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的最强入门科普(Unix/Linux篇)
操作系统的发展史(DOS/Windows篇)
Mac操作系统进化史
手机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上)
手机操作系统的沉浮往事(下)
1 操作系统种类
我们天天都在接触操作系统:用台式机或笔记本电脑,使用的是windows和macOS系统。用手机、平板电脑,则是android(安卓)和iOS系统。如果是从事信息通信行业,还经常会和ubuntu、CentOS、Fedora这样的Linux系统打交道。
其实,操作系统的种类极多,从使用场景来看,操作系统大致可以分为桌面操作系统、服务器操作系统、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嵌入式操作系统、物联网操作系统、云操作系统等类别。
从本质来看,操作系统其实就是一套软件。它属于底层软件,专门负责把所有的硬件和上层软件(中间件、数据库、应用程序等)管理和连通起来,并进行资源调配,完成用户下达的任务。操作系统包揽了很多底层的复杂工作,大大简化了应用软件的开发难度。
2 Unix/Linux的诞生
操作系统并不是计算机诞生时就有的。
1946年2月,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它的名称叫ENIAC(埃尼阿克)。ENIAC是由大量的电子管(真空管)组成,体积极为庞大,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电174千瓦。在算力上,它可以实现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这种早期的计算机,既没有显示器,也没有键盘,更没有鼠标,全部都是人工操作。在使用时,专职操作员将运算信息记录在穿孔卡带上。系统启动后,读取卡带信息,然后进行运算,最后输出结果。
计算机的速度快,人的速度慢。所以,计算机经常处于等待状态,等待操作员的输入。这严重耽误了计算效率,浪费时间,也浪费钱(电费)。于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了批处理系统(batch processing)。批处理系统中,操作员把用户提交的作业进行分类,把一批作业编成一个“作业执行序列”。每一批作业,都由专门编制的监督程序(monitor)自动依次处理。
这个“监督程序”,就是操作系统的雏形。它标志着操作系统的诞生(1955年)。最早使用批处理系统的,是第二代通用计算机,代表产品是IBM的1401和7094等。
批处理虽然提升了效率,但仍存在缺陷。例如,当作业进行I/O(输入/输出)操作时,主机会等待操作完成,造成自身空闲。再例如,计算机只能同时运行一个批处理任务,效率还是太低。到了60年代,集成电路技术高速发展,我们有了更快的处理器、更大的内存、更丰富的I/O设备。同时,通道和中断技术出现,开始允许系统执行“挂起”操作。于是,就有了“多道程序系统”。简单来说,计算机系统从串行变成了并行,可以同时运行多个任务(多个程序放入内存,交替在CPU中运行,共享硬软件资源)。
多道程序系统大幅提升了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再后来,系统又支持了多个用户同时使用。于是,就变成了“多用户+多任务”的系统,称为“分时系统”。“分时”和我们通信领域的“时分复用”有点像,就是把处理机的运行时间分成很短的时间片,按时间片轮流分配给各个作业使用。
再后来,技术又继续演进。终于,我们有了时效性更强的“实时操作系统”。这种系统,就非常接近于现代操作系统的概念了。
2.1 UNIX的诞生
一、背景
1964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通用电器公司(GE)及麻省理工学院(MIT)合作,提出了一个超级分时操作系统的开发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Multics OS。Multics是“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puting System(多路信息与计算系统)”的意思。当时,他们打算借助这个系统,打造一台能够连接1000台终端、满足300人同时在线的计算机。这个计划持续了五年,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于是,1969年,隶属AT&T公司的贝尔实验室(Bell Labs)宣布退出。贝尔实验室退出之后,相关的项目组成员就闲了下来。其中就有一个人,名字叫做肯·汤普森(Ken Thompson)。
二、肯·汤普森(Ken Thompson)Unix之父
肯·汤普森此前在Multics上开发了一款名叫"星际旅行(Space Travel)" 的游戏。退出Multics项目后,肯·汤普森就没办法继续玩这个游戏了。于是,他突发奇想,打算在一台空闲的PDP-7(DEC公司生产的一种小型计算机,性能很低)上,开发一个简单操作系统,运行这个游戏。1969年8月,肯·汤普森趁着妻子回家探亲,用了1个月的时间,使用汇编语言,写出了一个简版的Multics系统(包括一组内核程序,一些内核工具程序,以及一个小的文件系统)。实验室的同事们,将这个系统戏称为Unics。Uni作为前缀,是“单一、一个”的意思。Unics,对应Multics,是“单路信息与计算系统”的意思。后来,大家又取其谐音,直接称其为“Unix”。
三、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C语言之父
基于汇编语言编写的Unics,硬件通用性差,没法移植到其它机器上运行。因此,肯·汤普森尝试使用BCPL、PASCAL语言进行重写。但是,效果并不理想。这时,他的同事丹尼斯.里奇(Dennis Ritchie)站了出来。丹尼斯.里奇在BCPL语言(也就是B语言)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新的语言,也就是后来如日中天的C语言(按字母表顺序,B之后就是C)。不久后,丹尼斯.里奇用C语言重写Unics成功。就这样,Unix操作系统正式诞生了。
四、贝尔实验室(AT&T)推出Unix
1973年,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森正式发表论文,宣布了Unix的存在。消息引起很大反响,很多人都期望学习和研究Unix。贝尔实验室(AT&T)推出了Unix之后,因为受美国政府反垄断制裁的原因,并不能对它进行销售。所以,他们只能将Unix无偿提供给所有人学习。又过了一段时间,AT&T发布了Unix系统第5版,并授权给教育机构使用。
1975年,他们第一次以2万美元的价格,授权企业使用Unix第6版。这期间,很多企业和机构开始打Unix的主意。
1977年,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比尔·乔伊(Bill Joy),将Unix程序整理到磁带上,推出了BSD版本。BSD,就是Berkeley Software Distribution(伯克利软件发行版)。
1978年,SCO(一家服务器系统软件供应商)包装发行了商用版的Unix。
目前公认的最完美版本,是1979年发行的System V7。这个版本也被Unix玩家们称为“最后一个真正的UNIX”。
1980年,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准备制定TCP/IP协议,选择了与BSD合作,这大大刺激了Unix的发展和普及。后来,丹尼斯·里奇和肯·汤普森被誉为Unix之父和C语言之父。1983年,他们二人都获得了图灵奖。
五、Unix商业闭源
在System V7推出之后,AT&T发布新的使用条款,将Unix源代码私有化,Unix开始走向了商业闭源之路。
