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动态规划简介
2、算法实战应用【leetcode】
2.1 题一:第N个泰波那契数
2.1.1 算法原理
2.1.2 算法代码
2.1.3 空间优化原理——滚动数组
2.1.4 算法代码——空间优化版本
2.2 题二:三步问题
2.2.1 算法原理
2.2.2 算法代码
2.3 题二:使用最小花费爬楼梯
2.3.1 算法原理【解法一】
2.3.2 算法代码【解法一】
2.3.3 算法原理【解法二】
2.3.4 算法代码【解法二】
2.4 题三:解码方法
2.4.1 算法原理
2.4.2 算法代码
2.4.3 初始化技巧
2.4.4 算法代码——初始化技巧使用
1、动态规划简介
动态规划(Dynamic Programming, DP)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用于求解最优化问题。
在解决问题时,每次产生的子问题并不总是新问题,有些子问题被反复计算多次。动态规划算法(自底向上)正是利用了这种子问题的重叠性质,对每一个子问题只解一次,而后将其解保存在一个表格中,在以后尽可能多地利用这些子问题的解。
动态规划算法,一般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 状态表示:dp表中的值所表示的含义。一般由 经验+题目要求 得出。对于一维的dp表,dp[i]通常有这两种表示形式(由经验得出):①:以i位置为结尾,......;②:以i位置为起点,......;而....就是需要结合题目来得出的。
- 状态转移方程:就是dp[i]是怎么来的。dp[i]通常由其相邻的其他状态经过公式计算得出,状态转移方程就是这个公式。
- 初始化:确保在填dp表的过程中不越界。
- 填表顺序:为了在填写当前状态的时候,所需要的其他相邻状态已经计算得出了。
- 返回值:结合题目要求。
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确定状态表示是最重要的一点,而确定状态转移方程是最难的一点。
2、算法实战应用【leetcode】
2.1 题一:第N个泰波那契数
. - 力扣(LeetCode)
2.1.1 算法原理
对于一维dp,状态表示通常由 经验+题目要求 得出,本题很明显,表示第i个泰波那契数的值;同时状态转移方程题目也是贴心的给出了。
- 状态表示dp[i]:第i个泰波那契数的值
- 状态转移方程:dp[i] = dp[i-1] + dp[i-2] + dp[i-3]
- 初始化:dp[0] = 0; dp[1] = dp[2] = 1;
- 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 返回值:dp[n]
2.1.2 算法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tribonacci(int n) {
if(n == 0) return 0;
if(n == 1 || n == 2) return 1;
int[] dp = new int[n + 1];
dp[0] = 0; dp[1] = dp[2] = 1;
for(int i = 3; i <= n; i++) {
dp[i] = dp[i - 1] + dp[i - 2] + dp[i - 3];
}
return dp[n];
}
}
2.1.3 空间优化原理——滚动数组
实际上,我们可以不用创建一个dp数组来存储数值,
通过“滚动数组”的方式,进行空间优化。
仅仅使用三个变量就可以解题,不必再开辟额外的空间。
2.1.4 算法代码——空间优化版本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tribonacci(int n) {
//动态规划 -> 空间优化
if(n == 0) return 0;
if(n == 1 || n == 2) return 1;
int a = 0, b = 1, c = 1, d = 0;
for(int i = 3; i <= n; i++) {
d = a + b + c;
//滚动操作
a = b;
b = c;
c = d;
}
return d;
}
}
2.2 题二:三步问题
. - 力扣(LeetCode)
2.2.1 算法原理
- 状态表示(经验+题目要求):dp[i]:到达第i个位置,一共有多少种方式
- 状态转移方程:要到达i位置,可由移动到i-1/i-2/i-3位置的基础上,再移动三/二/一步就可到达,即:dp[i]=dp[i-1]+dp[i-2]+dp[i-3];
- 初始化:dp[1]=1; dp[2]=2; dp[3]=4;
- 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2.2.2 算法代码
class Solution {
//dp[i]状态表示:到达i位置,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public int waysToStep(int n) {
//1e9 + 7:double类型
int MOD = (int)1e9 + 7;
if(n == 1 || n == 2) return n;
int[] dp = new int[n + 1];
//初始化
dp[1] = 1; dp[2] = 2; dp[3] = 4;
for(int i = 4; i < n + 1; i++) {
//状态转移方程
dp[i] = ((dp[i - 1] + dp[i - 2]) % MOD + dp[i - 3]) % MOD;
}
return dp[n];
}
}
2.3 题二:使用最小花费爬楼梯
. - 力扣(LeetCode)
2.3.1 算法原理【解法一】
- 状态表示dp[i]:到达i位置,最小花费的金额(以i位置为结尾)
- 状态转移方程:需要考虑,到达i-1位置和到达i-2位置最小花费的金额数,考虑完后,再进一步到达i位置。也就是说:dp[i]=min(dp[i-1]+cost[i-1],dp[i-2]+cost[i-2]);
- 初始化:dp[0]=0; dp[1]=0;(防越界)
- dp的建表顺序:从左至右
- 返回值:dp[n]
