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离子电池的充电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涓流充电(低压预充)、恒流充电、恒压充电以及充电终止。
阶段1:涓流充电——涓流充电用来先对完全放电的电池单元进行预充(恢复性充电)。在电池电压低于3V左右时采用涓流充电,涓流充电电流是恒流充电电流的十分之一即0.1c(以恒定充电电流为1A举例,则涓流充电电流为100mA)
阶段2:恒流充电——当电池电压上升到涓流充电阈值以上时,提高充电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恒流充电的电流在0.2C至 1.0C之间。电池电压随着恒流充电过程逐步升高,一般单节电池设定的此电压为3.0-4.2V.
阶段3:恒压充电—— 当电池电压过程的继续充电电流由最大值慢慢减少,当减小到0.01C时,认为充电终止。(C是以电池标称容量对照电流的一种表示方法,如电池是1000mAh的容量,1C就是充电电流1000mA。)
阶段4:充电终止——有两种典型的充电终止方法:采用最小充电电流判断或采用定时器(或者两者的结合)。最小电流法监视恒压充电阶段的充电电流,并在充电电上升到4.2V时,恒流充电结束,开始恒压充电阶段。电流根据电芯的饱和程度,随着充电流减小到0.02C至0.07C范围时终止充电。第二种方法从恒压充电阶段开始时计时,持续充电两个小时后终止充电过程。
BUCK降压电路的输出电感怎么计算:
其实真是的应用中会参考数据手册的电感电容来做,不需要这么多的复杂计算:
开关频率由芯片自身属性决定:
电源树的设计:主要为了保证供电电流充足,功耗管理得当:
LDO降压原理:
在设计HDMI(High-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高定义多媒体接口)接口时,有几个关键要点需要注意,以确保信号质量、兼容性和系统的整体性能。以下是HDMI设计的主要要点:
1. 信号完整性
- 阻抗匹配:HDMI信号线的特征阻抗通常为100欧姆差分。在PCB设计中,确保信号线的阻抗匹配至关重要,以减少反射和信号畸变。
- 差分对布线:HDMI使用差分信号传输,如TMDS信号对(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差分对的布线应尽量短且紧密匹配,以确保信号质量。尽量保持信号对的等长和等宽,减少时序误差和串扰。
- 地平面设计:确保TMDS差分对信号的下方有连续的地平面,减少电磁干扰(EMI)和噪声。避免信号线上跨过不同的地平面区域。
2. EMI/EMC设计
- 屏蔽:HDMI接口传输高速信号,因此容易受到EMI的影响。使用适当的屏蔽措施,如屏蔽层或金属外壳,来减少EMI。
- 滤波和去耦:在电源线(如+5V电源线)和地线之间添加去耦电容,抑制噪声。使用共模扼流圈等滤波元件减少共模噪声。
3. 电源管理
- 电源稳定性:HDMI电路通常需要稳定的5V电源,确保供电电源具有足够的滤波和稳压能力,以避免电源波动影响信号质量。
- 热插拔检测(HPD):HDMI支持热插拔功能,HDMI源设备需要能够检测显示设备的插拔状态,并作出相应的反应。
4. ESD保护
- 静电放电(ESD)保护:HDMI接口通常暴露在外界环境中,容易受到ESD冲击。确保在HDMI信号线上(尤其是TMDS信号对)使用适当的ESD保护元件,如TVS二极管,以保护敏感电路。
5. 布局布线
- 短路径优先:尽量缩短TMDS信号对的布线长度,以减少信号延迟和损耗。
- 差分对并行走线:保持TMDS差分对并行布线,避免弯曲过多,以减少信号时序误差。
- 注意走线间距:保持足够的差分对信号间的间距,以防止串扰。同时,差分对之间的间距应小于它们与其他信号之间的间距。
6. 连接器选型
- 选择合适的连接器:HDMI连接器应具备足够的频率响应能力,以支持所需的视频分辨率和带宽(如4K、8K视频)。
- 机械稳定性:确保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避免松动或接触不良。
7. 协议兼容性
- 版本支持:设计时考虑HDMI的版本支持,例如HDMI 1.4、2.0、2.1等,不同版本支持的带宽、分辨率和功能特性(如HDR、ARC等)不同。
