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x21
树与图的遍历
树与图最常见的储存方式就是使用一个邻接表保存它们的边集。邻接表以head
数组为表头,使用ver
和edge
数组分别存储边的终点和权值,使用next
数组模拟链表指针(就像我们在0x13
节中讲解邻接表所给出的代码那样)。
1.树与图的深度优先遍历,树的DFS
序、深度和重心
深度优先遍历,就是在每个点 x x x上面对多条分支时,任意选一条边走下去,执行递归,直至回溯到点 x x x后,再考虑走向其他的边,如下图所示。根据上面提到的存储方式,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代码,调用 d f s ( 1 ) dfs(1) dfs(1),对一张图进行深度优先遍历。
void dfs(int x)
{
v[x]=1; //记录点x被访问过,v是visit的缩写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v[y]) continue; //点y已经被访问过了
dfs(y);
}
}
这段代码访问每个点和每条边恰好一次(如果是无向边,正反个各访问一次),其时间复杂度为 O ( N + M ) O(N+M) O(N+M),其中 M M M为边数。以这段代码为框架,我们可以统计许多关于树和图的基本信息。
时间戳
按照上述深度优先遍历的过程,以每个节点第一次被访问( v [ x ] v[x] v[x]被赋值为1时)的顺序,依次给予这 N N N个节点 1 ∼ N 1\sim N 1∼N的整数标记,该标记就被称为时间戳,记为 d f n dfn dfn。
例如,在上图中, d f n [ 1 ] = 1 , d f n [ 2 ] = 2 , d f n [ 8 ] = 3 , d f n [ 5 ] = 4 , d f n [ 7 ] = 5 , d f n [ 4 ] = 6 , d f n [ 3 ] = 7 , d f n [ 9 ] = 8 , d f n [ 6 ] = 9 dfn[1]=1,dfn[2]=2,dfn[8]=3,dfn[5]=4,dfn[7]=5,dfn[4]=6,dfn[3]=7,dfn[9]=8,dfn[6]=9 dfn[1]=1,dfn[2]=2,dfn[8]=3,dfn[5]=4,dfn[7]=5,dfn[4]=6,dfn[3]=7,dfn[9]=8,dfn[6]=9。
树的DFS
序
一般来说,我们在对树进行深度优先遍历时,对于每个节点,在刚入递归后以及即将回溯前各记录一次该点的编号,最后产生的长度为 2 N 2N 2N的节点序列就称为树的 D F S DFS DFS序。
树的DFS
可以不使用
v
v
v数组去记录每个点是否被访问过,而在DFS
中加入这个节点的父节点,只要不遍历回父节点,就会一直向子节点遍历(利用了树每一个节点只有一个父节点)。
void dfs(int x)
{
a[++m]=x; //a数组存储DFS序
v[x]=1; //记录点x被访问过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v[y]) continue;
dfs(y);
}
a[++m]=x;
}
D F S DFS DFS序的特点是:每个节点 x x x的编号在序列中恰好出现两次。设这两次出现的位置为 L [ x ] L[x] L[x]和 R [ x ] R[x] R[x],那么闭区间 [ L [ x ] , R [ x ] ] [L[x],R[x]] [L[x],R[x]]就是以 x x x为根的子树的 D F S DFS DFS序。这使我们在很多树相关的问题中,可以通过 D F S DFS DFS序把子树统计转化为序列上的区间统计。
另外,二叉树的先序、中序与后序遍历序列,也就是通过深度优先遍历产生的,大多数程序设计入门级的书籍上都有详细讲解,在此就不再赘述。读者应该掌握这几种遍历,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转化。
树的深度(自顶而下统计)
树中各个节点的深度是一种自顶而下的统计信息。起初,我们已知根节点的深度为0。若节点 x x x的深度为 d [ x ] d[x] d[x],则它的子节点 y y y的深度就是 d [ y ] = d [ x ] + 1 d[y]=d[x]+1 d[y]=d[x]+1。在深度优先遍历的过程中结合自顶而下的递推,就可以求出每个节点的深度 d d d。
void dfs(int x)
{
v[x]=1;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v[y]) continue;
d[y]=d[x]+1;
dfs(y);
}
}
树的重心(自底而上统计)
当然,也有很多信息是自底而上进行统计的,比如以每个节点 x x x为根的子树大小 s i z e [ x ] size[x] size[x]。对于叶子节点,我们已知“以它为根的子树”大小为1。若节点 x x x有 k k k个子节点 y 1 ∼ y k y_1\sim y_k y1∼yk,并且以 y 1 ∼ y k y_1\sim y_k y1∼yk为根的子树大小分别是 s i z e [ y 1 ] , s i z e [ y 2 ] , . . . , s i z e [ y k ] size[y_1],size[y_2],...,size[y_k] size[y1],size[y2],...,size[yk],则以 x x x为根的子树的大小就是 s i z e [ x ] = s i z e [ y 1 ] + s i z e [ y 2 ] + . . . + s i z e [ y k ] + 1 size[x]=size[y_1]+size[y_2]+...+size[y_k]+1 size[x]=size[y1]+size[y2]+...+size[yk]+1。
对于一个节点 x x x,如果我们把它从树中删除,那么原来的一棵树可能就会分成若干个不相连的的部分,其中每一部分都是一棵子树。设 m a x _ p a r t ( x ) max\_part(x) max_part(x)表示在删除节点 x x x后产生的子树中,最大的一棵的大小。使 m a x _ p a r t max\_part max_part函数取到最小值的节点 p p p就被称为整棵树的重心。例如上图数的重心应该是节点1。通过下面的代码,我们可以统计出 s i z e size size数组,并求出树的重心。
