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发、整容,正在走向大众。近日,“妈妈带高考结束女儿整容提升自信”“长沙学生族暑假扎堆整容”等多个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学生整形热引发广泛关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下早不是谈整容色变的时候,有人在网上分享自己的整容经验,有人做整容相关项目科普……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整容正在年轻化,数据显示,2000万的医美消费群体中,每100位就有64位“90后”,19位“00后”。
另一方面,企业也纷纷入局整容行业。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注册的医美企业从2012年的1274家增长至2021年的11327家;互联网平台也争相入局,新氧、大众点评、更美等林立。
但整容市场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催生了诸多乱象,比如虚假宣传、非法行医、假货频现、价格欺诈等。《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2020年)》显示,平均每年因黑医美致伤致残人数约为10万人。
其中,随着越来越互联网化,医美领域的虚假“种草”问题日益突出。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陈婷(化名)是一名准大学生,为让自己以精致的姿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高考结束后割双眼皮和隆鼻,是她一早就订立的暑假目标。“平台里,不同机构推出的促销项目价格诱人、前后效果对比明显,平台客服也说很安全、恢复快、无风险。”
来自《南方都市报》
在各大平台浏览做完功课后,近日陈婷主动约上同学好友,组团去做了整容。
像她一样的年轻消费者有很多,他们普遍有着相似的消费路径:互联网平台上搜攻略,找笔记,在决定项目后找医美机构。五花八门,看着真实度很高的种草笔记,是让他们消费的重要一环。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打开大众点评、更美等平台,输入“医美”等关键词,各类整形医美营销笔记、种草广告令人目不暇接,包括“辣妹怎么能有小肚子”“每次做完(医美)都自信满满”“夏天到了当然要减脂瘦身”等等,且面向年轻人的引导营销也密集出现在评论区。
在大众点评“变美狂暑季”专区里,据报道,隆鼻、抽脂、面部填充、隆下巴、削骨等各类美容整形推广测评、笔记随处可见。
这些测评、笔记乃至医美机构在制造“容貌焦虑”,诱导人“变美”的同时,也多在暗示整容的低风险、低门槛。陈婷准备做的双眼皮手术,数家医美机构对《南方都市报》记者的描述基本是“没有风险”“非常安全”“几天就能恢复好”。
然而事实是,许多医美不必要,也不安全。在黑猫投诉平台,医美整形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的做拉皮除皱填充手术,切完取出部分组织后,脸颊僵硬下垂凹陷,无法进食;有的参与组团享半价光子嫩肤活动,结果成团20个人了,联系客服没人回复,退款至今未到账……
近年来,随着医美整形行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以规范行业,但现实并不那么美好。
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互联网广告管理办法》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变相发布广告的情形外,通过知识介绍、体验分享、消费测评等形式推销商品或者服务,并附加购物链接等购买方式的,广告发布者应当显著标明“广告”,能够使消费者辨明其为广告。
然而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大众点评等平台上绝大多数博主的攻略、笔记,披着科普软文、消费评价的马甲,以患者名义发布“攻略”,为医疗效果做断言证明,不仅未经过广告审查机关审查,未取得有关审查证明,也违反《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广告法》相关规定。
据悉,《医疗广告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医疗广告的表现形式不得利用患者、卫生技术人员、医学教育科研机构及人员以及其他社会团体、组织的名义、形象作证明。
据报道,陈婷做完医美手术后,机构曾让她在网上发布好评,只要详细叙述自己的到院过程、整容前后对比,做出五星好评,就会额外赠送护肤礼盒作为报答,内含面膜、补水喷雾、水乳等。
这些伪装的广告,获得真人背书,让消费者极易轻信。随着医美整形日趋年轻化、低龄化,大众点评等医美平台应当承担责任,加强监管,利用大数据监测技术等手段,加强平台内容审核,并主动提醒相关操作的潜在风险。
互联网平台规范整容“种草”,刻不容缓,这既是行业规范发展的需要,也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需要。大众点评们,该抓紧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