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加好友一起讨论
博文更新参考时间点:2024-11-09
高项 - 章节与知识点汇总:点击跳转
文章目录
- 高项 - 信息系统管理
- 管理方法
- 管理基础
- 规划和组织
- 设计和实施
- 运维和服务
- 优化和持续改进
- 管理要点
- 数据管理
- 运维管理
- 信息安全管理
高项 - 信息系统管理
管理方法
管理基础
信息系统包括四个要素:人员、技术、流程和数据。
信息系统是为组织用来生产和管理信息(数据)的技术、人员和过程的组合。
信息系统管理覆盖四大领域:
- 规划和组织:针对信息系统的整体组织、战略和支持活动。
- 设计和实施:针对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定义、采购和实施,以及他们与业务流程的整合。
- 运维和服务:针对信息系统服务的运行交付和支持,包括安全。
- 优化和持续改进:针对信息系统的性能监控及其于内部性能目标、内部控制目标和外部要求的一致性管理。
规划和组织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
信息系统的规划和组织: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和相关因素规划信息系统的战略、组成、建设、运行和运营。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突出了业务战略、信息系统和组织机制之间的必要一致性。
用于描述信息系统与业务系统必要的协同关系,以及理解信息系统与组织机制间的相互影响。
成功的组织有一个压倒一切的业务战略,可以推动组织机制和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 - 业务战略
业务战略:阐明了组织寻求的业务目标以及期望如何达成的路径。经典框架是迈克尔 · 波特提出的竞争力优势模型。
-
总成本领先战略
通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从而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绩效。
提供的产品质量应与他人相当。
通常,一个行业中只存在一个成本引领者。
-
差异性战略
通过差异化,以一种在市场上显得独特的方式,定义其产品或服务。
差异化因素向客户对象收取的价格必须相对于竞争对手收取的价格,是公平的。
-
专注化战略
允许组织将其范围限制在更狭窄的细分市场,并为该组客户对象量身定制其产品。
两种变体:1、专注成本:寻求细分市场内成本优势;2、专注差异化:寻求细分市场内产品差异化。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 - 组织机制
组织机制战略:组织将如何构建以实现其目标并实施其业务战略。经典框架是“钻石模型 ”。
钻石模型将组织计划的关键组成部分标识为其信息与控制、人员、结构和任务,所有组件都是相互关联的。
信息系统战略三角 - 信息系统
信息系统战略:组织用来提供信息服务的计划,支撑组织实施其业务战略。
信息系统战略矩阵:为管理者提供一个信息系统组件与策略间关系的观察视图。
设计和实施
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先需要将业务需求转换为信息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为将组织业务战略转换为信息系统的计划提供了蓝图。过程:业务战略、具体目标、业务需求、系统架构、系统设计。
转换框架:将业务战略转化为信息系统架构进而转变为信息系统设计,转换框架提出了三类问题:内容(有什么)、人员(谁使用)和位置(在哪里)。
架构模式
信息系统体系架构有三种常见模式:
-
集中式架构。所有内容采用集中建设、支持和管理的模式,其主体系统通常部署于数据中心,以消除管理物理分离的基础设施带来的困难。
-
分布式架构。硬件、软件、网络和数据的部署方式 是在多台小型计算机、服务器和设备之间分配处理能力和应用功能,依赖于网络将它们连接在一起。
-
面向服务的系统架构(SOA)。 SOA架构中使用的软 件通常被引向软件即服务的相关架构,这些应用程序在通过互联网交付时也被称为Web服务。
运维和服务
信息系统的运维和服务:从信息系统运行的视角进行整合性的统筹规划,包括对信息系统、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的日常控制进行综合管理。主要包括:运行管理和控制、IT服务管理、运行与监 控、终端侧管理、程序库管理、安全管理、介质控制和数据管理。
运行管理和控制
运行的管理控制主要活动包括:
- 过程开发:操作人员执行的重复性活动应以过程的形式记录下来,需要开发、审查和批准描述每个过程及其每个步骤的相关文档,并将其提供给运营人员。
- 标准制定:从运行执行任务的方式到所使用的技术,采用标准化定义和约束,从而有效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相关工作的一致性。
- 资源分配:管理层分配支持信息系统运行的各项能力,包括人力、技术和资源。资源分配应与组织的使命、目标和目的保持一致。
- 过程管理:应测量和管理所有信息系统运行的相关过程,确保过程在时间上和预算目标内被正确和准确地执行。
IT服务管理
IT服务管理:通过主动管理和流程的持续改进来确保IT服务交付有效且高效的一组活动。
-
服务台。对服务干系人遇到的问题和需求进行响应和处理,是服务中与干系人沟通和交互的重要界面。
-
事件管理。事件可能是服务中断、服务速度变慢、软件缺陷以及其他任何组件发生故障。
-
问题管理。发生相同或相似根本原因事件时,启动问题管理。总体目标是减少事件的数量和严重性。
-
变更管理。确保所有建议更改都经过适用性和风险管控的审查。
-
配置管理。配置管理的核心工作是识别、记录、控制、更新配置项信息。
-
发布管x理 。发布管理负责计划和实施信息系统的变更,并且记录该变更的各方面信息。
-
服务级别管理。对IT服务的级别进行定义、记录和管理,通过服务水平协议(SLA)。
