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C语言——二进制/移位操作符/位操作符_学习笔记一文中有提到,数据在内存中是以二进制的形式存储的,也就是0和1;
而整数的二进制表示方法有三种,原码、反码和补码,文中也有所提及 而关于浮点数,浮点数在内存中也是存的是二进制,但是相关规则和整数的存储有很大不同
下面将详细介绍整数和浮点数在内存中是怎么存储的
整型在内存中的存储
整数的2进制表示方法有三种,即原码、反码和补码
三种表示方法均有符号位和数值位两部分,符号位都是用0表示“正”,用1表示“负”,而数值位最高位的一位是被当做符号位,剩余的都是数值位。
正整数的原、反、补码都相同。
负整数的三种表示方法各不相同。
原码∶直接将数值按照正负数的形式翻译成二进制得到的就是原码。
反码:将原码的符号位不变,其他位依次按位取反就可以得到反码。
补码:反码+1就得到补码。
对于整型来说:数据存放内存中其实存放的是补码。
原因:
在计算机系统中,数值一律用补码来表示和存储。原因在于,使用补码,可以将符号位和数值域统一处理; 同时,加法和减法也可以统一处理(CPU只有加法器)此外,补码与原码相互转换,其运算过程是相同的,不需要额外的硬件电路。
举个例子(C语言中,VS2020环境下,int类型,二进制相关表示如下)
对于整型来说:数据存放内存中其实存放的是补码。
事实是不是如此,我们在编译器中验证一下(VS2022,X64环境下)
运行如下代码,打开调试窗口,看一下内存窗口
数据在该编译器环境下,在内存中是以十六进制存储的,
上面6的补码转换成十六进制结果为
结果好像和运行结果表示的刚好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这就涉及到一个大小端字节序的知识点了,接着往下看吧
↓↓↓↓↓↓↓↓↓↓↓↓↓↓↓↓↓↓↓↓↓↓↓↓↓↓↓↓↓↓↓↓↓↓↓↓↓↓↓↓↓↓↓↓↓↓↓↓↓↓↓↓↓↓↓↓↓↓↓↓↓↓↓↓
大小端字节序
什么是大小端
其实超过一个字节的数据在内存中存储的时候,就有存储顺序的问题,按照不同的存储顺序,我们分为大端字节序存储和小端字节序存储,下面是具体的概念:
- 大端(存储)模式:是指数据的低位字节内容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处,而数据的高位字节内容,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处。
- 小端(存储)模式:是指数据的低位字节内容保存在内存的低地址处,而数据的高位字节内容,保存在内存的高地址处。
为什么会有大小端
这是因为在计算机系统中,我们是以字节为单位的,每个地址单元都对应着一个字节,一个字节为8 bit位,但是在C语言中除了8 bit的char之外,还有16 bit的short型,32bit的long型(要看具体的编译器),另外,对于位数大于8位的处理器,例如16位或者32位的处理器,由于寄存器宽度大于一个字节,那么必然存在着一个如何将多个字节安排的问题。因此就导致了大端存储模式和小端存储模式。
例如:
- 一个16bit的short型X,在内存中的地址为0x0010,x的值为0x1122,那么0x11为高字节,0x22为低字节。
- 对于大端模式,就将0x11放在低地址中,即0x0010中,0x22放在高地址中,即0x0011中。
- 小端模式,刚好相反。
我们常用的X86结构是小端模式,而KEIL C51则为大端模式。很多的ARM,DSP都为小端模式。有些ARM处理器还可以由硬件来选择是大端模式还是小端模式。
如何判断当前机器的字节序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程序来判断
int check_sys()
{
int a = 1;
return (*(char*)&a);//小端返回1,大端返回0
}
int main()
{
if (check_sys() == 1)
{
printf("小端\n");
}
else
{
printf("大端\n");
}
return 0;
}
我们先定义一个整型变量a=1,我们知道a在内存中以十六进制形式存储的是 00 00 00 01,所以,我们拿到a的地址,从a的起始地址开始,拿出一个字节的内容就可以判断。如果是小端字节序,拿出的就是1,如果是大端字节序,拿出的结果就是0。
浮点型数据在内存中的存储
浮点数家族包括:float、double、long double类型。
- float、double和long double类型分别通常占用4个字节、8个字节和16个字节的内存空间。然而,这个数值并不是固定的,它可能会因不同的操作系统、编译器或硬件架构而变化。
浮点型数据的存储规定
根据国际标准IEEE (电气和电子工程协会)754,任意一个二进制浮点数V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
IEEE754规定:
对于32位的浮点数,最高的1位存储符号位S,接着的8位存储指数E,剩下的23位存储有效数字M。
对于64位的浮点数,最高的1位存储符号位S,接着的11位存储指数E,剩下的52位存储有效数字M。
IEEE 754对有效数字M和指数E,还有一些特别规定。
- 前面说过,1<M<2,也就是说,M可以写成1.xxxxxx的形式,其中xxxxxx表示小数部分。
- IEEE754规定,在计算机内部保存M时,默认这个数的第一位总是1,因此可以被舍去,只保存后面的xxxxxx部分。比如保存1.01的时候,只保存01,等到读取的时候,再把第一位的1加上去。这样做的目的,是节省1位有效数字。以32位浮点数为例,留给M只有23位,将第一位的1舍去以后,等于可以保存24位有效数字。
至于指数E,情况就比较复杂。
首先,E为一个无符号整数(unsigned int)
- 这意味着,如果E为8位,它的取值范围为0~ 255;如果E为11位,它的取值范围为0~2047。
- 但是,我们知道,科学计数法中的E是可以出现负数的。
- 所以IEEE 754规定,存入内存时E的真实值必须再加上一个中间数,对于8位的E,这个中间数是127;对于11位的E,这个中间数是1023。
- 比如,2^10的E是10,所以保存成32位浮点数时,必须保存成10+127=137,即10001001。
举例说明
(如下,定义一个float类型的变量f,值为 5.0)
- float f = 5.0
- float f = -5.0
十进制的5.0,写成二进制是101.0,相当于1.01×2^2 。那么,按照上面V的格式,可以得出S=0,M=1.01,E=2。
十进制的-5.0,写成二进制是 -101.0,相当于-1.01×2^2。那么,S=1,M=1.01,E=2。
-5就是把第一个bit位改成1就好,就不再赘述。
浮点数取的过程
指数E从内存中取出还可以再分成三种情况:
- E不全为0或不全
这时,浮点数就采用下面的规则表示,即指数E的计算值减去127(或1023),得到真实值,再将有效数字M前加上第一位的1。
比如:0.5的二进制形式为0.1,由于规定正数部分必须为1,即将小数点右移1位,则为1.0*2^(-1),其阶码为-1+127(中间值)=126,表示为01111110,而尾数1.0去掉整数部分为0,补齐0到23位
为1
- E全为0
这时,浮点数的指数E等于1-127(或者1-1023)即为真实值,有效数字M不再加上第一位的1,而是还原为0.xXXxxx的小数。这样做是为了表示±0,以及接近于0的很小的数字。
- E全为1
这时,如果有效数字M全为0,表示±无穷大(正负取决于符号位s)。
实例练习运用
int main()
{
int n = 9;
float* pFloat = (float*)&n;
printf("n的值为:%d\n", n);
printf("*pFloat的值为:%f\n", *pFloat);
*pFloat = 9.0;
printf("num的值为:%d\n", n);
printf("*pFloat的值为:%f\n", *pFloat);//9.0
return 0;
}
运行结果:
解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