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STM32内部的USART外设的介绍
(1)
STM32的USART的同步模式只是多了个时钟输出,只支持时钟输出,不支持时钟输入。该同步模式更多是为了兼容别的协议或者特殊用途而设计的,并不支持两个USART之间进行同步通信,学习串口主要还是异步通信。
(2)USART大致可分为发送和接收两部分
①发送部分:将数据寄存器的一个字节数据自动转换为协议规定的波形,从TX引脚发送出去。
②接收部分:自动接收RX引脚的波形,按照协议规定,解码为一个字节数据,存放在数据寄存器里。
(这是USART电路的功能,当配置好了USART电路,直接读写数据寄存器,就能自动发送和接收数据了)
(3)波特率发送器
用来配置波特率,其实就是一个分频器(如 APB2总线给个72MHz的频率,然后波特率发生器进行分频,得到想要的波特率时钟,最后在这个时钟下,进行收发,就是我们指定的通信波特率)
(4)串口常用参数
波特率常用9600或115200
数据位8位,停止位1位,无校验
(5)
①支持同步模式:多了个时钟CLK的输出;
②硬件流控制:如A设备的TX向B设备的RX发送数据,
A设备一直在发,发得太快了,B处理不过来,如果没有硬件流控制,B就只能抛弃新的数据或覆盖原数据,如果有硬件流控制,在硬件电路上,会多出一根线,如果B没准备好,就置高电平,如果准备好了,就置低电平,A接收到B反馈的准备信号,就会在B准备好的时候才发数据
(可防止因为B处理慢而导致数据丢失问题)(一般不用)
③DMA:这个串口支持DMA进行数据转运,如果有大量数据进行收发,可使用DMA数据转运数据,减轻CPU的负担;
④智能卡;
IrDA:用于红外通信,红外通信就是一个红外发光管,另一边是红外接收管,然后靠闪烁红外光通信(不是遥控器的红外通信,并不能模拟遥控器);
LIN:局域网的通信协议;
(6)
STM32F103C8T6 USART资源:USART1、USART2、USART3(总共3个独立的USART外设,可以挂载很多串口设备。
USART1是APB2总线上的设备,剩下的都是APB1总线的设备,开启时钟的时候注意一下
2、USART框图
(1)发送数据寄存器(TDR)和发送移位寄存器的工作流程
若在某时刻给TDR写入了 0x55 这个数据,在寄存器里就是二进制存储 0101 0101,此时硬件检测到写入了数据,并进行检查当前移位寄存器是否有数据正在移位,如果没有,这个 0101 0101就会立刻全部移动到发送移位寄存器,准备发送。当数据从TDR移动到移位寄存器时,会置一个标志位,叫TXE(TX Empty)发送寄存器空,我们检查这个标志位,如果置1,我们就可以在TDR写入下一个数据了(当TXE标志位置1时,数据其实还没有发送出去,只要数据从TDR转移到发送移位寄存器,TXE就会置1,我们就可以写入新的数据了。)然后发送移位寄存器就会在发送器控制(用来控制发送移位寄存器的工作)的驱动下向右移位,然后一位一位地把数据输出到TX引脚,当数据移位完成后,新的数据就会再次自动地从TDR转移到发送移位寄存器里。如果当前移位寄存器还没有完成,TDR的数据就会进行等待,一旦移位完成,就会立刻转移过来。
TDR和移位寄存器的双重缓存,可以保证连续发送数据的时候,数据帧之间不会有空闲,提高了工作效率
(2)接收端
数据从RX引脚通向接收移位寄存器,在接收器控制(用来控制接收移位寄存器的工作)的驱动下,一位一位地读取RX电平,先放在最高位,然后向右移,移位8次后,就能接收一个字节了。因为串口协议规定低位先行,所以接收移位寄存器是从高位往低位方向移动的,之后当一个字节移位完成后,这一个字节的数据就会整体地一下子转移到接收数据寄存器RDR中,在转移的过程中,也会置一个标志位,叫RXNE(RX Not Empty)接收数据寄存器非空,当检测到RXNE置1后,就可以把数据读走了。
当数据从移位寄存器转移到RDR时,就可以直接移位接收下一帧数据了。
(3)硬件数据流控
硬件流控制,简称流控。
nRTS(Request To Send)请求发送,是输出脚,告诉别人我当前能不能接收(对方能不能发送);
nCTS(Clear To Send)是清除发送,是输入脚,用于接收别人nRTS的信号(前面加个n意思是低电平有效)
流控的工作模式:
如:另一个支持流控的串口,它的TX接到我的RX上,然后我的RTS要输出一个能不能接收的反馈信号,接到对方的CTS,当我能接收时,RTS就置低电平,请求对方发送,对方的CTS接收到之后,就可以一直发送。
