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管理
文章目录
- 文件管理
- 八、文件系统基础
- 1.文件的属性
- 2.文件的==逻辑==结构
- 2.1顺序文件
- 2.2索引文件
- 2.3索引顺序文件
- 2.4多级索引顺序文件
- 3.目录文件
- ❗3.1文件控制块FCB
- 3.1.1对目录进行的操作
- 3.2目录结构
- 3.2.1单级目录结构
- 3.2.2两级目录结构
- 3.2.3多级目录结构(树形目录结构)
- 3.2.4有/无环图目录结构
- ❗3.3索引结点
- 3.4目录检索
- 4.文件的==物理==结构
- 4.1文件块、磁盘块
- 4.2物理结构(分配方式)
- 4.2.1连续分配
- 4.2.2链接分配
- 1)隐式链接
- 2)显式链接
- ❗4.2.3索引分配
- 1)链接方案
- 2)多层索引
- ❗3)混合索引
- 5.扩展:C语言文件操作
- 5.1无结构文件(流式文件)
- 5.2有结构文件(记录式文件)
- 6.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 6.1存储空间的划分与初始化
- 6.2空闲表法
- 6.3空闲链表法
- 6.3.1空闲盘块链
- 6.3.2空闲盘区链
- ❗6.4位示图法
- 6.5成组链接法
- 7.文件的基本操作
- 8.文件共享
- 8.1基于索引结点的共享方式(硬链接)
- 8.2基于符号链的共享方式(软链接)
- 9.文件保护
- 9.1口令保护
- 9.2加密保护
- 9.3访问控制
- 10.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八、文件系统基础
文件:就是一组有意义的信息/数据集合。
用户可以自己创建一层一层的目录,各层目录中存放相应的文件。系统中的各个文件就通过一层一层的目录合理有序的组织起来。
UNIX系统中,输入输出设备视为:特殊文件。
所谓的“目录”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文件夹”。是一种特殊的有结构文件,由记录组成,称为:目录文件。
- 文件系统:
一个文件系统可以存放的文件的数量受限于文件控制块FCB的数量。
1.文件的属性
文件名:由创建文件的用户决定文件名,主要是为了方便用户找到文件,同一目录下不允许有重名文件。
标识符:一个系统内的各文件标识符唯一,对用户来说毫无可读性,因此标识符只是操作系统用于区分各个文件的一种内部名称。
类型:指明文件的类型。
位置:文件存放的路径(让用户使用)、在外存中的地址(操作系统使用,对用户不可见)。
除了上面信息外,还有:创建时间、上次修改时间、文件所有者信息。
保护信息:对文件进行保护的访问控制信息。
下面主要讨论的是文件的两个结构:
逻辑结构:就是指在用户看来,文件内部的数据应该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物理结构:就是在操作系统看来,文件的数据是如何存放在外存中的。
2.文件的逻辑结构
逻辑结构:就是指在用户看来,文件内部的数据应该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所以,文件的逻辑结构是为了方便用户才设计的。
分类:
-
无结构文件(如文本文件
.txt
)由一些二进制或字符流组成,又称“流式文件”。
-
有结构文件(如数据库表)
由一组相似的记录组成,又称“记录式文件”。
每条记录由若干数据项组成,并且有数据项是关键字(主键)。
-
根据各条记录的长度(占用的存储空间)是否相等,又可分为2种:
- 定长记录
- 可变长记录
-
顺序文件
-
索引文件
-
索引顺序文件
-
逻辑结构的功能:
- 文件按名存取(要和后面 “文件描述符” 作区分);
- 文件目录组织管理;
- 把文件名转换为文件描述符or文件句柄;
- 进行存储保护。
2.1顺序文件
顺序文件:文件中的记录一个接一个地顺序排列(逻辑上),记录可以是定长的或可变长的。各个记录在物理上可以顺序存储或链式存储。
-
链式存储
无论是定长/可变长记录,都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每次只能从第一个记录开始依次往后查找。
-
顺序存储
-
可变长记录
无法实现随机存取。每次只能从第一个记录开始依次往后查找。
-
定长记录(可实现随机存取)
可实现随机存取。记录长度为L,则第i个记录存放的相对位置是i*L。
-
串结构:记录之间的顺序与关键字无关。(通常按照记录存入的时间决定记录的顺序)。