很多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Unix系统分支。比较有名的,是Sun公司的Solaris、IBM公司的AIX、惠普公司的HP-UX,以及由BSD版本发展起来的FreeBSD。
Solaris这个系统,它的稳定性极高,主要用在SUN公司的服务器(V240/V440等)上,CPU都是完全不一样的,叫做SPARC。
FreeBSD的应用范围就广多了。它在BSD许可协议下发布,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志愿者开发和维护,允许任何人随意使用和发行(在保留版权和许可协议信息的前提下)。
苹果公司的OS X,就是基于FreeBSD的。
20世纪80年代开始,Unix系统形成了两大分支:其一是Berkeley BSD Unix(FreeBS、NetBSD、OpenBSD是开源Unix系统),其二是AT&T Unix System系列(基本是闭源Unix)。
2.2 Linux的诞生
一、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Unix开始收费和商业闭源之后,引起了一个大叔的不满。这个大叔,名叫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1984年,他发起了自由软件体系GNU(GNU is not unix),模仿Unix的界面和使用方式,重新开发一个开源的版本。他还组织成立了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自由软件基金会),起草了GPL(GeneralPublicLicense,通用公共许可证)。斯托曼的做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他开创了开源软件的黄金时代。
所有GPL协议下的自由软件,都必须遵循“Copyleft(非版权)"原则,即:自由软件,允许用户自由拷贝、修改和销售。但是,对其源代码的任何修改,都必须向所有用户公开。
到上世纪90年代初,GNU项目已经开发出许多高质量的免费软件,其中包括有名的emacs编辑系统、bash shell程序、gcc系列编译程序、gdb调试程序等等,这些都为后来Linux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二、安德鲁·塔能鲍姆(Andrew S. Tanenbaum,谭宁邦)
Unix源代码私有化之后,在大学中不再允许使用Unix源代码。
1987年,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计算机系的安德鲁·塔能鲍姆教授(Andrew S. Tanenbaum,也译为谭宁邦),为了能在课堂上教授操作系统课程,决定在不使用任何AT&T源代码的前提下,自行开发与Unix兼容的操作系统。他将这个系统称为MINIX,也就是mini-UNIX(小型UNIX)的意思。
MINIX的主要工作平台,是IBM PC及其兼容机。这款PC搭载了英特尔公司的16位处理器——Intel 8080。开发出MINIX之后,塔能鲍姆教授并没有对它进行大规模推广。而且,他认为这个系统只是用于教育目的,所以也没有进行深入开发。他甚至还不允许别人加入代码(估计是怕侵权Unix),这就更加限制了MINIX的发展和普及。
三、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
1991年,正在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求学的林纳斯·托瓦兹(Linus Torvalds),对Unix产生浓厚兴趣,尝试借助MINIX完成一些日常工作。
MINIX的功能太弱,无法满足林纳斯的需求。于是,他利用GNU的bash当做开发环境,gcc当做编译工具,成功编写出了拥有10000行代码的Linux内核(Linux kernel),此时的林纳斯,只有21岁!
林纳斯的Linux内核基于POSIX(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for Computing Systems,可移植操作系统接口)标准,能够与绝大多数Unix操作系统兼容。他在发布时,选择了遵循GPL协议和GNU宗旨,所以,正式发布时,命名为“GNU/linux”。
Linux的吉祥物是企鹅(英文名: Tux),因为林纳斯小时候被企鹅咬过,印象非常深刻。
2.3 Linux和Unix的关系
很多人觉得,Linux就是Unix,这显然是不对的。
由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Linux是开源自由软件,而Unix是对源代码实行知识产权保护的传统商业软件。两者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那么,Linux是不是类Unix(Unix-like)系统呢?
严格来说,也不行。Linux只是风格上和Unix很像,但它并不含有Unix的代码。UNIX的源代码,为SCO公司所有。UNIX的商标权和标准认定权,属于OPENGROUP所有。
真正意义上的类Unix系统,必须要通过官方认证(例如苹果的MacOS),而Linux并没有。由于UNIX标准认定价格昂贵,所以目前唯一获得UNIX标准认定的为苹果的MACOS系统。
2.4 Linux的发行版
大家注意,林纳斯1991年开发的,并不是一个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内核。后来,全球开发者(开源社区、企业、个人等)对内核代码进行大量的修改和补充,加入GUI(图形界面)、应用等部分,才形成了相应的Linux操作系统发行版,也就是真正的操作系统。
这些发行版分为社区版和商业版。社区版数量较多,开发和维护的主体是开源社区。商业版数量较少,是在社区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而来。值得一提的是,发行版之间也有复杂的衍生关系。也就是说,发行版可以构建在另一个发行版之上。
一些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发行版,包括:Ubuntu、Debian、Centos、Fedora、 Redhat Linux、Slackware、Turbolinux、Mandrake、SUSE、红旗、麒麟等。
Slackware和Debian是最早期的两个发行版,创建于1993年。
Debian的后代分支比较庞大。除了Debian本身之外,这个分支的主要代表还有Ubuntu(构建在Debian之上)、LinuxMint(构建在Ubuntu之上)、Kali Linux。
Redhat,也就是大家很熟悉的红帽系列。它的主要发行版是Red Hat Enterprise Linux(RHEL),针对企业客户。
CentOS是RHEL源代码再编译的产物,修正了不少Bug,稳定性更强。
除了RHEL之外,Redhat还向社区提供另一个免费发行版,即Fedora。
3 DOS/Windows的诞生
3.1 DOS操作系统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操作系统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现代操作系统的概念,也在那一时期逐渐形成。
一、CP/M(Control Program/Monitor)操作系统
1975年初,MITS电脑公司推出了基于Intel 8080芯片的Altair 8800微型计算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台PC(个人电脑),具有重要意义。
1976年,美国的Digital Research公司(以下简称DR公司),成功研制出一套名为CP/M(Control Program/Monitor,控制程序/监控)的操作系统,专门用于搭载了8080芯片的微型计算机(包括Altair 8800)。