- EDID和CEC支持:确保设备能够正确处理EDID(Extended Display Identification Data)和CEC(Consumer Electronics Control)信号,以支持设备的自动识别和控制功能。
LDO比较关键的两个参数: 静态电流和电源抑制比
DDR(Double Data Rate)内存接口信号布线是一项复杂的任务,涉及高速信号完整性、时序控制以及电气性能的优化。以下是DDR信号布线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要点:
1. 差分对布线
- 等长布线:DDR接口的时钟(CK和CK#)和数据(DQ)信号通常以差分对方式传输。差分对中的两根信号线必须保持等长,以确保时钟和数据的同步传输,减少信号偏斜(Skew)。
- 等长策略:在PCB布线时,DDR数据组、时钟线、地址/控制线等各自的长度应该尽量匹配,确保每组中的信号达到接收端的时间差最小。
2. 信号线匹配
- 阻抗控制:DDR信号线的特征阻抗通常为50欧姆单端或100欧姆差分。在PCB设计时,信号线应根据指定的阻抗进行布线,以避免反射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 回路面积最小化:信号线应尽量紧贴地平面布线,最小化电流回路面积,以减少EMI(电磁干扰)。
3. 拓扑结构
- 点对点连接:优先采用点对点的拓扑结构,尤其是在DDR3及以上的高速设计中。尽量避免在数据线、时钟线或命令/地址线上的多点分支,以减少反射和信号完整性问题。
- 菊花链(Fly-by)拓扑:在使用DDR3/DDR4时,地址、命令、控制信号通常采用菊花链拓扑结构,以便时钟信号能够从控制器依次传递给每个DRAM器件,确保时钟和信号同步。
4. 时钟信号布线
- 时钟线优先级:时钟线是DDR接口中最关键的信号,布线时应优先考虑,确保其路径最短且直接。
- 等长控制:确保时钟信号线与其他数据和控制信号线之间的长度差异最小化,以防止时序问题。
- 抑制噪声:时钟线应远离高噪声的电源线或其他高速开关信号,以减少干扰。
5. 去耦和旁路电容
- 电源去耦:在DDR器件的电源和地之间放置适当的去耦电容,靠近每个电源引脚布置,以减少电源噪声和电压波动。
- VTT终端电压稳定性:如果使用VTT终端电压(如DDR3),确保VTT电压稳定且旁路充分,以防止信号反射。
6. 时序控制
- 数据眼图(Eye Diagram):设计时要考虑DDR接口的时序裕度,确保数据在数据眼图中具有良好的开口,以避免数据采样错误。
- Setup/Hold时序:控制信号、地址信号和数据信号的Setup和Hold时序要符合DDR规范。通过调整走线长度和增加微调段(蛇形走线),确保信号之间的时序一致性。
7. 信号串扰控制
- 线间距:保持信号线之间的足够间距,以防止串扰。尤其是时钟线和数据线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大一些。
- 平行布线限制:减少DDR信号线之间长距离的平行布线,以降低串扰的可能性。可以通过改变走线的层次或使用微带/带状线来缓解。
8. 信号回流路径
- 回流路径完整性:确保信号有良好的回流路径,即信号线的下方或上方应为完整的地平面或电源平面,减少信号的回流路径长度,以降低回流电流产生的EMI。
9. 参考层选择
- 多层PCB设计:DDR通常设计在多层PCB上,信号线应与一个连续的地平面相邻布线。对于差分信号,信号线应尽量放置在同一层,并且参考地平面要一致,以确保信号质量。
10. PCB堆叠和过孔设计
- PCB堆叠设计:合理设计PCB堆叠结构,确保DDR信号层与地平面之间有稳定的电气连接,并减少过孔的使用,避免信号完整性问题。
- 减少过孔使用:尽量减少DDR信号线中的过孔数量,以减少信号反射和时延。必要时,选择特性阻抗匹配的过孔设计。
滤波电路怎么设计:
滤波电路的设计是为了去除或减弱信号中的不需要的频率成分,同时保留或增强所需的频率成分。根据实际应用的需求,滤波电路通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和带阻滤波器。设计滤波电路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1. 确定滤波器类型