若采用串结构,无法快速找到某关键字对应的记录。
-
顺序结构:记录之间的顺序按关键字顺序排列。
若采用顺序结构,可以快速找到某关键字对应的记录(如折半查找)。
-
-
【注意】一般来说,考试题目中所说的“顺序文件”指的是物理上顺序存储的顺序文件。之后的讲解中提到的顺序文件也默认如此。
缺点:增加/删除一个记录比较困难(如果是串结构则相对简单)。
2.2索引文件
对于可变长记录文件,要找到第i个记录,必须先顺序第查找前i -1个记录,但是很多应用场景中又必须使用可变长记录。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建立一张索引表以加快文件检索速度。每条记录对应一个索引项。文件中的这些记录在物理上可以离散地存放。
索引表本身是定长记录的顺序文件。因此可以快速找到第 i 个记录对应的索引项。
可将关键字作为索引号内容,若按关键字顺序排列,则还可以支持按照关键字折半查找。
每当要增加/删除一个记录时,需要对索引表进行修改。由于索引文件有很快的检索速度,因此主要用于对信息处理的及时性要求比较高的场合。
另外,可以用不同的数据项建立多个索引表。
比如:学生信息表中,可用关键字“学号”建立一张索引表。也可用“姓名”建立一张索引表。这样就可以根据“姓名”快速地检索文件了。
(Eg: SQL就支持根据某个数据项建立索引的功能)
缺点: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因此索引表可能会很大。
比如:文件的每个记录平均只占8B,而每个索引表项占32个字节,那么索引表都要比文件内容本身大4倍,这样对存储空间的利用率就太低了。
【考点】
- 文件系统为每个文件创建一张索引表,存放文件数据块的磁盘存放位置。
- 对索引文件进行存取时候,必须先查找索引表。
2.3索引顺序文件
索引顺序文件:是索引文件和顺序文件思想的结合。(先分组,再给分组进行索引)
索引顺序文件中,同样会为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但不同的是——并不是每个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而是一组记录对应一个索引表项。
此时在进行检索的时候,只需要先索引检索目标在哪个分组,然后在分组中进行顺序查找。
2.4多级索引顺序文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索效率,可以为顺序文件建立多级索引表。
例如,对于一个含106个记录的文件,可先为该文件建立一张低级索引表,每100个记录为一组,故低级索引表中共有10000个表项(即10000个定长记录),再把这10000个定长记录分组,每组100个,为其建立顶级索引表,故顶级索引表中共有100个表项。
3.目录文件
用户可以自己创建一层一层的目录,各层目录中存放相应的文件。系统中的各个文件就通过一层一层的目录合理有序的组织起来。所谓的“目录”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文件夹”。
目录:一种特殊的有结构文件,由记录组成。
目录文件存放的就是该目录下所有的子目录和数据文件。
❗3.1文件控制块FCB
文件控制块(FCB,File Control Block):实现文件目录的关键数据结构。(可以类比进程的PCB)
如:一个文件夹下有一个文件夹、一个图片:
目录表 | 文件名 | 文件类型 | 存取权限 | … | 物理地址 |
---|---|---|---|---|---|
FCB1 | 文件1 | 目录 | 读/写 | … | 外存25块号 |
FCB2 | 照片 | PNG | 只读 | … | 外存925块号 |
目录文件中的一条记录就是一个FCB。FCB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一个FCB就是一个文件目录项。
FCB中包含了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名、物理地址、逻辑结构、物理结构等),存取控制信息(是否可读/可写、禁止访问的用户名单等),使用信息(如文件的建立时间、修改时间等)。
【注意】最重要、最基本的还是文件名、文件存放的物理地址。
作用:FCB实现了文件名和文件之间的映射。使用户(用户程序)可以实现“按名存取”。
创建一个新的文件,其实就是创建一个当前目录表下的FCB,也就是创建一个文件目录项。
- 文件目录项、文件控制块FCB的区别?
