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关于数据库设计与优化的前几篇文章中,我们提到了数据库设计优化应该遵守的指导原则、数据库底层的索引组织结构、数据库的核心功能组件以及SQL的解析、编译等。这些其实都是在为SQL的优化、执行的理解打基础。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以MySQL中InnoDB存储引擎中的数据索引组织及一条SQL的物理执行过程,来更直观的理解数据库中我们提交一条SQL后,数据库默默帮我们做的事情。
准备工作
我们依然以前一篇文章中的t_customer表为例,建表语句如下:
create table t_customer(
id int not null auto_increment comment '会员id',
name varchar(32) comment '会员姓名',
gender tinyint not null default 0 comment '会员性别:0未知,1男,2女',
city varchar(32) comment '会员所在城市',
primary key(`id`),
key `idx_city` (`city`)
) comment '会员信息表';
然后我们编写一个Python脚本,利用Faker框架,来生成测试数据:
import random
from faker import Faker
from faker.providers import BaseProvider
import pymysql
import db_config as db_cfg
print(db_cfg.host)
conn = pymysql.connect(host=db_cfg.host, port=db_cfg.port, user=db_cfg.user, password=db_cfg.password,
database=db_cfg.database)
cursor = conn.cursor()
sql = "insert into t_customer(name, gender, city) values('{}', {}, '{}')"
class GenderProvider(BaseProvider):
def gender(self):
return random.sample([1, 2, 0], counts=[100, 100, 1], k=1)[0]
# 指定语言环境为中文环境,创建Faker生成器
fk = Faker('zh_CN')
fk.add_provider(GenderProvider)
for i in range(10000):
cursor.execute(sql.format(fk.name(), fk.gender(), fk.city()))
conn.commit()
cursor.close()
conn.close()
测试数据大概如下:
其实这里我们只是从数据组织结构上展开SQL的执行,没有测试数据也没啥影响。不过,还是强烈建议感兴趣的了解下Python,很好用,很好玩。这里不再展开,需要理解的可以看下笔者关于Python的相关系列文章。
B+树的索引组织结构
简单说下B+树索引
B+树索引,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索引,也是目前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中查找最为常用和最有效的索引。
需要注意的是,从使用的角度来看,B+树索引的构造类似于二叉树,根据键值(key value)能够快速找到相应的数据。但是,有几个细节需要提一下:
- B+树中的B不是表示二叉(binary),而是代表平衡(balance),因为B+树是从最早的平衡二叉树演化而来的,但是B+树不是一个二叉树
- 树结构的索引,只有是平衡树,才能降低树的高度,从而降低基于索引检索的磁盘IO的次数
- B+树索引,实际上并不能通过一个给定的键值查到具体的某一行数据,而是只能找到被查找符合键值的数据所在的页,这些数据按照键值顺序进行组织存储。然后数据库通过把页读入内存,然后在内存中执行进一步的查找操作,最终得到要查找的数据。后续我们简化一下操作,假设每个页都只存储一条数据,以便更好地进行表述、理解
- 关于数据以页为单位进行读取,前面的文章中已经提到,可以更好地利用程序的局部性原理,从而提高检索的效率
t_customer的索引结构
引言中已经提到,我们这里以MySQL的InnoDB存储引擎为例进行介绍,其他数据库中的底层原理也基本类似。
从前面的建表语句中,可以看出t_customer有两个索引:
- 主键索引 id,是聚簇索引(Clustered Index)
- idx_city,是辅助索引(Secondary Index)
索引的示意图大概如下:
前面已经提到,我们简化一下,一个页只存储一条数据。
辅助索引的叶子结点,存储的都是该索引的键值及对应的主键的值;
聚簇索引的叶子节点,存储的都是一行行完整的数据。
SQL执行过程
接下来,我们将要执行的是这样一条SQL语句:
select
id,name
from
t_customer
where
city = '合肥'
and gender = 1
假设数据库的优化器最终决定要走idx_city这个索引,进行SQL的执行,主要的执行过程大概如下:
- 从索引idx_city中找到第一个满足city = '合肥'的主键id;
- 到主键id索引中取出整行,将id, name, gender取出,如果gender = 1 则将id, name的值放入内存缓冲区;
- 重复前两个步骤,直到在idx_city索引中找到的city值不满足查询条件为止
- 将内存缓冲区的数据返回给用户
上面的这条SQL,首先从idx_city索引中找到主键id,然后再到聚簇索引中找到整行记录,然后还要判断是否符合条件,再决定是否返回改行数据。这种查询场景,叫做”回表“。
回表的操作,会增加磁盘IO的次数,如果辅助索引结构中已经包含了用户需要的所有字段,则可以避免回表的操作,这时候的索引叫做”覆盖索引“。
下面,我们对这条SQL稍微修改一下:
select
id,name
from
t_customer
where
city = '合肥'
and gender = 1
order by
name
limit 100
现在这条要执行的SQL中,添加了排序及limit操作,执行的过程会发生相应的调整,假设优化器还是选择了要走idx_city这个索引:
- 从索引idx_city中找到第一个满足city = '合肥'的主键id;
- 到主键id索引中取出整行,将id, name, gender取出,如果gender = 1 则将id, name的值放入排序缓冲区sor_buffer中;
- 重复前两个步骤,直到在idx_city索引中找到的city值不满足查询条件为止
- 对sort_buffer中的数据按照字段name进行快速排序;
- 按照排序结果的数据取出前100条,返回给用户
其实,涉及到排序的话,问题会突然变得复杂起来,这里简单描述下,可能的情况:
1、符合条件的行数很多,sort_buffer中放不下,这时候就不能直接基于内存的排序算法进行了,就需要我们前面文章提到的TPMMS的算法了,进行基于磁盘的多路归并排序;
2、加入最终返回的字段比较多,执行引擎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决定不将所有字段都放入sort_buffer,可能只放主键id和参与排序的字段,然后排序完成之后,需要再按序进行一次回表的操作,获取用户需要的所有字段,然后再返回给用户。基于是否将所有字段放入sort_buffer中,排序的操作符可以简单分为全字段排序和rowid排序。
实际上SQL的执行要考虑的真实场景比较复杂,本文为了便于描述与理解,做了相应的简化,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