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及与传统无线网络的区别。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是由部署在监测区域内大量的廉价微型传感器节点组成,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被监测对象的信息,并发送给观察者。
与传统无线网络的区别:
- 目的不同:传统无线网络主要用于提供高速的数据通信和连接服务;而无线传感器网络更侧重于数据的采集和监测。
- 节点特点:传感器网络节点通常体积小、能量有限且计算能力较弱;传统无线网络节点功能相对强大。
- 数据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通常是简单的、大量重复的感知数据;传统网络数据类型更丰富。
- 网络拓扑:传感器网络拓扑结构动态变化频繁;传统网络相对稳定。
- 应用场景:前者多用于环境监测、工业控制等特定领域;后者广泛应用于通信、互联网接入等。
2.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般结构和特点有哪些?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一般结构:
- 传感器节点:负责采集数据、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通信。
- 汇聚节点:也叫网关节点,用于连接传感器网络与外部网络,将传感器节点的数据汇总并传输。
-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节点(sensor node)、汇聚/网关节点(sink node)和管理节点,如图所示。
- 在传感器网络中,节点任意散落在被监测区域内。节点以自组织形式构成网络,通过多个连接或中继方式将监测数据传到汇聚节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
- 大规模:为了对较大区域进行有效监测,通常包含大量的传感器节点。
- 自组织:节点能够自动形成网络,无需人工干预。
- 动态性:网络拓扑结构会随节点失效、新节点加入等因素而动态变化。
- 可靠性:在一些恶劣环境下也能正常工作。
- 以数据为中心:重点在于数据的采集和传输,而非节点的标识。
- 资源受限:节点的计算能力、存储能力和能量有限。
- 应用相关性强: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差异大。
3.无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关键技术有哪些?简述各自的特点和局限性
无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关键技术包括:
路由技术:
- 特点:要适应网络拓扑的动态变化,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 局限性:可能存在路由开销较大、对能量消耗考虑不充分等问题。
时间同步技术:
- 特点:确保各个节点时间的一致性,对一些协同工作很重要。
- 局限性:同步精度可能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干扰等。
定位技术:
- 特点:确定节点的位置信息。
- 局限性:在复杂环境下定位精度可能不高,且可能受到信号干扰等影响。
数据融合技术:
- 特点: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减少数据传输量。
- 局限性:融合算法可能存在误差,可能丢失一些细节信息。
能量管理技术:
- 特点:合理分配和管理节点能量,延长网络寿命。
- 局限性:实际应用中能量的获取和利用效率可能受限。
安全技术:
- 特点:保障网络和数据的安全。
- 局限性:安全机制的实施可能增加计算和通信开销。
4.无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仿真平台是什么,起什么作用?
无线传感器网络常用的仿真平台有:
NS2(Network Simulator version 2):
- 作用:可以对网络协议进行详细的模拟和分析,帮助研究人员评估不同协议和算法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性能表现,如吞吐量、延迟、丢包率等。
OMNeT++:
- 作用:支持多种网络类型的仿真,能够构建复杂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模型,用于验证新的设计和想法,了解网络行为和性能。
TOSSIM:
- 作用:专门针对 TinyOS 开发的仿真平台,能很好地模拟基于 TinyOS 的无线传感器网络,便于对特定硬件和软件架构下的网络进行研究
这些仿真平台的作用主要包括:
- 降低成本:避免了实际搭建大规模网络所需的高昂硬件成本和时间投入。
- 快速验证:可以快速测试各种协议和算法,观察其效果和性能。
- 可重复性:实验结果可重复,便于对比和分析不同方案。
- 复杂场景模拟:能够模拟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帮助发现潜在问题。
- 早期设计评估:在实际部署之前对网络设计进行评估和优化。
第二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的基本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拓扑控制的基本概念如下:
拓扑控制是指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机制,对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节点连接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形成一个满足特定需求的网络拓扑结构。
其主要目标包括:
- 降低能量消耗:通过合理控制节点的通信范围、减少不必要的通信等方式,节省节点能量,延长网络寿命。
- 提高网络连通性:确保网络中各个节点之间能够有效通信,避免出现孤立节点或通信中断区域。
- 增强网络可靠性:减少节点失效等情况对网络整体性能的影响。
- 优化网络覆盖:使得传感器节点能够更好地覆盖监测区域。
- 减少通信干扰:避免相邻节点之间的通信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2.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的目的是什么?
