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什么是软件测试, 谈谈你对软件测试的了解
2. 我看你简历上有写了解常见的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 那你跟我讲一下敏捷模型
3. 我看你简历上还写了挺多开发技能的, 那你给我讲讲哈希表的实现流程
4. 谈一谈什么是线程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
5. 既然你选择走测试, 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的开发知识
6. 你觉得作为测试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7. 有设计过测试用例吗, 测试用例的要素有哪些
8.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说说有哪些
9. 有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过测试用例吗
10. selenium 里面你知道有几种定位元素的方法
11. 你知道隐式等待和显示等待的区别吗
1. 什么是软件测试, 谈谈你对软件测试的了解
软件测试就是验证产品特性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软件测试贯穿于软件的整个生命周期.
>>>
那软件测试具体是什么呢 ?
就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 比如说我们去商场买衣服, 会有以下几个步骤 :
第一步: 我们会走进门店, 看看衣服的外观好不好看, 进行外观测试;
第二步 : 我们会摸一下衣服的材质如何, 看看衣服是纯棉的, 还是涤纶的, 进行材质测试;
第三步 : 我们会将衣服拿到试衣间试穿一下, 看是否合身, 进行试穿测试;
第四步 : 我们会询问服务人员衣服的价格如何, 看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预期;
如果上述步骤都符合自己的需求, 那么才会有后续的交易完成.
>>>
其实软件测试也是类似的流程, 是需要站在用户的角度, 了解用户的需求, 再针对产品进行一系列的软件测试, 看看产品的功能, 性能, 界面, 兼容性, 易用性是否符合用户需求.
以上就是我对软件测试的一个了解.
2. 我看你简历上有写了解常见的开发模型和测试模型, 那你跟我讲一下敏捷模型
敏捷模型中最熟悉的就是敏捷宣言, 它的内容包括四点 :
1. 个体与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
2. 可用的软件重于完备的文档;
3. 客户协作重于合同谈判;
4. 响应变化重于遵循计划.
总结来说, 敏捷模型的特点就是 : 轻流程, 轻文档, 重目标, 重产出.
>>>
另外呢, 敏捷模型中最典型的就是 scrum 模型.
scrum 模型主要包括三个重要角色和五个重要会议.
三个重要角色 : 分别是产品经理, 项目经理和研发团队;
而五个重要会议呢 :
首先会有一个需求池, 里面放着一个个的用户需求
1. 然后会议 1 是需求发布会议, 根据需求池中的需求确定本次迭代要实现的需求有哪些.
2. 会议 2 是迭代计划会议, 该会议将需求拆分成一个一个的任务, 明确每个任务对应的负责人, 初步评估工时.
3. 会议 3 是每日会议, 会议中每个研发团队成员需要回答三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昨天做了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及时的, 实时的知道研发团队的工作进度; 第二个问题是今天要做什么, 这个问题对应了敏捷宣言里的重目标; 第三个问题是遇到了什么问题, 可以让研发团队针对你这个问题给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保证尽快的解决问题.
4. 会议 4 是演示会议, 演示会议的产物是用户的需求, 然后将这些需求继续放入需求池中, 为下一个周期提供新的需求.
5. 会议 5 是回顾会议, 简单来说就是复盘.
以上就是我对敏捷模型的一些了解.
3. 我看你简历上还写了挺多开发技能的, 那你给我讲讲哈希表的实现流程
在 jdk1.7 的时候, 它是数组 + 链表的数据结构实现方式, 在 jdk1.8 的时候, 它是数组 + 链表或者红黑树的数据结构实现方式.
哈希表的实现流程主要就是两个方法 - put 和 get, put 方法呢, 主要就是用于存储对象, 它在存储对象的时候呢, 会先调用参数 key 的 hashcode() 方法, 得到一个哈希值, 然后再使用这个哈希值去模上数组的长度得到一个下标, 而这个下标就表示当前键值对是需要存储在数组中哪一个哈希桶里, 然后再遍历当前哈希桶下的链表, 查找链表 :
1. 是否为空, 如果为空, 就直接插入;
2. 如果已经包含该 key, 那么就进行 value 覆盖;
3. 如果当前是红黑树, 就直接插入该键值对;
4.如果当前数组长度 >= 64, 链表长度 >= 8 时, 就 先将链表转成红黑树, 然后再进行插入.
