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气——西风带环流和寒潮
一. 西风环流概述
1. 概念
- 西风带:中高纬度地区平均水平环流在对流层盛行西风,称之为西风带
- 西风带波动:西风带围绕极涡沿纬圈运动,平均而言表现为冬季三槽三脊,夏季四槽四脊,
这种波状流型被称为西风带波动
- 平直西风环流:有时西风带的波状流型与纬圈大致平行
- 经向环流:有时有较大的南北向气旋,甚至出现闭合的暖高压和冷低压,这种环流状态称之为
经向环流
2. 形成
- 纬向环流和经向环流一般在时间和空间中
交替出现,且可以互相转化
- 假设原先为平直西风环流——>由于纬度不同接收的太阳辐射不同,产生了温度梯度——>有效位能增大,发展成大型扰动(大槽大脊)——> 由于存在大槽大脊,经向方向热量交换加强,温度梯度减小——>有效位能转化为动能——>大型扰动逐渐减弱甚至消失——>恢复纬向环流
3. 环流指数(西风指数)
- 罗斯贝把
35-55度之间的
平均地转西风定义为西风指数 - 实际中将
两个纬度带之间的平均位势高度差
作为西风指数 - 指数高——>纬向环流
- 指数低——>经向环流
4. 指数循环
- 西风环流变化主要变现为
高低指数交替循环的过程
二. 西风波动
1. 长波
- 波长:3000至10000km(50至90个经距,纬圈约有3至7个波,中高纬度水平尺度可达与地球半径相比,称为
行星波或罗斯贝波
- 振幅:10到20个纬距
- 移速:10经距/日以下,准静止,甚至会西退
- 特征:波长长,振幅大,移动慢,维持时间长
- 长波的强度在对流层随高度增加而增加
- 热力特征:暖性脊冷性槽
1.1长波的辨认方法
- 制作时间平均图:
短波移动快,连续几天短波叠加后就会消去
- 制作空间平均图
- 绘制平均高度廓线图
- 辨别长波:在200hp左右,那里波动型式光滑且振幅很大
- 计算速度:在600hpa左右,波速公式在这里适用
2. 短波
- 波长:2000至3000km,40经距以下
- 移速:10到20个经度/日,生命史短
- 出现在对流层中下部,往往
叠加在长波之上
3. 尺度划分
三. 罗斯贝波的传播
通过位涡守恒传播(无辐合,无辐散层位涡守恒)
当西风遇到阻挡,扰流的时候,向南的一支f(地转参数)减小,涡度就会变大,f在北方比南方大,又会被拉回来
1. 波速公式的推导
2. 性质
- c:风速 B:地转参数 L波长
- 波速取决于
u,L
,西风强时,移动快;波长短时移动快 - 波速小于纬向风速
3. 临界风速
4. 临界波长
5. 定性经验
- 波速公式应用在600hpa最好,因为这个高度近于无辐散层,与公式条件比较相符,实际工作中用
500hpa分析
- u和L取
最大风速轴上的最好
- 预报上游槽的时候,要去看其下游一个或两个波长处槽的情况,
下游变慢,上游
四. 长波调整
含义:长波波数的变化及长波的更替称为长波调整
通过看调整后冷暖平流的改变,判断下游是如何改变的
1. 上下游效应
- 概念:大范围上下游系统环流变化的联系——上下游效应
- 上游效应:波动传播速度和波能量传播速度不等,能量传播快于波的传播,使下游有槽脊发展或减弱,看似是上游系统的发展影响了下游,称为上游效应
- 下游效应则是能量传播滞后于波的传播,看似是下游系统的发展影响了上游
2. 长波群速
- 复杂的非正弦波,都可以把他看作
各种不同波长的正弦波叠加起来的波
- 假设有两个波,波速为C1>C2,开始时和振动最大值在A处,由于
C1>C2,一段时间波峰在B处重合
,这样振幅最大值的移动速度
就是波群速
- 推导略,长波的波群速为
黑实线——范围线的移动速度
这种波动最大振幅的传播,就是波动能量的传播,称为能量频散
3. 性质和预报经验(这个经验的理论依据具体是咋样)
- 波群速>风速>波速
- 波群速等于沿下游方向各个槽脊增大的速率
- 对于正压水平无辐散大气长波,其群速度为正值——即自西向东传播
- 如果在广大范围内环流相当平直,
而平直气流不能持续太久
,则可以预报将有地区有长波槽脊形成 - 在平直多波动的西风带上,若
上游有一个移速不太快的槽强烈发展
,可以预报24-46h后下游的一个长波槽也会加深
- 如果上游地区波长与静止波相近,则槽脊椎发展完整,
可以预测未来长波调整将从下游开始
五. 深厚系统浅薄系统
- 暖高压是深厚系统,暖低压是浅薄系统
- 冷高压是浅薄系统,冷低压是深厚系统
- 暖高压是暖空气从高处下沉形成,比如副高和阻高,随高度增加是加强的,到一定高度达到最强,是深厚系统
- 由于冷低压中心的温度低,所以低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而降低的程度较四周气压更加剧烈,因此,低压中心附近的气压越到高空比四周的气压降低得越多,即冷低压越到高空越强。
- 暖高压中心温度高,所以高压中心的气压随高度降低的较四周慢,因此暖高压越到高空也越强。
六. 阻塞高压
1. 概念