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提高能源效率:通过优化拓扑结构,减少节点不必要的通信和能量消耗,延长网络整体的生存时间。
增强网络连通性:确保节点之间能够可靠地通信,避免出现孤立区域或通信中断。
提升网络可靠性:降低因个别节点失效对整体网络性能的影响,使网络具有更强的容错能力。
优化网络覆盖范围:保证监测区域得到良好的覆盖,避免出现监测盲区。
减少通信干扰:合理安排节点布局,降低信号干扰,提高通信质量。
提高可扩展性:便于网络规模的扩展和更新,适应不同的应用需求和环境变化。
降低网络延迟:构建更高效的拓扑,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满足实时性要求。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耗与哪些因素有关,简述节点节能的策略。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节点能耗与以下因素有关:
通信相关因素:
- 通信距离:距离越远,能耗越大。
- 数据传输量:传输的数据量越大,能耗越高。
- 传输频率:频繁传输会导致更多能耗。
硬件因素:
- 处理器性能:高性能处理器可能消耗更多能量。
- 传感器类型:不同类型传感器能耗不同。
网络拓扑因素:
- 不合理的拓扑可能导致能耗增加。
节点节能的策略包括:
动态功率控制:根据通信需求动态调整节点发射功率,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数据融合:对采集的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减少数据传输量。
休眠机制:让节点在不需要工作时进入休眠状态,降低能耗。
优化路由选择:选择能耗较低的路由路径进行数据传输。
硬件优化:采用低功耗的硬件组件。
任务调度:合理安排节点的工作任务和时间,避免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减少通信冗余:避免重复传输相同的数据。
4.什么是虚拟势力场?
虚拟势力场是一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用于节点节能的策略。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构建一个虚拟的势力场,使得节点在不需要工作时进入休眠状态,从而降低能耗。
在虚拟势力场中,每个节点都被视为一个具有一定势力的物体,节点之间的通信关系被视为势力的相互作用。当节点之间需要进行通信时,它们会相互吸引,形成一个通信链路;当节点不需要进行通信时,它们会相互排斥,进入休眠状态,以减少能耗。
5.简述目前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的一些常用算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
LEACH:低功耗自适应聚类分层算法,通过随机选择簇头节点,实现网络的分层管理,均衡网络能耗。
PEGASIS:基于链状结构的拓扑控制算法,通过构建节点链,减少数据传输的跳数,降低能耗。
A3G:基于叶节点反向生成 CDS 树的改进型算法,利用反向拓扑方法寻找连通支配集,减少节点间的信息交换,降低通信开销。
Relay-Based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智能拓扑控制算法,通过分析多跳中继区域,消除不合理多跳,降低最小路径损耗和发射功率。
6.把目标区域定为16米,宽为14m的二维平面矩形区域,在这个区域中随机撒入5个半径为一米的静态节点,同时再矩形中心区域撒入57个半径为0.5米的动态节点。试用任意程序语言写出覆盖率和连接性都满足的节点部署实现算法。
以下是一个使用 Python 编写的简单示例代码,用于模拟这种节点部署情况,但这只是一个基本的示例,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处理和判断:
```python
import random
# 定义矩形区域的边界
length = 16
width = 14
# 静态节点
static_nodes = []
for _ in range(5):
x = random.randint(0, length)
y = random.randint(0, width)
static_nodes.append((x, y))
# 动态节点
dynamic_nodes = []
for _ in range(57):
x = random.randint(length // 4, 3 * length // 4) # 中心区域
y = random.randint(width // 4, 3 * width // 4)
dynamic_nodes.append((x, y))
# 这里可以添加覆盖率和连接性的判断逻辑
print("静态节点:", static_nodes)
print("动态节点:", dynamic_nodes)
```
第三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特点和分类及协议设计需要解决那些问题。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具有以下特点:
能量高效性:首要考虑因素,以延长网络生存时间。
分布式:节点自主决策路由,无需依赖中心控制。
可扩展性:适应网络规模的变化。
容错性:应对节点失效等情况。
基于局部拓扑信息
以数据为中心
应用相关。
分类主要包括:
平面路由协议:节点地位平等。
层次路由协议:形成层次结构。
路由协议类型:① 以数据为中心的路由协议
② 基于层次结构(树结构)的路由协议
③ 基于地理信息路由协议
④ 基于多路径的路由协议
协议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能量消耗均衡:避免某些节点过快耗尽能量。
数据传输可靠性:确保数据准确到达目的地。
路由建立和维护:高效地构建和更新路由。
网络动态适应:适应节点加入、离开、移动等变化。
可扩展性保障:便于网络规模扩大或应用需求改变。
延迟控制:满足不同应用对数据传输延迟的要求。
2.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策略和算法有哪些?