目录项和FCB都是用于管理文件和目录的数据结构,但它们的作用不同。
目录项(Directory Control Block)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目录的数据结构。每个目录都有一个目录项,它包含有关该目录的信息,例如目录名称、目录下文件的列表等。
通过目录项,用户可以浏览目录、查看目录下的文件列表,并对文件进行管理。
FCB(File Control Block)是操作系统中用于管理文件的数据结构。每个文件都有一个FCB,它包含有关该文件的信,例如文件名、文件类型、文件大小、文件位置等。
通过FCB,用户可以打开文件、读取文件、写入文件等操作。
总结:
- 文件目录项:
- 用于管理目录的数据结构,
- 目录项包含有关目录下文件的信息。
- 文件控制块FCB:
- 用于管理文件的数据结构,
- FCB包含有关文件本身的信息。
3.1.1对目录进行的操作
- 搜索:当用户要使用一个文件时,系统要根据文件名搜索目录,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
- 创建文件:创建一个新文件时,需要在其所属的目录中增加一个目录项。
- 删除文件:当删除一个文件时,需要在目录中删除相应的目录项。
- 显示目录:用户可以请求显示目录的内容,如显示该目录中的所有文件及相应属性。
- 修改目录:某些文件属性保存在目录中,因此这些属性变化时需要修改相应的目录项(如:文件重命名)。
3.2目录结构
3.2.1单级目录结构
早期操作系统并不支持多级目录,整个系统中只建立一张目录表,每个文件占一个目录项。
单级目录实现了“按名存取”,但是不允许文件重名。
缺点:单级目录结构不适用于多用户操作系统。
3.2.2两级目录结构
早期的多用户操作系统,采用两级目录结构。分为主文件目录(MFD,Master File Directory)和用户文件目录(UFD,User File Directory)。
可以看到在UFD中,存在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dome。
优点:两级目录结构允许不同用户的文件重名,也可以在目录上实现实现访问限制(检查此时登录的用户名是否匹配)。
缺点:两级目录结构依然缺乏灵活性,用户不能对自己的文件进行分类。
3.2.3多级目录结构(树形目录结构)
多级目录结构解决了文件命名冲突的问题。
用户(或用户进程)要访问某个文件时要用文件路径名标识文件,文件路径名是个字符串。
各级目录之间用/
隔开。从根目录出发的路径称为绝对路径。
例如:“自拍.jpg”的绝对路径是 “/照片/2015-08/自拍.jpg”
系统根据绝对路径一层一层地找到下一级目录:
- 刚开始从外存读入根目录的目录表;
- “照片”目录的存放位置后,从外存读入对应的目录表;
- 再找到“2015-08”目录的存放位置,再从外存读入对应目录表;
- 最后才找到文件“自拍.jpg”的存放位置。
整个过程需要3次读磁盘I/O操作。
很多时候,用户会连续访问同一目录内的多个文件,因此也可以设置一个当前目录。
例如,此时已经打开了 “照片” 的目录文件,也就是说,这张目录表已调入内存,那么可以把它设置为 “当前目录”。当用户想要访问某个文件时,可以使用从当前目录出发的“相对路径”。
如果 “照片” 是当前目录,那么 “/照片/2015-08/自拍.jpg” 的相对路径就是 “./2015-08/自拍.jpg”。
从当前路径出发,只需要查询内存中的 “照片” 目录表,即可知道 “2015-08” 目录表的存放位置,从外存调入该目录,即可知道 “自拍.jpg” 存放的位置了。
优点:树形目录结构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分类,层次结构清晰,也能够更有效地进行文件的管理和保护。
缺点:树形结构不便于实现文件的共享。
为此,提出了“无环图目录结构”。
3.2.4有/无环图目录结构
可以用不同的文件名指向同一个文件,甚至可以指向同一个目录(共享同一目录下的所有内容)。
因为一个文件现在被多个文件名指引,所以需要为每个共享结点设置一个共享计数器count,用于记录此时有多少个地方在共享该结点。用户提出删除结点的请求时,只是删除该用户的FCB、并使共享计数器减1(count–),并不会直接删除共享结点。
只有共享计数器减为0(count==0)时,才删除结点。
【注意】 共享文件不同于复制文件。在共享文件中,由于各用户指向的是同一个文件,因此只要其中一个用户修改了文件数据,那么所有用户都可以看到文件数据的变化。