1980年,IBM公司也秘密搞起了自己的PC项目。这个被命名为“国际象棋”的项目,由唐·埃斯特里奇(Don Estridge)负责领导,旨在开发一款价格足够低廉的微型计算机产品,面向小企业和家庭用户市场。为了给这款新PC搭配合适的操作系统,他们找到了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 (Bill Gates)。之所以找比尔·盖茨,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微软公司此前开发了一款让CP/M在Apple II上运行的Z-80 SoftCard产品,所以IBM以为微软拥有CP/M。
2、比尔·盖茨的妈妈——玛丽·麦克斯韦尔·盖茨 (Mary Maxwell Gates),在担任全美联合劝募协会执行理事会主席期间,与IBM的首席执行官约翰·埃克斯(John Fellows Akers)共事,所以做了牵线搭桥。
比尔·盖茨和IBM团队进行洽谈后,表示自己并不拥有CP/M,建议他们直接去找DR公司。
因为签订了严格的保密协议,比尔·盖茨在和DR公司负责人加里·基尔代尔(Gary Kildall,发明了BIOS)说明此事时,并没有直接点明是IBM要找他们,而是说:“有人来看你了。好好对待他们,他们是重要的人。”
但是,基于种种原因,DR公司和IBM公司没有谈拢,双方不欢而散。(一种说法是:IBM一见面就让加里签严格的保密协议,让加里很不爽。也有一种说法是,DR公司想打包卖,而IBM想按单台授权买。)
二、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DOS之父
看到这个情况,比尔·盖茨觉得,这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机会,一定不能错过。经过一番调查,比尔·盖茨得知,SCP(西雅图计算机产品)公司有一个名叫蒂姆·帕特森(Tim Paterson)的24岁程序员,花了四个月的时间,写了一个QDOS系统(Quick and Dirty Operating System,快速和肮脏的操作系统,后来觉得名字不太好听,改成86-DOS)。这个系统是CP/M系统的变种,貌似能够满足IBM的需求。
一开始,比尔·盖茨只是花了2.5W美元,买了86-DOS的授权。后来,考虑到IBM这个项目的巨大商业潜力,比尔·盖茨直接掏了5-7W美元,一口气买断了版权。为了更好地对86-DOS进行改造,比尔·盖茨还把蒂姆·帕特森直接挖了过来,让他加入了微软。
1981年7月27日,微软正式推出了MS-DOS系统(MS是MicroSoft的意思,DOS是Disk Operating System,磁盘操作系统)。
1981年8月12日,IBM也正式发布了个人电脑产品——IBM PC,采用MS-DOS 1.14版(在IBM PC上被命名为PC-DOS)。
当时,IBM和微软采用的是单台授权的方式。用户每买一台IBM PC,就要支付40美元的MS-DOS使用费。DR公司得知此事后,提出了强烈的抗议。IBM为了平息抗议,表示允许IBM PC用户在DR公司CP/M-86系统和微软公司PC-DOS系统之间进行自由选择。
CP/M-86系统售价高达240美元,PC-DOS只需要40美元。很快,CP/M-86系统就败下阵来。DR公司也曾试图挽回局面。他们发行了DOS Plus,后来,又发行了DR-DOS(两者可以与MS-DOS和CP/M-86的软件兼容),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再后来,DR公司被Novell买下,DR-DOS变成了Novell DOS 7(1993年)。
IBM公司推出IBM PC之后,继续对产品进行升级迭代。微软这边,也不断推出新版本的DOS。
1983年3月8日,IBM推出增强版IBM PC/XT,第一次在PC上配备了硬盘,使用的操作系统是MS-DOS 2.0版。
1984年,IBM推出IBM PC/AT,搭配MS-DOS 3.0版。
1988年,微软又推出了MS-DOS 4.0版本。
到了90年代,因为Windows系统的大获成功,微软逐渐开始抛弃MS-DOS。大家需要注意,早期版本的Windows,只是在DOS之上执行的应用程序。90年代初,Windows仍非常依赖DOS。一直到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出现后,DOS才逐渐退居二线,只负责引导及加载Windows核心。
1994年4月,MS-DOS 6.22版发布。
2000年9月14日,MS-DOS最后一个版本8.0版发布。从那时开始,微软正式终止了对MS-DOS的开发。
微软抛弃DOS,并不意味着DOS的完全消失。
90年代中期,开源软件大行其道,很多程序员趁机开发了DOS的衍生版本,例如FreeDOS、PTS-DOS、ROM-DOS等。这些DOS的功能十分强大,甚至超过了MS-DOS。
在DOS命令行界面的基础上,一些程序员还开发了仿Windows的界面增强程序,例如Seal、Qube、WinDOS等等。还有人开发出了内核为32位的DOS操作系统,如FreeDOS 32等。
3.2 Windows的发展史
一、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
1979年,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来到施乐公司(Xerox)著名的PARC研究所,参观他们的PC原型机——Alto。
Alto的技术非常超前,尤其是它的GUI(Graphic User Interface,图形用户接口)界面和鼠标,都是前所未有的设计。乔布斯对这些设计爱不释手,于是,以很低的价格(施乐公司高层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些设计的价值),将这些设计买下,并准备应用于自己的PC产品。
1983年,全球首款采用GUI界面的商业计算机产品推出,也就是Apple Lisa。
Apple Lisa的诞生,震撼了所有人,其中就包括微软的比尔·盖茨。那时候的比尔·盖茨,刚刚在MS-DOS上获得成功。看到Apple Lisa后,他很清楚,GUI界面才是PC操作系统的未来。
因此,他立刻找到乔布斯,说要和苹果公司合作,帮助开发苹果另一款新机型(Macintosh)的应用软件。乔布斯轻信了比尔·盖茨,答应与之进行合作。结果,在合作的过程中,微软一直都在对苹果的GUI图形操作系统进行研究和“仿制”。
1984年,苹果公司发布Macintosh(麦金托什,麦金塔),再次震撼世界。
二、Windows 1.0/2.0/2.1
1985年11月,微软正式发布Windows 1.0。
得知受骗,乔布斯怒不可遏,但为时已晚。因为这件事,乔布斯后来和比尔·盖茨一直都不太对付,经常隔空对骂。
前面说过,早期的windows,其实就是套在DOS外面的一个“壳”,只是起到操作界面的作用。最开始,微软把它称之为“界面管理器”。你也可以把它看成DOS下面的一个应用程序。
后来,在1.0的基础上,微软又在1987年和1988年先后发布了Windows 2.0及Windows 2.1。这两个版本同样不太成功,经常蓝屏,被用户疯狂吐槽。
痛定思痛,比尔·盖茨觉得,继续在DOS上套壳,肯定不是办法,还是应该重新开发一个全新的内核。于是,他到处招兵买马,找来了施乐公司最早做图形界面的一些人,还有VMS系统(当时很牛的一个操作系统)的开发者大卫·卡特勒(David Neil Cutler),以及操作系统顶级高手吉姆·阿尔钦(Jim Allchin)等,一同进行新系统的开发。
吉姆·阿尔钦对比尔·盖茨的邀请很是不屑。他告诉比尔·盖茨,你们微软的系统是世界上最烂的。比尔·盖茨倒是非常大度,回答说,正因为它们很烂,所以才请你来把它们做好嘛。最后,盖茨的诚意和微软的股票期权打动了吉姆·阿尔钦,他选择了加入。
三、Windows 3.x
1990年5月22日,微软终于迎来了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Windows 3.0。后来,1992年4月,更成熟的Windows 3.1也诞生了。
