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系统稳定性是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其缺失会导致严重后果,如经济损失、用户流失等。
以在线学习平台为例,如果系统频繁出现卡顿、掉线等问题,影响用户的学习体验,导致用户流失,平台的收益也会随之减少。据统计,一些在线学习平台因技术稳定性差,客户流失率高达 30%,这意味着大量的潜在收入流失。
对于直播平台来说,稳定性同样至关重要。若平台经常出现故障,如画面卡顿、声音不同步等,用户很可能会转向其他稳定的平台。有报告指出,因稳定性问题导致的直播用户月均流失量可达数千人。
在金融领域,系统稳定性的缺失可能引发巨大的经济损失。如亚马逊在 “Prime Day” 当天出现的一个故障,给其带来了高达 9900 万美元的损失。
对于电商平台,若在促销活动期间系统崩溃,不仅会损失大量订单,还会损害品牌形象,影响后续的用户信任和购买意愿。
总之,系统稳定性是保障业务正常开展、维护用户满意度、避免经济损失的重要基石,任何忽视系统稳定性的行为都可能带来难以估量的后果。
二、影响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一)系统架构设计问题
系统架构设计的合理性对稳定性有着关键影响。设计缺陷可能导致系统在面对业务增长或需求变化时无法有效应对,出现性能瓶颈或崩溃。例如,存储层设计不合理,无法承载数据量的快速增长。模块耦合度过高,使得一个模块的问题容易波及其他模块,增加系统崩溃的风险。历史债务的积累,如功能模块的多个版本并存且缺乏有效整合,也会使系统变得脆弱且难以维护。
(二)编程细节与代码质量
编程中的各种问题会直接影响系统稳定性。代码错误如逻辑错误、语法错误等可能引发系统故障。代码风格和质量不佳,缺乏统一规范,降低了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增加出错概率。同步和并发处理不当,如线程死锁,会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甚至崩溃。系统性能不佳,如慢 SQL、高耗时接口等,会拖垮整个系统,若未做好故障隔离,还可能引发雪崩。
(三)外部因素
硬件故障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服务器、存储设备或网络设备的故障可能导致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外部攻击如黑客入侵、病毒感染等会破坏系统的正常功能,威胁数据安全和系统稳定性。
(四)开发和测试过程
开发周期短往往导致开发人员为了赶进度而忽视代码质量,为系统埋下隐患。测试不充分使得系统中的缺陷和漏洞未能被及时发现和修复,增加了系统在运行时出现故障的可能性。
(五)用户需求和业务变化
用户需求变更频繁,使系统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改,增加了出错风险。复杂的业务流程要求系统具备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这给系统设计和实现带来了巨大挑战。
(六)维护和更新问题
维护不及时会使已发现的问题恶化,扩大其影响范围。版本兼容性问题在软件更新和升级时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异常,影响稳定性。
(七)其他人为错误
业务人员配置错误可能导致系统故障或资损。运维或开发人员的误操作,如误删除数据等,也会给系统带来严重问题,且恢复困难。
三、系统稳定性建设的要点
(一)研发阶段的要点
1、技术方案评审,需多方参与,确保技术方案与产品需求对齐,合理采纳各方建议。
在研发阶段,技术方案评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这需要本团队的架构师、相关研发人员、测试人员、产品人员以及上下游系统的研发同学共同参与。各方从不同的专业角度出发,对技术方案进行审视和探讨。产品人员能够确保方案符合产品需求,架构师能评估方案的合理性和与业界最佳实践的差异,测试人员能提供风险点建议,上下游系统同学则能明确交互方式。通过这种全面的评审,技术方案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可能的情况,减少潜在的线上隐患。在评审过程中,技术方案设计人应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方的意见,积极思考并合理采纳,从而不断完善技术方案,提高其质量和可行性。
2、技术方案关注点,学习最佳实践,避免过度设计,关注架构、性能、质量和安全。
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方案关注点众多。首先,要积极学习国内外同行的最佳实践,避免重复造轮子和走弯路。同时,遵循奥卡姆剃刀原理,力求技术方案简洁明了,不过度设计。对于复杂问题,通过合理拆解,用简单的技术方案逐个解决。此外,技术方案不仅要关注功能的实现,更要着重于架构、性能、质量和安全等方面。一个高可用的系统架构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保障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为业务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上线阶段的要点