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协议的策略和算法包括:
能量感知路由:根据节点的剩余能量选择路由,以均衡网络能耗。
基于地理位置的路由: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进行路由决策,减少路由开销。
可靠路由: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例如通过多路径传输或冗余机制。
分层路由:将网络划分为多个层次,簇头节点负责数据聚合和转发,提高网络扩展性。
QoS 路由:根据服务质量要求选择路由,例如满足延迟、带宽等约束。
多路径路由:同时使用多条路径传输数据,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蚁群优化路由:模拟蚁群的行为,通过信息素的积累和更新找到最优路由。
粒子群优化路由:基于粒子群优化算法寻找最优路由。
免疫算法路由:借鉴免疫系统的原理,实现路由的优化和自适应调整。
3.什么是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简述DEANA协议的工作原理。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协议是一种用于控制节点如何访问共享无线信道的协议。它的主要作用是避免多个节点同时发送数据时产生冲突,从而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MAC协议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节省能量:传感器节点通常由电池供电,能量有限,因此MAC协议需要尽可能地减少节点的能量消耗,以延长网络的使用寿命。
可扩展性: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规模可能会很大,MAC协议需要能够适应网络规模的变化,保证网络的性能不受影响。
网络效率:MAC协议需要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减少数据传输的延迟,提高网络的吞吐量。
DEANA(Distributed Energy-Aware Node Activation)协议是一种基于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的MAC协议。它将时间帧分为周期性的调度访问阶段和随机访问阶段。在调度访问阶段,节点按照预先分配的时隙进行数据传输,其他节点在此时隙内处于睡眠状态,以节省能量。在随机访问阶段,节点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发送数据。
与传统的TDMA协议相比,DEANA协议在数据时隙前加入了一个控制时隙,使节点在得知不需要接收数据时进入睡眠状态,从而能够部分解决串音问题。但是该协议对节点的时间同步精度要求较高。
4.简述ZigBee网络工作的主要特点。
ZigBee 网络工作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低功耗:节点大部分时间可以处于低功耗休眠模式,仅在需要时唤醒,大大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低成本:设备硬件成本相对较低,便于大规模部署。
自组网能力:节点能够自动发现和加入网络,网络具有较强的自愈性和灵活性。
短距离通信:通常适用于较短距离内的数据传输。
高容量:可支持大量节点同时存在于网络中。
可靠传输:采用了一些纠错机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低数据速率:主要用于传输少量控制信息或周期性数据,数据速率相对较低。
时延短:数据传输的时延较短,能快速响应。
安全机制: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5.简述能量感知、地理感知、QoS感知以及查找线路由的设计思想
以下是对这些路由设计思想的简述:
能量感知路由:
设计思想是以节点的能量状况为重要考量因素。尽量选择剩余能量较多的节点作为路由路径的节点,避免使用能量过低的节点,以均衡网络中节点的能量消耗,延长整个网络的生存时间。通过监测和评估节点能量,动态调整路由决策,减少因某些节点能量耗尽过快而导致网络失效的情况。
地理感知路由: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来指导路由选择。根据节点的位置坐标,确定数据传输的方向和路径,能够更高效地进行数据转发,减少不必要的传输开销。例如可以选择更靠近目标节点或更有利于数据传播的路径,提高路由的效率和准确性。
QoS 感知路由:
设计思想是满足特定的服务质量要求。比如保证一定的数据传输速率、延迟限制、可靠性等。在路由选择过程中,综合考虑这些 QoS 参数,选择能够满足要求的路径。可能会涉及到对不同路径的评估和比较,以确保数据按照期望的服务质量进行传输。
查找线路由:
通常基于特定的查找机制或算法来设计。比如利用分布式哈希表等技术,快速定位目标节点或数据。其思想是构建高效的查找结构和策略,以便在大规模网络中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的路由路径或数据位置,提高路由查找的效率和准确性。