❗3.3索引结点
索引结点:对文件控制块(FCB)的优化。
其实在查找各级目录的过程中只需要用到 “文件名” 这个信息,只有文件名匹配时,才需要读出文件的其他信息。因此可以考虑简化目录表来提升效率。
除了文件名之外的文件描述信息都放到“索引结点”。
假设一个FCB是64B,磁盘块的大小为1KB,则每个盘块中只能存放16个FCB。若一个文件目录中共有640个目录项,则共需要占用640/16=40个盘块。因此按照某文件名检索该目录,平均需要查询320个目录项,平均需要启动磁盘20次(每次磁盘I/O读入一块)。
若使用索引结点机制,文件名占14B,索引结点指针站2B,则每企盘块可存放64个目录项,那么按文件名检索目录平均只需要读入320/64 =5个磁盘块。显然,这将大大提升文件检索速度。
存放在外存中的索引结点称为“磁盘索引结点”,当索引结点放入内存后称为“内存索引结点”。
相比之下内存索引结点中需要增加一些信息(内存索引特有),比如:访问计数值(此时有几个进程正在访问该文件)、文件是否被修改等。
3.4目录检索
访问一个文件,操作系统需要通过路径找到目录项,实现这种操作的方式一般有两种:线性列表、哈希表。
- 线性表:线性查找:顺序检索法。
- 使用顺序检索法,只要路径名的一个分量名没有找到,就应停止查找。
- 查找到之后,得到的是文件的逻辑结构。
- 哈希表:散列查找:散列法。
散列法不适用于所有的目录结构,而且有冲突和溢出的缺点,解决的开销较大,因此通常更多采用顺序检索法。
4.文件的物理结构
物理结构:就是在操作系统看来,文件的数据是如何存放在外存中的。操作系统需要对磁盘块进行管理。(文件分配方式)
物理文件的组织方式是由操作系统决定的。
逻辑文件放到存储介质上,采用的组织形式和存储介质特性有关。
当磁带做文件存储介质时,文件组成只能是顺序文件。
- 对非空闲磁盘块的管理(存放了文件数据的磁盘块)
- “文件的物理结构/文件分配方式” 要探讨的问题
- 对空闲磁盘块的管理
- “6.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要探讨的问题
文件的物理结构(文件分配方式):
- 连续分配
- 产生磁盘碎片;
- 磁盘I/O次数最多;
- 磁盘寻道时间短,文件随机访问效率高。
- 链接分配
- 隐式链接
- 显式链接
- 索引分配
- 链接方案
- 多层索引
- 混合索引
4.1文件块、磁盘块
在内存管理中,内存分页,进程的逻辑地址空间被分为一个一个页面。同样的,在外存管理中,为了方便对文件数据的管理,文件的逻辑地址空间也被分为了一个一个的文件“块”。磁盘中的存储单元也会被分为一个个“块/磁盘块/物理块”。很多操作系统中,磁盘块的大小与内存块、页面的大小相同。
内存与磁盘之间的数据交换(即读/写操作、磁盘I/O)都是以“块”为单位进行的。即每次读入一块,或每次写出一块。
于是文件的逻辑地址也可以表示为 (逻辑块号,块内地址) 的形式。
而操作系统要负责实现从逻地址到物理地址的映射。这个映射 就是文件分配方式(文件的物理结构)。
4.2物理结构(分配方式)
【2013年408真题】连续结构是最快的。
4.2.1连续分配
连续分配:要求每个文件在磁盘上占有一组连续的块。
(逻辑块号,块内地址)→(物理块号,块内地址)。只需转换块号就行,块内地址保持不变。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物理块号 = 起始块号+逻辑块号。
优点:
-
可以直接算出逻辑块号对应的物理块号,因此连续分配支持顺序访问和直接访间(即随机访问)。
-
连续分配的文件在顺序读/写时速度最快。
读取某个磁盘块时,需要移动磁头。访问的两个磁盘块相隔越远,移动磁头所需时间就越长。
缺点:
-
连续分配的文件不方便拓展。
-
存储空间利用率低,会产生难以利用的磁盘碎片。
可以用紧凑来处理碎片,但是需要耗费很大的时间代价。
4.2.2链接分配
链接分配采取离散分配的方式,可以为文件分配离散的磁盘块。分为隐式链接和显式链接两种。
【注意】 考试题目中遇到未指明隐式/显式的“链接分配”,默认是隐式链接的链接分配。
1)隐式链接
用户给出要访问的逻辑块号 i,操作系统找到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FCB)。从目录项中找到起始块号(即0号块),将0号逻辑块读入内存,由此知道1号逻辑块存放的物理块号,于是读入1号逻辑块,再找到2号逻辑块的存放位置…以此类推。
因此,读入 i 号逻辑块,总共需要 i+1 次磁盘l/O。
缺点:
- 采用链式分配(隐式链接)方式的文件,只支持顺序访问,不支持随机访问,查找效率低。