Windows 3.0是第一个获得全面成功的Windows版本,在两年内卖出1000万份。它引入了16色图标,拥有更先进的内存管理和界面管理,兼容性和稳定性更强。此外,它还引入了纸牌游戏,增加了娱乐性。而Windows 3.1更是添加了多媒体功能、CD播放器,以及对桌面排版很重要的True Type字体,大大提升了用户使用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除了Windows之外,微软还和IBM合作开发了OS/2系统。
但是,Windows 3.0的成功,让微软坚定了开发Windows、抛弃OS/2的信心。1991年5月,比尔·盖茨正式宣布,结束与IBM的OS/2合作伙伴关系,将所有资源都投入到Windows上。
那一时期,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互联网迅猛崛起。为了应对这一趋势,1993年11月,微软正式发布了Windows for Workgroups 3.11,重点加强了对网络的支持——包括支持以太网和热门的Novell netware,并利用对等网络的概念构建 Windows工作组网络。
所有这些努力,帮助Windows逐渐在90年代激烈的操作系统竞争中赢得优势,并逐渐构建了强大的“Wintel(Windows+Intel)”体系。
四、Windows NT
1993年7月27日,Windows NT正式发布。NT就是New Technology,新技术的意思。
Windows NT是支持多任务处理的32位操作系统,实际上有两个版本:Windows NT Server,设计用作网络中的服务器;Windows NT Workstation,用于独立或客户端工作站。
五、Windows 95/98
1995年8月24日,这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我们很多读者非常熟悉的Windows 95,正式发布了。
Windows 95的成功,是显而易见的。这套系统在发布后的5周内,售出了700多万份。它的界面有了很大的改进,稳定性和流畅性也远胜于此前的Windows。
在Windows 95里,开始菜单首次出现,IE浏览器也随该系统出现。它的整体外观,在后来的20多年里,没有太大的变化,在很多用户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Windows 95同样经典的,还有 1998年6月25日发布的Windows 98,也就是俗称的“瘟酒吧”。
Windows 98就是升级版的Windows 95,在界面和工具上有所改进。Windows 95和Windows 98,基本上奠定了微软在PC操作系统上的霸主地位,也形成了事实上的市场垄断。
六、Windows 2000
跨入21世纪后,Windows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0年2月17日,微软公司推出了32位计算机操作系统——Windows 2000(内核版本号Windows NT 5.0)。
Windows 2000共有四个主要版本:Professional(专业版)、Server(服务器版)、Advanced Server(高级服务器版)和Datacenter Server(数据库服务器中心版)。
很多的IDC数据中心服务器,包括web服务器、电子邮件服务器、ftp服务器等,都采用了Windows 2000 Server,这也迎合了当时互联网的发展需求。
Windows 2000的最大特点是稳定。它升级完善了活动目录功能,增强存储服务,开始支持新型设备,并采用了NTFS 5文件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有明显的提升。
七、Windows Me
2000年9月14日,微软发布了Windows Me(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这个Me,除了“我”的意思之外,也表示Millennium(千禧年),以及Multimedia(多媒体)。
Windows Me是16位/32位混合的系统,也是最后一款基于MS-DOS的Windows 9X内核系列的Windows操作系统。它的稳定性不如Win2000,又比较“吃”配置,所以市场表现并不成功,不被用户认可。
八、Windows XP
很快,微软亡羊补牢,推出了崭新的Windows XP(2001年10月25日)。“XP”的意思,是英文中的“体验”(Experience),尽管我们有时候也叫它——“擦屁”。
Windows XP也是一代经典,甚至很多老电脑现在还在使用它(2008年停止销售,2014年停止技术支持)。
它使用了Luna(月神)图形用户界面和双列开始菜单,提升了系统的安全性和工作性能,提供了WiFi支持,简化了软件的安装和运行,并增加了远程桌面功能。
九、Windows Vista/7
90年代末,乔布斯经过一番波折,重新入主苹果公司。在他的带领下,苹果推出了一系列酷炫的产品,包括非常惊艳且流畅的MacOS。
在界面体验上,Windows XP根本不是MacOS的对手。于是,微软又从IBM手中买回了OS/2,并在此基础上发布了Windows Vista(2006年11月30日)。
Windows Vista的界面确实蛮酷,多媒体和通信能力也明显增强,但是,华丽界面大幅拉低了系统性能,被用户疯狂吐槽。无奈之下,微软在短时间内重新研发,推出了Windows 7(2009年10月22日,内核版本号Windows NT 6.1)。
十、Windows 8/10/11
再往后,就是Windows 8(不太成功)、Windows 10(非常成功)、Windows 11(刚起步)。大家都在用,应该都很熟悉。
Windows 10在易用性和安全性方面有了极大的提升,稳定性也不错,现在是全球市场占比最高的Windows操作系统。
除了桌面操作系统之外,面向服务器平台的Windows Server也在不断升级,陆续诞生了Windows Server 2003/2008/2012/2016等众多版本(如下表)。
4 Macos的诞生
4.1 Macintosh时代
一切都要从 1984 年苹果发布的第一款具有图形用户界面和鼠标的面向大众市场的个人电脑——麦金塔电脑(Macintosh 128k)说起。
最初的麦金塔电脑操作系统被命名为:System Software,后面加上版本号用来区分系统迭代。
初代麦金塔电脑(系统)就带来了令人振奋的强大功能,比如文件管理应用「Finder」(访达)、菜单栏至今仍是 macOS 的重要组成部分。System Software 也内置了很多工具和功能。
1988年,System Software 的第六代版本发布,名字叫System 6。据说这是首个支持中文界面的苹果电脑系统。
1991年,System 7发布。
第二年发布的System 7.1换了新的系统标志。这是一次重大升级,用户界面变化很大,还增加了很多新应用和功能。例如「创建别名」功能(类似于 Microsoft Windows 后来才有的「快捷方式」功能)。
4.2 Mac OS时代
1995年,System 7 的 7.5.1 版本发布,Mac 系统开始改名为Mac OS(注意区别于现在的 macOS)。System 7.5.1 也就成了 Mac OS 7。
1997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后不久,Mac OS 8发布。当时民间发起了「help save Apple」的运动,为了帮助濒临破产的苹果公司,很多用户主动购买升级 Mac OS 8,甚至一些盗版组织也拒绝发布 Mac 系统。Mac OS 8 发布两周便售出了 120万份。
Mac OS 9 是早期麦金塔操作系统的最后一个重要版本,于 1999 年发布。这是第一个支持多用户的苹果电脑系统版本。增加了对无线网络连接的支持,用户能够快速轻松的访问互联网,因此它受到极大的欢迎。
4.3 Mac OS X时代
“X”这个字母是一个罗马数字“10”,因此正式的发音为“十”(ten),它接续了先前的麦金塔操作系统 Mac OS 8、Mac OS 9 的编号。
1985 年乔布斯被自己创立的苹果公司抛弃,被迫离开苹果后,乔布斯另起炉灶成立 NeXT 公司。