第四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的区别。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主要有以下区别:
应用场景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主要应用于特定的局部区域,如室内、特定监测区域等。
- 全球定位系统适用于全球范围的室外定位。
定位精度要求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通常对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根据具体应用可能只需大致位置。
- 全球定位系统一般能提供较高精度的位置信息。
部署方式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依赖于网络中部署的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协作。
- 全球定位系统依靠卫星系统。
成本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技术的成本相对较低,主要是传感器节点的成本。
- 全球定位系统需要专门的接收设备,成本较高。
信号依赖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可以利用多种信号,如节点间通信信号等。
- 全球定位系统依赖卫星信号。
受环境影响程度不同:
-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可能受局部环境干扰较大。
- 全球定位系统在开阔区域受环境影响相对较小,但在城市峡谷等区域可能会有信号遮挡问题。
2.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一般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基于测距的定位方法:
特点:通过测量节点之间的距离或角度等信息来确定位置。通常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来进行精确测量,定位精度相对较高,但成本也较高,且易受环境因素干扰,如信号衰减等。
基于非测距的定位方法:
特点:不需要测量具体的距离或角度等,而是利用节点间的连通性等信息来估计位置。这类方法通常计算相对简单,成本较低,对硬件要求不高,但其定位精度往往比基于测距的方法低一些。
3.简述基于RSSI的定位方法的思想。
基于 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or,接收信号强度指示)的定位方法的思想主要是利用节点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来估算与其他节点或信源之间的距离。
具体来说,在已知发射节点信号发射功率的情况下,接收节点测量接收到的信号强度。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衰减,通过建立信号强度与距离的经验模型或理论模型,可以根据测量到的 RSSI 值来推算出距离。然后,再结合多个节点之间的距离信息以及相应的算法,如三边测量法、多边测量法等,就可以估算出目标节点的位置。这种方法相对简单,不需要额外的专用硬件设备,但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如障碍物、多径效应等)的影响,导致定位精度有限。
4.简述DV-Hop和APIT算法思想。
DV-Hop(Distance Vector-Hop)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引入最短路径算法到信标节点的选择过程中,从而在未知节点的位置估计过程中可以有效利用多跳信标节点的位置信息,这种方法可以大大减少实现网络定位所需信标节点的比例(密度),从而大大降低网络的布置成本。
APIT(Approximate Point-In-Triangulation Test)算法的基本思想是未知节点任选3个相邻信标节点,测试是否位于它们所组成的三角形中,使用不同信标节点组合重复测试,直到穷尽所有组合或达到所需定位精度。最后,计算包含目标节点的所有三角形交集的质心位置,并以此作为目标节点位置。
5.已知某区域中三个点A(7,4)、B(1,5)和C(2,1)距未知节点D的距离分别为3,2,4,试确定D点的具体坐标位置。
这可以通过三边测量法来大致估算。
设 D 点坐标为(x, y)。
根据距离公式,点(x1, y1)与点(x2, y2)的距离为$\sqrt{(x2-x1)^2+(y2-y1)^2}$。
对于 A(7, 4)和 D(x, y),距离为 3,可得方程:
$(x-7)^2+(y-4)^2=3^2$,即$(x-7)^2+(y-4)^2=9$ ①。
对于 B(1, 5)和 D(x, y),距离为 2,可得方程:
$(x-1)^2+(y-5)^2=2^2$,即$(x-1)^2+(y-5)^2=4$ ②。
对于 C(2, 1)和 D(x, y),距离为 4,可得方程:
$(x-2)^2+(y-1)^2=4^2$,即$(x-2)^2+(y-1)^2=16$ ③。
第五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跟踪的概念。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目标跟踪的概念是指利用部署在监测区域内的传感器节点,实时监测和跟踪特定目标的运动状态和位置信息。
