银行涉外收付凭证必须采用规定的纸张和格式,但境内银行全行系统内应使用统一格式的涉外收付凭证。银行可以根据本行业务需要选择打印纸质凭证的方式,并在确保基础信息、申报信息和管理信息完整的前提下,可以适当调整凭证内容和格式、增加联次、加印银行自身标识等,但应尽可能保持客户跨行办理业务的便利性。
如客户选择纸质申报方式,银行应按照《细则》要求打印、留存相关涉外收付凭证。
如客户使用电子凭证或通过“数字外管”平台互联网版(网址为:http://zwfw.safe.gov.cn/asone)进行间接申报,则无需使用或打印留存涉外收付纸质凭证,也无需客户签章;银行需按照《细则》要求保存申报主体填写或提供的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凭证管理、印制和备案等要求应按照《境内银行涉外及境内收付凭证管理规定》(汇发〔2020〕17 号印发)内容执行。
对于涉外收付款数据中的申报信息,单笔交易金额在等值1万美元 以下(含1万美元)的居民个人涉外收付款,实行限额下免申报,即居民个人申报主体可免填涉外收付凭证(含纸质凭证和电子凭 证)中的申报信息。
境内银行及申报主体应当妥善保管《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和《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各自留存联和相关电子数据信息。境内银行应将纸质《涉外收入申报单》《境外汇款申请书》和《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或者申报主体填写或提供的相关电子数据信息保存至少24个月,保存期满后可自行销毁。国家外汇管理局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四、关于涉外收付款币种和金额的确定
1. 《涉外收入申报单》中的“收入款币种及金额”是指收款人实际从境外收到款项的币种及金额(含境内银行扣费及代国外银行扣费)。其中,“收入款币种”为实际从境外收到的款项币种,而非客户入账的币种;“收入款金额”为实际从境外收到的金额,而非扣除银行费用后贷记客户账的金额。
2. 《境外汇款申请书》中的“汇款币种及金额”是指汇款人申请汇出的实际付款币种及金额。其中,“汇款币种”是指汇款人申请汇出的币种,以汇款发生跨境时的币种为准,而非扣客户账户的币种;“汇款金额”为汇款人申请汇出的金额,其中可能包含境内银行扣费。
3. 《对外付款/承兑通知书》中的“付款币种及金额”指付款人支付款项的币种及金额,可能包含境内银行费用。“实际付款币种及金额”指银行实际对外支付的币种及金额,不包括境内银行已扣除的费用。
4. 关于现汇金额、购汇/结汇金额和其他金额的填报。对于涉外付款,“现汇金额”指汇款人从其外汇账户(含购汇后入外汇账户)支付的金额或直接以外币现钞方式对外支付的金额;“购汇金额”指汇款人从其人民币账户或以人民币现钞购汇后未入外汇账户直接对外支付的金额。对于涉外收款,“现汇金额”指收款人未结汇直接入其外汇账户及以外币现钞形式保留的金额;“结汇金额”指收款人结汇入其人民币账户或以人民币现钞形式保留的金额。涉外收付款币种为人民币时,人民币金额应填入“其他金额”栏。
5. 关于“相应币种及金额”栏的填报。一笔涉外收付款包含两种或两种以上交易性质的,按照“进出口核查项下优先、金额从大”原则进行申报。
如果本笔交易涉及货物贸易进出口核查项下交易,则进出口核查项下交易金额无论大小,均放在第一行,若本笔交易仅涉及多项不同类别货物贸易进出口核查项下交易,则按照金额从大原则申报。货物贸易进出口核查项下交易包括“221000-来料加工工缴费收入/出料加工工缴费支出”。
其他情况均按照金额从大原则申报。第一行中填写最大金额交易相应的币种和金额,第二行中将其余交易金额合计填写为次大金额交易项目,两栏金额合计应等于收付款金额,交易附言需注明合计金额包含的交易性质。
6. 关于境外结汇和境外购汇中收付款币种的确定。境内主体从境外收到一笔外汇款项,解付前境内银行代其进行境外结汇,之后以人民币汇入境内并贷记境内客户账,此类交易的实质是境内银行代客境外结汇,“收入款币种”应申报为人民币,“付款人常驻国家(地区)”应申报为实际付款人常驻国家(地区),而非境外结汇国家(地区),同时,交易附言需注明实际交易性质、结汇国家(地区)及结汇币种,如“**业务在**(国家或地区)**(币种)结汇”。反之,境内主体需对外支付外汇时,境内银行收取其人民币款项并代其进行境外购汇,之后款项直接用于境外支付,此类交易的实质是境内银行代客境外购汇,“付款币种”应申报为人民币,“收款人常驻国家(地区)”应申报为实际收款人常驻国家(地区),而非境外购汇国家(地区),交易附言需注明实际交易性质、购汇国家(地区)及购汇币种,如“**业务在**(国家或地区)**(币种)购汇”。
五、关于涉外收付款中收付款类型的确定
一笔涉外收付款中如果包含预收款、预付款或退款,则应在涉外收付凭证相应栏目内勾选“预收款”“预付款”或“退款”相应项目,并在交易附言中注明“预收”“预付”“退款”或“退”字样。
外汇管理局于今年4月发布了《金融机构外汇业务数据采集规范(1.3)版》通知,其中对包括BOP, ACC, FAL等在内的多个模块进行了接口调整,该部分内容已于今年9月1日落地施行。同时,在采集规范1.3版本中新增了非居民机构账户间境内划转数据、机构大额结售汇资金来源和使用数据、涉嫌外汇违规账户信息三块内容,这部分拟于2023年1月1日正式上线。
