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算法原理
DBSCAN(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主要用于发现数据中的任意形状的簇,并能够有效地识别噪声点。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密度来定义簇,即在数据空间中查找密度相对较高的区域,认为这些区域包含了簇。
核心概念:
- 核心点:在某个给定半径(ε)内,包含至少MinPts个点的点称为核心点。
- 边界点:在核心点的ε邻域内,但不满足核心点条件的点。
- 噪声点:既不在任何核心点的ε邻域内,也不满足边界点条件的点。
过程:
- 选择一个未被访问的点,检查其ε邻域内的点数。
- 如果该点是核心点,则以该点为基础形成一个簇。
- 将该簇的所有点标记为已访问,并继续从簇内的未访问点出发,重复上述步骤。
- 如果点不是核心点,则标记为噪声点,或者如果它可以在某个簇的边界内,就将其加入该簇。
2. 应用场景
- 地理数据分析:用于从地理位置数据中发现聚集区域,如犯罪热点、疾病传播区域。
- 市场分析:识别消费者购买行为中的模式,以便进行市场细分。
- 异常检测:通过检测噪声点来发现异常数据或欺诈行为。
- 图像处理:在图像中检测并分离不同的区域或对象。
3. 实现步骤
- 参数设置:确定ε(邻域半径)和MinPts(核心点最小点数)。这些参数影响算法的聚类结果和性能。
- 距离计算: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通常使用欧氏距离)。
- 核心点识别:对每个数据点,计算其ε邻域内的点数,并标记为核心点或非核心点。
- 簇扩展:从每个核心点开始,扩展簇,包含所有邻域内的点,并处理边界点。
- 噪声处理:标记那些未能归入任何簇的点为噪声。
DBSCAN的优点在于它不需要预先指定簇的数量,并且对噪声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然而,它的性能可能受到参数选择的影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数据特点进行调整。
4.算法公式
class sklearn.cluster.DBSCAN(eps=0.5, min_samples=5, metric=’euclidean’, metric_params=None, algorithm=’auto’, leaf_size=30, p=None, n_jobs=None)
sklearn.cluster.DBSCAN
是 Scikit-learn 库中用于实现 DBSCAN 聚类算法的类。下面是每个参数的中文解释:
- eps: 邻域半径(ε),即一个点的邻域内的最大距离。默认为 0.5。
- min_samples: 核心点所需的最小邻域点数(包括点本身)。默认为 5。
- metric: 用于计算距离的度量方法。默认为欧氏距离('euclidean')。可以选择其他距离度量方法,如曼哈顿距离('manhattan')。
- metric_params: 距离度量的额外参数,默认为 None。
- algorithm: 计算距离的算法,可以是 'auto'(自动选择最佳算法)、'ball_tree'、'kd_tree' 或 'brute'。默认为 'auto'。
- leaf_size: 用于 BallTree 或 KDTree 算法的叶子节点大小。默认为 30。影响算法性能。
- p: 如果 metric 是 'minkowski',p 是指数值,用于计算 Minkowski 距离。默认为 None。
- n_jobs: 并行计算的线程数。默认为 None,即使用单线程。如果设置为 -1,则使用所有可用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