2.3.2 算法代码【解法一】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CostClimbingStairs(int[] cost) {
//解法一:
int n = cost.length;
//状态表示dp[i]:到达i位置时,最小花费
int[] dp = new int[n + 1];
//初始化
dp[0] = dp[1] = 0;
//填表顺序:从左往右
for(int i = 2; i <= n; i++) {
//状态转移方程
dp[i] = Math.min(dp[i - 1] + cost[i - 1], dp[i - 2] +cost[i - 2]);
}
//返回值:dp[n]
return dp[n];
}
}
2.3.3 算法原理【解法二】
- 状态表示dp[i]:从i位置开始,到达楼顶,最小花费的金额(以i位置为起点)
- 状态转移方程:需要考虑,i+1位置和i+2位置到达楼顶最小花费的金额数,再选择走一步还是走两步。也就是说:dp[i]=min(cost[i-1],dp[i-2])+cost[i];
- 初始化:dp[i-1]=cost[i-1]; dp[i-2]=cost[i-2];(防越界)
- dp的建表顺序:从右至左
- 返回值:min(dp[0],dp[1])
2.3.4 算法代码【解法二】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minCostClimbingStairs(int[] cost) {
int n = cost.length;
//状态表示dp[i]:以i位置为起点,到达楼顶的最小花费
int[] dp = new int[n];
//初始化
dp[n - 1] = cost[n - 1];
dp[n - 2] = cost[n - 2];
for(int i = n - 3; i >= 0; i--) {
//填表顺序 -> 从右往左
//状态转移方程 --> 自身花费+后面俩台阶的最小花费
dp[i] = cost[i] +Math.min(dp[i + 1], dp[i + 2]);
}
//返回值,考虑 从第一个台阶出发 or 从第二个台阶出发
return Math.min(dp[0], dp[1]);
}
}
2.4 题三:解码方法
. - 力扣(LeetCode)
2.4.1 算法原理
- 状态表示dp[i]:以i位置为结尾,解码方式的总数
- 状态转移方程:s[i]单独解码(成功/失败)+s[i]/s[i-1]组合解码(成功/失败):dp[i]=dp[i-1]+dp[i-2];
- 初始化:①:if(s[0]!='0') dp[0]=1; ②:dp[1] -->1. s[1]单独解码 & 2. s[1]与s[0]组合解码
- 返回值:dp[n-1]
2.4.2 算法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numDecodings(String s) {
int n = s.length();
char[] c = s.toCharArray();
//状态表示dp[i]:以i位置为结尾,解码方式的总数
int[] dp = new int[n];
//初始化第一个位置
if(c[0] != '0') dp[0]++;
//当长度为1时
if(n == 1) return dp[0];
//初始化第二个位置
if(c[0] != '0' && c[1] != '0') dp[1]++;//单独编码
int t = ((c[0] - '0') * 10 + (c[1] - '0'));
if(t >= 10 && t <= 26) dp[1]++;//组合编码
for(int i = 2; i < n; i++) {
//单独编码
if(c[i] != '0') dp[i] += dp[i - 1];
//组合编码
int tt = ((c[i - 1] - '0') * 10 + (c[i] - '0'));
if(tt >= 10 && tt <= 26) dp[i] += dp[i - 2];
}
return dp[n - 1];
}
}
2.4.3 初始化技巧
在编写代码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 我们在完成初始化工作时,非常的麻烦,初始化的代码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此时,我们可以使用初始化技巧 ---> dp数组在创建时多开辟一个节点。将初始化时的代码放进循环中(将要初始化的节点与普通节点一概而论),在填dp表的时候完成初始化。
不过,因为多开辟了一个位置,所以在循环填dp表时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 与原数组的下标映射关系发生了改变
- 注意虚拟节点的值(多开辟的那一个节点),虚拟节点的值,要保证后面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
在本题中,虚拟节点dp[0]的值应该为1;
原因:
当s[1]可与s[0]组合解码时,会这样计算:dp[2]+=d[2-2](s中的i为1,映射到新dp中i为2)
因为能够组合解码,所以虚拟节点dp[0]的值应为1
2.4.4 算法代码——初始化技巧使用
class Solution {
public int numDecodings(String s) {
//初始化技巧 --> 优化
int n = s.length();
char[] c = s.toCharArray();
//状态表示dp[i + 1]:以i位置为结尾,解码方式的总数
int[] dp = new int[n + 1];
//处理虚拟节点里的值
dp[0] = 1;
//初始化第一个位置
if(c[0] != '0') dp[1]++;
for(int i = 2; i < n + 1; i++) {
//单独编码
if(c[i - 1] != '0') dp[i] += dp[i - 1];
//组合编码
int t = ((c[i - 1 - 1] - '0') * 10 + (c[i - 1] - '0'));
if(t >= 10 && t <= 26) dp[i] += dp[i - 2];
}
return dp[n];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