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郭朝晖 蝈蝈创新随笔 2024年08月03日 18:29 上海
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用数字化技术手段解决企业的技术、运营和管理问题。于是我发现:数字化项目往往既有技术项目的特点、又有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还有创新项目的特点。但换个角度看,这些项目既不同于传统的技术创新,也不同于传统的企业或项目管理。所以,需要项目负责人有跨尺度的思维和方法:技术和运营管理属于不同层次和尺度的问题。现实中,无论是学术专家、技术专家还是管理者,往往都不适应这种跨尺度的特点。为此,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方法论来支持这类工作。
在我国的企业,与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创新项目失败比例往往非常高,中途更改、超期超支现象更是极为普遍。更糟糕的是:许多项目临近结束的时候才发现一些致命缺陷,回头都来不及了。很多企业试图通过引入工程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但效果往往不理想。这是因为,人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些项目中包含的“创新属性”。这时,就会对可能发生的意外估计不足。与此同时,我国科技界常常把技术创新看成发明或理论的应用,以“容忍失败”为借口犯了大量初级的错误。但现实中,企业的创新项目往往既不需要深奥的理论也没有巧妙的发明,大量问题完全是有条件避免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人们忽视了项目的“工程属性”,对问题的复杂性估计不足。
如前所述:企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往往同时具备“创新属性”和“工程属性”。认识到这两个属性的特点,才能准确预判项目进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陷阱,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和能力。
从创新属性看,企业技术创新最常见的问题是:在用户的特定场景下,技术实现过程会受到各种约束,用户的理想需求往往是不能实现的。我们往往首先需要创造、改进基础条件或者对用户需求进行变通才能找到现实可行的方法。创新所面对的约束是相对于技术线路而言的、也与具体的应用场景有关。所以,必须在深入调研应用场景的基础上给出对技术线路的轮廓,才能判断技术目标的可行性。长期从事工程项目或科学研究的同志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创新项目无法成功。
企业创新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必须获取市场或用户的认可。为此,创新项目往往需要有较高的质量和成本优势。要求高了之后,技术就会变得复杂起来,往往导致技术涉及到大量的细节问题。与此同时,研发过程本身的时间效率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研发团队的负责人要具备工程思想和工程管理能力。在工程属性上,往往体现为“以终为始”地定义目标、“化繁为简”的技术策划、“先做成后做好”的推进方式。
我从20年前就在宝钢讲创新课。我发现,创新课不同于常见的“知识课”。“知识课”告诉别人怎么做就可以了,而创新课讲授的是思维方式、让学员学会灵活应对各自的具体问题。如果按照“知识课”的方式去讲“创新课”,结果很可能是邯郸学步、纸上谈兵。怎么才能讲好创新课呢?我的体会是:一定要让学员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我的课程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阐述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实际从事过创新的人都会有些直接的感受:关键问题往往在人们的预料之外、实用的新技术往往既不需要高深的理论又没有巧妙的发明。为了让大家真正理解这种现象,我提出了“幸存者偏差”、“人择难题”、“抓机会”的观点,让大家把预料之外就会变成预料之中。同时提出企业的研发往往具备工程项目的特点,重点是模糊问题清晰化、复杂问题简单化,以便于化繁为简。
第二部分谈机会。企业的创新往往是用简单、成熟的原理去做价值创造的事情。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就是要寻找机会。在我看来,机会的本质就是技术条件和需求的改变;或者说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可行性的变化。前面讲到,创新有“人择难题”的特点,这就导致了机会有三条性质:渐进性、差异性、隐藏性。进而导致了创新往往发生在条件不理想的地方、创新往往起源于个性化需求,也导致了创新的理想目标往往是难以实现的;同样的道理,需求和约束都是潜在的、容易被隐藏的。于是,创新目标的确立(或者叫问题的提出),往往要经过变通之后才能实现。从事数字化工作时,要有系统的视野才能提出合适的问题。这就是人们说的:在创新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也是我的理论区别与传统创新理论的地方。
第三部分谈创新的管理。在创新过程中,风险和机会是同时存在的,创新管理的本质是风险的管控。如果管控不了风险,技术创新就不是有效的投资行为,企业的创新就是不可持续的。为了便于大家认清创新管理的全貌,我将其归纳到一张图上:创意的产生与项目的筛选。对创新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国外有很多的理论研究。但这些做法在我国往往难以落地。我意识到: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太大,而学术界的研发往往针对科学、技术等“小尺度”的问题,对工程尺度(大尺度)的问题往往缺乏常识。换句话说:有许多常识性的东西特别容易被忽视。另外,有些专家比较了解华为的IPD并大力推广。但这些人往往不理解IPD适合的条件和场景、只知道生搬硬套,结果常常导致邯郸学步。我的课程主要是来阐明这些容易被忽视、被广泛忽视的常识,以及方法背后的条件。
第四部分谈数字化时代的技术创新。我把这套理论用于指导数字化时代的创新。具体地说,这套理论能够帮助学员从经济的角度去理解数字化技术,而不是过度强调技术。我认为:技术条件成熟了,就能够让我们用更加简单的方法去做成一件事。所谓“从经济的角度”,指的是数字化技术相关的原理几乎都是成熟的、几乎都可以追溯到几十年之前,真正的新思想其实很少。但随着基础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技术经济性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样,新机会就产生了。当然,这种机会往往是潜在的、不容易发现的。特别地,这些机会往往与人的利益有关,往往与人与人的利益冲突有关,所以也往往与企业的管理和流程再造相关。新机会产生以后,我们就可以用简单的原理,去做能够创造价值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第二部分讲到的两种类型的“变通”是非常常见的。经过变通,人们就会发现:简单的笨办法可以解决绝大多数问题,我们其实不太需要了解太多的新概念和新思想。
最后声明一下:我强调的是创新往往采用简单成熟的思想和办法,但并不排斥新方法、新工具。我之所以这么强调,主要是看不惯中国的“砖家”只会造词:在他们眼里,没有新名词、新概念就没有新技术、自然也就没有新的技术革命。在我看来,这些人本质上是和孔乙己是一样的:需要靠生僻字显示自己那点可怜的学问。
原文链接: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技术创新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