5. 其他情况就是不包含该 key, 然后也不需要转成红黑树, 就进行链表的尾插, 在 jdk1.7 的时候, 是进行链表的头插, 但是存在链表成环问题, 所以 jdk1.8 做出了优化.
>>>
每当我们向哈希表中插入一个键值对后, 都需要检查当前负载因子是否超过默认负载因子, 当前负载因子是用数组中元素的个数除以数组的长度得到的, 如果超过了, 就需要进行重新哈希, 重新哈希需要遍历数组中每一个哈希桶下链表中的每一个结点, 然后重新哈希到新的哈希表中.
>>>
然后 get 方法呢, 主要就是传入一个 key, 获取对应的 value, 首先同样也是先调用 key 的hashcode() 方法, 得到一个哈希值, 然后再模上数组的长度得到一个下标, 找到对应的哈希桶, 然后遍历当前哈希桶下的链表, 找到对应的 key, 返回 value 即可.
>>>
当然哈希表源码中, 不是通过哈希值 % 数组长度去找到对应的哈希桶, 而是使用了
(数组长度 - 1) & hash, 去找到对应的哈希桶, 因为 JDK 规定哈希表的数组长度必须是 2 的某个次幂, 而且当数组的长度是 2 的某个次幂时, 这两种方式找到的哈希桶是相同的, 而且位运更高效.
例如 : 哈希值(hash)为 22, 数组长度(n)为 8 时, 通过 hash % n 找到的是下标为 6 的哈希桶, 通过 hash & (n - 1) 找到的也是下标为 6 的哈希桶.
>>>
最后就是 hashmap 的容量和扩容机制 :
当我们写出 HashMap<key, value> map = new HashMap<>() 这样一行代码时, 它此时的容量为 0, 当我们第一次 put 元素的时候, 它的大小就扩容为了 16. 如果我们手动指定 hashmap 的大小为 19, 那么它的真实容量其实是 32, 因为 JDK 规定数组的长度必须是 2 的某个次幂, 然后 2^4 是 16, 不够19, 就需要向上取整, 也就是 2^5 = 32.
扩展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
3.1 两个 key 调用 hashcode() 得到的结果相同, 调用 equals() 得到的结果一定相同吗 ?
答案 : 不一定相同.
因为 hashcode 找到的是当前键值对要存放的哈希桶是哪一个, 而 equals 比较的是同一个哈希桶下链表中的结点是否相同.
3.2 两个 key 调用 equals() 得到的结果相同, 调用 hashcode() 得到的结果一定相同吗 ?
答案 : 一定相同.
因为 equals() 找到的是对应哈希桶下的链表中的结点, 如果 equals() 都相同了, 那么肯定在同一个哈希桶下.
4. 谈一谈什么是线程安全问题, 如何解决
线程安全问题的万恶之源, 就是因为操作系统的随机调度, 抢占式执行这个过程. 在随机调度的情况下, 多线程程序执行的时候, 有无数种排列方式, 在这些排列方式中, 有一些排列方式的额逻辑是正确的, 而有一些排列方式, 可能会引起程序 bug, 对于多线程并发时, 会使程序出现 bug 的代码, 称作线程不安全的代码, 这个就是线程安全问题. 为什么排列方式的不同可能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呢 :
最好举例证明: 共享屏幕举例说明, 例如多个线程针对同一个变量进行 + 1 操作时, 此过程类似于计算 1 + 1 = 2.
两个线程针对同一变量 + 1, count 的结果为 2 , 此种排列方式逻辑正确.
错误的排列方式下, 线程 1 线程 2 的执行流程 :
线程 1 执行 LOAD :
线程 2 执行 LOAD,ADD,SAVE :
线程 1 执行 ADD,SAVE :
上述排列方式就导致了 1 + 1 = 1, 这种排列方式就是一种 bug, 所以说多线程程序排列方式的不同, 就可能会导致线程安全问题.
>>>
线程安全问题主要有五大因素 :
1.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就是刚才的操作系统的随机调度, 抢占式执行导致的.
2.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多个线程同时修改同一个变量, 也就是刚才举的例子.
3.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有些修改操作不是原子性的. 比如赋值 "=" 操作符对应的就是一条机器指令, 而自增或者自减对应的就是三条机器指令, 也就是上述例子中的 (LOAD,ADD,SAVE), 多线程环境下, 如果不保证原子性, 当一个线程正在对一个变量操作时, 其他线程中途插入进来打断当前线程的操作时, 就可能会导致结果结果出错.
