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草 工作研究
第一节 工作研究概述
一、工作研究的对象
工作研究的对象是作业系统,这是一个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旨在实现预定的功能和目标。作业系统的目标表现为输出一定的“产品”或“服务”,主要由材料、设备、能源、方法和人员五个方面的因素组成,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密切合作,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为了确保作业系统能够实现预定目标,必须对作业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本和柔性等方面进行常规检查和测定。时间方面包括作业活动的进度、人工消耗和交货期等方面;质量方面既包括制成品的质量,也包括转换过程的质量;成本方面是指变换过程中各项费用的总和,反映了作业系统的经济性;柔性方面是指企业提供多种类型产品的能力,以及对需求变化的应变能力。
作业活动的时间、质量、成本和柔性等方面的检测结果将被反馈到作业系统中进行控制和调整,以确保作业活动按照预定目标进行。这样可以保证作业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性,同时也可以满足顾客的需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实践中,作业系统的设计和优化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材料的选择、设备的配置、能源的利用、方法的改进和人员的培训等。同时,需要使用适当的工具和技术来监测和控制作业系统的运行,如生产计划和控制系统、质量管理系统、成本控制系统和供应链管理系统等。这些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作业系统的效率和灵活性,从而实现更高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进一步对作业系统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发现各个要素的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表3-1是变动因素对作业系统影响程度的等级划分。
根据表3-1,对于作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变动,其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产品设计”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最高,为一级,而“操作动作”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最低,为五级。一般来说,变更较高级别的因素,会带来更大的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在变更作业系统时需要慎重考虑。
具体来说,以下是各个要素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及其特点:
-
“产品设计”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最高,变动会带来原材料及作业方法的改变,甚至可能取消某种作业方法。在实践中,产品设计变动需要充分考虑到技术、经济和人的条件制约。
-
“原材料”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为二级,即在产品设计一定的情况下,变更原材料会引起作业方法的改变,甚至可能取消某项作业方法。因此,在变更原材料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产品设计和作业方法的变化。
-
“工程”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为三级,即通过合并或改变工序顺序,可以简化或者取消一部分作业。在实践中,工程变动需要充分考虑到作业流程和作业效率的影响。
-
“设备与工具”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为四级,即通过选择更有效的设备与工具,或改变在作业现场的相对位置,从而使作业更为简单和容易。在变更设备与工具时,需要充分考虑到作业效率和成本的影响。
-
“操作动作”变动:对作业系统的影响程度最低,为五级,即只是改变操作的方式、方法,使操作更为简便。在实践中,操作动作变动需要充分考虑到作业效率和人员培训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选择某一级别的变更因素时,其以下各级别的因素都有可能需要改变。例如,选择第二级别的变更,与此相联系的第三级别的工程、第四级别的设备和工具以及第五级别的操作动作都有可能发生变更。因此,在变更作业系统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级别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技术、经济和人的条件制约等方面的因素。
二、工作研究的特点
工作研究是一种通过改进作业流程和操作方法,实行先进合理的工作定额,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的技术。其最显著的特点包括:
-
低成本:工作研究只需很少投资或不需要投资,通过利用企业自身资源,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目的,因此成本较低。
-
内涵式发展:工作研究通过挖掘企业内部潜力,优化工作流程和操作方法,从内部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实现内涵式发展。
-
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工作研究,企业可以实现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提高,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
应用广泛:工作研究是提高生产率的首选技术之一。美国90%以上的企业都应用了工作研究,取得了50%以上的生产率提高。
