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图如上所示:
实物开盖清晰图如下:
待学习和弄懂的知识:
这是一个四腔的短路线谐振。分别是输入调谐,放大调谐,变频调谐和本振
第一个原理图输入为75欧(应该是面向有同轴线的天线了)如下图
第二个原理图输入为300欧平衡线,也就是300欧扁平带状传输线。对应的是300折合振子。这是很早的传输线,很多人都没见过。
那如何绕制阻抗为300欧的输入耦合线圈,中心频率多少
另外在一段有一颗2MΩ的电阻,作用为何?我搜索了一些关于接地线的资料,似乎,这是一个“静电释放”的电阻,避免天线对输入产生高压静电。到底是否如此,后续再找资料求证。
我查找过收讯机的输入,是中点接地的。
短路线为L<1/4波长。即一条线就呈现感性,配合可调电容实现470到870Mhz。也就是13到57频道。虽然这个频段的调谐系数不大,但是这个频段非常宽,可以容纳很多的节目。特别是本地县级电视台和乡镇差转台的节目。
可调电容大致要实现470-870范围的可调,旁边的花片电容做细调(而且是在不同频道,频率点)因为频率范围实在太宽。想想不容易。
除了微调电容,在870这个最高的频率(也就是最小电容时)还有半可变电容,相当于给到可调电容最小值时,如果还不够,给他调整谐振到860Mhz。
而花片电容呢。它不是调初始电容大小的,它是调中间调谐时每个点达到统调的。
。就是一个小金属片,靠近L顶部。就形成了一个小电容。
另外第二个腔上面焊了一个线,好像也是半可调电容,只是容量比上图的还要小也可以调整距离轻微改变这个电容的大小。为什么是电容呢?因为这根线是两头都接地的。
我们看看输入谐振的情况
当然我们只看频率点。swr只定性不定量,因为我们是随便输入,没有做阻抗匹配输入。
高放三极管的输入方式为射极输入,也就是共基。谐振在c。这个输入方式的特点是:频率非常高,毕竟在过去的年代适用到UHF将近1G的工作频率不容易。使用的也就是国产的高频管。现在有fet和mos能轻而易举到G以上了。共基能放大多少电流,多少电压呢。回忆一下教科书吧。
第二个腔和第三个腔之间开了耦合窗
第四腔的本振采用基极接地,集电极接入LC,电容给e引入反馈。很好理解。
我们用小频谱加上拉杆天线,就能靠近收到本振(下图最低和最高频率点)
第三腔用二极管混频,输出中频,是38Mhz吗?求证。可以用VNA给一个固定频率的输入信号,然后用频谱仪测输出。因为这个混频输出的幅度小,故而接入vhf高频头的U频道(内部本振停振,作vhf此时做uhf的中放。)
混频管通路有三个部件:本振感应线,信号感应线,二极管,中频滤波电感。
在第一个原理图中,高放的电感因为接入c极,采用了一颗电容接地线;而在实物图中,高放的电感是直接接地的,采用了一颗电阻引入到c。而适当的抽头提高Q和匹配阻抗。
目前了解到的就是这些,还有很多未解开的谜团。很多射频的知识没学习。
最后,信号源是50欧的,怎么做阻抗匹配到300.因为不是2的次方数,还不能绕传输线双孔巴伦。只能用磁环绕制初次级分开的巴伦,因不平衡到平衡,还不能用抽头形式。只能是变压器模式。是吗?
如果自己改成50欧输入电感耦合方式呢(参考75欧输入那个实物图)。这个可以用实践的方法测试得到合适的参数。但是计算的依据呢?
输出是75欧怎么用电阻阻抗匹配网络转换到50欧进行测试(这个就没必要用巴伦了)
如果输入是75欧同轴的。那可以用电阻网络匹配直接做输入。
当然这个设备在联合设计之前的雏形肯定不是这样理想和完善。这是经过多少射频工程师的理论研究和试样制作,最后成功定型的联合设计产品。一句话:值得学习。
后续将测试和学习基础的理论后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