- 指向下一个盘块的指针也需要耗费少量的存储空间。
优点:很方便文件拓展另外,所有的空闲磁盘块都可以被利用,不会有碎片问题,外存利用率高。
【技巧】优缺点正好和连续分配相反。
2)显式链接
把用于链接文件各物理块的指针显式地存放在一张表中。即文件分配表(FAT,File Allocation Table)。
特点:采用链式分配(显式链接)方式的文件,支持顺序访问,也支持随机访问(想访问i号逻辑块时,并不需要依次访问之前的0~ i-1号逻辑块),由于块号转换的过程不需要访问磁盘,因此相比于隐式链接来说,访问速度快很多。显然,显式链接也不会产生外部碎片,外存利用率高,也可以很方便地对文件进行拓展。
【说明】就是可以先查FAT,查FAT不需要I/O,所以快速顺序查到要访问的磁盘块后再I/O,约等于随机访问。
缺点:文件分配表的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4.2.3索引分配
索引分配:允许文件离散地分配在各个磁盘块中,系统会为每个文件建立一张索引表,索引表中记录了文件的各个逻辑块对应的物理块(索引表的功能类似于内存管理中的页表――建立逻辑页面到物理页之间的映射关系)。
索引表存放的磁盘块称为索引块。文件数据存放的磁盘块称为数据块。
【2022年408真题】一个索引节点号对应一个磁盘块号。如果索引节点号一样(共享文件),那么磁盘块号也一样。
【对比】
显式链接的链式分配方式中,文件分配表FAT是一个磁盘对应一张。
而索引分配方式中,索引表是一个文件对应一张。
优点:支持随机访问。文件拓展也很容易实现(只需要给文件分配一个空闲块,并增加一个索引表项即可)。
缺点:但是索引表需要占用一定的存储空间。
- 若每个磁盘块1KB,一个索引表项4B,则一个磁盘块只能存放256个索引项。如果一个文件的大小超过了256块,那么一个磁盘块是装不下文件的整张索引表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有3个方案解决:
1)链接方案
链接方案:如果索引表太大,一个索引块装不下,那么可以将多个索引块链接起来存放。
假设磁盘块大小为1KB,一个索引表项占4B,则一个磁盘块只能存放256个索引项。
若一个文件大小为256*256KB =65,536 KB = 64MB
该文件共有256*256个块,也就对应256*256个索引项,也就需要256个索引块来存储,这些索引块用链接方案连起来。若想要访问文件的最后一个逻辑块,就必须找到最后一个索引块(第256个索引块),而各个索引块之间是用指针链接起来的,因此必须先顺序地读入前255个索引块。
这显然是很低效的。如何解决呢?
2)多层索引
多层索引:建立多层索引(原理类似于多级页表)。使第一层索引块指向第二层的索引块。还可根据文件大小的要求再建立第三层、第四层索引块。
若某文件采用两层索引(一级间接),则该文件的最大长度可以到256*256*1KB = 65,536 KB = 64MB。
可根据逻辑块号算出应该查找索引表中的哪个表项。
如:要访问1026号逻辑块,则1026/256=4,1026%256 = 2
因此可以先将一级索引表调入内存,查询4号表项,将其对应的二级索引表调入内存,再查询二级索引表的2号表项即可知道1026号逻辑块存放的磁盘块号了。
访问目标数据块,需要3次磁盘I/O。
同理:若采用三层索引(二级间接),则文件的最大长度为256*256*256*1KB = 16GB。那么访问目标数据块,需要4次磁盘I/O。
【总结】采用K层索引结构,且顶级索引表未调入内存,则访问一个数据块只需要K+1次读磁盘操作。
【注意】在UNIX中,文件的索引结构放在索引节点。
缺点:如果文件很小,但是因为分层索引,索引依然需要分多层进行多次I/O。所以有了混合索引。
❗3)混合索引
混合索引:多种索引分配方式的结合。例如,一个文件的顶级索引表中,既包含直接地址索引(直接指向数据块),又包含一级间接索引(指向单层索引表)、还包含两级间接索引(指向两层索引表)。
上图的顶级索引表那里,一级间接、二级间接就是索引节点。引出来的是磁盘块。要注意说法,因为磁盘块还可以根据能否继续往下引分为:索引块,没有索引能力了就是地址块。
【考点1】要会根据多层索引、混合索引的结构计算出文件的最大长度
Key:各级索引表最大不能超过一个块。
如:2010年408真题
【考点2】要能自己分析访问某个数据块所需要的读磁盘次数
Key: FCB中会存有指向顶级索引块的指针,因此可以根据FCB读入顶级索引块。每次读入下一级的索引块都需要一次读磁盘操作。
【注意】题目条件:顶级索引块是否已调入内存?