因此,工作研究是一种在企业内部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有效技术,具有成本低、内涵式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应用广泛等特点。企业可以通过应用工作研究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
三、工作研究的内容
工作研究是一种考察生产和管理工作的方法,旨在寻求经济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最科学、最合理的工作时间,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工作研究包括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大技术。
-
方法研究是通过分析、改进和优化现有工作方法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一种技术。方法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分析: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程序分析是指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瓶颈和不必要的工作环节。作业分析是对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以确定工作流程和所需的技能。动作分析是对工作任务中具体的动作和动作时间进行分析,以确定最佳的工作方式。方法研究的实施效果需要通过作业测定来衡量。
-
作业测定是确定各项作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的一种技术。作业测定主要包括秒表测时、工作抽样、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和标准资料法。秒表测时是通过使用秒表来记录工人完成一项工作所需的时间。工作抽样是通过随机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来确定工作的平均时间。预定动作时间标准法是根据不同的动作来制定不同的标准时间。标准资料法是通过事先确定好的标准资料来确定工作时间。作业测定的目的是减少生产中的无效时间,为作业制定标准时间。
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彼此密切相关。在进行工作研究时,一般是先进行方法研究,制定出标准的作业方法,然后再测定作业时间。作业测定要以方法研究所选择的较为科学合理的作业方法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标准作业定额;而方法研究则要用作业测定的结果作为选择和评价工作方法的依据。因此,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
在实际工作中,不是所有工作都需要同时使用这两种技术。方法研究和作业测定可以作为两种单独的技术分开使用,具体使用哪种技术取决于实际情况。
四、工作研究的分析技术
工作研究是一种系统地调查研究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本的各种因素,寻找最令人愉快的工作方法和最科学、最合理的工作时间,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在工作研究中,常用的分析技术有“5W1H”提问技术、“ECRS四原则”和“一表”。
“5W1H”提问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分析技术,它主要是从目的、原因、时间、地点、人员和方法六个方面进行提问,以发现问题所在。通过连续几次提问,可以进一步探讨改进的可能性,以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目的。由于前5个提问英语单词的字首字母都含有“W”,而最后一个提问的字首字母为“H”,因此,常称之为“5W1H”提问技术。也有人称之为“6W”提问技术。下面是“5W1H”提问方法的具体内容:
- What(什么):明确目的和事物的本质,了解工作的目标和内容。
- Why(为什么):探究问题的原因和成因,找出问题的根源。
- When(何时):确定问题发生的时间和频率,以便寻找改进方案。
- Where(何地):明确问题发生的地点和范围,为改进提供参考。
- Who(谁):了解参与工作的人员和其职责,以便寻找改进方案。
- How(如何):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和可行性,为改进提供思路和方向。
在应用“5W1H”提问技术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确保提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寻找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达到工作研究的最终目的。
在工作研究中,若发现问题不必要或无效,则应予以消除,这是“ECRS四原则”中的“E”(Eliminate);若问题是必要的但可以合并,就可采用“C”(Combine)原则,将多个工序或动作进行合并,以达到省时简化的目的。若需要保留的工序无法消除或合并,则可采用“R”(Rearrange)原则进行重排,根据“何人、何事、何时”三个提问对工作顺序进行优化。最后,在经过取消、合并和重排等改进后,应采用“S”(Simplify)原则,采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工作方法,以提高效率。
这四个原则的应用,可以帮助工作研究人员找到最佳的改进方案,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例如,通过取消不必要的工序和动作,可以减少生产时间和成本;通过合并工序或动作,可以减少操作次数和工作时间;通过重排工作顺序,可以避免重复劳动和浪费时间,提高效率;通过简化工作方法,可以减少工作难度和提高工作质量。这些原则的应用可以结合“5W1H”提问技术进行,以达到最佳的改进效果。
在应用这些原则时,需要注意问题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以确保改进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寻找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以达到工作研究的最终目的。