-
财务管理。对IT服务运作过程中所有资源进行财务管理;考虑了支持组织目标的IT服务的财务价值。
-
容量管理。确认信息系统中有足够的容量满足服务需求,关注当前需求,还必须考虑未来的需求。容量管理由三个子过程组成:业务容量管理、服务容量管理、资源容量管理。
-
服务连续性管理。发生自然或人为灾难时继续保持服务有效性的活动。
-
可用性管理。可用性是在约定的服务时段内,IT服务实际能够使用的服务的时间比例。
其他活动
-
运营与监控
IT运行的任务常包括:1按照计划执行作业;2监控作业,并按照优先级为作业分配资源;3重启失败的作业和进程;4优化备份作业;5监控可用性;6实施空闲期的维护活动,如设备清洁等。
监控任务包括:1运行监控;2安全监控。
-
终端侧管理,使用IT管理工具来促进对用户终端计算机的高效和一致的管理。
-
程序库管理,用来存储和管理应用程序源代码和目标代码的工具。
-
安全管理,确保组织的信息安全计划充分识别和解决风险。
-
介质控制,采取一系列活动,确保数字介质得到适当管理,包括对其保护以及销毁不再需要的数据。
-
数据管理,数据的获取、处理、存储、使用和处置相关的一组活动。
优化和持续改进
传统上,优化和持续改进常用的方法为戴明环,即PDCA循环。PDCA循环是将持续改进分为四个阶段 ,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处理)。
使用六西格玛倡导的五阶段方法DMAIC/DMADV,是对戴明环四阶段周期的延伸,当第四阶段的“改进”替换为“设计”,“控制”替换为“验证”时,五阶段法就从DMAIC转变为DMADV。包括:
- 定义(Define):目标包括待优化信息系统定义、核心流程定义和团队组建。
- 度量(Measure):目标包括流程定义、指标定义、流程基线和度量系统分析。
- 分析(Analysis):三个目标包括价值流分析、信息系统异常的源头分析和确定优化改进的驱动因素。
- 改进/设计(lmprove/Design):向发起人提出一个或多个解决方案;量化每种方法的收益;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并实施。定义新的操作/设计条件。为新工艺/设计提供定义和缓解故障模式。
- 控制/验证(Control/Verify):目标包括标准化新程序/新系统功能的操作控制要素、持续验证优化的信息系统的可交付成果、记录经验教训。
管理要点
各组织关注的管理内容主要聚焦在数据管理、运维管理、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体系化管理。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通过规划、控制与提供数据和信息资产的职能,包括开发、执行和监督有关数据的计划、策略、方案、项目、流程、方法和程序,以获取、控制、保护、交付和提高数据和信息资产价值。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DCMM),国家标准
GB/T36073,定义了数据战略、数据治理、数据 架构、数据应用、数据安全、数据质量、数据标准和数据生存周期8个核心能力域。(通过战略治理,保证架构和应用符合安全和质量标准,才能生存)
核心能力域 | 能力项 |
---|---|
数据战略 | 通常包括数据战略规划、数据战略实施和数据战略评估三个能力项 |
数据治理 | 通常包括数据治理组织、数据制度建设和数据治理沟通三个能力项 |
数据架构 | 通常包括数据模型、数据分布、数据集成与共享和元数据管理四个能力项 |
数据应用 | 通常包括数据分析、数据开放共享和数据服务三个能力项 |
数据安全 | 通常包括数据安全策略、数据安全管理和数据安全审计三个能力项 |
数据质量 | 通常包括数据质量需求、数据质量检查、数据质量分析和数据质量提 升四个能力项 |
数据标准 | 通常包括业务术语、参考数据和主数据、数据元和指标数据四个能力项 |
数据生存周期 | 通常包括数据需求、数据设计和开发、数据运维和数据退役四个能力项 |
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模型(DCMM)
DCMM将组织的管理成熟度划分为5个等级:
- 初始级:数据需求的管理主要是在项目级体现,没有统一的管理流程,主要是被动式管理。
- 受管理级:意识到数据是资产,根据管理策略的要求制定了管理流程,指定了相关人员进行初步管理。
- 稳健级:数据已被当做重要资产,在组织层面制定了系列的标准化管理流程,促进数据管理的规范化。
- 量化管理级:数据被认为是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源,数据管理的效率能量化分析和监控。
- 优化级:数据是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相关管理流程能实时优化,能在行业内进行最佳实践分享。
运维管理
模型
国家标准GB/T28827.1《信息技术服务运行维护第1部分通用要求》定义了IT运维能力模型,该模型包含治理要求、运行维护服务能力体系和价值实现。
治理要求:最高管理层应依据组织治理目标,提出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治理要求,以确保实现运行维护服务绩效、风险控制和服务合规性。
运行维护服务能力体系(MCS):组织依据运行维护服务方针和目标,策划制定方案,确保交付的运行维护服务内容符合相关规定,满足质量要求,对服务交付过程、结果以及服务能力体系进行监督、测量、分析和评审,以实现持续提升。
能力4要素:人员、过程、技术、资源。
管理4阶段: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价值实现:组织需要在不同的服务场景中识别服务需求,通过服务提供,满足用户需求,实现服务价值。
智能运维
智能运维能力框架,包括组织治理、智能特征、智能运维场景实现、能力域和能力要素,其中能力要素是构建智能运维能力的基础。
信息安全管理
详见其它博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