【考点3】 存储空间,索引表中的索引项(块号、指针),如用4B来存放。那么也就是 4B(字节)=32bit(位),即可寻址232个存储块。
如:2012、2014年408真题大题
5.扩展:C语言文件操作
5.1无结构文件(流式文件)
FILE *fp = fopen( "test.txt", "w"); //打开文件
if( fp == NULL ){
printf("打开文件失败!");
exit(0);
}
//写入10个Hello world
for (int i=0; i<10; i++)
fputs ("Hello world!", fp);
fclose(fp); //关闭文件
如果没有创建文件,调用fopen
会自动创建文件。
在逻辑结构中(用户来看),每个字符1B,都是连续存放的,如果要寻找第16个字符(编号从0开始):
FILE*fp = fopen( "test.txt", "r"); //以"读"方式打开文件
if( fp == NULL ){
puts("Fail to open file!");
exit(0) ;
}
fseek(fp, 16,SEEK_SET); //把文件的 读写指针 指向16
char c = fgetc(fp); //从读写指针所指位置 之后 读出1个字符
printf("字符:%c", c); //打印从文件读出的字符
fclose(fp); //关闭文件
使用c语言库函数fseek
,将文件读写指针指向位置n。
使用c语言库函数fgetc
,从读写指针所指位置读出1B内容。
用户用逻辑地址访问又件,不关心在磁盘中是如何存储的。
fgetc
底层使用了Read系统调用
,操作系统将(逻辑块号,块内偏移量)转换为(物理块号,块内偏移量)。
5.2有结构文件(记录式文件)
c语言创建顺序文件:
typedef struct {
int number; //学号4B
char name [30]; //姓名30B
char major[30]; //专业30B
} Student_info;
//以"写"方式打开文件
FILE *fp = fopen("students.info", "w");
if(fp == NULL) {
printf("打开文件失败!");
exit(0);
}
Student_info student[N]; //用数组保存N个学生信息
for(int i=0; i<N; i++) { //生成N个学生信息
student[i].number=i;
student[i].name[0]='?';
student[i].major[0]='?';
}
//将N个学生的信息写入文件
fwrite(student, sizeof (Student_info), N, fp);
fclose(fp);
读出第五个同学的信息:
//以"读"方式打开文件
FILE *fp = fopen("students.info", "r");
if(fp == NULL) {
printf("打开文件失败!");
exit(0) ;
}
//文件读写指针指向编号为5的学生记录
fseek(fp, 5*sizeof(Student_info), SEEK_SET);
student_info stu;
//从文件读出1条记录,记录大小为sizeof(Student_info)
fread(&stu, sizeof( Student_info), 1, fp);
printf("学生编号:%d\n", stu.number) ;
fclose(fp);
6.文件存储空间管理
对外存空闲磁盘块的管理。
目的:提高存储空间的利用率。
【2019年408真题】可以用于文件系统,管理空闲磁盘块的数据结构有:位图、空闲磁盘链、文件分配表(FAT)。
6.1存储空间的划分与初始化
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时候,一个必经步骤是――为磁盘分区(C:盘、D:盘、E:盘等)。
存储空间管理的方法:
6.2空闲表法
适用于“连续分配”。
如何分配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为一个文件分配连续的存储空间。同样可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最坏适应等算法来决定要为文件分配哪个区间。
如何回收磁盘块:与内存管理中的动态分区分配很类似,当回收某个存储区时需要有四种情况:
- 回收区的前后都没有相邻空闲区;
- 回收区的前后都是空闲区;
- 把前后两个表项合二为一。
- 回收区前面是空闲区;
- 回收区后面是空闲区。
总之,回收时需要注意表项的合并问题。
6.3空闲链表法
- 空闲盘块链:以盘块为单位组成一条空闲链。
- 空闲盘区链:以盘区为单位组成一条空闲链。
6.3.1空闲盘块链
适用于离散分配的物理结构。为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可能要重复多次操作。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从链头开始依次摘下K个盘块分配,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头指针。