以下是“ECRS四原则”的具体内容:
- Eliminate(消除):取消不必要的工序或动作,或者取消不需要的投资等,以达到省时省力的目的。
- Combine(合并):将多个工序或动作进行合并,以减少操作次数和工作时间,达到省时简化的目的。
- Rearrange(重排):根据“何人、何事、何时”三个提问对工作顺序进行优化,避免重复劳动和浪费时间,提高效率。
- Simplify(简化):采用最简单、最快捷的方法来完成新的工作方法,以提高效率。例如,增加工装夹具、增加附件、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等措施,简化工作方法,使新的工作方法更加有效。
五、工作研究的步骤
工作研究是企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它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并解决各种生产和经营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企业需要积极组织和实施工作研究,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以下是实施工作研究的七个步骤:
1.挖掘问题并确定工作研究项目
在选择进行工作研究的对象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进行工作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企业要选择具有经济价值的作业进行研究,例如影响生产效率的“瓶颈”、物料搬运等。这样可以确保工作研究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
-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也是进行工作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选择工作研究对象时,必须确保有足够的技术手段来从事这项研究。例如,在提高机床切削速度时,必须确认机床的强度是否能够承受较快的切削。
-
人的因素。人的因素也是进行工作研究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在确定进行工作研究的对象后,必须让企业的有关成员都了解进行该项工作研究对企业和对他们个人的意义。要说明工作研究不但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还会提高他们个人的经济利益,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生产热情,让工作研究更深入地进行。同时,要注意工人们提出的改进意见,将其纳入工作研究的推进中。
2.观察现行方法并记录全部事实
一旦确定改进的对象,就需要建立调查计划并进行现场分析,以寻求改进方法。但是,改进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记录事实的准确性,这是严格考察、分析和开发改进方法的基础。因此,需要使用最适当的记录方法记录直接观察到的每一个事实,以便进行分析。
3.仔细分析记录的事实并进行改进
在进行改进时,需要根据记录的事实采用“5W1H”、“ECRS四原则”加“一表”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以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4.评价和拟定新方案
针对一些复杂和重大的改进,通常会形成多个方案。这些方案各有所长和所短,需要通过评价比较,选择较为优秀和合理的方案,作为拟定的实施方案。
5.制定作业标准及时间标准
选定的改进方案需要经过标准化的步骤,才能变成指导生产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的规范和依据,从而使改进方案真正落到实处。
以下是具体的步骤:
-
制定作业标准化内容。根据选定的改进方案,制定作业标准化的内容。这些内容应该包括使用的机器设备和工具标准化、工作环境标准化、工作地布置标准化以及作业指导书等方面。
-
确定标准化的具体内容。确定每个标准化内容的具体要求和标准。这些要求和标准需要具备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便规范生产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
-
制定作业指导书。制定作业指导书,包括作业步骤、安全注意事项、操作规范等内容,以便指导生产作业活动和操作方法。
-
制定标准化实施计划。根据制定的作业标准化内容和作业指导书,制定标准化实施计划。实施计划需要考虑实际生产情况和实施难度,以便确保标准化的顺利实施。
-
实施标准化。根据制定的标准化实施计划,进行标准化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记录每一个步骤和结果,以便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
审查和修改标准化内容。对已经实施的标准化内容进行审查和修改,以便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标准化内容。
6.新方案的组织实革
在工作研究中,新方案的组织实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新方案真正在生产中得以实施,工作研究的效果才能真正发挥,工作研究的目标才能实现。以下是新方案组织实施阶段需要完成的几项工作:
-
获得批准并得到认可和支持。根据工作研究项目的层次、范围、审批权限等,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批准,并得到有关部门主管领导的认可和支持。这是新方案组织实施必须具备的条件。
-
学习和掌握新方案。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和掌握新方案,对于某些复杂和重大的实施方案应该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培训,让更多的操作者和相关人员真正按新方案操作。作业标准是培训操作者掌握新方案的基础性文件。
-
