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介绍GC: 自动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
一、判断对象是否能回收
思路一:引用计数
给这个对象里安排一个计数器, 每次有引用指向它, 就把计数器+1, 每次引用被销毁,计数器-1,当计数器为0的时候, 意味着该对象就是垃圾了
但引用计数存在两个缺陷:
1. 空间利用率比较低,浪费更多的内存空间
给引用技术分配了两个字节, 对象本体才4个字节, 引用计数就浪费了50%的空间
如果代码中都是这种小对象, 并且数量众多, 此时, 浪费就非常明显了
2. 可能存在循环引用的问题, 导致对象不能被正确识别为垃圾
思路二:可达性分析
JVM首先会从现有代码中的能直接访问到的引用出发, 尝试遍历所有能访问的对象,只要对象能访问到,就会标记成”可达“,完成整个遍历之后,可达之外的对象,也就是“不可达”,也就相当于垃圾了
总结: 可达性分析浪费时间, 引用计数浪费空间
二、如何清理垃圾?
1、标记清除
但会导致释放的空间是离散的, 引起“内存碎片“
申请内存的时候, 都是申请连续的内存空间。 直接释放内存会破坏原有的连续性,导致还有剩余但是申请不了
2、复制算法
复制算法: 通过冗余的内存空间, 把有效对象复制到另一部分空间,来避免内存碎片
把一个内存,分成两份,用一份丢一份
把左侧区域中,有效的对象, 复制到右侧
接下来就可以使用右侧区域了, 用了一段时间后,也会有很多对象,也是同理,把有效对象复制会左边,对右侧进行统一释放
3、标记整理
把有效对象搬到一起, 统一删除元素, 当然这样搬运元素成本也比较高
4.分代回收
其实上边三个方法都不行,于是大佬们设计了一个综合方案
java代码中,对象主要分成两类:
1.生命周期特别特别短
2.生命周期特别特别长
GC是周期性的扫描,一个对象每经过一轮GC,就长一岁
分代回收就是按照对象的年龄,来制定不同的回收策略
首先,整个堆分成两部分: 新生代 和 老年代
新生代又分伊甸区 和 幸存区
①新创建的对象全部会放在新生代中的伊甸区, 再经历一轮GC后,剩余的还没挂的对象会通过复制算法,复制到幸存区
②幸存区由两块区域组成, 每次只使用一块;对已使用区域使用复制算法转移至未使用区域
③如果一个对象在幸存区中经过好多轮都没挂 那就是生命周期特别长了,直接转移到老年代,在老年代中使用标记整理
老年代扫描频率比新生代低得多,并且即使扫描了大多数也不会被销毁,因此标记整理开销不大
新生代扫描频率虽然高,但是每轮留下的对象很少,复制算法的开销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