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 SSD 售价是肉眼可见的下降,相信大伙儿没少跟着喝汤吃肉吧。
有人将这些变化归结于全球市场过饱和,需求下滑。
也有人认为国产 NAND 闪存崛起是压垮 SSD 高昂售价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小忆看来,不论是需求矛盾还是国产崛起不过是其中一环。
将时间线拉长,SSD 逐渐平民化、售价白菜化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技术进步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提高生产力效率、不断降低产品成本。
这才是维持 SSD 售价趋势下降的主要原因。
想想当初入手 128G SSD 花费近千元是怎样一种体验!
NAND 闪存颗粒经过这么多年发展,由开始的 SLC 演变到 MLC、TLC、QLC 甚至是 PLC。
它们的成本逐级递减,容量密度逐级递增。
大家所诟病的擦写寿命逐级锐减这一问题,同样也能在科技加持下很大程度弥补不足。
这就不得不提到目前广泛运用的 3D NAND 技术。
区别于最开始 NAND 闪存颗粒单层堆叠方式,3D NAND 采用了多层堆叠,进一步提高了容量密度。
而擦写寿命是指完整写入擦除次数。
理论上来讲,只要硬盘容量足够大,即便擦写次数限制也很难写死。
自 3D NAND 问世以来,其堆叠层数已由当初的 24 层逐步发展到了 64 层、128 层。
最新国产长江存储 3D DAND 闪存甚至达到了 232 层,处于世界顶尖水平。
闪存容量密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所带来的单位成本自然也是指数级下降。
要说当前最广泛使用还得是采用 3D 堆叠的 TLC 颗粒,其容量、寿命及成本算是有着一个不错的平衡。
小忆之所以认为未来 SSD 售价还会大幅下降的原因是:
随着 3D 堆叠技术进步以及主控芯片性能提升,成本再次大降的 QLC 颗粒说不定用不了多久就会取代 TLC 成为新的主流。
抛开寿命以及性能,毕竟 QLC 在容量方面有着绝对优势。
成本低、容量大,资本家尤其喜欢这点!
最近 Solidigm(SK 海力士美国子公司)发布了一款新品企业级 SSD—D5-P5336。
其起步容量便达到了 7.68TB,最高可做到恐怖的 61.44TB。
要是放在消费级,当做大型游戏、学习资料小姐姐仓库,这样的豪华容量想想都刺激。
D5-P5336 提供了多种规格,首发 E1.L 型号就有 15.36TB、30.72TB 版,晚些时候还会带来升级版最高 61.44TB。
不出意外其采用了 3D QLC 颗粒,堆叠层数为 192 层,支持 PCIe 4.0*4。
官方给出了 E1.L 15.36TB 版顺序读写最高7GB/s、3.1GB/s,4K 随机读取最高 1005K IOPS,16KB 随机写入最高 35K IOPS。
我们知道,QLC 理论寿命擦写次数相对很低。
但在大容量加持下,这块 15.36TB SSD 官方给出的写入寿命达到了 14.11PBW。
依然远超目前主流容量 TLC SSD 的写入寿命。
虽然可能是因为有着企业级可靠标签加持,寿命来的更长。
不过未来若是将这一规格 QLC 颗粒下放至消费端,即便寿命砍半也足以满足大众需求了。
另外,有关于 QLC 固态缓外性能拉胯的问题;
别忘了还有独立缓存 + 大容量 SLC cache 或 HMB(主机内存缓冲)+ 大容量 SLC cache 技术。
在动辄上百 GB 智能 SLC 缓存面前,普通用户真用得到缓外速度吗?
针对重度需求用户,带独缓 TLC SSD 短期并不会彻底消失,仍保留选择余地。
还是那句话,只要 QLC SSD 价格足够低,这些问题又算得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