4. 第四个原因是内存可见性, 引起的线程安全问题. 内存可见性问题主要是一个线程修改, 一个线程读的场景. 当线程 1 反复读取内存中的数据, 然后判断 CPU 寄存器中的数据是否符合预期时, 线程 2 中途突然针对 CPU 寄存器中的值进行了修改, 然后写回内存, 而编译器看到的就是线程 1 在不断的读内存, 然后判断, 而且每次读内存读的都是同一个变量, 并且该变量似乎也没有发现变化, 于是就做出了 "编译器优化", 将不断的读内存, 判断操作, 优化成了读一次内存, 然后一直判断, 就如下图场景 (面试中可以画图举例)
此场景对应的代码例子如下 :
public class Main {
static class Counter {
public int flag = 0;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Counter counter = new Counter();
Thread t1 = new Thread(() -> {
while(counter.flag == 0) {
try {
Thread.sleep(100);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System.out.println("t1 结束");
});
t1.start();
Thread t2 = new Thread(() -> {
//让用户输入一个数字,赋值给 flag
Scanner scanner = new Scanner(System.in);
System.out.println("请输入一个整数: ");
counter.flag = scanner.nextInt();
});
t2.start();
}
}
上述代码中, 线程 1 不断的读取内存中的 flag 变量, 然后判断 flag 是否为 0, 线程 2 中途修改了一下 flag 的值, 使其不为 0, 但是由于线程 1 的循环体是空的, 又是重复读取同一变量, 所以循环转速过快, 导致触发了编译器优化, 使得线程 1 不断的读内存, 然后判断 flag == 0 是否为真, 优化为了读一次内存, 然后不断判断 flag == 0 是否为真. 就导致了线程 1 没有及时读取到 flag 最新值, 引发了多线程安全问题.
5. 第五个原因是指令重排序引发的线程安全问题. 它也是编译器优化搞的鬼, 它通过调整代码的执行顺序, 从而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 为什么调整代码的执行顺序, 能够加快程序的执行速度呢 ? (举例)
比如说我妈给我一张购物清单, 让我去超市买以下商品, 如果我按照购物清单的顺序来进行购买, 路线就会非常僵硬.
如果我适当调整顺序, 将会缩短路径 :
上述例子对应到程序中, 有时候虽然不能提高程序运行速度, 但有时候是可以提升程序的执行速度的. 例如我们写出如下一行代码 :
Test t = new Test(); 这行代码底层对应三个步骤 :
1. 创建内存空间.
2. 往这个内存空间上构造一个对象.
3. 把这个内存的引用赋值给 t.
上述步骤, 编译器优化会将 2,3 顺序调整为 3,2, 在单线程情况下, 这样调整顺序不仅达到了提升程序执行速度的效果, 也没有造成线程安全问题, 而在多线程情况下, 当其他线程尝试读取 t 为非 null 时, 此时 t 可能就是一个无效的对象. 这就是指令重排序带来的问题.
如何解决
1. 使用 synchronized 关键字, 解决了多线程原子性问题.
2. 使用 volatile 关键字, 禁止了指令重排序, 也解决内存可见性问题, 不保证原子性.
3. 使用 wait 和 notify 搭配使用, 要在 synchronized 里面使用.
5. 既然你选择走测试, 为什么还要学这么多的开发知识
首先我个人是对开发比较感兴趣, 所以在校期间学了很多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 (目的是为了凸显自己爱学习)
其次呢, 测试它不仅仅包含白盒测试, 黑盒测试, 它也是需要具备扎实的开发能力来提高个人的项目测试质量. 作为测试人员, 如果我们具备扎实的开发能力, 当我们给开发人员提 bug 的时候, 开发人员对我们所提出来的 bug 的可信度也是会比较高的. 并且 我们测试人员也是需要开发效能工具来提高测试效率的. (目的是为了凸显自己对软件测试工作的了解)
6. 你觉得作为测试人员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1. 应该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具备一定的开发能力.
2. 具备优秀的设计测试用例的能力.
3. 掌握自动化技术.
4. 对软件测试有非常大的兴趣.
5. 具备责任感和抗压能力.
7. 有设计过测试用例吗, 测试用例的要素有哪些
测试用例包括测试环境, 测试步骤, 测试数据, 预期结果等要素.