如何回收:回收的盘块依次挂到链尾,并修改空闲链的链尾指针。
6.3.2空闲盘区链
离散分配、连续分配都适用。为一个文件分配多个盘块时效率更高
操作系统保存着链头、链尾指针。
如何分配:若某文件申请K个盘块,则可以采用首次适应、最佳适应等算法,从链头开始检索,按照算法规则找到一个大小符合要求的空闲盘区,分配给文件。若没有合适的连续空闲块,也可以将不同盘区的盘块同时分配给一个文件,注意分配后可能要修改相应的链指针、盘区大小等数据。
如何回收:若回收区和某个空闲盘区相邻,则需要将回收区合并到空闲盘区中。若回收区没有和任何空闲区相邻,将回收区作为单独的一个空闲盘区挂到链尾。
❗6.4位示图法
连续分配、离散分配都适用。
位示图:每个二进制位对应一个盘块。在本例中,“0”代表盘块空闲,“1”代表盘块已分配。
位示图一般用连续的“字”来表示,如本例下图中一个字的字长是16位,字中的每一位对应一个盘块。因此可以用**(字号,位号)对应一个盘块号。当然有的题目中也描述为(行号,列号)**。
【考点】推出盘块号与 (字号,位号) 相互转换的公式。
注意题目条件:盘块号、字号、位号到底是从0开始还是从1开始如本例中盘块号、字号、位号从0开始,若n表示字长,则:
若
:
(
字号,位号
)
=
(
i
,
j
)
则二进制盘块号
b
=
n
i
+
j
若:(字号,位号)=(i,j) \\ 则二进制盘块号 b= ni+j
若:(字号,位号)=(i,j)则二进制盘块号b=ni+j
例如上图位号是0~15所以字长n是16位。
(0,1)是 16*0+1 = 1号盘块
b=13,则 i = 13/16 = 0,j = 13%16 = 13,所以(字号,位号)是(0,13)。
如何分配:若文件需要k个块,
- 顺序扫描位示图,找到K个相邻或者不相邻的“0”;
- 根据字号、位号算出对应的盘块号,将相应盘块分配给文件;
- 将相应位设置为“1”。
如何回收:
- 根据回收的盘块号计算出对应的字号、位号;
- 将相应二进制位设为“0”。
6.5成组链接法
空闲表法、空闲链表法不适用于大型文件系统,因为空闲表或空闲链表可能过大。UNIX系统中采用了成组链接法对磁盘空闲块进行管理。
文件卷的目录区中专门用一个磁盘块作为“超级块”,当系统启动时就需要将超级块读入内存。并且要保证内存与外存中的“超级块”数据一致。
- 超级块:是文件系统中的一个数据结构,它包含了文件系统的全局信息,如文件系统的类型、大小、状态、空闲盘块的数量以及文件系统中的数据块和inode的分配情况等。超级块对于文件系统的正确运行至关重要,因为它提供了文件系统布局的必要信息。
当文件系统被格式化时,超级块会被创建并初始化,其中包括初始化空闲盘块号栈。超级块会记录空闲盘块的总数以及空闲盘块号栈的起始位置。
- 空闲盘块号栈:这是一个用来管理空闲磁盘块的数据结构。在文件系统中,当文件被删除或者截断时,其占用的磁盘块会被释放,并返回到空闲盘块号栈中。当需要分配新的磁盘块时,文件系统可以从这个栈中获取空闲的磁盘块号。这样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磁盘空间分配的效率。
【注意】 指向下一个分组块号的那个也算空闲块。
只有超级块显示是下一个组空闲块数,其余都是本身的空闲块数。
如何分配?
Eg:需要100个空闲块
①检查第一个分组(第一个“下一个分组”)的块数是否足够。100=100,是足够的。
②分配第一个分组中的100个空闲块。但是由于300号块内存放了再下一组的信息,因此300号块的数据需要复制到超级块中。
就是相当于超级块是链头,一个结点填满了之后,把原本这个结点指向下一个结点的数据放入上一个结点里。
当2号块被填满之后,把指向3的指针放到1:
变成:
7.文件的基本操作
【注意】系统调用都会导致CPU从用户态切换成核心态。
就是操作系统提供的功能:
-
创建文件(create系统调用)
- 分配外存空间,创建目录项。
-
删除文件(delete系统调用)
- 回收外存空间,删除目录项。
-
❗打开文件(open系统调用)
-
open调用参数含有需要打开的文件的文件名。
-
将目录项中的信息复制到内存中的打开文件表中,并将打开文件表的索引号返回给用户。
打开文件时并不会把文件数据直接读入内存。“索引号”也称“文件描述符”。
-
打开文件之后,对文件的操作不再需要每次都查询目录,可以根据内存中的打开文件表进行操作。
-
每个进程有自己的 打开文件表 ,系统中也有一张总的打开文件表。
-
进程打开文件表中特有的属性:读写指针、访问权限((只读?读写? )。
-
系统打开文件表中特有的属性:打开计数器(有多少个进程打开了该文件)。
系统打开文件表只在文件实体第一次被打开时才增加一个表目,后面进程再打开该文件,只需要调用系统打开文件表就可以了。
-
-
-
关闭文件(close系统调用)
- 将文件的控制信息从内存写回外存磁盘。(注意和 写文件 区分)
- 将进程打开文件表中的相应表项删除。
- 系统打开文件表的打开计数器减1,若打开计数器为0,则删除系统表的表项。
-
❗读文件(read系统调用)
- 根据读指针、读入数据量、内存位置将文件数据从外存磁盘读入内存。