- 低通滤波器(Low-Pass Filter, LPF): 允许低频信号通过,阻止高频信号。
- 高通滤波器(High-Pass Filter, HPF): 允许高频信号通过,阻止低频信号。
- 带通滤波器(Band-Pass Filter, BPF): 允许一定范围内的频率信号通过,阻止其他频率。
- 带阻滤波器(Band-Stop Filter, BSF): 阻止一定范围内的频率信号,允许其他频率通过。
2. 选择滤波器的阶数
- 一阶滤波器: 实现简单,频率选择性较差,斜率为20dB/十倍频程。
- 二阶或更高阶滤波器: 增加了电路的复杂性,但提供更好的频率选择性,斜率为40dB/十倍频程或更高。
3. 确定截止频率(fc)
- 低通滤波器: 截止频率以下的信号通过,以上的信号被衰减。
- 高通滤波器: 截止频率以上的信号通过,以下的信号被衰减。
- 带通/带阻滤波器: 两个截止频率之间的信号通过或被衰减。
截止频率可以根据所需的应用或信号要求来决定,通常需要根据系统带宽或所需的频率范围进行选择。
4. 选择合适的电路拓扑
- RC滤波器: 使用电阻(R)和电容(C)元件,适用于低频应用,设计简单但频率特性受限。
- RL滤波器: 使用电阻(R)和电感(L)元件,适用于高频应用,能承受较大电流。
- RLC滤波器: 结合电阻、电感和电容,能实现更复杂的频率响应。
- 有源滤波器: 使用运算放大器(Op-Amp)结合RC网络,实现更高阶的滤波功能,适用于低频或精密应用。
5. 计算元件值
- 对于一阶RC低通滤波器,截止频率 fcf_cfc 由下式决定: fc=12πRCf_c = \frac{1}{2\pi RC}fc=2πRC1
- 对于一阶RC高通滤波器,公式相同,但电容和电阻的位置不同。
无源滤波器只能衰减信号,而不能放大信号。这在处理弱信号时可能需要在滤波之后加装放大器。
有源滤波器
优点:
-
增益控制:有源滤波器使用运算放大器,能够在信号通过滤波器时提供增益,即不仅可以滤波,还可以放大信号。这对弱信号处理尤其有用。
-
频率响应灵活:有源滤波器能够实现复杂的频率响应(如Butterworth、Chebyshev、椭圆函数响应),适合于需要精确频率选择性和平坦频率响应的场合。
-
无需电感:有源滤波器通常使用电阻和电容元件,而无需使用电感器,避免了电感器带来的大体积、重量、成本高、易受电磁干扰等问题。
-
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抗:有源滤波器具有高输入阻抗和低输出阻抗,能够与其他电路更好地匹配,减少信号损失。
-
更易调节:有源滤波器的频率特性可以通过调节电阻、电容或者运算放大器的参数来改变,这使得它在需要动态调整滤波参数的场合中非常方便。
缺点:
-
功耗较高:由于使用了运算放大器,有源滤波器需要电源供电,这会增加电路的功耗,不适合电池供电的便携式设备。
-
频率限制:运算放大器的带宽有限,因此有源滤波器的频率响应通常在高频段表现较差,一般适用于低频到中频范围。
-
复杂性较高:相比无源滤波器,有源滤波器的设计和实现更复杂,需要考虑运算放大器的频率响应、稳定性等因素。
无源滤波器
优点:
-
结构简单:无源滤波器由电阻、电容、电感组成,结构简单,设计和实现相对容易,不需要电源供电。
-
无功耗:无源滤波器不需要外部电源供电,功耗极低或无功耗,适合电池供电的便携式设备或需要长期稳定工作的应用。
-
高频性能优越:无源滤波器可以使用电感器,这使其在高频应用中表现优异,尤其适合射频(RF)电路的滤波。
-
稳定性高:由于没有有源器件(如运算放大器),无源滤波器在不同温度、供电电压变化下表现更为稳定。
缺点:
-
无增益:无源滤波器只能衰减信号,而不能放大信号。这在处理弱信号时可能需要在滤波之后加装放大器。
-
体积大,重量重:在低频应用中,无源滤波器中的电感器体积较大、重量较重,不适合对体积和重量有严格要求的应用。
-
负载依赖性:无源滤波器的性能会受到负载阻抗的影响,这使得它在实际电路中可能需要仔细匹配负载,以避免频率响应的偏移。
-
频率响应灵活性差:无源滤波器的频率响应灵活性不如有源滤波器,在实现复杂的频率响应(如特定的带通、带阻滤波)时,可能需要更多的元件和更复杂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