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中的有效数字验证:从混乱到清晰
- 引言
- 问题背景
- 初始尝试:一段令人困惑的代码
- 解决方案:简化与重构
- 结语
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确保输入数据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尤其在处理用户提交的数据或解析文本文件时,确认数据格式的准确性变得尤为关键。
本次讨论的焦点是利用Java语言检测一个字符串是否能够被识别为有效的数字,这包括了整数、小数以及采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字。
我们将从一段具有挑战性的初始代码开始,逐步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最终开发一个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
问题背景
在开发一个应用程序时,你可能会遇到需要用户输入数字的场景。
这些数字可以是各种形式的:整数、小数或是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值,比如 3.14 或 1.23e10。
为了确保程序的正确性,你需要实现一个函数来检验用户输入的数值是否符合要求。
初始尝试:一段令人困惑的代码
让我们先来看一段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代码片段:
class Solution {
char[] chars;
boolean point = false;
boolean exponent = false;
public boolean isNumber(String s) {
s = s.trim();
int length = s.length();
if (length == 0) {
return false;
}
chars = s.toCharArray();
String[] ss = s.split("e|E");
if (ss.length > 2) {
return false; // 不允许有多个'e'或'E'
}
if (ss.length == 1) { // 没有指数部分
return isNumberPart(0, length);
} else {
// 有指数部分
exponent = true;
return isNumberPart(0, ss[0].length()) && isExponentPart(ss[0].length() + 1, length);
}
}
private boolean isNumberPart(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end) {
return false;
}
if (chars[start] == '+' || chars[start] == '-') {
start++;
}
if (start == end) {
return false;
}
for (int i = start; i < end; i++) {
if (chars[i] == '.') {
if (point) {
return false; // 只允许有一个小数点
}
point = true;
continue;
}
if (chars[i] < '0' || chars[i] > '9')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private boolean isExponentPart(int start, int end) {
if (start == end) {
return false;
}
if (chars[start] == '+' || chars[start] == '-') {
start++;
}
if (start == end) {
return false;
}
for (int i = start; i < end; i++) {
if (chars[i] < '0' || chars[i] > '9') {
return false;
}
}
return true;
}
}
这段代码乍一看似乎能够解决问题,但它存在几个明显的问题:
- 复杂性:代码结构复杂,不易于理解和维护。
- 逻辑错误:某些情况下可能会给出错误的结果。
- 性能问题:多次字符串分割和字符数组操作可能导致性能下降。
解决方案:简化与重构
为了让代码更加清晰易懂,并且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对这段代码进行了重构。以下是重构后的代码:
class Solution {
public boolean isNumber(String s) {
s = s.trim();
if (s.isEmpty()) return false;
boolean hasDot = false, hasE = false, hasDigit = false;
for (int i = 0; i < s.length(); i++) {
char c = s.charAt(i);
if (Character.isDigit(c)) {
hasDigit = true;
} else if (c == '.' || c == 'e' || c == 'E') {
if (c == '.' && hasDot) return false;
if ((c == 'e' || c == 'E') && (hasE || !hasDigit)) return false;
hasDot = (c == '.');
hasE = (c == 'e' || c == 'E');
hasDigit = false; // 重置hasDigit,因为在'e'之后必须要有数字
} else if (c == '+' || c == '-') {
if (i != 0 && s.charAt(i - 1) != 'e' && s.charAt(i - 1) != 'E') return false;
} else {
return false;
}
}
return hasDigit && !hasE || hasDigit && hasE;
}
}
在这段代码中,我们做了以下几点改进:
- 简化逻辑:使用布尔变量来跟踪小数点、指数符号以及数字的存在状态。
- 增强可读性:代码结构更加清晰,易于理解和调试。
- 提高性能:避免了不必要的字符串分割和字符数组操作。
结语
通过此次代码重构,我们不仅提升了代码的可读性和维护性,也确保了其准确性与效率。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地检查和改进代码是一项持续的任务。
希望这次重构的经历能够为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助力编写出更加优雅和高效的代码。
无论是刚入门的新手还是资深的开发者,我们都应该始终保持学习的态度,追求代码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