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 | 王启隆
透过「历史上的今天」,从过去看未来,从现在亦可以改变未来。
今天是 2023 年 3 月 6 日,在 1475 年的今天,大艺术家米开朗琪罗诞辰。米开朗琪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画家,他活到 89 岁,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创造性劳动;除了画画、雕刻,他还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家,设计过圣彼得大教堂的大圆顶。他的不朽杰作,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顶峰,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
米开朗琪罗的名字不仅仅是出现在艺术界,在计算机历史的今天,也发生过一件和米开朗琪罗有关的大事件,你知道是什么吗?
1939 年 3 月 6 日:第一台便携式计算机的发明者 Adam Osborne 出生
亚当·奥斯本(Adam Osborne)出生于 1939 年 3 月 6 日,他是一位英裔美国作家、软件出版商以及计算机设计师,他在美国和其他地方创立了多家公司;奥斯本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商业上成功的便携式计算机,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 Osborne 1 。
奥斯本还是计算机图书领域的先驱,他于 1972 年创立了一家专门从事易读计算机手册的公司。到 1979 年,Osborne & Associates 公司被 McGraw-Hill 收购,并继续在该领域发光发热。奥斯本还写了不少计算机书籍,其中一本《微型计算机概论》(An Introduction To Microcomputers)曾售出 30 万册。
奥斯本于 1939 年 3 月 6 日在泰国曼谷出生,他的父亲是英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家庭的所有成员都精通泰米尔语。奥斯本生于战乱,童年时期和他的母亲在印度南部度过了二战。1950 年,奥斯本一家搬到了英国。从 11 岁起,他在沃里克郡的一所天主教寄宿学校接受教育;从 1954 年开始,他在利明顿男校文法学校就读,最终于 1961 年毕业于伯明翰大学,获得化学工程学位。1968 年,奥斯本在特拉华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美国生活期间,奥斯本学会了编写计算机代码,学得一手本领后,他在加利福尼亚的壳牌石油公司获得了化学工程师的职位,但很快就被解雇了。
从 1975 年开始,奥斯本开始参加家酿计算机俱乐部的会议;在俱乐部里他认识了许多计算机界的青年才俊,便有了做一台自己的计算机的想法。1981 年 4 月,奥斯本正式发布了世界上第一台商用便携式计算机 Osborne 1;奥斯本就此成为了第一批充分了解并非计算爱好者的买家的广泛市场的个人计算先驱之一,因为 Osborne 1 包括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软件,且当时 IBM 不会将硬件和软件与他们的 PC 捆绑在一起,而是选择单独销售操作系统、显示器甚至显示器的电缆,奥斯本看到并解决了这些市场需求。
在计算机行业的经验为奥斯本筹备创立的新公司提供了可信度。但是奥斯本却没有意识到做生意时信任的重要性,1983 年,奥斯本吹嘘他的公司正在开发两台先进的新计算机。这些声明最终破坏了消费者对 Osborne 1 的需求,由此产生的库存过剩迫使奥斯本的电脑公司于 1983 年 9 月 13 日申请破产。从那时起,这种将新产品预先宣布并导致对旧产品的需求灾难性崩溃,成为了一个新名词——奥斯本效应。这和 2 月 13 日专栏所介绍的“雾镜”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992 年,奥斯本创立了 Noetics Software 公司,转而从事人工智能领域的工作。同年晚些时候,奥斯本在健康状况下降的情况下返回印度,患有脑部疾病,导致频繁的轻微中风。他于 2003 年 3 月 18 日在印度科代卡纳尔睡梦中去世,享年 64 岁。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1992 年 3 月 6 日:米开朗琪罗计算机病毒开始感染计算机
米开朗琪罗病毒(Michelangelo)是一种计算机病毒,又被称为米氏病毒;它于 1991 年 2 月 4 日在澳大利亚首次发现,该病毒被设计用来感染 DOS 系统,但不参与操作系统或作出任何操作系统调用。每年 3 月 6 日,即艺术大师米开朗琪罗的诞辰日之前,病毒都会处于休眠状态。