1996 年苹果电脑公司的经营管理陷入困局,使得各界开始期盼有能者管理苹果公司。由于自己的操作系统开发计划陷入僵局,苹果公司急需与外间公司合作以开发一套替代系统。苹果最终决定以收购NeXT的方法获取了他们公司的OPENSTEP操作系统及开发人员,使得乔布斯回归苹果并于1997年担任苹果公司CEO。
Mac OS X就是奠基于OPENSTEP的基础之上。所以 Mac OS X是与之前的 Mac OS 非常不同的操作系统,甚至底层代码都不一样。
2000 年苹果展示了全新的 Mac OS X,与之前的版本相比,这个版本的界面和动画设计相当激进。它拥有全新靓丽的用户界面,用以搭配当时透明多彩的iMac和iBook设计。这个版本其实是一个「Public Beta」版,代号「Kodiak」。
2001年3月24日,Mac OS X的第一个正式版本10.0发布,内部代号叫做Cheetah(猎豹),由此开始了Mac系统以猫科动物大猫命名的时代。但这个版本运行相当慢,功能也不齐全,仅有少量来自独立开发商的应用软件。
所以很快在同年9月,OS X 10.1 发布,内部代号叫Puma(美洲狮)。优化了系统的性能,并增加了新的功能,比如 DVD 播放。
2002 年 8 月 24 日,苹果推出 Mac OS X 10.2 Jaguar (美洲虎)。这是苹果第一次公开地使用猫科名称作为系统商标推出,因为乔布斯认为大家对之前版本的内部代号十分感兴趣,就索性拿它来注册商标了。这个版本带来了性能的大提升,新的外观,以及150多项新功能。很多人把这个版本视为 Mac OS X的第一个正式版本。
2003 年推出 Mac OS X 10.3 Panther(黑豹)。这个版本新增了众多新功能。包括重新设计的 Finder、用于一键查看所有窗口的 Exposé(现已整合进调度中心)、iChat AV 视频会议功能、Xcode、以及推出自己开发的 Safari 浏览器。
2005 年推出Mac OS X 10.4 Tiger(虎)。它包括 200 多项新功能,例如 Spotlight(聚焦搜索)、Dashboard(仪表盘小部件)、Safari 中的 RSS 支持、字典、Photo Booth。Tiger 同时支持之前的 Power PC 架构和新推出的 Mac 的 Intel 架构。
Mac OS X 10.5 Leopard(花豹)。在 2005 年 6 月 6日的 WWDC 中所宣布,但直到 2007 年 10 月才正式推出,主要是为了给初代 iPhone 的开发让进度。这次更新带来了如今大家非常熟悉的功能,比如 Time Machine(时间机器)、重新设计的桌面、支持多桌面、Quick Look(空格键快速查看)、用于在 Mac 上安装 Windows 系统的 Boot Camp 软件等,还增加了对 64 位应用程序的支持。
继Leopard之后,于 2009 年发布Mac OS X 10.6 Snow Leopard(雪豹)。Snow Leopard相比前代Leopard在外观上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连默认桌面壁纸都很相似),但是完善并优化了 Mac OS X。所以这是一个相当成熟的版本,很长时间以来Snow Leopard 都被视为最好的 Mac OS X 版本。这也是 Mac 系统最后一次通过光盘的形式发布,之后都采用 Mac App Store 更新的方式升级(除了接下来的 Lion 同时采用过 U 盘更新)。此版本起仅适用于 Intel CPU 的 Mac,不再支持任何 PowerPC CPU 的 Mac 电脑。
2011 年 7 月 20 日正式发布 Mac OS X 10.7 “Lion”(狮)。此版本中苹果放弃了经典的 X 徽标,而采用圆形猫科动物头像作为系统徽标。苹果也不再发售“Lion”光盘,用户可以在 Mac App Store 直接购买下载,或者在 Apple 在线商店购买 USB 闪存盘版。Lion吸收了很多 iPad 上的功能和应用程序,比如 AirDrop、FaceTime、推送通知、 Launchpad、全屏应用程序、表情符号、触控板支持多点触控手势。
当时就有很多人猜想苹果会不会把 iOS 和 Mac OS X 合并为一个操作系统,虽然苹果已经明确表示不会。
2012年发布 OS X 10.8 Mountain Lion (山狮)。该版本包含诸多新功能,例如 iMessage 取代了 iChat、提醒事项、备忘录、通知中心、Game Center、AirPlay等,大部分源自 iOS,因此 iOS 与 Mac 进一步整合。
OS X 10.9 Mavericks(冲浪湾),WWDC 2013 上发布 OS X Mavericks 时,克雷格·费德里吉开玩笑说 OS X 10.9 曾考虑命名为 OS X Sea Lion,但考虑到猫科动物名称即将用尽,今后命名困难,所以系统定名为 Mavericks,即加州北部的一处冲浪胜地。随后他宣布今后十年苹果将会用给开发团队灵感的加州景点名称作为系统代号名。OS X Mavericks 也是第一个通过 Mac App Store免费提供的系统版本。OS X Mavericks 提升了 Mac 笔记本的性能和电池续航,苹果宣称所有的旧产品更新后都可以延长一个小时的续航。OS X Mavericks 还加入了 iBooks 电子书功能和与 iOS 相同的地图应用,Finder 加入了标签页,并进一步提高了 iCloud 的集成能力。
OS X 10.10 Yosemite(优胜美地国家公园),OS X 10.10 Yosemite 于 2014 年 6 月 2 日在年度 WWDC 上首次亮相,并于秋季 10 月 16 日随配备 Retina 5K 显示屏的 iMac 正式推出。「Yosemite」一名来自加州的优胜美地国家公园。该版本再次对操作系统界面进行了重大重新设计,采用了自 iOS 7 以来的扁平化外观,这一设计语言延续至今。
OS X 10.11 El Capitan(酋长岩),苹果于 2015 年 WWDC 上发布了 OS X 10.11 El Capitan。OS X El Capitan 一大重点就是性能提升,主要是因为采用了 Metal 绘图技术。苹果也设计了一款新的名为 San Fransisco 的字体作为 El Capitan 的系统默认英文字体。
4.4 macOS时代
macOS 10.12 Sierra (内华达山脉),2016 年 WWDC 上,苹果发布了macOS 10.12 Sierra。Mac OS X 的名字被更简洁优雅的 macOS 所取代,以搭配 iOS、iPadOS、watchOS、tvOS 的命名方案。macOS Sierra 增加了 Siri、夜览模式、视频画中画模式的支持。通用剪贴板可以在跨设备之间快速共享剪贴板内容,也可以使用 Apple Watch 解锁 Mac。
macOS 10.13 High Sierra(内华达高脊山脉),2017 年 6 月 5 日的 WWDC 上发布了macOS 10.13 High Sierra。macOS High Sierra 用上全新的苹果文件系统(APFS, Apple File System),同时优化了 Safari、照片、邮件及其他设置。
2018年的macOS 10.14 Mojave (莫哈维沙漠) 带来了备受期待的「深色模式」,以及会根据一天中的时间而变化的新动态壁纸。桌面支持叠放,这能让桌面更加整洁。此外还有其他众多实用更新。
macOS 10.15 Catalina (圣卡塔利娜岛),macOS Catalina 放弃了对 32 位应用程序的支持。深化了 macOS 与 iPadOS 的集成。Sidecar 让 iPad 可以变成 Mac 的无线外接屏幕。利用 Catalyst,开发者能轻松移植 iPadOS 的程序到 macOS 上。
macOS 11 Big Sur (大瑟尔),macOS 11 Big Sur 在 WWDC 2020 上亮相,这是自 2001 年 Mac OS X “Cheetah”以来 macOS 首次更改其版本号(从 X 到 11)。macOS Big Sur 标志着 Mac 全新时代的开始。Big Sur 是第一个针对 Apple Silicon ARM 芯片定制优化的版本,开启了 Mac 从 Intel-x86 芯片到 Apple Silicon ARM 芯片的过渡。所以这是一次激动人心的更新,未来充满无限可能。macOS Big Sur 采用精美的崭新设计,与 iOS 和 iPadOS 风格紧密匹配,一切焕然一新而又为人熟悉。
