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本功能
“柔弱的”weak_ptr专门用来解决上述设计中必须面对的循环指向问题。
weak_ptr并不是真正的智能指针,它必须依附于shared_ptr存在。对应前面的C1、C2,我们写一个弱引用版本的C3和C4的例子:
struct C4;
struct C3
{
~C3(){cout << "~C3" << endl;}
weak_ptr <C4> _c4;
};
struct C4
{
~C4(){cout << "~C4" << endl;}
weak_ptr <C3> _c3;
};
void test_weak_reference()
{
shared_ptr <C3> pc3(make_shared <C3> ());
shared_ptr <C4> pc4(make_shared <C4> ());
pc3->_c4 = pc4;
pc4->_c3 = pc3;
cout << "c3's ref count = " << pc3.use_count() << endl; // 1
cout << "c4's ref count = " << pc4.use_count() << endl; // 1
}
019行,将一个shared_ptr,赋值给一个弱指针(weak_ptr),并不会造成shared_ptr的引用计数加1。因此后续输出时的内容才会是两个1。作为对比,将一个shared_ptr赋值给另一个shared_ptr(前例的情况),则会造成引用计数加1。
既然不增加人家的引用计数,弱指针在析构时,当然也不会减少人家的引用计数。为什么说“人家的”呢?
因为引用计数还是由那些shared_ptr在维护。弱指针其实一点也不“弱”,它不负责管理引用计数,却同样可以使用裸指针。
这种设计通常称为“观察者”模式。标准库的设计者,把weak_ptr给“阉割”了。
前面说过,weak_ptr不能算是真正的智能指针,因为它并没有直接模拟裸指针的行为。既不能使用“->”来访问所管理的指针,也不能使用“*”去访问所管理的裸指针所指向的对象。
如果我们希望通过weak_ptr操作裸指针,必须从该裸指针反过来创建一个shared_ptr:
shared_ptr <int> sp1(new int);
weak_ptr <int> wp(sp1); //shared->weak
cout << wp.use_count() << endl;// 1
// *wp = 10; //不行
shared_ptr <int> sp2(wp);//weak->shared
*sp2 = 10;
也可以通过weak_ptr提供的lock()方法得到一个shared_ptr;
shared_ptr <int> sp3 = wp.lock();
*sp3 = 11;
现在sp3、sp2、sp1有共同指向,引用计数为3,指向的数值是11。
不过,weak_ptr也有可能获取不到有效的裸指针。所有伙伴都退租了,因此从weak_ptr身上得到shared_ptr,有可能是空指针,为安全起见,应事先检查:
weak_ptr <int> wp; //空的弱指针
shared_ptr <int> sp = make_shared <int> (12);
wp = sp;
//故意释放sp
sp.reset();
//shared_ptr <int> sp2 = wp;
//assert(! sp2); //sp2铁定是nullptr
上面第8行,会报错:error: conversion from 'std::weak_ptr<int>' to non-scalar type 'std::shared_ptr<int>' requested|
另一个问题,既然引入弱指针目的是为了解决shared_ptr之间的“循环引用”问题,那我们又从弱指针创建出一个shared_ptr,“循环引用”岂不是又出现了?为此,通常从weak_ptr得到的shared_ptr,都只在一个临时代码内使用,用完就丢。以C3和C4为例,假设为C4增加一个IncC3Value()方法: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using namespace std;
struct C4;
struct C3
{
~C3() { cout << "~C3" << endl; }
weak_ptr<C4> _c4;
// 加一个没用的 int 入参,以告诉编译这是 后置++ (而非前置)
C3& operator++(int)
{
cout << "++\n";
return *this;
}
};
struct C4
{
~C4() {cout << "~C4" << endl; }
weak_ptr <C3> _c3;
void IncC3Value()
{
// _c3 从弱指针,临时提升为 shared_ptr:然后出了它的临时作用域,
//这个智能指针就消失了(引用计数先加1,马上又减1);不会对当前的
//C4智能指针的最终析构带来什么影响。
if (auto p = _c3.lock())
{
cout << "p's ref count = " << p.use_count() << endl;
(*p)++;
}
}
};
void test_weak_reference()
{
shared_ptr<C3> pc3 (make_shared<C3>());
shared_ptr<C4> pc4(make_shared<C4>());
// 开始人为制作交叉引用:
pc3->_c4 = pc4; // pc3 拥有 pc4
pc4->_c3 = pc3; // pc4 拥有 pc3
cout << "c3's ref count = " << pc3.use_count() << endl; //1
cout << "c4's ref count = " << pc4.use_count() << endl; //1
// 测试上面的函数
pc4->IncC3Value();
}
int main()
{
test_weak_reference();
}
30行的 if ()条件中,临时从一个 weak_ptr 升级(lock,加锁后)得到 一个 shared_ptr,然后出于它的临时作用域 (也就是 if { … } 范围 ),这个智能指针就消失了(引用数先加1,马上就又减1);不会对当前的 C4 智能指针对象的最终析构 带什么影响。
有了weak_ptr帮助躲过循环引用,推荐“shared_ptr一体化”的设计方法,
就是,如果一类对象在创建之后需要在多处使用,特别是跨线程使用,那么应该在创建或声明的地方,就为它绑上shared_ptr。
无需质疑,shared_ptr相比裸指针肯定会带来性能损耗。最直接的,为保证并发环境下引用计数变化的准确性,shared_ptr一定在内部使用了相关锁操作,而这一定会带来性能损耗。
不过这一点点损耗在多数情况下,可以接受,反过来,裸指针内存管理哪怕只是出错一点点,却万万不可接受。
注意,“在创建或声明时就为它绑上shared_ptr”,这话听来简单,不就是在创建对象时,直接使用make_shared吗?不仅如此,实际上还包括各处需要用到该类对象的声明,包括类的成员数据,包括函数入参和返回值等,比如有一个类Coo:
class Coo{...};
如果我们在设计时就认为该类对象应当使用shared_ptr管理,那么首先建议在类中定义智能指针的别名,以方便使用:
class Coo
{
public:
typedef std::shared_ptr <Coo> Ptr;
...
};
有函数的入参或返回值用到它,则:
Coo::Ptr foo(int a, Coo::Ptr pcoo)
{
...
}
注意,虽然别名叫做“Ptr”,但其实就智能指针对象而言,这里使用的是传值,会带来复制的成本,包括shared_ptr在复制对象时的必然的操作:加锁,然后让“引用计数”加1,这样做的好处是安全,且foo在使用时,该智能指针永远有效(除非它一开始就无效),如果我们使用引用技术:
void foo_ref(int a, CooPtr& pcoo)
{
...
}
那么在函数体中,pcoo不一定一直有效,因为在复杂的并发情况下,foo_ref的调用可能是异步的,调用者可能在foo_ref还没执行完毕就先结束了,从而造成pcoo所引用的shared_ptr失效。
weak_ptr基本不用作函数的入参或返回值(特定目的下除外),它通常用作类成员,以化解循环引用。
但是,并不是说只要是类成员,就一定使用weak_ptr而不使用shared_ptr,恰恰相反,weak_ptr应该只用在可以打破循环的某一环皆可。
比如前例中的C3和C4,更好的设计是其中仅一个使用weak_ptr。
【课堂作业】:只需一环,打破“循环引用”
请重新设计C3或C4类,以便只在其中某个类上使用weak_ptr即可打破循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