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引例——RFID芯片
二、数字IC设计流程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人工设计
第二阶段: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
第三阶段:人工与计算机平分秋色
第四阶段:计算机为主、人工辅助
三、目前主流的数字IC设计流程
1、ASIC设计流程
2、Soc设计流程
四、Top-Down设计流程
五、工艺库
5.1 概述
5.2 标准单元库示例:上升沿D触发器(D flipflop)
5.2.1 基本信息
5.2.2 延迟信息
5.2.3 对输入和时钟的要求
5.2.4 电路原理图 编辑
5.3 设计验证所需的库文件
一、引例——RFID芯片
大家应该对RFID并不陌生,所谓的RFID技术其实就是无线电射频技术 (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的英文简称,该技术主要借助于磁场或者是电磁场原理,通过无线射频方式实现设备之间的双向通信,从而实现交换数据的功能,该技术最大特点就是不用接触就可以获得对方的信息。
其中的无源RFID系统通过电磁感应线圈获取能量来对自身短暂供电,完成信息交换。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故障率低,使用寿命较长。然而,无源 RFID的有效识别距离通常较短,一般用于近距离的接触式识别。无源RFID系统的典型应用包括:公交卡、二代身份证和校园卡等。
其内部结构如下:
其内部主要分成了射频电路模块、模拟电路模块、数字电路模块和存储电路模块。
主要设计流程如下:
可以看到,设计的时候模拟IC与数字IC是分开的,模拟的部分首先设计出电路原理图,然后经过管级仿真模拟、布局布线;数字的部分则是通过行为级描述和仿真得出门级网表,然后经过物理设计。在此之后统一进行物理验证、晶圆制造、封装等过程,最终得到我们的IC产品。这里我们关注的重点是数字IC设计的流程。
二、数字IC设计流程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人工设计
这个阶段的设计规模大概是几百个门。其设计流程如下:
第二阶段:人工为主、计算机为辅
这个阶段的设计规模大概是几万个门。采用Bottom-up流程,使用计算机工具:CAD(Computer-Aided Design)工具。其设计流程如下:
第三阶段:人工与计算机平分秋色
这个阶段的设计规模大概是几百万个门。采用Top-down流程,使用计算机工具:EDA(Electron Design Automation)工具。其设计流程如下:
第四阶段:计算机为主、人工辅助
这个阶段的设计规模大概是几亿个门。采用Top-down与Bottom-up结合的流程,使用ESL(Electron System Level)工具。其设计流程如下:
三、目前主流的数字IC设计流程
1、ASIC设计流程
瀑布式,由顶向下,先时序后物理,先硬件后软件,层次清晰,容易实现
2、Soc设计流程
四、Top-Down设计流程
五、工艺库
5.1 概述
- 标准单元(Standard cell):基本组合逻辑门和时序控制单元等
- 宏单元(Macro block):加法器、ALU、SRAM、多路选择器等
- 输入/输出单元(I/O pad cell):输出缓冲器、ESD保护单元等
5.2 标准单元库示例:上升沿D触发器(D flipflop)
5.2.1 基本信息
AME CMOS 0.8μm工艺 库名ms080cmosxCells
5.2.2 延迟信息
5.2.3 对输入和时钟的要求
5.2.4 电路原理图
5.3 设计验证所需的库文件
- DEF(Design Exchange Format)文件:设计交换文件,给出被设计电路的网表,用于在不同设计系统之间传递电路设计信息,可用于参数提取、功耗分析、电压降分析等
- LEF(Library Exchange Format)文件:物理库文件,描述单元的物理拓扑信息以及对互连尺寸约束(端口位置、层定义和通孔定义等),以.lef为后缀,主要用于布局布线
- SDF(Standard Delay Format)文件 :时序库文件,描述单元及互连的时序信息,包括管脚与管脚之间、时钟与数据之间以及内部互连的延迟,以.lib为后缀,主要用于静态时序分析
Cell LEF文件:定义标准单元、宏单元、I/O单元和其他特殊单元的物理信息,包括单元的放置区域、对称性、面积大小,I/O口的布线层、几何形状以及不可布线区域等 Technology LEF文件:定义布局布线的设计规则和晶圆厂的工艺信息,包括互连线的最小间距、最小宽度、厚度,典型电阻、电容、电流密度大小,布线通道宽度,通孔种类等
这里拓展说一下时序库的内容:时序库文件SDF(Standard Delay Format):ASCII格式,存放由EDA工具生成的时延数据。
1、数据主要内容
- 电路时延(Circuit Delay):单元或器件的时延,有端口到端口(黑盒)和分布时延(白盒)两种建模方式
- 互连时延(Interconnect Delay):连线或互连网络的时延,有点到点的interconnect结构和将互连等效成单元的Port结构
2、数据来源
- 正标(Forward-annotation):布局布线前,根据线负载模型以及用户的时间约束来定义延迟,通常用于逻辑综合和有时间驱动的布局布线
- 反标(Back-annotation):布局布线后,从实际提取的网表中计算得到的时延,包含了网络的电容和互连的RC时延,通常用于布局布线后的静态时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