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命名空间
这段文字的关键内容概括如下:
1. 命名空间的使用:除了少数特殊情况外,代码应在命名空间内,命名空间名称应唯一,包含项目名和可选的文件路径。
2. 禁止使用:
- `using` 指令引入整个命名空间。
- 内联命名空间。
3. 命名空间定义:命名空间用于划分全局作用域,防止命名冲突。
4. 优点:避免大型程序中的命名冲突,允许使用简短名称。
举例来说, 若两个项目的全局作用域中都有一个叫 Foo
的类 (class), 这两个符号 (symbol) 会在编译或运行时发生冲突. 如果每个项目在不同的命名空间中放置代码, project1::Foo
和 project2::Foo
就是截然不同的符号, 不会冲突.
内联命名空间会自动把其中的标识符置入外层作用域, 比如:
namespace outer { inline namespace inner { void foo(); } // namespace inner } // namespace outer
此时表达式 outer::inner::foo()
与 outer::foo()
等效.
5. 缺点:
- 难以理解,难以找到标识符的定义。
- 内联命名空间更难理解,标识符出现在多个作用域。
6. 使用建议:
- 遵守命名空间命名规则。
- 在文件末尾注释命名空间名称。
- 在导入语句后,用命名空间包裹整个源代码文件。
7. 复杂文件处理:更复杂的 `.cc` 文件可能包含旗标、`using` 声明等,在命名空间内处理。
8. Proto 消息命名空间:使用 `package` 修饰符将自动生成的 proto 消息代码放入命名空间。
9. std 命名空间:不在 `std` 命名空间内声明任何东西,不前向声明标准库类。
10. using 指令:禁止使用 using 指令 引入命名空间的所有符号。
/ 禁止: 这会污染命名空间. using namespace foo;
11. 命名空间别名:可以在内部使用的命名空间内使用别名,不在头文件中引入别名作为公开 API。
12. 内部命名空间:如果命名空间名称包含 "internal",则不应由用户使用这些 API。
13. 单行嵌套命名空间声明:鼓励使用,但不强制。
例如
namespace foo::bar { ... } // namespace foo::bar
2.2. 内部链接
1. 使用场景:如果 `.cc` 文件中的定义不需要被其他文件使用(即仅该.cc文件使用),应使用匿名命名空间或 `static` 关键字以实现内部链接。但是不要在 .h
文件中使用这些手段。
2. 定义:
- 匿名命名空间:所有在其中声明的内容都具有内部链接,其他文件无法访问。
- `static` 函数和变量:也具有内部链接,即使名称相同,在不同文件中也是独立的。
3. 结论:
- 推荐 `.cc` 文件中不需要外部使用的代码采用内部链接。
- 不应在 `.h` 文件中使用内部链接。
4. 匿名命名空间声明:声明方式与具名命名空间相同,但在注释中不需要注明命名空间名称。
//匿名命名空间
namespace { ... } // namespace
2.3. 非成员函数、静态成员函数和全局函数
1. 命名空间推荐:建议将非成员函数放入命名空间,避免使用完全全局的函数。
2. 使用类的限制:不要仅为了给静态成员分组而使用类,类的静态方法应与类的实例或静态数据紧密相关。
3. 优点:
- 将非成员函数放在命名空间内,可以避免污染全局命名空间。
4. 缺点:
- 非成员函数和静态成员函数有时更适合作为新类的成员,特别是当它们需要访问外部资源或存在明显依赖关系时。
5. 结论:
- 定义与类实例无关的函数时,可以选择静态成员函数或非成员函数。
- 非成员函数不应依赖外部变量,大多数情况下应位于命名空间中。
- 不要为了静态成员分组而创建新类,避免不必要的公共前缀。
- 如果非成员函数仅供 `.cc` 文件使用,应使用内部链接限制其作用域。
2.4. 局部变量
这段文字的关键内容概括如下:
1. 缩小作用域:应尽可能缩小函数变量的作用域,并在声明的同时初始化。
2. 变量声明位置:提倡在函数中靠近第一次使用的位置声明变量,便于读者理解变量类型和初始值。
3. 初始化方式:
- 推荐直接初始化变量,如 `int i = f();`。
- 不推荐先声明后赋值,如 `int i; i = f();`。
4. 立即使用:变量初始化后应尽快使用,避免初始化和使用位置分离。
5. 容器初始化:推荐使用初始化列表立即初始化容器,如 `vector<int> v = {1, 2};`。
6. 语句内声明:建议在 `if`、`while` 和 `for` 语句内声明变量,限制其作用域。
7. 对象构造和析构:注意对象每次进入作用域会构造,退出作用域会析构,避免在循环内频繁构造和析构对象。效率问题:避免在循环体内声明对象,以减少构造和析构函数的调用次数,提高效率。循环外声明:对于循环中使用的变量,应在循环外声明,以调用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各一次。
2.5. 静态和全局变量
1. 禁止使用静态储存周期变量:除非它们的析构函数平凡(即默认析构函数),即不会执行任何操作,包括成员和基类的析构函数。
2. 平凡析构要求:变量类型没有用户定义的析构函数或虚析构函数,且所有成员和基类也能平凡地析构。
3. 局部静态变量:函数的局部静态变量可以动态初始化,但不推荐对静态类成员变量或命名空间内的变量进行动态初始化。
4. 经验规则:如果全局变量的声明可以作为常量表达式(`constexpr`),则满足要求。
5. 静态储存周期定义:对象的存活时间从程序初始化开始到结束,包括全局变量、类的静态数据成员、用 `static` 修饰的函数局部变量。