macOS 12 Monterey (蒙特利湾),2021 年 6 月 7 日,苹果公司在 WWDC 上正式宣布 macOS Monterey。细心的话可以发现macOS Monterey 的图标是自 2016 年以来首次不使用实景照片作为版本图标。macOS Monterey 主要更新了 Universal Control(允许输入设备同时与多个设备一起使用),专注模式,iOS 上的快捷指令,以及重新设计的 Safari 和 FaceTime。
macOS 13 Ventura (范朵拉),时间来到了 2022 年,在 6 月 6 日的 WWDC 上,苹果正式宣布了 macOS Ventura,也就是目前最新的 Mac 系统。
5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也就是指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所使用的操作系统。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使用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时长,可能已经远远超过了Windows等桌面操作系统。
5.1 1973-2000:移动操作系统的萌芽
1973年,美国摩托罗拉工程师马丁·库帕(Martin Cooper),发明了世界上第一部手机,开创了人类的移动通信时代。那时候的手机,外型笨重,功能简单。别说上网,就连发短信都不行,只能用来打电话。这种功能单一的手机,并没有专门的操作系统。它里面只有一些设计好的程序,执行简单操作。到了80年代中后期,随着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成熟,手机开始变得更轻、更小,操作也更加方便。
个人电脑(PC)的出现与普及,加上网络技术的崛起,共同推动了整个社会的信息化浪潮。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触IT技术,并争相购买相关的数码电子产品。当时,就有科技厂商敏锐地发现,商务精英人士普遍都有移动办公的需求,如果能够搞出小型化的“掌上电脑(Handheld PC)”,实现“移动办公”,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
1984年,英国Psion公司发布了自己的袖珍电脑产品——Psion Organizer。两年后,1986年,他们又发布了更加先进的Organizer II。Organizer/Organizer II,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实用性掌上电脑。这种电脑,也被称为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码助手)。
1992年5月,苹果公司发布了自己的PDA产品,并将其命名为Newton MessagePad。
当时,PDA和手机是两种不同的产品。PDA的功能更加复杂,但手机具有通信能力。为了让PDA支撑更多的功能,厂商们开始定制研发专门的PDA操作系统。这类系统,可以说是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最早版本。
一、Palm OS
1993年,一家名叫Palm的数码设备公司在美国正式成立,致力于PDA的研发和生产。但是,因为资金不足,他们的起步并不顺利。
1995年9月,U.S. Robotics公司看中Palm公司的潜力,出资将其收购。不久后,1996年4月,第一部Palm Pilot掌上电脑诞生,名为Pilot 1000。Pilot 1000有256K内存,以及一块160×160单色显示屏,支持地址簿、日程表、备忘录、代办事项等多种功能。它采用的操作系统,是palm自己开发的Palm OS 1.0。
1997年底,Palm OS 2.0问世,新增了电子邮件和记账软件功能。后来,Palm公司将Palm OS授权给IBM、HandSpring及Sony等公司。这些公司生产了一些基于Palm OS的产品,使得Palm OS的普及率和影响力逐渐提升。购买并使用Palm产品,成为当时商务人士的一种潮流。
二、BlackBerry OS
除了Palm之外,另外还有一家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PDA产品。这家公司,就是来自加拿大的RIM(Research In Motion)。RIM旗下的品牌,大家可能更为熟悉,那就是——BlackBerry(黑莓)。
RIM公司诞生的时间很早。1984年3月,这家公司正式创办。他们早期的业务,是开发电视屏幕无线显示系统,还有一些条形码阅读器之类的产品,都不太成功。
1994年,RIM才开始研究无线设备。
1995年,他们推出一款名叫Pager900的无线交互式寻呼机,可以收发电子邮件,获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
1998年,他们生产出带有电脑键盘的PDA。
1999年,他们推出首款能通话的黑莓手机——RIM 6230。
为了更好地推广自己的硬件产品,RIM开发了专用的操作系统——BlackBerry OS。这个系统支持电话簿、日历、电子邮件、移动电话、文字短信、互联网传真、网页浏览等一系列功能,深受用户喜爱。
三、塞班(Symbian)
诺基亚和塞班,是本世纪初手机市场毫无疑问的霸主。他们几乎代表了一个时代,也是很多手机用户(包括我)的难忘回忆。其实,塞班早期诞生的时候,并不是专门为诺基亚手机开发的。
塞班的前身,是Psion公司(前文提到的那个)在1989年推出的EPOC系统。EPOC这个词来自于epoch,意思是“一个时代的开始”。也有媒体认为,EPOC是“Electronic Piece of Cheese”的首字母缩写词,表示“使用电子产品就像吃奶酪一样简单”。
1989年,Psion发布了首批配备EPOC操作系统的16位计算机:MC200和MC400笔记本电脑。
1994年,Psion开始研发32位的EPOC32系统(针对ARM平台,采用C++开发,之前的16位系统面向Intel 80186平台)。
1998年,EPOC32系统研发成功。这一年的6月,Psion Software与诺基亚、爱立信和摩托罗拉联合,共同成立了一家名为Symbian Ltd.的公司。与此同时,EPOC/EPOC32被正式更名为Symbian OS。这就是塞班的由来。
1999年,Revo、netBook、Series 5mx、Series7等设备,都采用了Symbian Release 5系统。爱立信和诺基亚的手机,也陆续开始采用塞班。
四、Windows CE
另一个大家熟悉的移动操作系统,来自微软。微软作为桌面操作系统的巨头,目睹移动设备的崛起,当然不会无动于衷。他们很快启动了移动设备专用操作系统的开发计划。
1996年,微软正式推出了Windows CE 1.0。这个系统可以视为Windows 95的单色简化版,真实全名应该叫做Windows Embedded Compact(针对袖珍嵌入式设备的视窗系统)。
CE的缩写来源,微软并没有官方说明,大概是Compact Edition、Customer Embedded、Consumer Electronics等。
1997年,微软推出Windows CE 2.0。虽然CE 2.0仍然基于Windows 95,但效率有了很大改进,获得了不少用户的认可。
2000年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对比:
palm OS:59.89%
Windows Mobile:26.56%
Symbian:1.8%
Blackberry OS:1.65%
5.2 2000-2007:王者塞班独领风骚
进入21世纪后,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继续加速普及,手机也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手机的高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操作系统市场格局的巨变。
