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标医用防护服生产大多采用环氧乙烷灭菌,但最大的缺点是需要很长时间通风以去除残留,整个灭菌时间较长,通常需要7-14天,而采用钴60或电子加速器辐照灭菌,无污染、无残留,不含有放射源,灭菌时间可缩短至1天以内,且与传统环氧乙烷灭菌效果相当。据悉,发达国家生产的一次性医疗用品40—50%采用辐照灭菌。在快速灭菌新技术、新政策支持下,医疗一次性防护服辐照灭菌未来或将从“应急替代”成为常态,推动医用防护服行业高质量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医用防护服用量激增,成为一线抗疫迫切需求的重要医用防护物资。目前国内防护服产能正逐步恢复,但有的企业面临优质面料供应不足的压力。医用防护服是武汉、湖北,乃至全国最紧缺的防疫医疗物资之一。而这一产品在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之一,就在湖北省仙桃市,目前仙桃市日产能已达3万件。
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国医用防护服产量增长缓慢。根据医用防护服行业概括及现状数据,我国医用防护服产量为428万件,同步增长了9.18%。
根据相关披露的数据,我国医用防护服市场消费量约为428万件,其中用于医疗用途的医用防护服369万件,占医用防护服消费量的86%。根据国务院整理的数据,我国医用防护服的产能总计约15万套/天。湖北地区外的发热门诊数量有11122家,以每家发热门诊平均医生数量为5人的假设条件,全国除湖北地区外的防护服需求数量为5.6万套/天,湖北地区防护服需求量约10万件/天,全国医用防护服需求数量总计为15.6万套/天。
目前,我国安全用品(劳动防护用品)年产值约500亿,而安全用品占企业劳动保护支出首要位置的企业达60%以上,产业年需求增长约15~20%,而产品增长约20%。工业制造等我国建筑工业制造的扩展,造就安全用品生产的扩张,我国安全用品(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达数千家,数万人从业,医用一次性防护服为安全生产服务,全国特种安全用品(劳动防护用品)生产企业800家,已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1288个,其中安全帽132家;安全带74家;防静电导电鞋112家;防尘口罩42家;保护足趾安全鞋150家;阻燃防护服46家;安全网190家;防静电工作服158家,耐酸碱皮鞋49家;电绝缘鞋147家等。
中国防护服目前日均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套,理论上满足国际市场需要问题不太大。但这些防护服是分别按照中国、美国、欧盟、日本等不同质量标准体系生产的,与进口国和地区的相关要求并不完全匹配。近期,中国相关部门出台规定,要求出口的检测试剂等5类产品的生产必须获得中国药监部门的资质,同时要符合进口国和地区的质量标准要求。
在新冠疫情爆发时,各国政府对于医疗资源的储备不足也暴露无遗。由于无法给所有的前线医护人员提供完善的防护措施,使得各国政府饱受诟病。从长期来看,即使新冠疫情结束,各国政府也会继续采购医疗用品,以应对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威胁。因此,医用防护服未来需求量巨大。
医用防护服具有良好的透湿性和阻隔性,能有效抵抗酒精、血液、体液、空气粉尘微粒、细菌的渗透,使用安全方便,能具有效保护穿着者免受感染威胁,穿用舒适、手感好、抗拉力强、透气防水、无交叉感染等。
湖北全省医用防护物资最低需求5.94万套,但省内加上支持与定向捐助,只有4.85万套,防护服每日至少仍有1.1万套缺口,且缺口仍在增加。针对当前疫情防控物资供给严峻形势,为解决医用防护服生产供应严重不足问题,政府通过加快资质审批、企业扩产/跨界生产、国际采购等多渠道来保障防护服供应。
相较于国外防护服测试标准,目前我国的一次性防护服测试标准较为落后,导致我国生产的高端防护服只能先经国外权威机构检测再返销国内,成本也随之上升。因此,我国呈现出防护服出口产能高于国内产能的局面。未来,我国医用防护服行业应该进一步完善行业标准,保障国内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