举例 :
例如在 B 站的输入框中输入一个空格, 回车检查结果. 测试用例可以这样设计 :
标题 : 输入框输入空格.
测试环境 : Windows 系统, 谷歌浏览器-版本 111.0.5563.65(正式版本) (64 位)
测试步骤 :
1) 打开浏览器, 输入 B 站的网址, 跳转到 B 站.
2) 在输入框中输入关键词, 回车展示结果.
测试数据 : 空格
预期结果 : 显示所有数据
追问 >>
1. 既然你设计过测试用例, 那现在给你一个登录页面, 你能针对这个登录页面设计测试用例吗 ?
2. 既然你设计过测试用例, 那你能针对微信发红包设计测试用例吗 ?
8. 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说说有哪些
1. 等价类 2. 边界值
3. 判定表 4. 场景设计法
5. 正交排列法 6. 错误猜测法
上述方法属于黑盒测试, 也是纯功能测试.
追问 : 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的区别 >>
黑盒测试 : 纯功能测试, 不关心程序具体是怎么实现的. 也叫作系统测试.
白盒测试 : 比较关心程序的内部实现.
追问 : 能不能让灰盒测试取代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
灰盒测试没有白盒测试那么详尽, 也没有黑盒测试产品覆盖率那么大, 所以灰盒测试不能取代黑白盒测试.
9. 有对自己的项目设计过测试用例吗
有, 在对项目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 我仅仅使用脑图针对自己的 web 项目设计了 UI 自动化测试用例. 但是我也对自己的项目进行自动化实战过, 使用了 selenium4 结合 JUnit5 框架结合实现的, 在实现的时候, 我对自己的代码进行了模块划分, 主要有两个包, 一个包下的类是工具类, 主要用来创建驱动对象的, 避免了在自动化测试的时候, 每次都要创建驱动对象. 另一个包主要就是放测试用例的, 一个页面一个测试类, 然后通过测试套件把测试类全部都加进去, 这个就是我的自动化项目的实现过程.
追问 >> (如果不问, 也可以适当的指出几点, 说出项目的特色有哪些)
你的自动化项目有什么亮点 ?
1) 使用了 JUnit5 中提供的注解, 避免生成过多的对象, 造成资源和时间的浪费, 提高了自动化的执行效率.
2) 只创建了一次驱动对象, 避免每个用例重复创建驱动对象造成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3) 用例使用了参数化 : 保持用例的简洁, 提高代码的可读性.
4) 使用了测试套件, 降低了测试人员的工作量, 通过套件既可以指定哪些测试类需要运行, 也可以一次执行所有要运行的测试用例.
5) 使用了等待, 提高了自动化运行效率, 提高了自动化的稳定性, 比如当页面发生跳转的时候, 或者页面还没来得及渲染的时候, 获取页面元素, 就会出现元素找不到的异常, 而这可能不是一个 bug, 所以需要加上隐式等待, 必要的时候可以搭配强制等待.
6) 使用了屏幕截图, 方便问题的追溯以及问题的解决.
10. selenium 里面你知道有几种定位元素的方法
有八种定位元素的方法 :
find_element_by_id
find_element_by_name
find_element_by_link_text
find_element_by_partial_link_text
find_element_by_tag_name
find_element_by_class_name
find_element_by_css_selector
find_element_by_xpath
11. 你知道隐式等待和显示等待的区别吗
首先把隐式等待和显示等待的特点简单描述一下 :
隐式等待
1. 隐式等待是一种智能等待, 它可以在指定时间内不断查找元素, 如果找到了就继续执行后续的代码, 如果超时了都没有找到元素才会报错. 也就是说如果等待 10s, 第三秒就找到了, 后续的七秒就不会被等待.
2. 隐式等待作用于 driver 的整个生命周期, 并且隐式等待针对所有的 findElement 方法生效.
显示等待
1. 显示等待也是智能等待,, 也是在指定时间内提前找到元素的话, 就继续往后执行.
2. 显示等待是针对单一元素或者一组元素生效.
3. 显示等待可以自定义等待条件.
二者之间的区别
1. 隐式等待作用于浏览器驱动的整个生命周期, 而显示等待是作用于单一元素或者一组元素.
2. 隐式等待只针对元素查找方法, 而显示等待可以自定义等待条件.
2024,加油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