- 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发展演变过程中,脊不断北伸,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切断,在脊的北边初夏你闭合环流,形成
暖高压中心
,称为阻塞高压 - 在地面图和500hpa图上,必须
同时出现闭合的等值线
- 气流绕过高压后汇聚,
分支点和汇合点之间的纬向距离大于40-50个经距
- 阻塞高压中心位于30N以北,东亚地区常位于50N以北
- 阻塞高压持续时间至少为5天
- 阻塞高压西侧盛行偏南气流,东侧偏北气流
- 闭合等高线和等温线基本重合
- 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
2. 结构
3. 出现地区和时间
- 亚洲主要出现在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区域
- 平均持续时间8天,最短3至5天
- 5,6,7月出现最多
4. 形成
- 第一阶段:阻塞高压生成区的上游
有一个槽强烈发展
- 第二阶段:在这个槽的下游,即高压脊的西部,有
强暖平流导致高空脊强烈发展
- 第三阶段:继续发展,那个槽形成了切断低压,脊形成了阻塞高压
- 在高压脊的西侧有
西北东南走向的槽
,东侧有东北西南走向的槽
,从而使高压脊断开,形成阻塞中心
5. 崩溃
- 开始阶段:温度场振幅大于高度场,但
相位相同
,槽前有冷平流和正涡度平流侵入阻高后部 - 第二阶段:下游的阻高基本不动,上游的
槽移动,并入阻高,让脊减弱
- 第三阶段:阻高中心逐渐消失,
6. 阻高重建
- 温度场超前高度场且振幅比高度场大,槽前有明显的冷平流侵入阻塞高压后部,使阻塞高压减弱
- 原来的阻塞高压由于正涡度平流和冷平流作用下崩溃
- 温度场有
落后于高度场
,振幅大于高度场,脊后有暖平流 - 原阻塞高压后方的槽前形成了一个高压脊,和已崩溃的阻高相叠加
- 阻高重新建立
7. 阻塞形势
- 阻塞高压出现后,
七. 切断低压
1. 概念
在西风带中长波槽脊发展演变过程中,槽不断向南加深,高空槽与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阻断
,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
2. 形成
- 在槽不断加深的过程中,
在槽的难免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又叫冷涡
- 冷平流使得空气下沉,天气特别好,光照特别足——夏初的时候阳光又好,形成下暖上冷的不稳定结构,容易产生雷阵雨
3. 结构
- 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在300hpa最清楚
- 地面图上有一冷高压与它对应
八. 寒潮概述
1. 概念
- 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
- 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伴有雨,雪,雨凇,雾凇
- 寒潮可能导致交通中断,粮食减产等灾害
- 过程降温10度以上,温度负距平均值达到五度,可称为寒潮
- 寒潮最早出现于九月下旬,最晚结束使次年五月
- 春季三月和秋季10-11月使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
2. 寒潮的进入路线
- 影响我国的寒潮一般出生于冰岛,在西伯利亚发展壮大,之后兵分三路进入我国,冷空气喜欢走低洼的地方
- 寒潮关键区: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
2.1 西北路(中路)
- 路径:关键区——蒙古——河套附近南下
- 影响范围:长江以北地区产生寒潮天气,江南地区因为南支锋区波动可能有雨雪天气
2.2 东路
- 路径:关键区——蒙古——华北北部——渤海——黄河下游——两湖盆地
- 影响范围:使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华东气温较低且连续阴雨天气
2.3 西路
- 路径:关键区——新疆——青海——西藏高原——西北,西南,江南
- 影响范围:对西北,西南,江南影响较大,但降温幅度不大,但南支锋区与北支锋区波动相位叠加时,可以造成明显的降温
2.4 东路加西路
- 东路冷空气从河套南下+西路冷空气从青海南下——在黄土高原高原东侧,黄河长江之间汇合——合兵南下
- 影响范围:大范围出现雨雪天气,出现大风和明显降温
2.5 山脉对寒潮的影响
- 山体南侧相对温暖,北侧冷空气堆积
-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九. 寒潮天气系统
1. 极涡
- 定义:北半球冬季极区对流层中上层500hpa上
绕极区气旋式漩涡
- 极涡是大规模极寒冷的空气的象征
- 为浅薄冷高压
- 平均持续天数超过五天
- 北美洲北部没有什么山脉阻挡,容易有
炸弹气旋