当我处理不过来时,比如接收数据寄存器我一直没有读,又有新的数据过来了,现在就代表我没有及时处理,RTS就会置高电平,对方CTS接收到之后,就会暂停发送,直到接收数据寄存器里的数据被读走,RTS置低电平,新的数据才会继续发送。
反过来,当我的TX给对方发送数据时,我的CTS就要接到对方的RTS,用于判断对方能不能接收。
TX和CTS是一对的,RX和RTS是一对的,CTS和RTS也要交叉连接
(4)SCLK
这部分电路用于产生同步的时钟信号,只支持输出,不支持输入,因此两个USART之间,不能实现同步的串口通信
配合发送移位寄存器输出,发送寄存器每移位一次,同步时钟电平就跳变一个周期,时钟告诉对方,我移出去一位数据了。
该时钟信号用途:
①可兼容别的协议,如串口加上时钟后,就跟SPI协议特别像,所以有了时钟输出的串口,就可以兼容SPI;
②也可做自适应波特率,如接收设备不确定发送设备给的是什么波特率,那就可以测量一下这个时钟的周期,然后再计算得到波特率(需要另外写程序来实现这个功能)(一般不用)
(5)唤醒单元:实现串口挂载多设备
串口一般是点对点的通信(只支持连个设备互相通信),而多设备在一条总线上可以接多个从设备,每个设备分配一个地址,想跟某个设备通信,就先进行寻址,确定通信对象,再进行数据收发。
当发送指定的串口的地址时,此设备唤醒开始工作,当发送别的设备地址时,别的设备就被唤醒工作。(一般不用)
(6)中断输出控制:配置中断是不是能通向NVIC
TXE:发送寄存器空;
RXNE:接收寄存器非空
这两个是判断发送状态和接收状态的必要标志位
(7)波特率发生器:其实就是分频器
APB时钟进行分频,得到发送和接收移位的时钟
fPCLKx(x=1或2)
USART1挂载在APB2,所以就是PCLK2的时钟,一般是72M;
其他的USART都挂载在APB1,所以是PCLK1的时钟,一般是36M
之后这个时钟进行分频,除以一个USARTDIV的分频系数,分频完后,再除以16,得到发生器时钟和接收器时钟,通向控制部分
TE(TX Enable)为1,发送器使能,发送部分的波特率就有效;
若RE(RX Enable)为1,接收器使能,接收部分的波特率就有效
3、串口的引脚
4、USART基本结构
最左边是波特率发生器,用于产生约定的通信速率,时钟来源是PCLK2或1,经过波特率发器分频后产生的时钟通向发送控制器和接收控制器,发送控制器和接收控制器用来控制发送移位和接收移位。
之后由发送数据寄存器和发送移位寄存器这两个寄存器的配合,将数据一位一位的移出去。通过GPIO口的复用输出,输出到TX引脚,产生串口协议规定的波形。
当数据由数据寄存器移位到移位寄存器时,会置一个TXE的标志位,我们判断这个标志位就可以知道是不是可以写下的数据了。
接收部分也是类似的,RX引脚的波形通过GPIO口输入,在接收控制器的控制下。一位一位地移入接收移位寄存器,移完一帧数据后,数据就会统一转运到接收数据寄存器,在转移的同时置一个RXNE标志位,我们检查这个标志位就可以知道是不是收到数据了。同时这个标志位也可以去申请中断,这样就可以在收到数据时,直接进入中断函数,然后快速地读取和保存数据。
注意:右边实际上有四个寄存器,但在软件层面,只有一个DR寄存器可以供我们读写,写入DR时,数据走上面的路进行发送;读取DR时,数据走下面的路进行接收。
5、细节性问题
(1)数据帧
停止位一般选1位停止位
(2)起始位侦测
串口的输出TX比输入RX简单,输出只需要定时翻转TX引脚的高低电平就行了,而输入不仅要保证输入的采样频率和波特率一致,还要保证每次输入采样的位置要正好处于每一位的正中间,只有在每一位的正中间采样,这样高低电平读进来才是最可靠的。
若有噪声,会在状态寄存器里置NE(Noise Error)噪声标志位。
一个数据位有16个采样时钟,没有噪声时,8、9、10次的采样应该全为1或全为0,全为1就认为收到了1,全为0就认为收到了0;如果有噪声,导致3次采样频率不是全为1或全为0,那就按照2:1的规则来,2次为1就认为收到了1,2次为0就认为收到了0,这种情况下噪声标志位NE也会置1。
(3)波特率发生器:就是分频器
比如要配置USART1为9600的波特率,带入公式9600=72M /(16*DIV),
所以DIV = 72M / 9600 / 16 = 468.75,转换成二进制位11101 0100.11(前后多出来的补零)
用库函数配置比较方便,直接写波特率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