一、Palm OS开始下滑
Palm OS是基于PDA发展而来的系统。在千禧年前后的PDA繁荣期,它一度占据了90%的PDA市场份额。移植到手机上后,palm OS也获得了一定的成功。当时,索尼、高通和Handspring(后来被palm收购)等厂商,都是palm OS的用户。
2002年,Palm OS 5正式发布,开始支持ARM处理器。
再后来,随着手机的逐渐强大,PDA走低,palm开始下滑。
二、BlackBerry OS黄金时代
2002年3月,RIM正式推出了BlackBerry 5810。这是RIM推出的第一款支持GSM和GPRS的手持设备。它也宣告了黑莓黄金时代的开始。
BlackBerry 5810是一款需要插入耳机才能打电话的手机,非常另类。一年后,6710内置了音频硬件,才算解决了问题。
后来,RIM接连推出了几款经典的型号,逐渐将黑莓打造成了一个针对“专业消费者”的高端手机品牌。黑莓手机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QWERTY全键盘设计,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它的系统安全性,也是用户选择它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塞班(Symbian)登顶巅峰
塞班的成立目的,是为了整合PDA和手机设备的操作系统。它其实是欧洲厂商的一个联盟,代表了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的利益。塞班系统,是一个实时、多任务的32位操作系统,具有功耗低、内存占用少等特点,非常适合手机等移动设备使用。诺基亚、爱立信在一开始就将塞班视为自己的主要发展平台。
2000 年 11 月发布的Ericsson R380智能手机,是第一款随EPOC Release 5.1发布的设备。而同期发布的诺基亚9210 Communicator智能手机,则被认为是首款搭载了Symbian OS的智能手机。
Symbian S40平台,主要以功能机为主。
2001年6月,塞班公司发布了Symbian S60(Series60)平台,主要面向智能机。行业普遍认为,S60是应用最广泛的塞班系统版本,堪称一代经典。
2004年,如日中天的诺基亚公司,收购了Psion公司所持有的Symbian公司31.1%的股权(价值大约1.357亿英镑),使自己的股份达到63.3%,获得了完全控制权。
不久后,Symbian OS v8.0正式发布。
2004年,塞班还做出了一件重要的决定。这年10月,他们对外宣布,将和英特尔进行合作,共同开发以Symbian OS以及英特尔Xscale技术为基础,面向3G手机芯片的新移动平台。这个平台,名字叫做Maemo,它是后来Meego系统的前身。
2005年,Symbian OS v9.0和Symbian S60 3rd Edition发布,将塞班用户的体验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这一年,全球Symbian OS操作系统手机累积出货量达到1920万台。
2006年,Symbian继续高歌猛进。这一年,Symbian智能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一亿部,市场占有率逼近70%。
2007年,Symbian登顶巅峰,出货量超过2亿部。
四、Windows CE
2000年第二季度,微软Windows CE终于正式脱离了对Windows 95的依赖,变成一个全新的系统。这个系统支持x86、PowerPC、ARM、MIPS等多种类型处理器,非常适用于手机设备。当时,微软把Windows CE更名为了Windows Pocket PC,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PC。
2003年,微软又开发了Pocket Phone Edition和Windows Powered SmartPhone操作系统。后来,微软将这些系统融合到PPC。
2003年6月23日,微软正式推出了Windows Mobile 2003(最初命名为Pocket PC 2003,基于Windows CE 4.x内核)。
2005年5月,微软面向PDA和智能手机市场,发布了Windows Mobile 5.0操作系统。采用Windows Mobile系统的公司比较多,包括退出了塞班联盟的摩托罗拉、合并后的索尼爱立信,以及来自中国的中兴、华为。
概括来说,2006年,塞班是绝对的龙头老大,Windows Mobile和BlackBerry OS抢老二。Palm OS嘛,日渐势微。
2006年二季度的市场份额对比:
Symbian:60.14%
palm OS:12.52%
Windows Mobile:9.43%
Blackberry OS:7.99%
正当各大势力互相死磕的时候,一场巨变即将发生。这场巨变,不仅会彻底改变手机市场的格局,还会把人类移动通信带入全新的时代。
5.3 2007-20xx:触屏智能重新洗牌
2007年,是手机市场发生历史性转折的一年。这一年的1月9日,在Macworld 2007大会上,史蒂夫·乔布斯正式发布了第一代iPhone。iPhone的问世,是极具震撼性的事件。它宣告了触屏智能机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标志着手机市场的重新洗牌。
一、iPhone OS/iOS
刚开始开发iPhone的时候,苹果并没有为iPhone的操作系统专门命名。他们对外宣称,iPhone运行的是Mac OS X系统(苹果Mac电脑内置的系统)的手机版本,称之为iPhone runs OS X,意思是“可以在iPhone上运行的Mac OS X系统”。不管是Mac OS X,还是iPhone runs OS X,其实都来自于NeXTSTEP。
1985年,乔布斯被赶出苹果公司后,创办了NeXT公司。当时,这家公司基于Mach(卡梅隆大学开发的一种操作系统内核)和BSD(伯克利大学基于Unix衍生的操作系统)系统,以Objective-C为原生语言,添加了图形界面,推出了一个新系统,名叫NEXTSTEP(1989年发布)。
1996年,乔布斯回归苹果公司。
1997年2月,苹果公司将NeXTSTEP买下,变成了后来Mac OS X的基础。
2008年3月,iPhone操作系统终于有了自己的名字,叫做iPhone OS。
同样是2008年,苹果推出了App Store。App Store的意义,应该不需要我多说了。它让第三方人员可以开发App应用,分享智能机的发展红利。更重要的是,它催生了繁荣的苹果App生态,让手机更具可玩性和实用性。
2010年6月,在WWDC上,苹果宣布将iPhone OS正式改名为iOS(因为iPad和iPod touch也使用iPhone OS)。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IOS之前是思科公司的操作系统商标。为了避免侵权,苹果专门找到了思科,要到了授权(不知道有没有掏钱)。iOS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2011年底,iOS一度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后来,因为另一个操作系统的崛起,iOS的市占率才降了下来。
2019年,苹果公司将ipadOS从iOS中独立出来,加上iPod Touch已停产,所以,iOS实际上又变成了iPhone专用的OS。
根据2023年4月的最新统计(来自Statcounter),iOS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市占率为30.61%。
二、Android(安卓)
Android的创造者,是安迪·鲁宾(Andy Rubin,也译为安德鲁·鲁宾,Andrew E. Rubin)。