1、限流策略,根据系统情况设置,防止流量激增导致系统崩溃。
上线阶段,限流策略的合理设置至关重要。无论是同步交互的服务还是异步交互的服务,都需要根据其自身特点和系统的整体负载情况来确定限流策略。常见的限流算法包括计数器算法、滑动时间窗口算法、漏斗算法和令牌桶算法等,每种算法都有其适用场景和优缺点。例如,计数器算法简单直观,但可能存在瞬间流量高峰的问题;滑动时间窗口算法能更精确地控制流量,但实现相对复杂。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系统的处理能力、业务需求和用户体验,选择最合适的限流算法,并合理配置限流参数,以有效防止流量激增导致系统崩溃。
2、熔断降级,结合使用保护系统,降低损失,分为人工和自动降级,并明确降级条件。
熔断降级是保障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手段。当系统中的某个服务出现故障或性能严重下降时,通过熔断机制及时切断对该服务的调用,避免故障扩散。同时,根据业务需求和系统状况,采用人工或自动降级策略,以降低损失。人工降级通过配置中心等工具进行开关控制,需要谨慎操作并做好监控。自动降级则依靠中间件如 Hystrix 等,在明确降级条件(如失败调用次数等)的基础上,实现自动化的服务降级。
3、超时设置,合理配置避免系统线程耗尽,依据压测或线上数据确定超时时间。
超时设置是上线阶段不可忽视的要点。为了避免系统线程因长时间等待下游依赖服务而耗尽,需要合理配置超时时间。对于新开发的接口,可以基于压测提供的 TP99 耗时来设置超时时间;对于老接口,则依据线上的 TP99 耗时进行配置。超时时间的设置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迭代和优化的过程。通过合理的超时设置,能够使系统快速失败,进行自我保护,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系统稳定性建设的方法和技术
(一)稳定性建设四要素
1. 人
系统稳定性建设离不开人的参与。首先要明确参与稳定性建设的人员,包括开发、测试、运维、安全和产品等同学,且开发、测试和运维应起主导作用。为降低犯错概率,需制定一系列规范,如开发规范、提测规范、测试规范、上线规范、复盘规范等。同时,要通过定期宣导等方式提高人员的稳定性意识。在定责方面,明确故障责任人,做到有错必认。激励机制也不可或缺,多做应奖,多错当罚。此外,各团队需在 OKR 中背负一部分稳定性指标,得到老板支持,以确保稳定性建设工作的有效推进。
2. 工具
开发规范、提测规范、测试规范等工具是稳定性建设的重要保障。开发规范涵盖编码规范、公共库使用规范、项目结构规范、数据库规范等方面。编码规范统一异常父类、业务异常码等,能提升研发效率;公共库使用规范强制使用可靠的内部公共库;项目结构规范通过标准原型实现快速接手和了解项目;数据库规范明确库名、表名等,保障数据库稳定。
3. 预案
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故障,提前制定详细且全面的预案至关重要。预案应包括故障类型、影响范围、应对措施、恢复步骤等内容。通过制定预案,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有条不紊地进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影响。
4. 目标
将稳定性指标纳入各团队的 OKR 中,明确稳定性建设的具体目标。这有助于促使各团队关注稳定性工作,积极采取措施提升系统稳定性。同时,根据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持续改进稳定性建设工作。
(二)其他方法和技术
1. 建立索引降低主从延迟
在数据库设计中,合理建立索引可以显著提高查询效率,降低主从延迟。通过对经常用于查询、连接和排序的字段创建索引,能够加快数据的检索速度,减少数据读取时间,从而提升系统的响应性能。
2. 加入缓存层降低数据库读压力
引入缓存层,如 Redis 等,可以有效减少对数据库的直接读取操作。将经常访问且相对稳定的数据存储在缓存中,当需要获取这些数据时,首先从缓存中获取,若缓存未命中再从数据库读取。这样能大大减轻数据库的读压力,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3. 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
对数据库查询语句进行优化,避免全表扫描、不必要的子查询等低效操作。合理使用索引、分页查询、条件过滤等技术,提高查询的准确性和效率。
4. 采用分布式架构
分布式架构可以提高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容错性。通过将系统拆分为多个子系统,分布在不同的节点上运行,实现负载均衡和故障隔离,从而增强系统的稳定性。
5. 进行代码审查和静态分析
定期进行代码审查,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同时,利用静态分析工具检查代码质量,提前发现代码中的错误和不规范之处,及时进行修复和改进。
6. 实施自动化测试和监控