具体来说,当目标进入监测区域后,传感器节点通过感知目标发出的信号或目标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声音、震动、热量等,来获取关于目标的相关信息。这些传感器节点协同工作,将收集到的目标信息进行融合和处理,以确定目标的当前位置、移动速度、移动方向等动态特征,并持续不断地更新目标的状态信息。目标跟踪的目的是在整个跟踪过程中,尽可能准确、实时地掌握目标的动态变化,以便为后续的决策和应用提供依据,例如安全监控、环境监测、军事侦察等领域的应用。
2.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跟踪和常用方法有那些,简述其实现思想。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目标跟踪常用方法及实现思想如下:
基于分簇的目标跟踪:
- 实现思想:将网络划分为多个簇,簇头负责收集和处理簇内节点的信息,协调跟踪任务。通过簇的协作来实现对目标的有效跟踪。
基于粒子滤波的目标跟踪:
- 实现思想:利用粒子来表示目标状态的概率分布,通过不断更新粒子的位置和权重来逼近目标的真实状态。
基于分布式卡尔曼滤波的目标跟踪:
- 实现思想:多个节点协同进行卡尔曼滤波计算,对目标的状态进行估计和更新,充分利用网络中节点的信息。
基于信号处理的目标跟踪:
- 实现思想:通过对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处理,如信号强度、到达时间等,来推断目标的位置和运动信息。
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跟踪:
- 实现思想: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历史数据进行训练,建立目标模型,然后根据实时数据进行目标的识别和跟踪。
第六章
- 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钟同步的概念。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钟同步概念指的是使网络中各个传感器节点的本地时钟在一定的精度范围内保持一致或相互关联。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由于节点的分布性和独立性,它们的时钟可能会存在偏差。然而,为了实现诸如协同感知、数据融合、事件排序等功能,需要准确的时间信息来确保各个节点对事件的记录和处理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和准确性。通过时钟同步操作,可以消除或减小节点之间的时钟差异,使得节点能够在统一的时间基准下进行工作,从而保证整个网络系统运行的协调性和可靠性。时钟同步对于一些对时间敏感的应用,如实时监测、分布式控制等尤其重要。
2.简述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钟不同步的原因。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时钟不同步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初始差异:各个节点在生产和部署时,其时钟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初始差异。
晶振误差:节点内部的晶振频率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和误差,导致时钟走时速度不一致。
环境影响:不同的节点可能处于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等差异,会影响晶振的性能,进而影响时钟准确性。
通信延迟:在节点间进行时钟同步信息交换时,通信过程中存在延迟,且这种延迟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导致同步出现偏差。
能量消耗:节点的能量状态不同,可能会导致其时钟性能不稳定。
硬件差异:不同批次、不同类型的节点硬件本身存在差异,影响时钟精度。
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时钟同步的算法有那些?简述其思想。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钟同步算法及其思想:
参考广播同步(RBS)算法:利用无线数据链路层的广播信道特性,一个节点发送广播消息,接收到广播消息的一组节点通过比较各自接收到广播消息的同步时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时间同步。
平均时间同步(ATS)算法:对于给定的某个簇,簇内各个成员节点的本地时间由簇头节点负责收集,然后计算所有簇内节点的本地时间的平均值,将此平均值作为全局时间广播至各成员节点,簇头节点和各成员节点依据此全局时间调整本地时钟即可实现同步。
自适应ATS算法:在ATS的基础上,提高了协议的可扩展性和适应性。簇头节点维护一张PE表,记录常用的同步周期和对应的误差上限。用户可依据要求的误差,查表得到最佳的同步周期进行调整,完成同步。