void dfs(int x)
{
v[x]=1;size[x]=1; //子树的大小
int max_part=0; //删掉x后分成的最大子树的大小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v[y]) continue;
dfs(y);
size[x]+=size[y]; //从子节点向父节点递推
max_part=max(max_part,size[y]);
}
max_part=max(max_part,n-size[x]); //n为整棵树的节点数目
if(max_part<ans)
{
ans=max_part; //全局变量ans记录重心对应的max_part值
pos=x; //全局变量pos记录重心
}
}
图的连通块划分
上面的代码每从 x x x开始一次遍历,就会访问 x x x能够到达的所有的点与边。因此,通过多次深度优先遍历,可以划分出一张无向图中的各个连通块。同理,对于一个森林进行深度优先遍历,可以划分出森林中的每棵树。如下面的代码所示, c n t cnt cnt就是无向图包含的连通块的个数, v v v数组标记了每个点属于哪个连通块。
void dfs(int x)
{
v[x]=cnt;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v[y]) continue;
dfs(y);
}
}
for(int i=1;i<=n;++i) //在int main()中
{
if(!v[i])
{
cnt++;
dfs(i);
}
}
2.树与图的广度优先遍历,拓扑排序
树与图的广度优先遍历需要使用一个队列来实现。起初,队列中仅包含一个起点(例如1号节点)。在广度优先遍历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从队头取出一个节点 x x x,对于 x x x面对的多条分支,把沿着每条分支到达的下一个节点(如果尚未访问过)插入队尾。重复执行上述过程直到队列为空。
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代码对一张图进行广度优先遍历(关于代码中的
S
T
L
q
u
e
u
e
STL\ queue
STL queue,参见0x71
节)。
void bfs()
{
memset(d,0,sizeof(d));
queue<int> q;
q.push(1);
d[1]=1;
while(!q.empty())
{
int x=q.front();
q.pop();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d[y]) continue;
d[y]=d[x]+1;
q.push(y);
}
}
}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在广度优先遍历的过程中顺便求出了一个 d d d数组。对于一棵树来讲, d [ x ] d[x] d[x]就是点 x x x在树中的深度。对于一张图来讲, d [ x ] d[x] d[x]被称为点 x x x的层次(从起点1走到点 x x x需要经过的最少点数)。从代码和示意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广度优先遍历是一种按照层次顺序进行访问的方法,它具有如下两个重要性质:
1.在访问完所有的第 i i i层节点后,才会开始访问第 i + 1 i+1 i+1层节点。
2.任意时刻,队列中至多有两个层次的节点。若其中一部分节点属于第 i i i层,则另一部分节点属于 i + 1 i+1 i+1层,并且所有第 i i i层节点排在第 i + 1 i+1 i+1层节点之前。也就是说,广度优先遍历队列中的元素关于层次满足“两段性”和“单调性”。
这两条性质是所有广度优先思想的基础。我们在0x26
节的“广搜变形”中会再次提及并探讨。与深度优先遍历一样,上面这段代码的时间复杂度也是
O
(
N
+
M
)
O(N+M)
O(N+M)。
拓扑排序
给定一张有向无环图,若一个由图中所有点构成的序列 A A A满足:对于图中的每条边 ( x , y ) (x,y) (x,y), x x x在 A A A中都出现在 y y y之前,则称 A A A是该有向无环图定点的一个拓扑序。求解序列 A A A的过程就称为拓扑排序。
拓扑排序过程的思想非常简单,我们只需要不断选择图中入度为0的节点 x x x,然后把 x x x连向的点的入度减1。我们可以结合广度优先遍历的框架来高效地实现这个过程:
1.建立空的拓扑序列 A A A。
2.预处理出所有点的入度 d e g [ i ] deg[i] deg[i],起初把所有入度为0的点入队。
3.取出队头节点 x x x,把 x x x加入拓扑排序的 A A A的末尾。
4.对于从 x x x出发的每条边 ( x , y ) (x,y) (x,y),把 d e g [ y ] deg[y] deg[y]减1。若被减为0,则把 y y y入队。
5.重复第 3 ∼ 4 3\sim4 3∼4步知道队列为空,此时 A A A即为所求。
拓扑排序可以判定有向图中是否存在环。我们可以对任意有向图执行上述过程,在完成后检查 A A A序列的长度。若 A A A序列的长度小于图中点的数量,则说明某些节点未被遍历,进而说明图中有环。读者可以参考下面的程序,画图模拟拓扑排序算法。
void add(int x,int y)
{
ver[++tot]=y,next[tot]=head[x],head[x]=tot;
deg[y]++;
}
void topsort()
{
queue<int> q;
for(int i=1;i<=n;++i)
if(deg[i]==0) q.push(i);
while(!q.empty())
{
int x=q.front();
q.pop();
a[++cnt]=x;
for(int i=head[x];i;i=next[i])
{
int y=ver[i];
if(--deg[y]==0) q.push(y);
}
}
}
int main()
{
cin>>n>>m;
for(int i=1;i<=m;++i)
{
int x,y;
scanf("%d%d",&x,&y);
add(x,y);
}
topsort();
for(int i=1;i<=cnt;++i)
printf("%d ",a[i]);
cout<<en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