- 只有
极涡分裂变形,才有利于
寒潮冷空气的形成
1.1. 极涡的移动路径
- 经向性运动:极涡中心从一个半球经极地移动到另一个半球
- 纬向性运动:沿纬向方向移动,一般发生在亚欧大陆的高纬地区
- 转游性运动
1.2. 极涡的分类
- 绕极型:只有一个极涡中心,中心在北纬80度以上,不出来
- 偏心型:中心位于80度以南,不对称单波型
- 偶极型:分裂为两个中心,分别位于亚洲北部和加拿大
- 多极性:有三个及三个以上的极涡中心
2. 极地高压
- 导致极涡分裂呈偶极型,常常是由于中高纬度的
阻塞高压进入极地
并维持导致 - 当极地高压向南衰退与西风带上的长波脊叠加时,我国将有寒潮天气过程爆发
- 定义:
- 500hpa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
- 有相当范围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
- 暖性高压主题在70N以北
- 维持三天以上
- 极地高压是深厚的暖高压
- 极地高压由中高纬度的
阻塞高压进入极地
形成
3. 寒潮地面高压
- 含义:寒潮全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多数属于 热力不对称系统, 高压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温度平流趋于零,少数高压始终为冷性
- 可用来表示
冷空气强弱,中心移动路径可作为冷空气的移动路径
4. 寒潮冷锋
- 含义:寒潮地面高压前端有一条
强度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
- 冷锋的移动方向与寒潮地面高压的路径和地形都有关系
十.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
- 寒潮中期过程有三大类:
- 倒Ω型
- 极涡偏心型
- 大型槽脊东移型
1. 倒Ω型
两个大洋暖型高压脊发展——寒潮爆发——东亚大槽重建——为期2-3周
- 初始阶段:
- 两个大洋脊发展;
- 极涡一分为二或偏于东半球;
- 两个大洋的脊,挟持一个大极涡
- 酝酿阶段:
- 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在
乌拉尔山和鄂霍茨克海建立暖性高压
- 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形成东亚地区的倒Ω型
- 极涡底部有一支强西风,伴随着强锋区
- 锋区上有长波发展或横槽逐渐南压
- 大倒Ω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在
- 爆发阶段
- 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
- 最后
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
,过程结束
- 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横槽转竖;东亚大槽加深重建
两个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的作用
十一. 寒潮中短期天气过程
区别于中期天气过程
- 与中期天气过程同样都是
高空斜压扰动的不稳定发展
- 主要分为三大类型:
小槽发展型,横槽型,低槽东移型
1. 小槽发展型
温压场配合
1.1发展过程(待完善)
- 不稳定小槽,温度场落后于高度场,有冷平流,可能槽线呈疏散状,都
有利于槽的发展
- 小槽周围的脊,温度场也落后于高度场,脊也发展,导致槽前北风更强,槽强烈发展
- 上下游效应?
- 小槽发展成大槽,东亚大槽完成了一次更替,寒潮影响结束
1.2 小槽发展型寒潮本质
- 原本不稳定的小槽
变成不稳定的大槽
,更替东亚大槽
1.3 预报时注意
涡度平流,热成风涡度平流、温度平流对槽脊发展的贡献,并注意地形的影响以及等高线的形状、上下游效应和长波调整
2. 低槽东移型
新鲜冷空气并入
2.1 发展过程
-
低槽东移时,在新鲜冷空气或残留冷空气的冷平流作用下槽加强
-
低槽东移倒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海有强烈的
暖平流,使脊发展
-
脊发展使偏北冷空气加速与低槽中的冷空气合并,此时寒潮发生
-
实质:稳定的长波系统+
赶槽
=>稳定长波系统被破坏,经向发展
3. 横槽型寒潮
4. 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异同
共同点:
- 都有冷空气的堆积
- 地面上有冷高压活动
不同点:
- 冷空气的源地不同
- 路径不同
- 冷高压南下形式不同
- 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