建立自动化测试体系,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和性能测试等,确保代码的质量和稳定性。同时,搭建全面的监控系统,实时监测系统的运行状态、性能指标和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五、成功的系统稳定性建设案例
(一)京东云的实践
京东云在云服务稳定安全运行方面成果显著。其系统稳定性保障体系建设通过长期的技术实践和研发投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机制。在容灾实践方面,京东云专有云 & 混合多云容灾实践构建了以用户应用为中心的云原生容灾架构,能在灾难发生时实现分钟级业务流量切换,保障业务连续性和稳定性。混沌工程实践中,京东云使用混沌工程作为保证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大幅提升了演练效率和准确性。此外,京东云还通过变更管控实践,建立变更全生命周期的管控系统,提高变更成功率,降低变更引发的故障率。同时,利用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内部运维专家知识,构建了 Themis 智能运维平台,提升运维效率和业务的可观测性。
(二)阿里云的实践
阿里云在全链路压测方面表现出色,其全链路压测支持主流中间件,通过流量染色和标记透传,能在不污染生产库的前提下对真实生产环境做压测,帮助客户获取精准的抗压水位数据。在应急处置方面,阿里云的数字化安全生产平台提供了应急事件和故障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有效保障业务稳定性和连续性。容灾方面,阿里云应用多活容灾解决方案具备分钟级 RTO、资源充分利用、流量精准控制等优势,能快速实现业务流量切换。
(三)中塔共建的萨雷兹湖大坝案例
中塔共建的萨雷兹湖大坝北斗变形监测系统通过不断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该系统由多单位联合建成,最初布设的 2 个测站已为塔方提供了高精度位移变形数据。后续的升级工作增加了监测站,扩大了监测范围,提高了解算的稳定性。同时,升级了接收机固件和软件系统,不仅保障了系统长期无人值守的稳定运行,还为开展基于北斗遥感技术的萨雷兹湖生态环境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这一成果不仅是中国科学院科技力量海外应用的成功案例,也为 “一带一路” 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六、系统稳定性建设的未来趋势
(一)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它们在系统稳定性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大量的系统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能够提前预测潜在的故障和稳定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例如,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系统的性能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发出预警。
(二)云原生技术的影响
云原生技术的普及将改变系统稳定性建设的方式。容器化、微服务架构和服务网格等技术使得系统的部署和管理更加灵活和高效,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服务间的通信复杂性和分布式环境下的故障排查难度增加。未来,需要更先进的监控和容错机制来应对云原生环境下的稳定性问题。
(三)边缘计算的兴起
边缘计算的发展使得计算和数据处理更加靠近终端设备,减少了数据传输的延迟和带宽需求。然而,边缘设备的多样性和分散性增加了系统管理的难度,对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需要针对边缘计算的特点,开发专门的稳定性保障技术和策略。
(四)量子计算的潜在影响
虽然量子计算目前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但它有可能对系统稳定性产生深远的影响。量子计算可能会改变加密技术和算法,从而影响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需要提前研究和准备,以应对量子计算带来的潜在挑战。
(五)应对策略
为了适应这些未来趋势,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研发更先进的稳定性保障工具和技术,同时培养具备跨领域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够应对复杂多变的技术环境。此外,建立更加灵活和自适应的稳定性管理体系,能够快速响应和适应技术的发展变化。
总之,系统稳定性建设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积极应对,才能确保系统在未来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