现场试验运行。对于某些涉及面广、影响范围大的新方案应该组织必要的试运行,演练各部门和各环节的衔接配合,及时解决意想不到的问题,以保证新方案实施时万无一失。
-
维持新方案,不走回头路。实践证明任何一次新方案的实施,尤其是开始阶段并不顺利,效果并不明显,这时候很容易走回头路。这样有可能使以前傲的工作“前功尽弃”。因此,在实施的开始阶段应该千方百计维持新方案,并在维持阶段对新方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改进。
7.检查和评价
在新方案实施一段时间后,企业工程主管部门应该对此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并作出评估。以下是检查评估工作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
-
考察方案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检查评估需要考虑新方案实施后对企业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生产效率、成本控制、质量控制、工作环境等因素,以便对新方案的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
检查评估新方案原定目标是否达到。新方案实施前制定了一系列目标,检查评估需要对这些目标进行检查,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需要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
分析所制定的作业标准与实际情况的差异。新方案实施后需要对作业标准进行检查,看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如果存在差异,需要分析原因并考虑是否需要对作业标准进行调整。
-
考虑是否需要调整新方案。检查评估后,需要对新方案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看是否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第二节 方法研究概述
一、方法研究的概念、特点与目的
1.方法研究的概念
在人类生活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标,人们总是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但是,不同的方法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好的方法可以帮助人们减少资源的消耗,提高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从而实现更高的产出。方法研究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它通过各种分析技术对现有的工作方法进行详细记录、严格考察和系统分析,最终设计出最经济、最合理和最有效的工作方法,以减少人员和机器的无效动作,降低资源的消耗,同时也实现方法的标准化。
2.方法研究的特点
方法研究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
求新意识。方法研究不以现行的工作方法为满足,力图改进和创新,始终保持求新意识,不断挖掘潜力,寻求更加经济、合理和有效的工作方法,以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方法研究是通过流程优化,寻求最佳的作业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内部资源的潜力,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这需要在不增加投资或较少投资的情况下,实现产出的最大化。
-
整体优化的意识。方法研究着眼于系统的整体优化,通过深入分析和解决局部关键问题,进而解决微观问题,最终达到系统整体优化的目的。这需要逐级优化,从操作优化到动作优化,最终实现整个系统的优化。
3.方法研究的目的
方法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改进工艺和流程,优化工作场所的布局和资源利用,降低不必要的浪费,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实现文明生产,保证操作者身心健康。以下是方法研究的关键点:
-
改进工艺和流程。方法研究需要通过对现有的工艺和流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找出其中的瓶颈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
改进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方法研究需要对工厂、车间和工作场所的平面布置进行优化,使得物流和人流更加顺畅,提高工作效率和人员舒适度。
-
经济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方法研究需要通过优化资源利用,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实现资金、物料和人力的合理分配,以提高生产效率和减少成本。
-
改进物料、机器和人力等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生产率。方法研究需要通过优化物料、机器和人力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生产率和质量,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
-
改善工作环境,实现文明生产。方法研究需要关注工作环境,通过改善工作条件、保护环境、提高安全性等方式实现文明生产,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生产效率。
-
降低劳动强度,保证操作者身心健康。方法研究需要降低劳动强度,通过改进工作方式、优化设备、提升技能等方式,减少操作者的身体和心理负担,保证操作者的身心健康。
二、方法研究的内容与层次
1.方法研究的内容
方法研究是一种系统研究技术,其研究对象是系统,解决的是系统优化问题。为了实现系统优化,方法研究需要关注全局,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粗到细进行研究。
2.方法研究的层次