在 1992 年的今天,从个人电脑用户到世界各国政府,对米开朗琪罗病毒的担忧引发了所有人的恐慌。据当时的报道,多达 500 万台电脑有感染病毒的危险,将在 3 月 6 日艺术家诞辰纪念日清除数据。但事实上,米开朗琪罗最终只传播了几千台机器。
尽管该病毒是为了感染 DOS 系统而设计的,但它也能轻易地破坏安装在系统上的其他操作系统,因为就像那个时代的许多病毒一样,米开朗琪罗病毒会感染硬盘驱动器的主引导记录。一旦系统受到感染,任何插入系统的软盘并写入;在 1992 年,计算机系统不能检测到软盘已被插入,所以直到有人访问了软盘为止,病毒都不能感染软盘。而且,由于病毒大部分时间处于休眠状态,只有在 3 月 6 日才会激活,所以该病毒才得以潜伏那么久。
1992 年 1 月,这种病毒第一次引起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当时有消息透露,一些计算机和软件制造商意外装运了感染了这种病毒的产品,例如英特尔的 LANSpool 打印服务器。虽然被感染的电脑只有几百台,但由此引起的宣传迅速变成了“专家”的说法,部分由反病毒公司创始人约翰·迈克菲领导,成千上万甚至数百万台电脑被米开朗基罗感染。
然而,到了 1992 年 3 月 6 日,全世界仅报告了 1 万至 2 万起数据丢失事件。在随后的几年里,用户被建议不要在 3 月 6 日那天运行电脑,要等到 3 月 7 日,或者将电脑日期改为 3 月 5 日的某个时间。最终,新闻媒体和计算机专家都对这个名不副实的电脑病毒失去了兴趣,这起事件也很快就被遗忘了。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2003 年 3 月 6 日:SCO 对 IBM 提起 10 亿美元的诉讼
2003 年 3 月 6 日,软件公司 SCO Group 对 IBM 提起了 10 亿美元的诉讼,就此展开了从 2003 年至 2010 年间的美国著作权诉讼争议,史称 SCO-Linux 争议。这是由软件公司 SCO Group 对 Linux 最终用户以及 IBM 公司等 Linux 供应商提出的一系列法律案件,声称拥有 UNIX System V 部分源代码所有权的 SCO 公司,控诉由 IBM 公司贡献与集成进入 Linux 核心中的源代码中,使用了 System V 的源代码,违反著作权。在案件中,IBM、Novell 与 Red Hat 都反驳了此项指控。
2007 年 8 月 24 日,联邦法院认定 Novell 才是 Unix 商标的合法拥有者,而不是 SCO。2010 年 3 月 20 日,美国联邦第十巡回上诉法院宣判,Novell 才是 UNIX 与 UnixWare 商标的合法拥有者。此项判决宣布后,已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的 SCO 公司,决定停止继续提出诉讼。这起诉讼引起了自由软件和开源社区的道德愤慨和愤慨,他们认为 SCO 的说法毫无根据。
在 2003 年,软件公司 SCO 最初声称,IBM 未经授权将 SCO 的知识产权贡献给了开源的、类 Unix 的 Linux 操作系统的代码库;双方提出的索赔和反诉随后升级,IBM 和 Linux 分销商 Red Hat 开始对 SCO 采取法律行动。2003 年 9 月 30 日,联邦地区法官批准了 SCO 将“修改诉状或增加诉状参与方”推迟至 2004 年 2 月 4 日的请求。这一推迟就导致了战线从 SCO 对 IBM 被拉长到了其他地方,正式将 Noveel 和 Red Hat 也拖入了乱局。
SCO 起初对于 IBM 的态度十分坚决,提出了四大主张,认为 IBM 犯了以下错误:盗用商业秘密、不公平竞争、干扰合同和违反 IBM 软件协议;该公司认为,其对 AT&T 的 Unix 和 UnixWare 操作系统源代码具有所有权,而 Linux 2.4.x 和 2.5.x 是 Unix 的未经授权的衍生物,IBM 传播 Linux 代码的这一行为造成了侵权。随着事件的进展,SCO 在新闻稿和采访中的说法一再发生变化,最终还声称并否认了涉嫌侵犯版权的行为涉及 Linux 内核。
2007 年 8 月 10 日,同时主持 SCO 诉 Novell 案的联邦法官裁定,Novell 公司才是 Unix 操作系统版权的合法所有者。法院还裁定“SCO 有义务承认 Novell 放弃对 IBM 和 Sequent 的索赔”。在裁决之后,Novell 宣布他们没有兴趣起诉有关 Unix 的人,并表示“我们不相信 Linux 的代码中存在 Unix”。2010 年 3 月 30 日,陪审团在 SCO 诉 Novell 案中作出裁决,认定 Novell 拥有版权。
虽然 SCO 最后名声一落千丈,还申请了破产,部分索赔也被驳回,但其与 IBM 之间的纠纷一直都未解决;2011 年,SCO 的遗产分别被出售给 McBride 和 UnXis,新的公司更名为 The TSG Group,并于 2012 年转为美国破产法第 7 章规定的破产保护。最终在 2021 年,双方各退一步,终于结束了这场持续 18 年的纷争,并就 SCO Group 最初起诉的一小部分达成了和解。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2005 年 3 月 6 日:豆瓣网上线
