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学习过编程的人都知道,排序算法有很多种,包括直接选择排序、直接插入排序、计数排序、快速排序、归并排序、冒泡排序等,在我看来,以上六种排序算法是必须要掌握的,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冒泡排序算法,我每次讲解排序算法的时候,都会按四步走,分别是:
(1)学习理解排序原理
(2)举一个例子,模拟排序过程
(3)梳理排序过程中i,j变量的变化
(4)编写代码程序
第一步:学习理解冒泡排序的原理(以从小到大排序为例)
将数组中的每个相邻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按照小的元素在前的原则确定这两个元素是否交换。这样每一轮执行之后,最大的元素就会被交换到最后一位。
完成一轮之后,我们就可以再从头进行第二轮的比较,直到倒数第二位时结束(因为最后一位已经是被排序好的了)。这样子一轮之后,第二大的元素就被交换到倒数第二位。
然后以此类推……最终数据全部有序了。
根据以上原理的学习,有些人可能感觉到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讲解。
第二步:模拟冒泡排序的过程
有一个数组,它的待排元素为:3, 44, 38, 5, 47, 15, 36, 26, 27, 2, 46, 4, 19, 50, 48,现在我们要将这组数据进行升序排列,即从小到大排列。
我们可以观察以下动图的排序过程,在排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相邻的元素是两两进行比较的,如果左边的元素大于右边的元素,那么就进行交换,否则就不进行交换。
当第一轮排序过后,可以看到50这个最大的数据,已经被排到最后一位了;
当第二轮排序过后,可以看到48这个第二大的数据,已经被排到倒数第二位了;
当第三轮排序过后,可以看到47这个第三大的数据,已经被排到倒数第三位了;
按照原理,以此类推,最终所有的数据都会有序………………记住核心原理,两两比较,大的数据往后冒……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个问题,假设我有5, 3, 2 , 4, 1这5个元素,我还是想要对这组数据进行升序排列,那么我需要 进行几轮的排序,才能够使得这组数据有序呢?
第一轮排序:确定5的位置,为最后一位
第二轮排序:确定4的位置,为倒数第二位
第三轮排序:确定3的位置,为倒数第三位
第四轮排序:确定2的位置,为倒数第四位
此时就只剩下1这个元素了,还有必要再进行第五轮排序吗? 没有必要,因为2 3 4 5已经有序了,自然而然,1这个数字已经落在第一个位置了。于是,我们得出一个结论, 如果你有n个数据,那么只需要进行n-1轮的排序就能够把这n个数据给排列有序。
第三步:梳理排序过程中i,j变量的变化
原理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是如果进行编写代码的话,我想会难住很多小伙伴。在这里,我用n代表总共要排序的元素个数,i代表循环的轮数,j代表每一轮比较时的下标位置。
在进行代码编写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对于n个元素,我们需要进行n-1轮的排序,每一轮进行排序的时候,元素需要进行两两的比较,假设当前的元素为a[j],那么它就应该和a[j+1]这个元素进行比较,对于升序而言,如果a[j]>a[j+1],那么就需要交换这两个元素的位置,否则就不交换。
第二点,每一轮进行两两比较的时候,都需要比较到最后一个元素吗?当然不一定,比如说还是5,3,2,4,1这5个元素,第一轮排序之后变成:3,2,4,1,5;再进行第二轮排序的时候,因为5已经确定了位置,所以这个时候只需要比较3,2,4,1这4个元素即可,5是已排元素,而3,2,4,1是待排元素,我们只需要比较待排元素就好了。第二轮排序结束之后,序列变为:2,3,1,4,5;再进行第三轮排序的时候,只需要比较2,3,1,这3个元素就好了,4,5这两个已排元素无需再管它。也就说,每一轮的排序过程中,j的取值范围是不一样的,j的取值范围会随着排序的轮数变化而变化,而i就代表排序的轮数,即j会随着i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你到这里还是觉得很抽象,没关系,稍后的代码会让你一目了然。
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假设有n个元素,那么需要n-1轮的排序,i的取值是0~n-2,而j的取值是0~n-2-i,可以想象一下,当第一轮排序的时候,此时i=0,j的取值范围从0~n-2。当最后一轮排序的时候,i等于n-2,那么此时j的取值范围为:0~0,j取0,j+1取1,让下标0的元素和下标1的元素进行比较一次即可,这一次做完,数据就全部排序完成了。
注意,在编写代码的过程中,数组不要越界。
第四步:编写代码程序
#include<bits/stdc++.h>
using namespace std;
int a[] = {2,5,3,1,7,4,8,9,0,6};
void print(int n) {
for(int i=0;i<n;i++)
cout << a[i] << " ";
cout << endl;
}
void bubSort(int n) {
for(int i=0;i<n-1;i++) {
bool flag = true; //假设在这一轮开始之前,序列已经有序
for(int j=0;j<n-1-i;j++) {
if(a[j]>a[j+1]) {
swap(a[j],a[j+1]);
flag = false;
}
}
if(flag==true) {
break;
}
print(n); //每一轮排序完之后,输出打印查看结果
}
}
int main() {
print(10);
bubSort(10);
print(10);
return 0;
}
代码的编写过程和我讲的有一点不同,不同在我多了一个flag标记变量,它有什么作用呢?它是用来优化我们程序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有 5 1 2 3 4 ,这5个数,当第一轮排序之后,变成 1 2 3 4 5,可以发现,此时数列已经有序了,接下来还有必要排序吗?显然没有必要了;当第二轮排序的时候发现,这个序列没有任何元素进行交换,说明该序列已经有序了,这个时候我们使用一个标记变量flag来做标记,如果这个标记变量没有改变过,那么这一轮结束,排序算法也可以结束了。第二轮排序完,就可以直接结束排序的过程了,而没有必要进行第3、4轮的排序,继续进行排序也没错,只不过浪费了时间而已。但是时间往往是衡量一个算法最重要的指标。
通过以上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冒泡排序的效率,不得不说,冒泡排序算法是一种聪明的排序,当数据有序时,冒泡排序就直接退出了,结束排序过程。
你想要检验你的算法是否学习明白了,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做题,题目我一般是发布在群里,因为会做另外的讲解。如果你对于以上的代码有任何疑问,你可以私信我,或者你想进入我的算法讨论群也可以私信我…如果你只是想在群里呆着,不说话,不互动,那你不要私信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