方法研究的分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层次性,一般分为程序分析、作业分析和动作分析三个层次,从粗到细、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研究。具体如下:
-
程序分析。程序分析是对整个过程的分析,研究的最小单位是工序。通过程序分析,使工作流程化、优化、标准化,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
作业分析。作业分析是对某项具体工序进行的分析,研究的最小单位是操作。通过作业分析,深入了解工序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寻找优化点,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
动作分析。动作分析是对作业者操作过程动作的进一步分析,研究的最小单位是动素。通过动作分析,深入了解操作过程中每个动作的细节,如动作的顺序、时间、力度、角度等,以进一步优化操作过程。
图3-5所示了方法研究的分析过程,其中“工序”是指一个工人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劳动对象或一组劳动对象连续进行的操作;“操作”是指工人为了达到一个明显的目的,使用一定的方法所完成的若干个动作的总和,它是工序的基本组成部分;而“动素”则是指构成动作的基本单位,如伸手、移物等。这种分析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操作过程,找到优化点,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方法研究的步骤
方法研究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方法,用于改善生产工艺和提高生产效率。方法研究的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研究对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重点对生产过程中形成瓶颈的工序、成本最高的工序、质量不稳定的工序和劳动强度最大的工序进行研究。
(2) 现场调查、记录实况:对选定的调查对象需要准确、清晰、明了地记录与现行方法有关的事实。为此,需要收集有关资料,准备用具和图表等。
(3) 分析研究和开发新方法:分析和开发这两个步骤很难分开,需要在考查研究的过程中思考开发新的工作方法的可能性,同时在开发新的工作方法过程中,需要对现行方法不断进行分析研究。
(4) 建立和评价最优方案:通过综合评价和作业测定,改善效果被公认为是最好的方案。
(5) 实施新方案:按照新工作方案的要求对操作者进行培训和教育,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实施新的方案,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对新方案进行适当修正或调整。
(6) 制定标准方法:一旦新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将其内容制定成相应的标准,建立新的工作目标,之后按照新的工作目标来培训操作工人。
(7) 维持新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刚开始可能有不适应的地方,需要研究工作者耐心地说服教育,阐明新方案的优越性,并持之以恒,不断完善,直至最好。
IE活动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坚持不懈地开展IE活动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这一点非常重要。能否坚持IE循环,是应用IE成败的关键。因此,方法研究的程序需要反复进行,每循环一次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便可解决一些,不断循环,不断解决,使整个工作系统不断优化。
第三节 作业测定概述
一、作业测定的概念、特点与目的
1.作业测定的概念
作业测定是一种通过运用各种技术来确定合格工人按照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所需时间的过程。
这里的“合格工人”必须具备必要的身体素质、智力水平和受教育程度,并具备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接受过某项工作特定方法的完全训练,能独立完成所从事的工作,并在安全、质量和数量方面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平。按规定的作业标准是指工人按照经过方法研究后制定的标准的工艺方法和科学合理的操作程序完成作业。此外,还应使生产现场的设备、工位器具、材料、作业环境、人的动作等方面达到作业标准要求的状态。
标准时间是指操作熟练程度和技能都达到平均水平的作业人员按规定的作业条件和作业方法,用正常速度生产规定质量的一个单位的产品时所需的时间。采用科学的作业测定方法制定的完成作业的劳动量消耗就是标准时间。即作业测定侧重于方法,而标准时间侧重于所获得的结果。从作业测定与标准时间的关系来看,标准时间是作业测定的结果,作业测定是得到标准时间的方法。
作业测定的过程需要采用各种技术,以确定合格工人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这些技术包括时间研究、动作分析、工作测量、工作标准化等。其中,时间研究是通过记录工人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来确定标准时间。动作分析则是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各个动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工作测量则是通过测量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动作次数、距离、时间等,以确定标准时间。工作标准化则是通过制定标准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以确保每个工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作业测定和标准时间的应用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因此,作业测定和标准时间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注释:
- 时间研究:通过记录工人完成某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来确定标准时间的方法。
动作分析:将工作过程分解为各个动作,以便更好地理解工作的性质和特点的方法。 - 工作测量:通过测量工作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如动作次数、距离、时间等,以确定标准时间的方法。
- 工作标准化:通过制定标准工作方法和操作程序,以确保每个工人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工作,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方法。
2.作业测定的特点
作业测定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业工程应用技术,其具有以下特点:
-
科学性:作业测定采用四种方法对不同类型的生产进行研究,以制定标准时间,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
客观性:作业测定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因为其是基于标准化的作业操作时间进行测定的。
-
公平性:作业测定采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标准时间,适合大多数作业者,定额水平比较合理,具有公平可信的特点。
-
复杂性:作业测定过程比较复杂,需要大量工作量和较高的管理要求,对于规模小、基础差的企业不适用。
3.作业测定的目的
作业测定的目的是科学制定合格工人按规定的作业标准完成某项作业所需的标准时间。通过制定和贯彻作业标准时间,能够促使生产者充分有效地利用工作时间,减少无效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是作业测定所追求的目标。
作业测定具有广泛用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用于生产、作业系统的设计及最佳系统的选择。
-
用于作业系统的改善和制定新的作业标准。
-
用于生产作业系统的管理,为企业进行计划管理和合理组织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
为企业贯彻分配原则及实施各种奖励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保证作业量标准的公正合理。
-
用于分析工时利用情况,挖掘工时利用的潜力,发现时间损失和工时浪费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少。
二、作业测定的内容与层次
1.作业测定的内容
作业测定是一项重要的工作研究方法,它是在作业程序、操作方法和动作经济、有效、合理的基础上,采用科学方法测定和确定一定的工作(作业)所必须和合理时间消耗的技术。作业测定主要包括作业时间测定和标准工时制定两个方面。
-
作业时间测定是指通过对工作日进行写实、测时或工时抽样等方法,对工作时间和工作过程进行测定和记录,以确定完成一定工作所需的时间。这些方法都是基于科学的观察和记录,能够客观地反映出工作的时间消耗和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工时提供了依据。
-
标准工时制定是指根据作业时间测定的结果,结合工作量、工作难度、工作质量等因素,制定适当的标准工时,以便于企业进行生产计划、控制生产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标准工时制定需要考虑到人机适应性、工作条件、工作强度等因素,以确保制定的标准工时能够满足工人的实际需要,同时也能够保证生产的质量和效率。
2.作业测定的层次
在进行作业测定时,不同的方法会有不同的要求和适用场景。根据研究人员对操作者作业的观察记录,通常需要确定作业的工作阶次,工作阶次通常分为以下四种:
-
第一阶次:动作。这是指人的基本动作单元,例如伸手、握取等。在使用预定时间标准法时,可以针对动作进行时间测定。
-
第二阶次:单元。这是由几个连续动作集合而成,例如伸手抓取材料、放置零件等。秒表时间研究通常用于第二阶次的工作。
-
第三阶次:作业。作业的工作范围要比单元大,通常由两、三个操作集合而成。一般而言,作业可分为多项操作,但这些操作不能分配给两个以上的人以分摊的方式进行作业。工作抽样通常用于第三阶次及第四阶次的工作。
-
第四阶次:制程。这是指为进行某种活动所必需作业的串联,例如钻孔、装配、焊接等。标准资料法通常用于第二、三、四阶次的工作。
需要注意的是,工作阶次的划分应以研究方便为原则。低阶次的工作可以合成为高阶次的工作,高阶次的工作也能分解成低阶次的工作。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作业测定,以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作业测定的基本程序
作业测定是一个重要的生产管理工具,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发现作业中的无效时间并采取措施加以消除。为了有效地进行作业测定,需要建立一个作业测定系统,具体包括以下要素:
-
选择研究对象。确定所研究的工作或作业。
-
记录相关资料。记录与该作业有关的全部工作环境、作业方法与工作要素等资料。
-
分析记录材料。分析这些记录材料,将各种非生产的或不适当的工作要素从生产要素中剔除,得到最有效的方法和动作。
-
选择测定技术。选用恰当的作业测定技术,测定各项作业所需的时间。
-
制订标准时间。制订各项作业的标准时间,包括完成生产所必需的时间和宽放时间。
-
拟订文件。拟订相应的文件,包括该作业的要素、操作方法和标准时间,并正式公布执行。
-
重新测定并修订。当作业环境或条件发生较大的变更而原订标准时间不再反映当前生产过程时,重新进行作业测定,修改作业的要素、操作方法和标准时间。
在实际工作中,因企业管理部门组织不当而造成的无效时间远比工人自己造成的无效时间多得多,并常常影响到正常的工作节奏和工人的情绪,诱发由于工人责任而产生的无效时间。因此,特别需要注意消除因管理部门组织不当而产生的无效时间。
为了建立有效的作业测定系统,还需要制定工作标准、选择激励和控制系统、拟订选择与培训人员的计划、建立工作标准系统文件、及时进行工作标准系统的修订等。只有建立完善的作业测定系统,才能有效地提高生产率,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