豆瓣是一家中国社交网站,由杨勃(网名“阿北”)创立于 2005 年 3 月 6 日;该网站以书籍和影音服务起家,亦是一个提供关于书籍、电影、电视、音乐、游戏、舞台剧等作品的信息的在线数据库,无论描述还是评论都由用户提供,是中国 Web 2.0 网站中具有特色的一个网站。
网站还提供书籍和影音推荐、线下同城活动、小组话题交流等多种服务功能,它更像一个集品味系统(读书、电影、电视、音乐)、表达系统(我读、我看、我听)和交流系统(同城、小组、友邻)于一体的创新网络服务,一直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用的事物。
2010 年 2 月 9 日,豆瓣电台 iPhone 版上线 Appstore。2012 年,豆瓣阅读上线,开始进入网上电子书版权领域。2012 年 8 月,豆瓣宣布其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nique Visitors)已超过 1 亿,日均 PV 为 1.6 亿。2013 年第二、三季度的豆瓣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均达 2 亿,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倍。2014 年 8 月 8 日,豆瓣 App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内测后正式上线,创始人阿北表示这是“新豆瓣的第一步”。
由于豆瓣、时光网不同于烂番茄网站上的专业影评人评分,任何人都可以在上面打分(甚至在影片上映前就可以打分),所以存在着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和目的而恶意刷高或低分的现象。创始人阿北在每日豆瓣微信公众号中的《豆瓣电影评分八问》的文章内,公开回答了豆瓣电影评分的反作弊与反刷分程序,并声称后台不存在“修改电影评分的功能”以保障评分的公正性。实际上,根据 2018 年的南方周末报道,豆瓣虽然未能完全避免水军刷分的现象,但其平台壁垒和防刷分机制导致刷分只能采用人工刷分,导致其刷分成本相对许多其他平台要高几倍。
你有看电影的习惯吗?你一般通过什么方式挑选电影?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现在不仅有着 IMDb 这样的老牌电影数据库进行分析,还有豆瓣和烂番茄各类评分网站辅助判断,人们挑选电影的方式也和看电影的方式一样多样化了起来;欢迎参与本期投票,在评论区讨论你都喜欢在什么平台上观赏电影,分享你的真知灼见。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百度百科
2012 年 3 月 6 日:谷歌推出了 Google Play
Google Play 又称 Play 商店,前身为 Android Market。是由 Google 为 Android 操作系统所开发的移动应用程序数字发行平台,包括数字媒体商店。它作为 Android 操作系统的官方应用商店,允许用户浏览和下载使用 Android SDK 开发并透过 Google 发布的应用程序。 Google Play 也是数字媒体商店,提供音乐,杂志,书籍,电影和电视节目。它之前提供了 Google 硬件设备,直到 2015 年 3 月 11 日推出一个单独的在线硬件零售商 Google Store。
用户可以通过 Google Play 免费或付费购买应用程序。通过 Play 商店移动应用直接下载到 Android 或 Google TV 设备,也可以透过 Google Play 网站直接部署应用安装在设备上。利用设备的硬件能力的应用可以透过必要的硬件属性(诸如用于运动相关游戏等的运动传感器、用于在线视频通话等的前置相机)针对合适的用户。
Android 应用市场于 2008 年 8 月 28 日公开发表;Google Play 则在 2012 年 3 月 6 日推出,将 Android Market,Google Music 和 Google 电子书店集成在一个品牌下,标志着 Google 数字分销策略的转变。Google Play 旗下的服务包括:Google Play 图书、Google TV 和 Google Play 游戏。2018 年 5 月,Google Play 书摊和 Google 新闻合并。2020 年 12 月,Google Play 音乐被 YouTube Music 取代。Google Play 商店已发布超过 220 万个应用程序,下载次数超过 500 亿次。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计算机科学发展至今,有许多至关重要的事件、人物。在《新程序员:我们的技术时代,我们的程序人生》中,来自四十余位技术人跨越半个世纪,用代码敲出一个个真实的程序人生故事!
扫描或点击《新程序员:我们的技术时代,我们的程序人生》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