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学机器学习西瓜书的知识点概要记录
- 1.1 机器学习
- 1.2 典型的机器学习过程
- 1.2 机器学习理论
- 1.3 基本术语
- 1.4 归纳偏好
- 1.5 NFL定理
- 2.1 泛化能力
- 2.2 过拟合和欠拟合
- 2.3 三大问题
- 2.4 评估方法
- 2.5 调参与验证集
- 2.6 性能度量
- 2.7 比较检验
以下内容出自周志华老师亲讲西瓜书
1.1 机器学习
(1)经典定义:利用经验改善系统自身的性能。(经验->数据)
随着该领域的发展,目前主要研究智能数据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并已成为智能数据分析技术的源泉之一
1.2 典型的机器学习过程
适用于全局 - 模型 适用于局部 - 模式(pattern)
1.2 机器学习理论
PAC(Probably Approximately Correct 概率近似正确模型)
P
(
∣
f
(
x
)
−
y
∣
≤
ϵ
)
≥
1
−
δ
P(|f(x) - y|\leq \epsilon )\geq 1- \delta
P(∣f(x)−y∣≤ϵ)≥1−δ
建立一个模型,对于数据 x x x 样本得到一个模型 f f f,那么模型 f f f 会对 x x x进行一个判断,即 f ( x ) f(x) f(x),我们希望这个模型判断特别准,即逼近真实结果 y y y。那么可以表达为 ∣ f ( x ) − y ∣ ≤ ϵ |f(x) - y|\leq \epsilon ∣f(x)−y∣≤ϵ,即它们俩的差别小于一个很小的数。希望能得到这样一个模型 f f f,但并不是每次都能得到,所以希望能以很高的概率去得到它,很高的概率意味着 P ( ∣ f ( x ) − y ∣ ≤ ϵ ) ≥ 1 − δ P(|f(x) - y|\leq \epsilon )\geq 1- \delta P(∣f(x)−y∣≤ϵ)≥1−δ,如果 δ \delta δ非常小,那么获取到这个模型的概率就非常高。
为什么不追求该模型一定是准的,即 ∣ f ( x ) − y ∣ = 0 |f(x) - y| = 0 ∣f(x)−y∣=0,且一定能获取到该模型?
机器学习通常解决的问题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高度的复杂性,甚至不知道怎么去做它。当我们的知识已经不能精确的给我结果的时候,我从数据里去分析,希望能从数据中得到答案。
P ? = N P P?=NP P?=NP
P问题:在多项式时间内,能找到该问题的解。
NP问题:在多项式时间内,给一个解,能判断它是不是解。
如果 ∣ f ( x ) − y ∣ = 0 |f(x) - y| = 0 ∣f(x)−y∣=0, P = 1 P=1 P=1,那么意味着每次都能给到最佳答案,那么即证明了 P = N P P=NP P=NP
1.3 基本术语
非监督学习:拿到的数据中,没有希望结果,聚类、密度估计
监督学习:预测内容、分类回归
1.4 归纳偏好
机器学习算法学习过程中对某种类型假设的偏好
一般原则:奥卡姆剃刀(若非必要,勿增实体)
学习算法的归纳偏好是否与问题本身匹配,大多数时候直接决定了算法能否取得好的性能!
1.5 NFL定理
NFL定理:一个算法 a a a若在某些问题比领一个算法 b b b好,必存在另一些问题 b b b比 a a a好。
NFL定理的重要前提:所有“问题”出现的机会相同、或所有问题同等重要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我们通常只关注自己正在试图解决的问题
脱离具体问题,空泛地谈论“什么学习算法更好”毫无意义!
最优方案往往来自:按需设计、度身定制
2.1 泛化能力
泛化能力强,能很好地适用于 unseen instance
2.2 过拟合和欠拟合
泛化误差:在“未来”样本上的误差
经验误差:在训练集上的误差,亦称“训练误差”
过拟合(over fitting),所有的算法都是在缓解过拟合,在学习具体算法时需要关注该算法靠什么去缓解过拟合,以及缓解过拟合的策略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效,明白以上两点便把握了该算法应该在什么时候用。
2.3 三大问题
三个关键问题:
(1)如何获得测试结果 评估方法
(2)如何评估性能优劣 性能度量
(3)如何判断实质差别 比较检验
2.4 评估方法
关键:怎么获得“测试集”?
测试集应该与训练集"互斥"
常见方法:
(1)留出法(hold-out)
例如训练一个100条数据的数据集,训练出的模型称为 M 100 M_{100} M100,它的性能判断 E r r 100 Err_{100} Err100,但是 E r r 100 Err_{100} Err100是无法得到的,因此我们划分出80条数据集进行训练,得到模型 M 80 M_{80} M80,则用剩下的20条数据进行测试得到 E r r 80 Err_{80} Err80,使用 E r r 80 Err_{80} Err80去近似 E r r 100 Err_{100} Err100。但是如果测试集使用的数据过多,那么 M 80 M_{80} M80已经不是 M 100 M_{100} M100模型了,随着训练集的减少,该近似效果就会变差,同时又希望测试集更多,才会使 E r r 80 Err_{80} Err80的测试结果更准确。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使用经验值20%去做测试。在通过抽取的训练集训练出模型后,通过性能判断 E r r 80 Err_{80} Err80选择最终的模型,此时并不是把 M 80 M_{80} M80作为最终的模型,而是使用所有数据集训练得到 M 100 M_{100} M100.
(2)交叉验证法(cross vaildation)
因为在留出法中,每次都是挑取一定比例的数据作为训练集,所以存在有的数据永远都没存在在训练集中。
(3)自助法(bootstrap)
基于“自助采样”(bootstrap sampling)亦称“有放回采样”、“可重复采样”
2.5 调参与验证集
算法的参数:一般由人工设定,亦称"超参数"
模型的参数:一般由学习确定
调参的过程相似:先产生若干模型,然后基于某种评估方法进行选择。
在拟合一条直线时,对于一个模型 y = a x d + b x + c y=ax^d+bx+c y=axd+bx+c,其中次数 d d d可以由用户提供,即超参数,剩下的则有学习确定
参数调的好不好往往对最终性能有关键影响
在训练集中单独留出用于调参数的数据称为验证集
算法参数选定后,要用“训练集+验证集”重新训练最终模型
2.6 性能度量
性能度量时衡量模型泛化能力的评价标准,反映了任务需求
使用不同的性能度量往往会导致不同的评判结果
什么样的模型是好的,不仅取决于算法和数据,还取决于任务需求
(1)回归任务常用均方误差:
E
(
f
;
D
)
=
1
m
∑
i
=
1
m
(
f
(
x
i
)
−
y
i
)
2
E(f;D) = {1\over m}\sum^m_{i=1}(f(x_i)-y_i)^2
E(f;D)=m1i=1∑m(f(xi)−yi)2
(2)分类任务错误率:
E
(
f
;
D
)
=
1
m
∑
i
=
1
m
∏
(
f
(
x
i
)
≠
y
i
)
E(f;D) = {1\over m}\sum^m_{i=1}\prod(f(x_i) \neq y_i)
E(f;D)=m1i=1∑m∏(f(xi)=yi)
(3)查准率和查全率
2.7 比较检验
在某种度量下取得评估结果后,不可以直接比较以评判优劣
因为:
(1)测试性能不等于泛化性能
(2)测试性能随着测试集的变化而变化
(3)很多机器学习算法本身有一定随机性
统计假设检验为学习器性能比较提供了总要依据
两学习器比较:
- 交叉验证t检验(基于成对t检验)
- McNemar检验(基于列联表,卡方检验)
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