为了更好的帮助理解、明晰SAFE1.3第二阶段相关内容,下面为上海地区第二阶段及本次采集规范1.3新增模块采集内容进行梳理。
一、上海地区第二阶段安排:
二、本次采集规范1.3新增模块的采集内容为:
• 非居民机构账户间境内划转数据
指非居民机构账户通过境内银行,收到来自其他境内非居民账户(含同名账户)的资金划转款项。
金融机构办理非居民机构账户境内收付款业务,无需业务主体填写境内收付款凭证。金融机构应在非居民机构账户收到来自其他非居民账户的境内划转资金后,按照《境内收入申报单》要求生成基础信息、管理信息数据文件并报送外汇局。
• 机构大额结售汇资金来源和使用数据
指居民机构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使用及购汇所用人民币资金来源数据(含账户内结售汇和直接结售汇),即机构结汇所得人民币资金经同一金融机构居民人民币账户的使用数据和机构购汇所用人民币资金经同一金融机构居民人民币账户的来源数据。
• 涉嫌外汇违规账户信息
指金融机构依据外汇局查询要求反馈的数据,包括查询回复信息、账户基础信息和交易明细信息。
三、 答疑内容汇总:
1. 涉嫌外汇违规账户信息
• 个人储蓄存款账户无需报送。
• 每个工作日下发一次,时间为下午16:00,如果银行没有收到查询指令,即表示当天没有查询需求。
• “机构大额结售汇资金来源和使用数据”、“涉嫌外汇违规账户信息”可分别选取报送方式。
• 下发查询信息中,当主体名称、主体类型、证件号码、查询账号/卡号等多个字段均有值时,金融机构需报送同时符合全部字段要求的信息。
• “是否被司法查冻扣”指账户当前状态,不考虑曾经被查冻扣,现已解冻的情况。账户当前状态指银行报送查询数据时的账户状态。
• IP、MAC 地址对于收款方,银行可自愿填写 IP、MAC 地址或填写“收款方”。前期,多家银行提出部分终端设备无法抓取 IP、 MAC 地址,针对此类情况,银行可标准化填写原因,常见原因为“技术上无法抓取”。如果在 ATM 等设备办理,可填写相关唯一设备号。
2. 机构大额结售汇资金来源和使用数据
• 三类数据仅采集银行代客业务数据。银行只需报送代客业务数据,不需要报送自营业务数据。
• 数据报送以“实际发生结售汇”为原则,业务包括即期、远期、掉期、货币互换等。如果远期、掉期等仅发生收益互换,未发生结售汇资金交割,则无需报送。
• 业务类型只包括“存钞、提钞、境内转入、境内转出”四种。
• 不重复采集BOP,JSH中已报送数据。
• 对于多笔结汇/购汇触发的来源/使用交易数据,只需要报送一次。
3. 非居民机构账户间境内划转数据
• “非居民机构账户间境内划转数据”的采集范围是本行非居民机构账户收到的,来自境内非居民机构和境内非居 民个人的资金划转数据。
• 非居民机构账户包括 NRA、FTN、OSA,交易币种包括本币和外币。交易对手识别可依据账户前缀标识(NRA、FT、OSA),或交易报文中“NonResident”字样。
2021年12月3日,外汇管理局向社会公开发布了2022年《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简称“FAL”,Foreign Assets and Liability),
“FAL”对外金融资产及交易统计制度,最早于2013年由外汇管理局基于《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主要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和国际投资头寸手册》(第六版)要求进行的采集制度设计,统计目的主要为遵照国际准则,及时、准确地编制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看过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FAL”中报文的分类会如此特别了。
“FAL”共分为3个主题,最新制度共39张报文,其中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需要报送的报文有30张。从统计业务范围来看,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存贷款及应收(付)款、衍生品、各类贸易收支以及涉外银行卡和托管业务,业务范围非常广泛,基本涵盖了所有跨境业务往来,总结来说:即采集所有中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各类资产和负债交易流量和存量信息,以及境内与境外之间的各类跨境交易(包括居民与居民的跨境交易,剔除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其中关于居民与非居民的概念,可参考《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对于报送机构来说,居民和非居民的判断一般采用简化方式,使用客户的国籍或注册地所属国别来判断。
报送机构范围
