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是一种利用透镜或反射镜以及其他光学器件观测遥远物体的光学仪器。其原理是通过透镜的折射或反射镜的反射,将光线聚焦成像,再经过一个放大目镜进行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光学望远镜又称“天文望远镜”。1608年,荷兰的一位眼镜商汉斯·利伯希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架望远镜。经过近四百多年的发展,望远镜的功能越来越强大,观测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望远镜成像系统
望远镜的成像系统可以简化为两个凸透镜的组合,即一个长焦距(f0)的凸透镜和一个短焦距(fe)的凸透镜。f0代表物镜的焦距,fe代表目镜的焦距。物镜用于收集光线并成像,目镜则用于放大物镜所成的像。
开普勒望远镜
望远镜的放大倍数M等于物镜焦距与目镜焦距的比值,即M=f0/fe。这意味着物镜的焦距越长,目镜的焦距越短,望远镜的放大倍数就越大。然而,放大倍数并不是望远镜的唯一重要参数,视场、分辨率和集光能力也是关键因素。
望远镜的分类
根据物镜的结构不同,望远镜可以分为三大类:折射式望远镜、反射式望远镜和折反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
折射式望远镜使用透镜作为物镜。常见的结构有伽利略望远镜和开普勒望远镜。伽利略望远镜由一个凸透镜作为物镜和一个凹透镜作为目镜组成,成正像,但视场较小。开普勒望远镜则使用两个凸透镜,成倒像,视场较大。
折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焦距长,成像清晰,适合观测行星和月球等明亮天体。然而,其缺点是存在色差和球差,且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制造难度大,价格昂贵。
·反射式望远镜
反射式望远镜使用反射镜作为物镜。常见的结构有牛顿式反射望远镜和卡塞格林式反射望远镜。牛顿式反射望远镜使用抛物面镜作为物镜,成像在镜筒的一侧。卡塞格林式反射望远镜则使用双曲面镜和抛物面镜组合,成像在镜筒后方。
反射式望远镜的优点是口径可以做得很大,集光能力强,适合观测暗弱天体。此外,反射镜没有色差问题。然而,反射式望远镜存在球差和彗差,且需要定期镀膜以保持反射率。
牛顿式反射望远镜成像原理
·折反射式望远镜
折反射式望远镜结合了透镜和反射镜的优点,使用透镜作为校正镜,反射镜作为主镜。常见的结构有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和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望远镜。施密特-卡塞格林望远镜使用非球面校正镜和球面主镜,成像质量高。马克苏托夫-卡塞格林望远镜则使用弯月形校正镜和球面主镜,结构简单。
施卡成像原理
马卡成像原理
折反射式望远镜最大的优势是大部分都很紧凑,能带来大口径、长焦距又便携的使用体验。其镜筒长度仅仅是其口径的2倍至3倍,这是因为其光学系统可以将光线折叠。成像质量高,适合观测大面积的天区。然而,其缺点是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价格较高。
如何科学评价光学镜头的好坏
分辨率:细节呈现的关键
分辨率是衡量镜头解析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决定了镜头能够清晰分辨物体细节的程度。从光学原理上讲,镜头通过折射光线将物体成像在相机传感器上,分辨率高低取决于镜头对光线的汇聚和分离能力。通常用线对 / 毫米(lp/mm)来表示,数值越高,意味着镜头在单位长度内能够分辨的黑白线条对数越多,成像也就越清晰锐利。例如在拍摄风景时,高分辨率镜头可以让远方山峦的纹理、树叶脉络清晰可辨;拍摄人像特写时,人物的发丝、皮肤纹理等细微之处也能纤毫毕现 。不过,镜头分辨率并非越高越好,还需考虑相机传感器像素匹配。如果镜头分辨率远超传感器像素,就如同 “大马拉小车”,镜头解析出的细节无法被传感器记录;反之,若传感器像素高于镜头分辨率,即 “小马拉大车”,镜头无法提供足够细节,两者都无法充分发挥镜头性能。比如,一款高分辨率的专业镜头搭配低像素的入门级相机,照片并不会因为镜头好而变得更清晰。
畸变:影像失真的衡量
畸变是指镜头成像时产生的图像变形现象,常见的有桶形畸变和枕形畸变。这是由于镜头在光线折射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光线折射角度未能严格按照理想成像模型分布导致的。桶形畸变下,画面边缘向外凸起,类似鱼眼效果;枕形畸变则使画面边缘向内凹陷。在拍摄建筑、直线物体时,畸变会严重影响画面的真实性和美感。对于追求真实还原场景的摄影,如风光、建筑摄影,低畸变镜头至关重要。专业的建筑镜头,畸变控制在极低水平,能让建筑线条笔直,保持建筑原本的庄严规整。以拍摄城市高楼为例,低畸变镜头能将高楼的垂直线条真实还原,而不会出现弯曲变形,让建筑的宏伟气势得以准确展现;若是使用有明显畸变的镜头,拍出的高楼可能会像比萨斜塔一样倾斜,画面失去平衡感。
