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 **1. `initialCapacity`(初始容量)**
- **2. `loadFactor`(加载因子)**
- **3. `accessOrder`(访问顺序)**
- **完整参数解释示例**
- **示例验证**
LinkedHashMap 在 Java 中可维护元素插入或访问顺序,并实现 LRU 缓存,适用于有序存储数据和缓存管理场景。
在 Java 中,LinkedHashMap
的构造函数可以接受三个参数,分别是 initialCapacity
、loadFactor
和 accessOrder
。以下是具体含义:
1. initialCapacity
(初始容量)
- 含义:指定
LinkedHashMap
的初始容量,也就是可以存储的键值对的数量。 - 默认值:默认初始容量是
16
。 - 工作机制:当存储的键值对数量超过容量的
loadFactor
阈值时,LinkedHashMap
会自动扩容。 - 设置建议:如果预估可以存储的键值对数量,可以设置为大于等于预估值。否则,系统在达到阈值时会进行扩容,可能影响性能。
示例:
new LinkedHashMap<>(16, 0.75f, true); // 初始容量为 16
2. loadFactor
(加载因子)
- 含义:定义
LinkedHashMap
的扩容触发条件,计算公式为: 扩容阈值=initialCapacity×loadFactor\text{扩容阈值} = \text{initialCapacity} \times \text{loadFactor} - 默认值:
0.75
。 - 工作机制:当存储的键值对数量超过扩容阈值时,
LinkedHashMap
会将容量增加一倍(重新哈希)。 - 设置建议:
- 较低的加载因子(如 0.5):减少冲突,但会增加内存占用。
- 较高的加载因子(如 1.0):节省内存,但会增加冲突概率,影响性能。
示例:
new LinkedHashMap<>(16, 0.75f, true); // 加载因子为 0.75,扩容阈值为 16 × 0.75 = 12
3. accessOrder
(访问顺序)
- 含义:定义键值对的迭代顺序:
false
(默认值):按照插入顺序排序(插入顺序)。true
:按照访问顺序排序(最近访问的在后面)。
- 工作机制:如果
accessOrder
设置为true
,每次访问(包括get
或put
操作)会将该键值对移动到双向链表的尾部,从而保证最近访问的元素总是位于链表末尾。 - 使用场景:
- 如果需要实现 LRU 缓存(Least Recently Used),设置
accessOrder = true
。 - 如果不需要按访问顺序排序,可以省略该参数或设置为
false
。
- 如果需要实现 LRU 缓存(Least Recently Used),设置
示例:
new LinkedHashMap<>(16, 0.75f, true); // 按访问顺序排序
完整参数解释示例
LinkedHashMap<String, Integer> map = new LinkedHashMap<>(16, 0.75f, true);
initialCapacity = 16
:初始可以存储最多 16 个键值对。loadFactor = 0.75f
:扩容阈值为 16×0.75=1216 \times 0.75 = 12,当存储键值对超过 12 时触发扩容。accessOrder = true
:按访问顺序排序,最近访问的键值对会移动到链表末尾。
示例验证
以下代码展示了 accessOrder = true
的效果:
import java.util.LinkedHashMap;
import java.util.Map;
public class AccessOrder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Map<String, Integer> map = new LinkedHashMap<>(16, 0.75f, true);
map.put("A", 1);
map.put("B", 2);
map.put("C", 3);
System.out.println("Initial: " + map);
// 访问 "A"
map.get("A");
System.out.println("After accessing A: " + map);
// 插入新元素 "D"
map.put("D", 4);
System.out.println("After inserting D: " + map);
}
}
输出结果:
Initial: {A=1, B=2, C=3}
After accessing A: {B=2, C=3, A=1}
After inserting D: {B=2, C=3, A=1, D=4}
解释:
- 初始状态:
A -> B -> C
,按照插入顺序。 - 访问
A
后:B -> C -> A
,A
被移到链表末尾。 - 插入
D
后:B -> C -> A -> D
,新键值对始终追加到尾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