理论上来说,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要想统计准确,外汇管理局需要获取所有境内机构和个人的跨境交易以及与境内非居民的交易,但是,这么大范围的数据采集,难度可想而知,考虑到多数交易会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登记、托管、清算结算,因此2013年制度刚出台时,先从金融机构开始推广,最初的报送机构包括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主报告分支机构,社保基金理事会、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债登、中证登、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以及银行卡组织等,其中境内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和其他从事金融业务的机构。最近两年,外管局逐步向境内非金融企业、个人进行“FAL”报送推广,2021年版“FAL”对报送机构范围进行了调整,报送机构包括:中国境内金融机构、境外金融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主报告分机构、境内登记结算类机构或资金监控机构、银行卡组织、境外上市的境内非金融企业、持有境外股权的指定申报主体(含个人和机构)以及境内重点非金融企业等其他指定申报主体。考虑到非金融企业和个人的范围较大,2021年版“FAL”首次披露外管局会与国家统计局建立联动机制,使用国家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来管理和优化统计对象。
如果一笔业务多家机构和个人都有记录,如何确定报送顺序?
为避免数据重复报送,“FAL”模块在最开始2013年制度出台时,就明确了采用先境内托管方→境内代理人→自身名义的顺序报送,即某笔资产或负债业务有托管方的,优先由境内托管方报送,无托管方但有境内代理人的,由境内代理人报送,既无托管方又无代理人的,由机构自己报送。2021年升级明确,交易通过境内登记结算类机构或资金监控机构发生的,由登记结算类机构、资金监控机构报送(如期货市场监控中心、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等),不过这个不是新要求,在2013年制度出台时就已经按照该原则处理,只不过没有单独说明。因此,准确来说,目前的报送顺序应为:先登记结算类机构/资金监控机构-à托管机构à代理机构-à自身名义。若中国的非金融机构在境外开户的,应自己主动报送与非居民的交易和账户余额。
FAL报文清单
“FAL”所有的采集内容非常广泛,基本覆盖了所有的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的货物、服务、薪资及债务减免等往来。“FAL”共分为三个主题、39张报文:
所有报文中的数据采集,未包括借据号、账号、合同号等业务编码,均通过外管局特色的数据自编码来唯一标识每条数据,因此报送机构可选择逐笔报送或者按照报文中各类维度轻度汇总后报送,数据报送粒度相对灵活。
FAL报送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
申报主体信息表包括Z表,为申报主体基本档案信息。其中Z03申报主体投资关系(组织架构)需要报送申报主体所了解的所有向上和向下每一层直接投资者与直接被投资者的表决权比例>=10%的投资关系,不包括境内法人与境内分支机构的关系。不过一般报送机构很难以本机构作为出发点获取所有的向下与向上相关投资关系脉络。
基本报表包括A表-I表,是基于完整的国际收支统计需求的报表,涵盖所有国际收支交易流量以及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存量。
01
A开头的表报送
其中,A开头的表报送跨境直接或间接持有表决权比例>=10%的投资情况,业务范围包括股权投资、房地产投资、基金投资及其他SPV投资,以投资者+被投资者为维度汇总报送。其中投资境外基金的,以基金本身作为交易对手,不追溯到基金管理人。2021制度明确,投资境外SPV的,若穿透后持有的底层实体机构表决权比例>=10%,按穿透后的情况报送,若<10%的,报送对境外SPV的投资,加强了通过SPV进行跨境直接投资的监测。注意若对被投资机构的表决权比例跨期出现在10%上下波动的,例如上期>=10%,本期小于10%,需要在A开头表中体现这种变动情况。
02
B开头的报表
B开头的报表报送跨境股本证券(包括上市和非上市可流通股权)和基金份额、债务证券(如债券、存单、票据、存托凭证等,不包括承兑汇票)的投资。其中股本证券和基金投资,不考虑间接投资情况,对于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仅上期或者本期投资者对被投资者的表决权比例<10%才报送,若跨境投资的表决权比例跨期出现10%上下波动时,例如上期大于10%,本期减资后小于10%,需要同时报送A开头和B开头的表,确保跨期数据的连贯性,同时将跨表的调整对应的金额全部以“非交易变动”形式在B表中体现。对于跨境的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股权和基金份额投资,不区分表决权大小,全部放入B表中。
如果是优先股投资和发行,需要区分参与性和非参与性优先股,其中参与性优先股的股性较强,按股本证券统计,非参与性优先股的债性较强,按债务证券统计。这种统计模式与国内现有的金融口径有所区别。