色差:色彩还原的考验
色差是由于不同颜色光线在镜头中折射角度不同,导致成像时出现色彩分离、边缘色散现象。从光学理论来讲,不同颜色的光对应不同的波长,在镜头的光学材料中折射率存在差异。色差分为轴向色差和倍率色差,轴向色差表现为画面中心位置不同颜色成像焦点不一致,倍率色差则是画面边缘处不同颜色放大倍率有差异。色差严重时,照片中物体边缘会出现彩色镶边,影响色彩还原度和画面纯净度。高品质镜头会采用特殊光学材料、复杂的镜片组设计来校正色差,确保色彩准确还原,让画面色彩过渡自然、鲜艳生动。例如,在拍摄花卉时,没有色差困扰的镜头可以精准呈现花朵从花瓣中心到边缘的色彩渐变,花瓣边缘也不会出现紫边等色散现象,真实展现花朵的娇艳。
光圈:通光与虚化的掌控
光圈大小决定了镜头的通光量和景深效果。光圈就像相机的 “瞳孔”,调节进入镜头的光线多少。大光圈镜头(如 f/1.4、f/2.8)在低光环境下能摄入更多光线,使拍摄画面明亮,适合夜景、室内暗光拍摄。同时,大光圈可产生浅景深,将背景虚化,突出主体,营造出梦幻般的艺术效果,常用于人像、微距摄影。在拍摄人像时,大光圈可以将人物从背景中完美分离,背景虚化后的光斑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让人物更加突出;拍摄微距昆虫时,大光圈能虚化杂乱的背景,让昆虫主体清晰锐利,每一个细节都成为视觉焦点。但大光圈镜头在全开光圈时,可能会出现像差、暗角等问题,收缩光圈可一定程度改善。例如在拍摄夜景城市灯光时,全开大光圈可能会导致画面四角发暗,收缩光圈后,暗角现象会明显减轻,画面亮度更加均匀。
做工与材质:品质的保障
镜头的做工和材质不仅影响耐用性,还间接影响光学性能。金属材质镜身坚固耐用,散热性能好,能保证镜头在不同环境下稳定工作,比如在高温的沙漠环境拍摄,金属镜身可以快速散热,避免镜头内部因过热导致镜片变形影响成像。优质镜片采用高折射率、低色散光学玻璃或特殊光学材料,减少光线损失和像差。镜头内部的镀膜工艺也至关重要,多层镀膜可有效减少光线反射,提高透光率,降低眩光和鬼影,提升画面清晰度和对比度。在逆光拍摄时,多层镀膜的镜头可以有效抑制眩光,让太阳周边的云彩、建筑等细节清晰可见,而不是被一片光晕掩盖。
对焦速度:捕捉瞬间的能力
对焦速度是衡量镜头能否快速、准确地锁定拍摄对象的关键指标。在拍摄动态场景,如体育赛事、野生动物时,快速的对焦速度能让摄影师不错过任何精彩瞬间。例如在拍摄短跑比赛时,运动员起跑、加速的瞬间稍纵即逝,具备高速对焦能力的镜头可以迅速捕捉到运动员的动作,使画面清晰锐利,而不会因为对焦迟缓导致画面模糊。如今,许多镜头采用了先进的对焦马达和对焦算法,大大提升了对焦速度,让拍摄更加得心应手。
焦段覆盖范围:创作灵活性的体现
镜头的焦段覆盖范围决定了其拍摄视角和拍摄题材的多样性。定焦镜头焦距固定,通常在特定焦距下拥有出色的光学性能,比如 50mm 定焦镜头被称为 “标头”,其视角接近人眼,成像还原度高,常用于人像、人文摄影。而变焦镜头则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改变焦距,如常见的 24-70mm、70-200mm 变焦镜头,能兼顾广角、中焦和长焦的拍摄需求,在拍摄风景时可使用广角端收纳广阔场景,拍摄人像特写时切换到长焦端拉近拍摄对象,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灵活性。
抗眩光能力:复杂光线环境的应对
在强光环境下,如逆光、侧光拍摄时,镜头容易产生眩光,这会降低画面的对比度和清晰度,使画面出现光斑、雾状等现象。优秀的镜头通过特殊的光学设计和镀膜技术来增强抗眩光能力。例如在拍摄日出日落时,抗眩光能力强的镜头可以有效抑制太阳光线在镜片间的反射,让天空的色彩层次更加丰富,太阳轮廓清晰,同时保留地面景物的细节,而不是让整个画面被眩光干扰得失去层次感。
色散控制:纯净成像的追求
色散是指光线在镜头中传播时,不同颜色的光由于折射不同而产生的分离现象,它会导致画面中物体边缘出现彩色的模糊边缘,影响成像的纯净度。除了前面提到的色差,色散控制还体现在对光线的整体处理上。高品质镜头采用低色散镜片,如萤石镜片、ED 镜片等,有效减少色散现象,使画面无论是中心还是边缘,都能保持清晰、纯净,色彩过渡自然,尤其在拍摄高反差场景时,优势更为明显。
暗角控制:画面亮度均匀性的保障
暗角是指画面四周比中心区域亮度低的现象,在大光圈镜头和广角镜头中较为常见。暗角会影响画面的整体美感和视觉平衡,好的镜头会通过光学矫正和电子矫正等方式来控制暗角。例如在拍摄风景全景时,若暗角控制不佳,画面四周发暗会使画面看起来像被裁剪过一样,破坏了整体的视觉效果;而暗角控制出色的镜头可以让画面从中心到边缘亮度均匀,完整地展现出风景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