- (2012年408真题)若文件数据不在内存,则该进程阻塞进入睡眠等待。
- “读/写文件”用“文件描述符”即可腾明文件,不再需要用到“文件名”。
-
写文件(write系统调用)
- 根据写指针、写出数据量、内存位置,将文件数据从内存写回外存磁盘。
可用几个基本操作完成更复杂的操作,比如:“复制文件”:先创建一个新的空文件,再把源文件读入内存,再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到新文件中。
8.文件共享
- 共享与复制的区别
多个用户共享同一个文件,意味着系统中只有“一份”文件数据。并且只要某个用户修改了该文件的数据,其他用户也可以看到文件数据的变化。
多个用户都“复制”了同一个文件,那么系统中会有“好几份”文件数据。其中一个用户修改了自己的那份文件数据,对其他用户的文件数据并没有影响。
分类:
- 基于索引结点的共享方式(硬链接)
- 基于符号链的共享方式(软链接)
8.1基于索引结点的共享方式(硬链接)
知识回顾:索引结点,是一种文件目录瘦身策略。由于检索文件时只需用到文件名,因此可以将除了文件名之外的其他信息放到索引结点中。这样目录项就只需要包含文件名、索引结点指针。
详见3.文件目录>3.2目录结>3.2.4有无环图目录结构
索引结点中设置一个链接计数变量count,用于表示链接到本索引结点上的用户目录项数。若count = 2,说明此时有两个用户目录项链接到该索引结点上,或者说是有两个用户在共享此文件。
若某个用户决定“删除”该文件,则只是要把用户目录中与该文件对应的目录项删除,且索引结点的count值减1。
- 若count > 0,说明还有别的用户要使用该文件,暂时不能把文件数据删除,否则会导致指针悬空。
- 当count = 0时系统负责删除文件。
8.2基于符号链的共享方式(软链接)
当User3访问“ccc”时,操作系统判断文件“ccc”属于Link类型文件(快捷方式),于是会根据其中记录的路径层层查找目录,最终找到User1的目录表中的“aaa”表项,于是就找到了文件1的索引结点。
即使软链接指向的共享文件已被删除,Link 型文件依然存在,只是通过Link 型文件中的路径去查找共享文件会失败((找不到对应目录项)。
由于用软链接的方式访问共享文件时要查询多级目录,会有多次磁盘I/O。
9.文件保护
保护文件数据的安全。
- 访问控制表
- 存取控制表
9.1口令保护
为文件设置一个“口令”(如: abc112233),用户请求访问该文件时必须提供“口令”。
口令一般存放在文件对应的FCB或索引结点中。
用户访问文件前需要先输入“口令”,操作系统会将用户提供的口令与FCB中存储的口令进行对比,如果正确,则允许该用户访问文件。
优点:保存口令的空间开销不多,验证口令的时间开销也很小。
缺点:正确的“口令”存放在系统内部,不够安全。
9.2加密保护
使用某个“密码”对文件进行加密,在访问文件时需要提供正确的“密码”才能对文件进行正确的解密。
优点:保密性强,不需要在系统中存储“密码”。
缺点:编码/译码,或者说加密/解密要花费一定时间。
9.3访问控制
在每个文件的FCB(或索引结点)中增加一个访问控制列表(ACL,Access-Control List),该表中记录了各个用户可以对该文件执行哪些操作。
访问类型:
- 读:从文件中读数据
- 写:向文件中写数据
- 执行:将文件装入内存并执行
- 添加:将新信息添加到文件结尾部分
- 删除:删除文件,释放空间
- 列表清单:列出文件名和文件属性
有的计算机可能会有很多个用户,因此访问控制列表可能会很大,可以用精简的访问列表解决这个问题。
精简的访问列表:进行分组。以“组”为单位,标记各“组”用户可以对文件执行哪些操作。当某用户想要访问文件时,系统会检查该用户所属的分组是否有相应的访问权限。
如:分为系统管理员、文件主、文件主的伙伴、其他用户几个分组。
优点:实现灵活,可以实现复杂的文件保护功能。
10.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用一个例子来辅助记忆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
假设某用户请求删除文件“D:/工作目录/学生信息…xlsx”的最后100条记录。
- 用户需要通过操作系统提供的接口发出上述请求――用户接口
- 由于用户提供的是文件的存放路径,因此需要操作系统一层一层地查找目录,找到对应的目录项――文件目录系统
- 不同的用户对文件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因此为了保证安全,需要检查用户是否有访问权限——存取控制模块(存取控制验证层)
- 验证了用户的访问权限之后,需要把用户提供的“记录号”转变为对应的逻辑地址――逻辑件系统与文件信息缓冲
- 知道了目标记录对应的逻辑地址后,还需要转换成实际的物理地址――物理文件系统
- 要删除这条记录,必定要对磁盘设备发出请求――设备管理程序模块
- 删除这些记录后,会有一些盘块空闲,因此要将这些空闲盘块回收――辅助分配模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