6. 初始化过程:静态储存周期对象的初始化可能是动态的(包含非平凡操作),也可能是静态的(初始化为常量或清零)。
7. 优点:全局或静态变量有助于实现具名常量、辅助数据结构、命令行旗标、日志、注册机制等。
8. 缺点:
- 动态初始化和非平凡析构函数的全局和静态变量增加代码复杂度和错误风险。
- 不同编译单元的动态初始化顺序不确定,析构顺序一定是初始化顺序的逆序。
- 静态变量的初始化可能引用其他生命周期外的静态变量。
- 未汇合的线程可能在静态变量析构后继续访问这些变量。
9. 风险提示:使用全局和静态变量时要注意初始化顺序和线程安全问题。
1. 析构函数的限制:只有具有平凡析构函数的对象才能使用静态储存周期。平凡析构函数不执行任何操作,包括成员和基类的析构函数。
2. 允许的静态储存周期变量:
- 基本类型(如指针和 `int`)可以平凡地析构。
- 用 `constexpr` 修饰的变量可以平凡地析构。
- 可平凡析构的类型所构成的数组也可以平凡地析构
- 例如 `const int`、`const` 结构体数组、`constexpr` 数组。
3. 不允许的静态储存周期变量:
- 具有非平凡析构函数的对象,如 `std::string`、`std::map`。
4. 引用的规则:引用不是对象,其生命周期不受限,但需遵守动态初始化的限制。
5. 初始化的复杂性:初始化不仅涉及构造函数的执行,还涉及初始化表达式的求值。
6. 常量初始化:使用常量表达式进行初始化,构造函数也必须声明为 `constexpr`。
7. 允许的初始化:
- 直接使用字面值初始化基本类型。
- 使用 `constexpr` 构造函数初始化对象。(constexpr允许编译器在编译阶段就计算出某些值,而不是在运行时计算。)
C++中const和constexpr的区别:了解常量的不同用法_c++ const和const expr的区别-CSDN博客
8. 有问题的初始化:
- 使用非 `constexpr` 函数的结果进行初始化。
- 使用非 `constexpr` 构造函数的对象。
9. 禁止全局变量的动态初始化:但如果初始化过程不依赖于其他变量的初始化顺序,则可以允许。
10. 静态局部变量的动态初始化:通常是允许的。
11. 使用 `constexpr` 或 `constinit` 标记:对静态变量使用这些标记以表明使用了常量初始化。
12. 谨慎检查:对于没有 `constexpr` 或 `constinit` 标记的静态变量,应假设它们是动态初始化的,并进行谨慎检查。
常用的语法结构
1. 全局字符串:推荐使用 `constexpr` 修饰的 `string_view` 变量、字符数组或指向字符串字面量的字符指针,因为字符串字面量具有静态储存周期。
2. 动态容器:避免使用标准库的动态容器(如 `std::map`、`std::vector` 等)作为静态变量,因为它们具有非平凡析构函数。推荐使用平凡类型的数组或数对数组作为替代。
3. 智能指针:由于智能指针在析构时会释放资源,因此不能作为静态变量。考虑使用裸指针指向动态分配的对象,并且永不删除。
4. 自定义类型的静态变量:如果静态数据是自定义类型,请确保该类型具有平凡析构函数和 `constexpr` 构造函数。
5. 函数内局部静态指针:如果上述方法都不适用,可以使用函数内局部静态指针或引用,动态分配对象并永不删除,例如 `static const auto& impl = *new T(args...);`。
2.6. thread_local 变量
1. thread_local 变量初始化:必须使用编译时常量初始化函数外定义的 `thread_local` 变量,并使用 `ABSL_CONST_INIT` 属性强制执行。
2. 定义:`thread_local` 修饰的变量在每个线程中都有不同的对象实例,类似于静态储存周期的变量,但每个线程启动时初始化。
3. 优点:
- `thread_local` 可以防止竞态条件,有助于并行化。
- 是语法标准支持的唯一创建线程局部数据的方法。
4. 缺点:
- 线程启动或首次使用 `thread_local` 变量时可能触发不可预测的代码。
- thread_local
本质上是全局变量. 除了线程安全以外, 它具有全局变量的所有其他缺点.具有全局变量的缺点,除了线程安全外。
- 内存占用可能随线程数量增加而变得巨大。
- 析构顺序可能导致野指针问题,特别是如果 `thread_local` 变量的析构函数访问了其他可能已被销毁的 `thread_local` 变量。
5. 决定:
- 类或命名空间中的 `thread_local` 变量必须用真正的编译时常量初始化,使用 `ABSL_CONST_INIT` 修饰。
- 函数中的 `thread_local` 变量没有初始化问题,但存在析构时使用已销毁对象的风险。
6. 模拟类或命名空间中的 `thread_local`:
- 可以使用静态方法暴露函数内的 `thread_local` 变量。
7. 建议:
- 优先使用 `thread_local` 定义线程的局部数据,而非其他机制。
- 使用简单的类型或析构函数中没有自定义代码的类型,以减少访问其他 `thread_local` 变量的可能性。
8. 注意事项:
- 避免在 `thread_local` 变量的析构函数中访问可能已被销毁的其他 `thread_local` 变量。
- 预防全局/静态变量的野指针方法不适用于 `thread_local`,因为跳过析构函数可能导致资源泄漏与线程数量成正比。
2.7 后记
-
局部变量在声明的同时进行显式值初始化,比起隐式初始化再赋值的两步过程要高效,同时也贯彻了计算机体系结构重要的概念「局部性(locality)」。
-
注意别在循环犯大量构造和析构的低级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