2021年制度升级重点对债务证券相关的报表进行了调整,明确债务证券的市值统一报送全价,即需要考虑应计利息,确保金额统计无遗漏,并额外增加对债券面值的统计,发生额增加对正常到期兑付的发生额统计,用于区别正常交易和延期交易。业务类型上增加了对一般债券交易和债券通交易的区别。同时明确,在境内金融市场上市的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证券交易,统一由中债登、银行间市场清算所、中证登等机构报送,即一般的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只需要负责境内非上市股权/基金以及境外上市的证券投资与发行报送。
03
C开头的报表
C开头的报表,统计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包括期权、期货、掉期、远期,以及雇员认股权,其中在境内交易所交易的如期货、场内期权等,由交易所报送。注意这里的统计范围不包括保险、表外或有资产/负债
04
D开头的报表
D开头的报表主要统计存贷款及各类应收应付款,以及对非公司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股权投资以及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情况。其中对国际组织的所有股权投资,不论表决权比例大小,全部纳入D03报送,而对非公司制的股权投资则仅报送表决权比例<10%的情况,表决权比例大于等于10%的股权投资在A开头表中体系。对于境内金融机构属于负债类的业务,如吸收存款、发行债务证券(在B开头表)、境外借款、应付款等,需要与外管局“外债”模块保持一致性和联动性,确保跨模块数据的关联。
2021年制度升级增加了对贷款的业务类型细分和担保人信息的关注,同时加强对货物贸易下应收应付款的统计,以与外管局最新的《贸易信贷统计调查制度》保持一致。
05
E开头的报表
E开头的报表,统计所有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非金融账户交易,如货物贸易、服务贸易、薪资及债务减免等收支。由于E表的存在,才确保了整个FAL统计的完整性,即涵盖所有跨境的资产负债业务,包括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确保国际收支平衡表统计的完整性。本次2021年制度升级,继续对E01报表中各类涉外收支交易代码持续更新,同时优化所有金额的统计币种,由原来统一报送折人民币数据改为报送业务原币数据。此外,单独新增E02-1 境外建设项目概览表、E02-2 境外建设统计表统计境内企业在境外在建建设服务,新增E03 运输收入统计表,统计境内企业提供的国际运输服务及收入情况。
对于E01的展现形式,曾经一度是外管局比较纠结的点,由于该表中涉及多层级指标,且大类指标和细类指标之间存在勾稽关系,所以究竟是所有指标以报表形式纵向展现,还是所有指标梳理成某一个字段的码值并以报文形式横向展现?外管局曾反复调整E01的表样结构。而对于报送机构来说,E01表的统计难度在于对于多数金融机构来说,很难从系统层面判断每笔交易收支的对手方国家/地区、交易细类,一般只能人工分析。
06
F开头的报文
F开头的报文主要采集福费廷、保理等买断性质的信贷资产,以及对外承担第一付款责任的保函、信用证等负债业务,其中保函和信用证交易,仅针对远期性质的信用证、应付未付即期信用证及延期保函,且无需由金融机构报送,由外管局直接从EXD-外债系统获取,确保数据采集的统一。
07
G开头的报表
G开头的报表主要统计银行卡跨境交易,包括境内银行卡在境外交易,以及境外银行卡在境内的交易,其中通过银联系统发生的交易统一由中国银联报送,通过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渠道下通过连通(杭州)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清算的资金由连通公司统一填报,金融机构不报送。2021年制度升级增加G03 非居民持有境内银行卡的收入支出统计表,专门统计非居民持有境内银行卡在境内的收入支出情况,弥补了之前对非居民境内银行卡在境内交易统计的缺失。
08
H开头的报表
H开头的报表统计所有银行作为托管方参与的各类涉外托管业务,包括QFII\RQFII\QDII\RQDII\QDLP\QDIE,以及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包括北向通和南向通)、沪伦通(西向)等,注意通过上述渠道进行的跨境投资需要穿透看实际的底层投资工具详情,包括底层工具发行人信息。其中债券通(南向通)、跨境理财通(包括北向通和南向通)、沪伦通(西向)为本次制度升级的范围拓展,此外本次制度升级增加对债券全价和面值的区分,发生额增加对正常到期兑付的发生额统计,用于区别正常交易和延期交易。注意H01和H02涉及的产品较多,不同产品类型对应的报送机构有所不同,具体如下:
09
补充报表包括X表
补充报表包括X表,是为特定统计分析目的而采集的专题报表,其在统计范围上与前述基本报表可能重合,但角度不同。从进出口贸易角度,统计银行作为融资方、债务方、交单行、担保方、中间方等各种角色参与或知悉的跨境贸易融资情况,相对于D02和D06关于贷款的统计,范围更大。
零报送制度:
