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说咋说-关于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几点建议(浙江借鉴)
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不断迈上新台阶,全省城市化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牢牢居于全国第一方阵。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与浙江长期形成的多层面问题交织,对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向“十四五”,如何准确把握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趋势,对浙江打造“双循环战略枢纽”,构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重要窗口”,参与“长三角一体化”都具有重大价值和战略意义。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助理研究员严泽鹏总结了浙江省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经验与机遇,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01重新审视城市化和城市治理的定位
(1)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城市发展与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持续加强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注重挖掘历史文脉、积极创建特色品牌,延续城市文化风貌,规划未来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治理前瞻性、科学性、精准性。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两山”理论和“八八战略”,高品质建设“大花园”,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打造宜居的“高品质城市”。
(2)在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中重视“人性化”。
城市发展的质量最终指向是以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治理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因此,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应重视不同需求之间的调节与平衡。城市规划中应为公众参与预设空间,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搭建政府、居民、开发者、经营者等多方参与的平台,将城市治理和人的需要有机结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化发展格局。
(3)以城市文化发展推进人的素质全面提升。
城市发展动力来自于历史文化积淀和市民素质提升,着力提升优化城市物质生产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社会发展水平。浙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应充分发挥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对市民精神文化的引导作用,增强市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城市历史文化禀赋转化为提升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现实优势。
02打造区域空间一体化发展体系
(1)统筹推进省域空间一体化发展。
以“四大”建设为核心,推动省内城市按照中心城市、特色城市、一般城市、小城市,分层次、有梯度、有侧重地发展,进而构建省域空间一体化的城市化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各类规划定位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2)统筹推进市域空间一体化发展。
市域空间是联通需求和供给循环的枢纽,可以对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市域空间集约转型,着力推进城市高密度集聚、网络化布局、多层级协同发展,进而实现市域空间一体化集约发展。与此同时,市域层面具有较为完备的社会治理体系,应以创造美好生活、多元主体共治、化解社会矛盾、完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为目标,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
(3)统筹推进各类小城市协同发展。
浙江自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以来,已开展四轮,目前小城市培育试点总量为68个。小城市作为城乡联系的重要纽带,周边城乡要素流动频繁,工业和农业互促明显,具有城乡均衡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小城市作为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的战略支点,以城聚产、以产聚人,推进发展要素向小城市集聚,促进城市化高水平发展。
03推进城市产业创新转型发展
(1)提升城市创新引领力。
加快建设四大新区,科学组织和整体构建科创走廊,建设杭州、宁波、温州自主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浙江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优势,高水平建设产业创新协同体系和创新创业生态圈,实现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顺畅流动、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较强竞争力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形成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推动全省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2)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都市经济、知识经济,扩大城市服务供给和提升城市治理能力。打造产研对接的新型产业创新模式,提高产业创新效率,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工业互联网、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上云”,融入产业互联网生态,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提升城市信息支撑力。
推进“数字浙江”建设,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城市大脑、工业互联网、“5G+4K”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加快形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并依托“数字新基建”推进智慧城市和智慧社区建设,全面提升城市化发展和城市治理的质量与水平。
04构建有效的城乡联动发展体系
(1)因势利导推动人口集聚,实现发展动力高效互补共享。
2019年末,浙江省城镇人口为4095万人,城镇化率突破70%,应进一步引导农村散居人口向城市集聚,扩大城市规模效应,将人口市民化与农村脱贫、土地整治等工作相结合,减轻农村生态环境压力。需要把握国家扩大宅基地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及退出机制,完善加快集聚城区人口的政策机制,健全“人地钱挂钩”保障机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2)统筹推进城乡产业协作,形成城乡耦合协调分工关系。
强化城市与其外围农村开展产业分工合作,逐步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业链分工不断深化,在促进人口向城市集聚基础上形成城市群协同分工效应,从而促进城乡产业联动发展在要素配置、空间分工上实现耦合与协调,构建城市以高水平引领式发展为主、农村以高品质生态支撑为主的新型城乡产业分工关系。同时加推进云办公、云政务等新业态发展,为推进城乡产业合作升级提供技术支撑。
(3)持续优化城乡公共资源布局,促进城乡要素双向互动。
关注城市化趋势和城乡人口变动格局,有的放矢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配置。引导设施及服务结合人口分布在城市重点布局,创新城市设施及服务对乡村覆盖延伸的途径和形式。充分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城市化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破解城乡资源不均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