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
1.六大设计原则
- 单一职责原则
一个类只专注于做一件事;高内聚,低耦合;
- 开闭原则
对拓展开放,对修改关闭(尽可能不动原有代码进行拓展);
高内聚,低耦合;
为达到目的,需对系统进行抽象化设计(关键);
- 里氏替换原则(LSP)
子类可以替换父类。属于代码规范。
(1)子类必须实现父类的抽象方法,单不得重写父类的非抽象方法。
(2)子类中可以增加自己的特有方法。
(3)子类可以重载父类方法,单不能覆盖
(4)子类实现抽象方法时,返回值可以是父类返回值的子类
这里是引用
- 依赖倒置原则
面向接口编程,依赖于抽象而不依赖于具体类
- 接口隔离原则
使用多个专一功能的接口比使用一个总接口要好;
一个接口不能过于臃肿;
高内聚可以使一个软件功能拓展时,修改的压力不会影响到别的对象去。
- 迪米特法则(最少知识原则)
对象与对象直接应该使用尽可能少的方法来关联,避免千丝万缕的关系;
低耦合;类知道其他类应尽量少;类可以访问其他类的方法或属性也应尽量少;
打破设计原则的设计模式统计:
2.设计模式
1. 创建型模式
- 工厂模式(Factory Pattern)
- 抽象工厂模式(Abstract Factory Pattern)
- 单例模式(Singleton Pattern)
- 建造者模式(Builder Pattern)
- 原型模式(Prototype Pattern)
2. 结构型模式 - 适配器模式(Adapter Pattern)
- 桥接模式(Bridge Pattern)
- 过滤器模式(Filter、Criteria Pattern)
- 组合模式(Composite Pattern)
- 装饰器模式(Decorator Pattern)
- 外观模式(Facade Pattern)
- 享元模式(Flyweight Pattern)
- 代理模式(Proxy Pattern)
3. 行为型模式 - 责任链模式(Chain of Responsibility Pattern)
- 命令模式(Command Pattern)
-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
-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
-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
- 备忘录模式(Memento Pattern)
- 观察者模式(Observer Pattern)
- 状态模式(State Pattern)
- 空对象模式(Null Object Pattern)
- 策略模式(Strategy Pattern)
- 模板模式(Template Pattern)
- 访问者模式(Visitor Pattern)
4. 行为型模式 - MVC 模式(MVC Pattern)
- 业务代表模式(Business Delegate Pattern)
- 组合实体模式(Composite Entity Pattern)
- 数据访问对象模式(Data Access Object Pattern)
- 前端控制器模式(Front Controller Pattern)
- 拦截过滤器模式(Intercepting Filter Pattern)
- 服务定位器模式(Service Locator Pattern)
- 传输对象模式(Transfer Object Pattern)
3.数据结构概述
数据结构是计算机存储、组织数据的方式;通常情况下,精心选择的数据结构可以带来更高的运行或者存储效率。数据结构的优良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程序的性能;常用的数据结构有:数组(Array)、栈(Stack)、队列(Queue)、链表(Linked List)、树(Tree)、图(Graph)、堆(Heap)、散列表(Hash)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