安迪·鲁宾196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1989年至1992年,他在苹果公司工作,担任制造工程师。这期间,因为酷爱机器人,他被同事取了一个外号,叫做“Andriod”(和Andy相同的开头字母)。Android一词的最早出处,是法国作家利尔·亚当在1886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未来夏娃》。在小说中,作者将外表像人类的机器,取名为Android。(我们平常所说的机器人,叫做robot。)
安迪·鲁宾离开苹果之后,辗转在多家公司工作过,从事移动设备的开发。1999年,鲁宾参与创办了一家移动设备公司——Danger Inc.。
2003年10月,安迪·鲁宾联合里奇·米纳(Rich Miner)、尼克·西尔斯(Nick Sears)、克里斯·怀特(Chris White)三人,在加州硅谷共同成立了一家做软件的新公司。这家公司,名字就叫Android Inc.。安迪·鲁宾在后来的一次演讲中透露,开发Android最初是为了改进数码相机的操作系统。但因为数码相机市场萎缩,他们才决定将Android用于手机操作系统。
2005年,Android公司经营困难,安迪·鲁宾写信给Google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寻求投资。几周后,2005年7月,Google公司以大约50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Android Inc.公司。收购后,Android系统由Google公司接手研发。而安迪·鲁宾,则成为谷歌公司的工程部副总裁,继续负责Android项目的研发工作。
2007年11月5日,Google公司正式向外界展示了Android操作系统。系统的logo,是由设计师伊琳娜·勃洛克(Irina Blok)创作的,看上去像一个机器人和一只绿色虫子的组合。勃洛克回忆道:客户给她的唯一指示,就是让这个logo看起来像一个机器人。而自己的主要设计灵感,来自于洗手间的男女标识。
发布Android的同一天,Google公司宣布,联合了摩托罗拉、高通、HTC和T-Mobile在内的30多家公司,共同组建全球性的开放手机联盟(Open Handset Alliance),以推动Android的普及。
2008年9月,Android 1.0系统正式诞生。不久后,第一款搭载Android 1.0系统的手机出现了,是美国运营商T-Mobile的G1。
这款操作系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到2018年时,它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70%,可以说是一骑绝尘。Android的版本号命名也很有特点。从1.5版本开始,它的每一个版本,都是用食物来命名,而且开头字母严格按照字母表顺序:
从Android 10版本开始,这个习惯才改变。目前,Android的最新版本是14。Android之所以会取得成功,和它的开源生态密切相关。Android是一个开源系统,任何开发者,都可以通过公布的Android源代码,进行系统二次开发,更不用说开发App应用程序。这样一来,不仅降低了App的开发门槛,也缩短了开发周期,有利于开发者获利。对于手机厂商来说,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系统的打磨上,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我们所熟知的小米、魅族、vivo、OPPO等手机厂商,他们的操作系统,基本都是基于Android的深度定制。
iOS和Android的强势崛起,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短短几年时间,这两个系统就成为市场主流,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5.4 历史车轮的碾压
一、塞班
触屏智能机出现后,诺基亚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急速崩塌。塞班的市场占有率,也直线下跌。
2008年12月,诺基亚以4.1亿美元的价格,完全收购了塞班公司,并将Symbian转移至塞班基金会。
2011年12月21日,诺基亚官方宣布放弃塞班(Symbian)品牌。半年后,2012年5月27日,诺基亚彻底放弃开发塞班系统。
2013年1月24日,诺基亚最终宣布,不再发布塞班系统的手机,完全改投微软WP系统的怀抱。这意味着,塞班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二、Windows Phone(WP)
微软WP系统的日子也不好过。
2010年2月,微软正式向外界展示了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同年10月,该系统的第一个版本Windows Phone 7(简称WP7),正式发布。
Windows Phone的诞生,宣告了Windows Mobile的终结。微软完全放弃了Windows Mobile5、6X的操作界面,基本上重做了整套系统的代码和视觉。WP7的程序,也和此前的WM系统互不兼容。
2012年6月21日,微软发布Windows Phone 8。WP8放弃了WinCE内核,改用与Windows 8相同的NT内核。这个系统是第一个支持双核CPU的WP版本,宣布WP进入双核时代,同时也宣告WP7退出历史舞台。这一做法,遭受了WP7用户的猛烈批评。
2017年,WP系统的市场份额仅有0.1%。
2018年,微软CEO纳德拉宣布,微软的移动战略失败。
2019年,Windows 10 Mobile停止更新。
三、plam OS
2007年之前,palm OS就已经很衰弱了。
2009年,palm OS被改名为webOS。
2010年,惠普以12亿美元收购Palm,HP品牌取代Palm,webOS也成为惠普PDA的操作系统之一。
2013年,LG收购惠普手中的webOS,将它用在LG智能电视上。
2014年,惠普将palm品牌出售给了中国TCL公司。
卖来卖去,palm和webOS基本上已经被人遗忘了。
四、黑莓OS
安卓和苹果崛起后,诺基亚很快被干趴下,但黑莓还在死扛。
结果,死扛也没扛多久。
2011年,RIM公司开始疯狂裁员。
2013年,RIM推出BlackBerry 10操作系统,公司也直接改名为BlackBerry Limited(黑莓公司)。
2015年,黑莓公司抛弃了BlackBerry 10操作系统,转向安卓怀抱。
2016年,黑莓彻底停止产品研发,改为做品牌授权,授权对象包括中国TCL、印度Optiemus、印尼BB Merah Putih等公司。
2020年2月,TCL宣布停产黑莓手机。
除了安卓、iOS、WP、塞班、palm OS、BlackBerry OS之外,行业还曾经出现过一些系统,但基本上都属于昙花一现。
五、BADA OS
BADA OS是三星为智能机市场开发的自研操作系统,也是基于Linux核心。BADA在韩语里的意思,是“海洋”。和Android、iOS一样,BADA系统有自己的应用商店。但是,因为种种原因(经验不足,生态欠缺),BADA的市场反应非常一般,很快就被取代。
2012年,三星被迫将BADA系统合并到了Tizen系统中。
2013年,BADA系统终止开发,三星全面转投Android怀抱。三星放弃还是蛮及时的。他后来不仅战胜了诺基亚,还干掉了HTC,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Android手机厂商。
Tizen是2011年9月三星和英特尔联合开发的一款开源移动操作系统。在手机市场失败后,它被三星改用到了智能电视和智能手表上,也算找到了一个出路。
除了Tizen,英特尔还和诺基亚一起捣鼓了前面提到的MeeGo系统。MeeGo其实是一个很不错的系统,曾经一度被诺基亚老粉们视为救命稻草。可是,关键时刻,诺基亚脑抽抛弃了Meego,全面转向微软的WP。然后,就没有然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