FAL采用零报送制度,即Z01和Z02必须报送,其他报表若有业务需要报送,若无业务可不报送,但需要注意是否报送的情况应与Z02中业务概览统计情况保持一致。
报送频率:
FAL报送频度为月,2021年调整非金融企业报送时间,明确金融机构,月+10日报送,非金融机构和个人:月+15日报送。
从2013年第一版制度,到2021年3月、7月发布意见稿、12月份发布正式稿,外管局继续保持着2-3年一次的“FAL”版本升级频率。不仅如此,外管局近年来定期公开发布和更新各类统计制度的报送指引,内部下发详细的统计制度核查规则,方便报送机构更好地理解统计制度和数据质量要求,总体来说,各类统计制度的推进相对稳健、审慎。
为进一步完善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申报业务,指导申报主体更准确地理解具体报送要求,国家外汇管理局根据《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42号)和《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制度》(汇发〔2021〕36号文印发),修订形成《对外金融资产负债及交易统计业务指引(2024年版)》。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一、新增的主要内容
(一)新增关于交易与非交易变动的区分方法,涉及第一部分第(六)条。
(二)新增境外建设(E02表)、运输收入(E03表)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二部分第(十三)、(十四)条。
(三)新增有关跨境收益互换、债券通、互换通和合格境外投资者融资融券等业务的填报要求,涉及第三部分第(十四)、(二十六)、(二十七)和(二十八)条。
(四)新增申报主体退出的填报要求,涉及第四部分第(七)条。
二、补充、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补充申报主体与非居民间确定的、非或有性质的资产或负债的填报要求,涉及第一部分第(一)条。
(二)调整各业务场景下申报义务次序的判断方法,涉及第一部分第(三)条。
(三)调整各个报表货币单位与折算率的填报说明,明确除X01表以美元填报外,其他各表均报送原币金额的填报要求,涉及第一部分第(七)条。
(四)补充境外卡组织、金融服务机构和特殊目的实体所属部门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一部分第(八)条。
(五)补充申报主体应注意避免填报无人居住岛屿和区域等内容,涉及第一部分第(九)条。
(六)补充非上市股权交易计值和头寸估值的填报案例,涉及第一部分第(十)条。
(七)补充申报主体之间互相填报代码时优先填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的要求,补充国际证券代码的解释说明,涉及第一部分第(十二)条。
(八)调整接口方式和界面方式数据报送的锁定日期,补充对外直接投资报表财务数据修改的填报案例,涉及第一部分第(十四)条。
(九)补充投资关系中表决权比例、最终控制者等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二部分第(一)条。
(十)调整对外直接投资的中方雇员人数、对所在国缴纳的税金总额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二部分第(三)条。
(十一)调整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股东变更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二部分第(四)条。
(十二)补充投资境外债务证券的填报案例,涉及第二部分第(六)条。
(十三)补充负利息收入、非居民持有信用卡分期费用、贷款担保人等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二部分第(十一)条。
(十四)调整货物、服务、薪资及债务减免项下部分交易项目代码,调整非居民信用卡分期费用滞纳金、出国差旅费、代扣代缴税等业务的填报方法,补充退款的填报要求,涉及第二部分第(十二)条。
(十五)补充对外直接投资增减资后填报投资关系(组织架构)信息的要求,涉及第三部分第(三)条。
(十六)补充来华直接投资外方持有表决权比例增减的填报要求,涉及第三部分第(四)条。
(十七)调整全球存托凭证业务的业务代码为“中国-GDR”,涉及第三部分第(七)条。
(十八)补充非居民投资境内理财产品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三部分第(十一)条。
(十九)调整股权激励计划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三部分第(十五)条。
(二十)补充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的填报方法,涉及第三部分第(十九)条。
(二十一)其他补充内容主要为举例说明。
统一外汇报送平台对接外管局报送系统,集中全部报送数据的收集、处理和报送工具流程。应用架构如图13-04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